关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19:17
关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思考
孟新华
摘 要: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应谨慎决策稳步推进。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应从改革的目的,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需要的支持政策,改革应保护好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等五个方面综合考虑。
关键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方案;政策
国有地勘单位是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等工作的生产科研、技术密集型单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式的改革,特别是“九五” 后期的由中央直管下放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推动的结果。随着近几年地勘行业的繁荣与经济形势好转,改革的呼声又越来越高,如何改革,国有地勘单位何去何从,又到了给改革定位的关键时刻,改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应谨慎决策稳步推进。
1  改革的目的
1.1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基本查明了全国各主要矿种资源,满足了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后期,原中央直管国有地勘单位陆续下放到了地方进行属地化管理。“十五”期间,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国有地勘单位因属地化管理,社会化成为了改革的目标,资源保障作用优势不在。“十一五”开始,国有地勘单位积极探索加强勘查主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资源保障的支撑作用。
1.2 国有地勘单位的定位
地勘单位长期以来基本没有积累,人均资产占有量低,人均可利用资产不足2万元,年人均事业经费不足2万元,社会企业及矿山企业人均可利用资产占有量一般达8-10万元,是地勘单位的4-5倍,省内全供事业单位年人均事业经费在5万元以上,也有地勘单位的2倍多。地勘单位在企业化经营中没有优势、市场竞争力很弱,只能维持生存,保持稳定。目前只能定位为以公益性地勘为主、市场创收为辅的从事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
1.3 改革的动力与目标
2006年国务院以国办发(2006)4号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被搁置了几年的地勘单位的改革,又被提上议事日程,不同身份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始酝酿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设想、方案。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成功与否,既要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又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方向,要保证改革是成功的,就要确保改革后比改革前好。改革要有清晰的战略指导思想,要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因此,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队伍精干,装备精良,用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去开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改革的方式定位为以局为单元的内部企业化改革。
2  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 慎重稳妥决策原则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要保障改革后的境况比改革前好。改革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要用清晰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导全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能急于求成,要慎重稳妥进行决策。要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国有地勘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生存现状,具有的地质行业的龙头作用。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实事求是,要得到被改革单位的职工绝大多数满意。不能触发“雷区”,不能解决不了老问题,平添许多新问题。要正确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人员的承受能力,把握好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匹配,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渐进式改革原则
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事转业”,改革尤其需要考虑现状和实际情况,不能一下子把国有地勘单位全面推向市场,事业转企业也需要循序渐进,以渐进式改革为宜。目前地勘单位成建制转成企业,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一是人均可利用资产大部分在2万元左右,与社会企业差距在5倍以上;二是地勘资源经济市场化程度偏低,市场不对称,配置资源不能体现“效率优先”与“效益公平”;三是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各单位初始对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平等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差异过大。
2.3  执行过渡期政策原则
现行过渡期政策可归纳为“拨款不断、身份不变、帽子不摘”的三个不变的核心政策。一是财政拨款的预算政策不变。即继续实行基数加增长确定每年的财政预算数,延缓由于每年退休人员的增加,使在职职工年人均经费呈现的递减趋势;二是已注册职工事业身份不变。国有地勘单位原有注册职工,经历过地质勘查行业的几起几落,为地质事业,爬山涉水,餐风露宿,奉献了青春年华,在改革的过渡期应给予妥善安置;三是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国有地勘单位在市场上进行企业化经营活动,主要靠国有事业单位的牌子揽项目,所办的实体资质及品牌无法在市场中立足,只有国有事业单位的招牌,才能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活力。国有地勘单位应实行一分为二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一是以原有承继的事业编制单位为主要基础,组成队(院)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主要从事基地物业管理、原有注册职工事业身份档案管理等事业职能管理工作。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重点是求和谐,保稳定。二是以原有从事对外创收的经济实体为主要力量,组成地质勘查集团公司按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主要进行企业化经营工作。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模式重点是激发地勘单位蕴藏的生机活力,增活力,促发展。实行事企分体运行政策,能保护原有注册在职职工的利益,容易形成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2  经营机制的改革
改革经营机制增加动力。国有地勘单位可对组成的地质勘查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念进行构建,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投资、参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起产业和产权双重相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对各独立核算的单位赋予经营自主权,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经济效益、发展速度、资产保值增值率。打破现有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形成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投资分成为主体的企业化效益分配制度。
3.3 保障方式的改革
改革保障方式解除后顾之忧。国有地勘单位要全面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应把住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单位保险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好,了却单位对职工的无限责任和职工个人的后顾之忧。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居民水、电、气、暖、房及子女教育交由社会办,逐渐推行物业管理业主委托制、社区化。实行内部服务收费市场化,非自办不可的服务项目,必须按照地域标准,内部计价收费,逐步实行有偿服务。
4 改革需要的支持政策
4.1 落实属地化管理的有关配套政策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下放配套政策,以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和(2006)4号文件为主颁布实施,对国有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土地使用,税费优惠、社会保障、改善基础设施等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各个国有地勘单位所处管理辖区不同,政策落实力度不一,差别也越来越大。因此,改革还需要出台一些操作方面的规范文件,使前期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4.2  实行矿业权有效配置政策
矿业权是地勘单位进入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应该以矿业权有效配置为前提,只有矿业权的有效配置才能保证地勘单位的和谐发展。目前,地勘单位资本金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进行企业化改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资本金,补充资本金的最便捷的办法是通过矿业权转让转增国家资本金。如果有配置矿业权的国家法规和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构建国有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实现,在社会上招聘的大学生就愿意直接进地勘企业创业,国有地勘单位的内部企业化改革的进程也会提速。
4.3  实行找矿激励政策
根据世界地质勘查成果统计分析,地质找矿的成功率在1%左右。矿权的形成是地质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果, 包含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劳动和长期艰苦探索,其成果是地质人员的智慧结晶。应建立找矿激励机制,对找矿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重奖,并对新发现矿床的矿权转让和开发时比照“知识产权法”运作,按科技劳动价值进行收益分配。
5  改革应保护好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
5.1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各地财政对属地化的国有地勘单位实行的是基数加增长的“定基预算”的财政拨款政策,经过近10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需要妥善解决。一是生活方面。应单列财政资金补发职工工资补贴性质的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性质的住房补贴,应核定基本建设经费,解决基地设施滞后的矛盾。二是生产方面。应核定固定资产投资经费,一次性更新生产设备,具备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三是稳定方面。应把国有地勘单位等同于其他事业单位享受有关经费政策,保持队伍的稳定和谐。
5.2 实行编制的减员核销制度
按照既定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财政拨款基数加增长预算政策的运行,在职职工的人员经费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而快速递减,怎样保护好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定额编制的减员核销制度。使事业编制人员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而递减,自然减员的指标核销,不再消耗存量预算拨款,保障原有注册的在职职工财政拨款人年均数不再降低,每年新招收录用人员不进事业编制,按企业用人办法管理。
5.3 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制度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政策后,老职工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职工如何引进,如何保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劳动用工制度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地勘经济形势好转,人们开始采用提高薪酬的办法引进人才,可以说是一种好办法,但机械的普谝采用,一方面经济实力能否持续满足,另一方面也同样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新职工投资参股拥有股权,将是新型劳动用工制度的核心。只有新型劳动用工制度,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才能让各种新进人才都能充分发挥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