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为什么我们都会背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4:38
为什么我们都会背叛?
思考:
你认为你加入一个工资收入不得低于3000元的应聘同盟,真的能有效地帮助获得理想的工作和收入吗?
仔细想想吧,很多道貌岸然的同盟未必都真的那么可靠!
“背叛”貌似是一个有悖侠义之道的名词,被所有江湖豪杰所不齿,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会背叛,只是背叛的大小程度差异而已。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带有垄断性的同盟总是难以真正达成并有效的彻底实施,因为同盟内部总存在着一种背叛的力量,这种背叛的力量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偶然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必然的深刻的现象。
记得曾几何时,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困境,应届毕业生平均收入急剧下降,这时某知名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提出倡议,建立一个大学生就业同盟,通过应届毕业生的联合来企图垄断人才的供给进而抬高毕业生的身价和收入。很明显,毫无疑问这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的,为什么呢?
都是大学生了,就普遍而言,总体的“道德”应当至少还算过得去吧,那么就总体而言,这种人才的供给垄断行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咯,那为什么会必然失败呢?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同盟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背叛”同盟的潜在动机,所以这个同盟的瓦解是必然的。那为什么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背叛”的企图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又不失有趣的例子。就是有两个囚徒,一个叫韦小宝 ,一个叫李逍遥 ,犯了案子,被警察抓到了,这两个嫌疑犯被警察分别关在两个不同的屋子里审讯,互相不可能有任何的信息沟通。警察告诉他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是他们两个各自的律师却分别替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分析:如果他们两人都坦白了,那么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死不承认,可能因为警察及诉讼官的证据不足而只能以一个小罪名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了另一个抵赖,那么坦白的那个人可能因为被迫从犯且坦白从宽的原则而不作刑事起诉,仅作些口头教育便释放了,而那个选择抵赖的人依据抗拒从严的原则,将被判10年监禁。
我们同样为了比较起来方便,把这些分析转化成博弈的得益矩阵:
李逍遥
坦白 抵赖
-8 , -8 0 , -10
-10 , 0 -1 , -1
韦 坦白

宝 抵赖
图2-3
这样看起来方便了吧!(-8 , -8)表示两个人都坦白了,各判8年大牢;(-1 , -1)表示两个人都抵赖不坦白,各判一年;(0 , -10)表示韦小宝坦白了,李逍遥抵赖,坦白者当场释放,抵赖者监禁10年,反之亦然。
地球人都知道,韦小宝的和李逍遥都是很聪明的两个小伙子,那么他们各自会怎么想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思考过程吧!
韦小宝想啊,要是那个李逍遥小子选择了坦白,自己也选择坦白的话则判8年,自己如果抵赖的话就要判10年,哎哟妈呀,还是坦白的好。要是那个李逍遥小子选择了抵赖呢?自己坦白了就可以被当庭释放,如果也抵赖的话,那么就要被关1年,当然坦白的好啦!所以韦小宝最后决定,不管李逍遥那个家伙是坦白还是抵赖,自己都选择坦白的好,并得益洋洋的等待看李逍遥的好戏,嘻嘻!
那个李逍遥呢?跟韦小宝一样,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在这个博弈中得到的好处是对称的,所以如果他们一样的聪明和理性的话,选择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李逍遥也不管韦小宝选择坦白还是抵赖,自己都是坦白的好!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在这个博弈中,跟前面的“智猪博弈”不同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占优策略”,就是两个人都是不管对方选择什么,自己都选择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这两个人的“占优策略”完全一样,都是坦白,所以这个博弈的均衡解就是:(坦白,坦白),即(-8 , -8),两个人各自被判八年,这个就是他们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不都选择(抵赖,抵赖)呢?那样不是各自都只判1年吗?
是啊!问题就在这里,大家再自己看看前面韦小宝自己思考过程,我们就会发现,韦小宝认为如果李逍遥选择抵赖的话,自己选择坦白就可以当庭释放,如果自己也跟着抵赖的话就要跟着被判一年,韦小宝当然不愿意做一年牢咯,毕竟还有四个MM等着他呢,他怎么舍得在大牢里挥霍这没有MM的一年时光呢?同时万一,他李逍遥背叛了他,选择了坦白,自己岂不是要蹲十年大牢了?风险太大了啊!所以他内心不愿意和李逍遥形成一个抵赖同盟。
同样的思考过程也在李逍遥那里形成,我们都知道,逍遥哥哥被关起来的话,灵儿MM一定会很伤心的,所以李逍遥也不会去选择抵赖的。正因为如此,这个在他们一起犯科作案时信誓旦旦所达成的共同抵赖的同盟就这样为了他们各自的私心而不攻自破了,他们都选择了背叛。
如果我们把他们在作案犯科时一起达成的抵赖同盟看作一个契约制度的话,这个制度就是缺乏效率的,因为这个制度内的人都有着背叛这个制度的激励和利益动机。而这个背叛的利益动机就是背叛这个同盟可以获得额外的好处。大家可能会说,最后闹得各自被判8年的糟糕结局的关键是因为他们互不信任,但你要知道江湖何其险恶,要互相间永远保持信任是一件多么大的风险啊!你想想,只要有一方背叛,另一方就要被判10年,而背叛的一方却可当场释放,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风险啊,谁愿意甘冒如此大的风险呢?当然警察也很聪明,剥夺了他们互相串谋供词的机会,分别关押,杜绝了他们一切可以相互沟通的机会,所以他们没办法通过商量来提高互相间的信任。事实上,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警察在审讯犯人时都是分别关押防止串供的,警察也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的这种同盟是不容易遵守的。这就是经济学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我们再来看开始时所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搞就业同盟必然失败的问题所在。比如我是这个同盟中的一个人,这个同盟的约定是低于每月3000元收入就不干,假设所有应届毕业生都参加了这个同盟,表面上看这个联盟形成了一个人才垄断的局面,但可悲的是那些最积极倡导的始作俑者最后必然是最悲惨的一个。要知道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是少于这些要求就业的学生的,所以最终总是会有人没有工作的。
正因为如此,同盟中的每个学生都会担心自己成为那个失业者,所以一个企业会偷偷的跟这个同盟中的某一些同学说,我给你每月2900元,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我不会再雇用其他学生了,于是这些同学就必然会背叛这个就业同盟而私自和企业达成用工协议,最后执着坚守这个同盟的学生肯定是失业者,一分收入都没有,所以这种同盟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我想那些学经济的同学是不会参加这种同盟的,只有那些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只知道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想来影响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才价格,实在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欲制虎,反被虎吃,呜呼,悲哉,痛哉!L
“囚徒困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它极其深刻的揭示了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制度的必然失败,因为公社内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维护这个公社的集体利益,因为偷懒的人总可以从公社中获得额外的利益,正所谓公社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当公社内的每个人都企图背叛这个公社时,公社怎么还有不瓦解,不失败的道理?安徽小岗山的公社内农民最后只能偷偷的搞土地私人承包,不就是再好不过的例证吗?
在2000年,电视机价格大战,烽烟四起,全国8大电视机生产厂商组成价格联盟,不出几个星期便自动破裂。记得春秋战国时的六国联军,西汉的七国之乱,三国时的四军攻蜀……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正所谓,联军浩瀚百万,各怀鬼胎,乌合之众,岂有不败之理?同样,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竞相增加军费开支,虽说都多次达成要相互裁军的意向,但囚徒困境啊,各自暗地都背叛裁军约定,财政入不敷出,国不堪重负,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见了。如果你是一个注意观察的人,那你会发现身边的生活中类似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上班时看见那些开车的司机们漠视交通法规互相抢道,到在公司里有人在你背后打小报告都是这个囚徒困境在作怪,哈哈,你以后也就见怪不怪了吧,不必为这些人生气,多不值啊,呵呵!
如果,“囚徒困境”中的李逍遥和韦小宝,这两个人要进行无数次的犯罪活动,每次被抓了都要遇到这种问题的话,他们做了牢出来又进去,再出来再进去,他们可能会吸取教训,寻求合作,就是大家再被抓到时会都选择(抵赖,抵赖),但只要其中有一次有一个人选择了背叛这个抵赖同盟的话,那么合作在下一次博弈中便告终止,被耍的那个人在下一次博弈中便会报复,这就是古老的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的策略。所以,在连续重复博弈中,眼光一定要放远一点,除非你确定你跟这个人是最后一次打交道,最后一次博弈,否则就不要轻易选择背叛,因为《圣经》上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我们知道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优势策略,而不会选择劣等策略,所以在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中,每个人选择背叛都是他们自己的优势策略,而遵守同盟则是劣等策略,所以他们的背叛是无可厚非的,是人之常情。
囚徒困境在经济学博弈论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模型,他告诉了我们人为什么都会背叛,为什么背叛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在人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切记切忌不要去盲目与别人达成这种带有囚徒困境博弈性质的攻守契约和同盟,这是无意义的,是一个互相充满猜疑和背叛的约定,除了让你更加对人性的失望甚至绝望而感到人生的悲哀以外,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其实人性没有错,错的是自己的选择失误,一开始就不应该去相信这些表面美丽却缺乏支撑点的约定。肯定有人会说,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不需要诚信和道德了吗?这可是经济学界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哦,呵呵,我们会在最后一个大篇章里做详细的讲解,事实上,社会整体的道德文化所形成的惯例、习俗本身不也是一种制度吗?它的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演进博弈的结果,所以社会之所以会有道德伦理这种东西的存在,就说明了它存在本身就是具有必然性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地演进博弈,正所谓存在即有理,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有理”是指原因的意思,说明了事物存在发展必然性的原因,而不是指存在就是正确的意思哦!最近总听到一些朋友,不了解其意,把这句“存在即有理”当成了自己道德败坏、自甘堕落的挡箭牌。哎,可悲的庸人,你何其如此的无知,在走向地狱的道路上还要抱着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加速下沉……实在不明白啊!
幽默点评:
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不总是一致的,这就是许多同盟协议之所以会最终以各自的背叛而瓦解,所以同盟是否真的有效,并不总是像它们所宣传的那样生动和迷人!
朱迪思为了拯救全城的人挥剑砍了自己的情人荷罗孚尼的脑袋
朱迪思为了全城的人民选择背叛了自己的情人
并不是只有那些整天徘徊于议会和政府大楼之间的政客们才会流离于同盟和背叛之间
其实我们也会……
朱迪思挥砍荷罗孚尼
画家:阿尔特米西亚·真蒂来斯基 生于意大利(1593-1653)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张维迎教授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说道:
“经济改革本身也可能是这样。在许多改革中,改革者要付出成本(包括风险),而改革的成果大家共享,结果是,尽管人人都认为改革好,却没有人真正去改革,大家只好在都不满意的体制下继续生活下去。
从囚徒困境中,我们可以引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