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海平发掘刘翔始末 飞人竟有超级管家(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5:13
作为中国第一教练,他改变了一项技术传统和一种荣誉传统。作为第一超级大总管,他用一张张病历单,来告诉同事他所承担的压力。
大阪田径世锦赛之后,凯迪拉克给刘翔和孙海平各准备了一辆新款车,刘翔的车牌号是“1288”,孙海平的是“1277”。
12秒88是荣耀,12秒77是期望。
这是两个为数字活着的人,他们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让单位跨栏的耗时量以零点零几秒的速度减少。
马俊仁在上个世纪干过类似的研究,他带领一帮姑娘,试图让单位长跑的耗时量以几秒的速度减少。他在全运会和斯图加特世锦赛上成功了,集团性披金夺银、破世界纪录的壮举,让他的“马家军”斩获三辆奔驰车,让他自己成为各类报告演讲会的主角。

孙海平与刘翔
但是神话消失得很快。
女子中长跑重新被欧洲或非洲统治,邢慧娜后来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颇多意外,而被寄予厚望的孙英杰则一头栽进尿瓶子。那种刺激到民众头上的自豪感,变成更深的失落。就像陆大安被外国大力士踢下擂台,就像跳高天才朱建华以世界纪录之躯只斩获奥运铜牌。刘翔也曾被视为一朵耀眼的昙花。
人们看到他像跳跃的风,以12秒91的平世界纪录成绩,刮过雅典城的田径跑道,欢天喜地了一阵子,然后自然而然地担心潮水会凶猛地退去,正如它曾凶猛地到来。
雅典奥运会后的2005年,是人们的观望年。人们担忧亚洲的这棵独苗在阿兰·约翰逊、杜库里、阿诺德、特拉梅尔等高手的联合摧残下,进入枯萎状态。人们呼吁,让刘翔赶紧地回到训练场,别参加什么商业活动了。
这一年,刘翔将成绩保持在了13秒到13秒10之间。
人们视此为有竞争力的表现,却并不奢望刘翔有更大的突破。就是刘翔自己,也对打破12秒88的世界纪录三缄其口,大打棉花拳。
但在2006年的洛桑田径大奖赛上,在亚洲人民都睡着了的时候,刘翔突然把纸捅破了。12秒88,天下第一。然后就是今年,大阪,被上帝踢到第九道的刘翔,逆转特拉梅尔,夺取世锦赛冠军,完成个人运动生涯的大满贯。
此时,看起来是长青树的约翰逊带着零个世界纪录退隐江湖,杜库里逐渐泯然众人,阿诺德和特拉梅尔时常也能在江湖上说说话,但没有拿到足够有分量的冠军。而新起来的罗伯斯则处于某种可怕的摇摆状态中。只有刘翔在这江湖的起起落落中,几乎始终站在前三的序列。
谁也没有撼动他。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相信刘翔。
而再笨的人,也知道,这背后孙海平的分量。

如今已霸气十足的刘翔
15岁的时候,刘翔留给孙海平的是一个瘦高的背影。这个从别的项目转来练跨栏的少年,让孙海平大感兴趣。
他找到刘翔的父母说:这是棵好苗子,如果不继续练下去,就真的可惜了。
孙海平说他看到了刘翔的“天赋异禀”:他跑步的节奏感和踝关节力量,先天出色。
那个时候,人们相信已经带出亚洲栏王陈雁浩的孙海平,具有将刘翔点化为国内名将的能力,但不可能相信,也不敢相信,就凭这只踝关节,就可以蹬出世界冠军。
那个时候,孙海平还是一名手拿摄像机的学习型教练。据《新民晚报》报道,自从在1995年世锦赛上拍摄到阿兰·约翰逊的训练镜头后,孙海平尝到甜头,看到好一点的外国选手,就抓拍。几年过去,录像带塞满几抽屉。
同在抽屉里的还有一些外国专业杂志。拥有普通国内教练所不拥有的外语能力,使他能精确阅读、精确翻译一些专业文章。
人们会想到,这是拜师学艺,没有学生打败老师的道理。
但人们猜错了事情的出发点,孙海平一开始的主要目的就是找黑人的漏洞。
他会说:“欧美选手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身体素质,爆发力,弹跳力。”(早在带“亚洲栏王”陈雁浩出国比赛时,他就一直对欧美选手的“倒萝卜腿”惊叹不已),他会设计专门的训练方案,让刘翔在身体素质方面尽可能追赶欧美选手,但更多情况下,他还是思考如何让黄种人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结论是——“我们的优势在于,身体的平衡和节奏感的把握,这是我们可以超越欧美选手的最佳突破口。”
看来,他找到了这个准确的爆破口。
很多人说,刘翔只是因缘巧合的个案。
在这次世界锦标赛上,刘翔的眼泪和一些出人意料的表现,让国外记者感受到他“独木难撑”的压力。美国媒体描述,在北京奥运会前,没有一位世界冠军得到的宣传和承受的期望能与刘翔相比。在这个第一次充当奥运会东道主、并把此次奥运会的成功当做自己民族骄傲的国家,刘翔是唯一的个人项目超级体育明星。与澳大利亚400米运动员弗里曼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遇到的挑战相比,现年24岁的刘翔面临的挑战很可能是相似的,但却更加大。
而美国田径协会负责人马斯巴克也表示:“从未有一位运动员肩负如此沉重的期望负担。在他参加的这个众目睽睽的体育项目中,竞争十分激烈,因而不容犯错。”但孙海平在大阪世锦赛上证明了他不是只会栽一棵树的人。

孙海平在训练中
110米栏,老大刘翔、老二史冬鹏,老三邢衍安,各自完成或靠拢自己的最好成绩。史冬鹏这次跑出了13秒19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使他在世界栏坛突具竞争力。
2006年亚运会前,史冬鹏开始有比较多的时间和刘翔一起跟随孙海平训练,结果亚运会上他跑出个人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在广州二沙岛上,刘翔和史冬鹏一起进行封闭训练,主要负责指挥的,是孙海平,结果这次世锦赛三枪都跑出高水平。
史冬鹏说自己的进步主要是节奏好了。
刘翔好的恰恰也是节奏。
节奏是孙海平阻击黑人选手的法宝。
现在,孙海平基本上以训练刘翔的方式来指导史冬鹏和他的主管教练。孙海平尽量加强与史冬鹏自身教练芦全彬的交流。他放手让芦全彬带史冬鹏,而芦也经常会把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到史冬鹏的实际情况中去。
孙海平说:“你看,大史在这方面是不是需要改进一下?”然后,再由芦全彬具体去指点史冬鹏。这样效果很好。
孙海平说他很有幸,因为至少在这届世锦赛上,中国跨栏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了。
中国军团有了点叫板美国军团的意思。
但孙海平看起来更自信于自己的技术,“以前是我们看欧美选手,但现在在男子短跨这个项目上,欧美选手要来看我们了。”
在孙海平看来,不光是中国,还有日本,都出现了一批能把成绩稳定在13秒50左右的选手,“如果再假以时日,再冒出一两个尖子选手,完全有可能。”
世锦赛一战,他点石成金的能力已经得到共识。世锦赛之后,史冬鹏前往上海和刘翔一起训练,其教练芦全彬也一同前往。以备战9月28日开始的上海黄金大奖赛。
而此后,他们一起训练的状态,将延续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在这个过程中,田管中心将尽量为史冬鹏 创造比赛的机会。
而北大学生邢衍安渴望孙海平指点的愿望也异常强烈,但因为他是一名学生选手,目前就读于北大,进行专业训练还要和学校协调。
邢衍安说:“我目前正在办理休学手续,我希望能跟着他们一起练。为了2008年奥运会,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这种改革的结果,是一些记者的尊重。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诸多跑刘翔条线的记者,总是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孙指导”;而从2005年后开始,一干记者见到孙海平,已经发自内心地改口,开始跟着刘翔一起叫“师父”了。

刘翔在比赛中
除了技术方面的变革,孙海平还是刘翔的大管家。
刘翔的父亲刘学根至今仍然记得刘翔进队的那一天,孙海平对自己的承诺:你放心,刘翔到我这里,不仅仅是练跨栏,更重要的,是我会教他怎么做人。
师父的做人,也是刘翔印象最深的。在和师父接触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他都能体会到这点。
刘翔总是感觉,在他接受采访、给杂志拍封面照片,或者做其他帮不上忙的事情的时候,孙海平就会在一旁静静看着,眼神里尽是笑意和温柔。
在大阪也是如此。一次在大阪机场,刚下飞机刘翔因为身体不适,并不愿意接受采访。
但诸多媒体空等数小时,如果连一点采访也没有就回去的话,毕竟是一件非常难交代的事。
这时候,同样疲惫的孙海平就站了出来,一边请媒体体谅刘翔,一边有问必答。
而之后的几天,因为记者们都无法接触到刘翔,而报道刘翔每天的动态又是每一个中国记者最主要的任务,孙海平又一次充当了“发言人”的角色。
头一次训练,孙海平为了和记者们说上话,甚至被赛场保安驱逐。但之后,众人就找到了一个稳妥的所在——热身场地外的一片小树林。孙海平每天都会如约出现在那里,这种每天一次的碰面,被记者们亲昵地称为“小树林里的约会”。
一位来自东北的记者以前从没有采访过刘翔师徒,但通过和孙海平两天的接触,东北爷们竖起了大拇指:“孙指导,真的很平易近人,有如邻家大叔。”
但邻家大叔再厉害,也无法阻止外界渗透来的压力。谁叫他在中国,北京奥运会就要举行呢?在2005年世界锦标赛取得银牌之后,各种怀疑和议论就一直保卫着他。即便是他打破世界纪录之后。
在大阪,就算西方记者,也能从刘翔的眼泪以及抓狂的表现中,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巨大压力。在欧洲和美国的比赛前,总有人不断提醒他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话题。这种话听多了,会像病菌一样,无孔不入地侵袭到他们的细胞中,形成巨大的压力。
压力大时,刘翔会捂着脑袋,或者时常冷着一张脸自我暗示。但被内心的重压煎熬着的孙海平,只能用病历单告诉他的同事们,这是他常常夜不能寐的结果:他的心脏房颤、早搏,在一段时期里夜夜折磨着他。
但面对刘翔,他会告知:什么都不要想,管好自己就行。
“我只要和师父配合好,其他什么都不管。只要师父喊我,我可以拎起包就走。”刘翔听从师父的安排,甚至有时连出门比赛前一天,他可能都还不知道比赛到底在哪一天、什么时间举行。这一切都建立在孙海平的指挥上。也正因为如此,从日常训练到吃喝拉撒,或者穿哪身衣服、哪双鞋,都必须由孙海平来操心。“因为他哪怕是带错了一双钉鞋都有可能影响比赛。好在我们在北京有冯主任(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帮忙,在上海还有个助理,现在的情况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了。但很多东西还是要我拍板。”
“2008年一过去,什么就都好了,”他苦笑着,“2008年,早点过去吧。”
但现在,他还必须做好这个大总管。
世锦赛结束后,孙海平是和刘翔一起回国的。刘翔随即投入训练,而孙海平也随即将投入新的思考和研究中去。
他做出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参加完9月底的上海黄金大奖赛后,刘翔会将2008年的商业活动全部提前到今年做掉。“刘翔的大合同也就五个,这些赞助商的活动计划早就提出,并列在我们的大计划里了。怕的就是其他一些社会活动,推也推不掉,把我们的训练计划全给打乱了。就像这次世锦赛之前,按我的想法,要安安心心地搞训练,但还是没能如愿。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连哄带骗地去了,刘翔还是免不了情绪波动非常大。其实别说他了,我都给弄得烦得不得了。” 通过这次世锦赛,孙海平已经可以肯定,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冠,必须要有跑进13秒的成绩。
如今,刘翔已经完全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但问题在于,如何让他能进一步稳定下来?世锦赛比三枪,奥运会更是要比四枪。刘翔的起跑已有了显著提高,但前三栏是不是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孙海平在白天监督完刘翔训练之后,晚上要独自一人默默思考的。
他曾说刘翔的极限是12秒85或12秒86。这在目前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在当年,觉得奥运会冠军和世锦赛冠军是不可能染指的荣誉。
但他一直走在不可能的理想之途上,理性地运转着。
他不是一招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