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危险的“避暑胜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7:18
华尔街日报2009/07/10 17:13:04 崔宇

近期的中国股市比小沈阳还火。眼睛一闭一睁,3000点就过去了,两市流通市值也重回了10万亿。时隔10个月重启的IPO在今天也取得了“成功”,虽然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还是遭到了爆炒,但至少证明了证监会选择IPO时间窗口的成功,只是新股发行的“成功”或许让旨在抑制“炒新”的新股发行改革陷入尴尬。

统计数据的背离也让中国经济的复苏路径陷入尴尬。目前新增信贷累计增加了7万多亿,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达到了25%,但一季度GDP只增长了6.1%,PPI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CPI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在行政指令下释放出的大量国内“热钱”去哪里“避暑”了呢?不用太详尽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知道(事实上也无法精确统计),自然更多地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因为在经济衰退期,实体经济并不明朗,释放出的货币并不会均匀地流向所有行业,总是会先留入流动性强和相对收益率高的市场,然后再流向有政府背景的上游行业,最后才轮到嗷嗷待哺的下游行业。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较差,股市自然是“热钱”绝佳的“避暑胜地”。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再加上小沈阳的说法,走的人多了虽然有了路,但如果人太多了也会让别人无路可走。对于目前的中国股市而言,已经从炒作题材股和概念股的阶段到了炒作金融和地产等大盘蓝筹股的阶段,资金已经渐渐无路可走。大盘股的暴涨预示着行情或许已经接近尾声,2007年的行情大致就是如此。

更何况目前还把管理层也逼上了绝路,央行最近不仅加大了正回购的频率,久违的央票也重出江湖。虽然在经济复苏未明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会大幅度转向,而且即使转向了也不会立竿见影打压股市。但避暑胜地终究只是临时居所,早晚会人走茶凉。对于资金推动型的中国股市来说,资金也早晚会作鸟兽散,尽管没人能精确预言。

或许有人会说,今年上半年,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全世界的股市都是“避暑胜地”,对中国股市不必过于严苛。但中国股市一贯暴涨暴跌的特性,让人不得不心生余悸。2007年,中国股市以96.7%的涨幅荣登世界冠军,2008年却以68.37%的跌幅位列世界第四,尽管前面还有冰岛、俄罗斯和越南,但如此大的反差还是让人瞠目结舌。

今年上半年,由于全球风险偏好的重新上升,新兴市场的股市又是一骑绝尘。秘鲁股市以85.28%的涨幅位列第一,中国A股涨幅名列第二,其中深成指涨幅达78.35%、沪综指涨幅达62.53%。当然,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也是可圈可点,印度股市上涨了52.7%,俄罗斯股市上涨了56.82%,巴西股市上涨了37.06%。而同期发达国家股市则跌多涨少,表现最好的也就是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16.36%。

虽然这种简单的比较并不能说明中国股市现在已经危如累卵,但至少可以说明中国股市由于内在的制度性缺陷,加剧了涨跌的幅度,以至成了上蹿下跳的“猴市”。症结主要在于证券法律和法规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只是“纸老虎”,这导致违法成本太低,大多只是行政处罚和与违法者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罚款,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炒作成风。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处罚力度的努力。比如杭萧钢构的内幕交易案,除了行政处罚外,当事人还承担了刑事责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例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判例。再比如,今年年初,证监会也对股市“黑嘴”北京首放董事长汪建中进行了1.25亿高额行政罚款,并移交给司法机关,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在汪被羁押三个月后,检察机关变更了强制措施,改为了监视居住,这自然引发了公众的无限遐想。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证监会官员下海基金证券公司”的名单,这种官商不分的利益格局自然给中国股市蒙上了阴影。

这也让我想起了《笑林广记》中的一个名为《避暑》的笑话:“官值暑月,欲觅避凉之地。同僚纷议,或曰某山幽雅,或曰某寺清闲。一老人进曰:山寺虽好,总不如此座公厅,最是凉快。官曰:何以见得?答曰:别处多有日头,独此处有天无日。”

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要记住“涨时重势、跌时重质”这样的老股经,除了要忍受所谓专业机构和人员煞有介事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假定他们是理性的,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他们的话,因为理性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商业秘密公之于众),还要记住《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有时候人生智慧比统计数据更可靠,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