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我不看《参考消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2:15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不是承诺过,要分析洋人用过分夸张的书名而出版者亦不改名的原因吗?怎么这次又扯上《参考消息》了?读完全文你就会知道,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高中时,知道有一份名为《参考消息》的报纸,专讲外国人对中国的评论,不过要一定级别的党内干部才能阅读。有时到校长或教导主任的办公室见桌子上有份《参考消息》就使劲看。不过,当时校领导警惕性都特别高,不等我们看到,就把它迅速收起来了。上了大学后,老师们订《参考消息》的不少,但并不给我们看,直到“文革”中,才有机会偶尔看到。不过看到后很失望,都是夸“文革”的,和“两报一刊”的调子没什么差别。以后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谓《参考消息》其实就是借外国人的嘴夸中国的好。之所以值得看,是因为有时登一点公开报纸上没有的东西,如七十年代时每年我就是从《参考消息》中得知哪一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参考消息》的基调并没有变,但没什么公开媒体没有的消息,所以我尽管每月读三十多种报刊,而且这些报刊的种类也总在调整,但《参考消息》始终没有进入我的扩编的范围。
  中国人向来以“纳谏”为美德,总是宣扬“兼听则明”,宣扬“别怕别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但在内心深处是喜欢别人夸奖的。“兼听”实际上是听各方赞扬话,“别怕别人说话”是不怕别人吹捧得如何不着边际。如果你理解错了,以为是欢迎各种严厉的批评,对不起,你就是“别有用心”,就是“恶毒攻击”,至少也是“自由化”。前有梁漱溟,后有右派们,知识分子就是欠揍。
  不过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记打的”,改造过来并不难。而且,中国知识分子以当“北门学士”,甚至“帝师”为最高愿望,给几块骨头驯化过来也不难。但这样软骨病的东西也不值钱,老百姓听多了也会不信,连领导们听多了,也不一定相信、舒服。这就要让洋人来赞美,让洋人证明我们的伟大,于是就创办了《参考消息》,专门收集发表洋人赞扬中国的文字。
  尽管有的洋人顽固不化,不给一句好话,但还是有个别洋人或者不了解中国,或者也想分享点骨头(免费旅游之类)。只要他们的名字是约翰或龟田,讲了好话,给咱一个开心。或者有的洋人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这也好办,把好的留下,坏的去掉,称为编译或摘录。这份为“兼听”而办的报纸岂不就真正起到了我们所希望的“兼听”?
  不少洋人其实是不解中国的,正如我们不少人也不解美国一样。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中国的考察、参观等等往往是只看好的,他们有几人去过中国至今仍然贫穷落后的地方?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更多是从报刊、公开的资料中了解中国,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洋人写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有真知灼见的固然不少,但更多的由于立场不同而分为两类。这两类都是先从立场出发,提出观点,然后再找资料论证。
  一类是热爱中国的,他们写的著作就对中国充满溢美之词,《当中国统治世界》就属于这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洋“歌德派”。他们或者出于真正热爱中国,或者出于对西方的反对,或者出于某种利益动机。获得诺奖的蒙代尔就是为了在中国办公司赚大钱,在中国一味说我们的好话。你听,他讲亚洲应该有亚元,亚元以人民币为中心,这像一位经济学大师的话吗?如果你把他在中国讲的话全收集起来,出一本书。几百年之后恐怕有学者会考证为“伪书”。写这两本书的作者,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商业动机我不知道,但起码希望用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引起别人注意,或成为畅销书,多得点版税。尤其是这么动听的吹捧,咱中国人爱听,出了中文版,岂不是名利双收吗?当然,我仅仅是从书名来推断动机,也许人家是纯情的,无非过分天真而已。不过,不管动机是什么,至少在中国的畅销是实现了,利益也不会少。起码过去没有人知道他们,这样一写起码在中国可以称为“著名”了。中国人爱吃吹捧这一口,就有洋人迎合了。
  另一类人对中国有成见,他们写的书以批评中国为基调。中国人也习惯把他们称为“唱衰中国”或者“中国崩溃论”,我们要特别指出,有许多批评中国的洋人对中国并无偏见。只是习惯了批评,把这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对他们的祖国也是如此,不习惯吹捧而已。九年前,有个美国学者罗斯基,指责中国统计数字严重造假,也被我们大批了一次,其实,我知道这个人是书呆子,绝不属于反华的行列。他的文章亦是科学的分析,并非胡说八道。当然他的文章也难免有不妥之处,结论也未见其十分正确。但斥为反华大合唱的一员,的确有点帽子太大了。国内对他的观点介绍太少,罗斯基的观点,中国人写的批判文章我见了不少,但还没有在公开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的全译本。我们这种只摘论敌的观点,然后痛加批判的做法,至今还没有根本改变。不过进步还是有的,最近罗斯基来中国访问了,且登载了他的讲话。
  《参考消息》的出书风格必须根本改变,那些说我们好话,夸我们的书还是少出一点。批评我们的,我们应该关注。“苦口良药利于病”谁都知道,不过吃起来还是爱吃“甜口”的。
 
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ead/article_201008011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