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左联”的“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中国社科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45:39

怎么看“左联”的“左”

□王锡荣

今年3月2日,是“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80周年。多年来,对于“左联”的评骘起伏可谓甚矣!这个在80年前降临,而生存仅6年的社会团体,却曾经叱咤风云,声震中外,且其声望历50年不衰。然而近30年来,其历史文化地位却不断下降。某些人鄙薄它的理由,大约有如下几点:一曰“极左”,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产物;二曰“左而不作”,没有好的作品;三曰政党化,是政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左联”产生于1930年,它作为中国革命政治斗争的一翼,自然是“左”的,又经常实行“飞行集会”,以至于撒传单、贴标语等活动,所以确实有“半政党”倾向。这些,自然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到21世纪初,“左联”在文化史学界某些人那里几乎是“左”的代名词了。
但近年学界对于“左联”的关注度却陡然升高。其原由,据说却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左翼文学研究的突破,将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动,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导致文学观念的重构和知识分子自身的价值重估。看来,这里面是有玄机的:人们感兴趣的是“重来”。历史不能“重来”,何以对“重来”那么感兴趣呢?除非人们坚决地认为,以前的评价全错了,而且评价体系全错了。
那么,不抱成见地看,对“左联”的“左”,对它的历史地位到底应该怎样看?现在所说的“左”,当然是指“极左”,这当然谁都痛恨。但必须指出的是,“左联”产生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革命风云激荡的大转型时代,当时的社会阵图,就是分为左右两大阵营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左”与右的分别,就是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分别。连国民党内部,也是“左派”右派了了分明的。直白地说,“左”在当时就是“革命”的代名词。正因为如此,“左派”最怕的是被看做右派,于是有宁左勿右,排除中间派,从而走到“极左”的趋势。但基本的态势并未改变:左右是立场问题,而“极左”是方法问题。不能因为反对“极左”,就连“左派”——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全反掉了,尤其在当时中国左右两大阵营势不两立,而“左派”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情况下。这就是历史,无法改变,无法编造也无法抹杀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不承认这点,那就等于否认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轨迹,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了,这不但违背历史,而且要改变衡量基本是非的标准了。只要不否认中国20世纪历史是向前的而不是倒退的,是发展的而非没落的,中国革命是推动了社会进步的而非逆历史而动的,那就不能否认,当时的中国,“左”意味着进步发展和提高。因此,不能否认,“左联”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
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左联”有着深刻的“极左”教训,不仅存在“左派幼稚病”、“唯我独革”,而且存在“政党化”、“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等毛病,以及激烈以至余波延及数十年的内部争论,这些都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负面影响,都是应当予以厘清,甚至清算的,作为历史教训,也是今天必须避免的。
挖到“左联”的病根,也就是如此吧,总不能说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团体,总不能说它没有引领文学主潮,更不能说它是依附于黑暗吧。相比于当时其他一些政治文化社会力量,它的先进性还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与它同时期存在的“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中国文化本位”论者,不但影响更小,而且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在依附于当时日渐没落的社会架构,还是致力于创造新的社会架构的大问题上,两者的作用都不可同日而语。近来自由主义重又大行其道,在有的人眼里,好像只有自由主义能救中国。且不说对自由主义本该作何理解还是个问题,即对当时黑暗没落的政治架构来说,不也以自由主义为圭臬吗?正如人们早已说过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现在来弹这过时老调,还好像新发现一样,就不大高明了。
抱着“同情的理解”态度来看,不难看到:“左联”能够不凭借政权之力而独占文化界鳌头,甚至在政府强力打压下,风头仍盖过同时代所有的文化社团。它之所以能风行一时,不仅因为它在理念上占据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舆论高地,而且显然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居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前端,摸准了社会前进的脉搏。其形象不仅历史地站在正面,而且不管有多少软肋,多少教训,它终究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潮流,对社会起着推进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在1930年至1936年这段中国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里——正如鲁迅所宣示的那样——左翼文学运动就是中国唯一的文学运动。
    再仔细看看,时下对“左联”“左而不作”的指责,也并不客观。在当时中国文学界,大部分有成就的作家,都在左翼阵营中,即使不是“左联”成员,也是同道;大部分重要作品,都出自左翼作家,作品不胜枚举。其余派别,率皆日渐式微。虽说对整个30年代可以估价不高,但不能否认,当时引领潮流的,并形成新传统的,终究还是“左联”和左翼作家。因此,今天如果不承认“左联”的历史地位,是不公道的,是非历史主义的。
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兴趣在于文学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动?为什么希望“重写”、“重构”和“重估”?如果说以前被搞乱了,需要“拨乱反正”,怎么改革开放30年了还没拨正?而对于“左联”的弊病、教训,当然都是应该记取和避免的,但也不应过分,因为那是时代的局限。总体上,“左联”的历史功绩大大超过其瑕疵,公平地说,应该是瑕不掩瑜。但现在有些人却把“左联”贬得一文不值。这也是应当予以避免的。正如“左联”当时的教训,现在不应当再犯。(作者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0-3-2 12: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