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一张选票“身价”数千美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9-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8:23:33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专电据外电报道,为确保一张选票按时送达,挪威邮政当局最近不惜花费重金,为这张选票租用“专机”。
这张选票从挪威西部的桑纳讷寄出,原计划寄到80公里外的一个城镇。但邮局工作人员在选举当天发现,这张选票被误寄到另一个城镇。如重新邮寄,选票就无法按时送到。当地邮局最后求助于一家快递公司,以保证选票能在计票结束前送达。快递公司随即用上了民航和一架直升机,并最终在计票截止前25分钟送达目的地。
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对当地一家报纸说:“这张选票价值1.5万克朗(约合2700美元)。”
邮局发言人12日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我们坚信每张选票都不能不计。”
《新华每日电讯》9月15日报道,为确保一张选票按时送达,挪威邮政当局最近不惜花费重金,为这张选票租用专机。这张选票从挪威西部的桑纳讷寄出,原计划寄到80公里外的一个城镇,但邮局工作人员在选举当天发现,这张选票被误寄到另一个城镇。如重新邮寄,选票就无法按时送到。当地邮局最后求助一家快递公司,以保证选票能在计票结束前送达。快递公司随即用上了民航和一架直升机,并最终在计票截止前25分钟送到目的地。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对当地一家报纸说:“这张选票价值1.5万克朗(约合2700美元)。”
《新华每日电讯》对这一事件虽只在第4版右下角用不到200字予以报道,很不起眼儿,但笔者认为这倒是一个很珍稀的新闻。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它也许不算一回事,而对中国人来说肯定是新鲜事。
可以看到,挪威邮政系统工作人员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多么强烈!邮政系统的主要或唯一任务是为社会快捷、准确、有效地传递各种信息。这是神圣的使命和天职,对此必须万无一失,才算尽了天职。既然这张选票已经被送错了对象,邮局本身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任何代价,尽快纠正过来,保证信息传递不被耽误。挪威邮政当局采取坚决果敢快捷行动,不惜花重金用直升机专门将这张选票在计票结束前25分钟送达目的地,体现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事件也显示出挪威邮政系统的整体观念很强。选票既然由一个邮局误寄到另一个非收件人的邮局,被错寄的邮局可以推卸责任不管,听候错发邮局来处理。但人家不是这样对待,得知选票被误寄后,立即采取快捷行动,不计成本地再将选票送到应该送达的地方,真正体现了我们惯称的“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事件还显示挪威邮政系统把邮政的效率和信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仅仅为了把一张选票及时送到原定目的地,不惜花2700美元租用一架直升机,就是有力证明。而且地方邮局采取如此高成本的行动,并非受上级邮局的指示,也不需要请示上级批准后才能执行,说明效率和信誉意识是整个邮政系统固有的共识,也是全民固有的共识。
用专机运送一张选票,更反映了挪威人极其重视民主选举,这种重视已成为挪威一种深厚的选举文化。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选举是任何国家决定未来的最好方法。”当地邮局发言人也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我们坚信每张选票都不能不计。”在一个公平公正而自由选举的国度里,一张选票往往可能决定一个政党或一个候选人的胜负和成败。假如对决双方票数相等,难分胜负,必然要再进行一次投票,从而增加选举成本,增加纳税人的负担。而增加一张有效选票,就可分出选举胜负,免去第二次或第三次选战,降低选举成本。另外,既然要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就必须尊重每一个选民的意见,即使一张选票也不应漏计,不管这张选票是大人物的还是小民的。
挪威一张选票“身价”数千美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9-15) 【冰点时评】一张选票身价2700美元说明什么 一张罚单多处错,广州交警怎服人(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1) 细数奥运点火经典创意(新华每日电讯 2008-8-9) “百元电脑”问世,虽为美元也够便宜(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6) 招商引资来的富商,“资产”只有1美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 为保“位子”捂“盖子”,国家赔偿金“睡大觉”(新华每日电讯 2007-9-9) 垄断企业上半年大赚,“红利悖论”又现(新华每日电讯 2007-9-9) 凝望蓄洪区,温家宝说“我们的人民真好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5) 美国:白头鹰安家,“迫停”大型工程(新华每日电讯 2007-10-15) 北京奥运之约:明年此时,世界来吧(新华每日电讯 2007-8-9) 织金扶贫办:扶贫项目变“坑农项目”(新华每日电讯 2007-9-5) 江西新干社保局:“冒领养老金不是大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9-12) 韩国查学位造假,一路查向青瓦台(新华每日电讯 2007-9-12)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杭萧钢构类“神话”,牛市更要警惕(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3) 愿“短信获罪”成故事(新华每日电讯 2007-3-5) 留学生活何能奢靡(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住经适房开宝马奔驰,是否应知耻(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1) 乘山航奇遇记(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30) 新华时评:住房保障,莫拿经适房当“花瓶”(新华每日电讯 2007-3-8) 新华时评:特困县砸大钱祭祖,“别有用心”易得不偿失(新华每日电讯 2007-5-21) 新华时评:10倍于投资的公路收费,进谁兜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