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逸出尘——汤琳南花鸟画新作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6:19:09
野选出尘——读汤琳南近作
●朱益
今夏游闽,首至厦门。到夏门当然先找琳南兄讨茶喝。
琳南兄寓于闹市,小楼却幽。室内一张画案占去了绝大的空间,其余唯三椅两几而已。画案上如同以往所见,盏、碟、研、洗陈籍,并不收敛,一任拿取方便。几上茶具是必有的。好水烫茶喝到兴酣,琳南兄拿出近作让我批判。说是批判,实是眩耀。我知道琳南兄是自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琳南兄从闽地赴浙求学美术学院。其问悠游苏、皖,后至京研习,一路行来自然造化之山水、人力精巧之园林、煌煌宏丽之宫苑的风骨记取在囊中。由水墨而及重彩,由唐宋而及明清,系统的理论梳理,全面的技法完善对于琳南兄是一次次问道体悟的提升。他的这种自信正是来自他对绘画技法的熟练、对中国绘画史的了解和对中国绘画在当下社会存在状况的定位。
每次琳南兄给我看新的作品我都会感到有新的东西。这些新的感觉不是由于具体的形态所带来的,而是整个画面所溢显出来的,丝丝缕缕只要静心体味就会感受。如这次的作品中野禽、湖石、疏枝,大块的空背景,简单的几个元素经营出是虚还实的境景。使我如闻宋徽宗的琴音丝曲,如见林处士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留空,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老子曾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因此计白当的审美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清人画论日:  "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可见琳南兄缘心感物,应物遣情的绘画机头。澄沙滤泥求本追源,也许是他从小生活在山间,所见所触之山野气已融在他的血液之中,现在通过画面得以彰显,这股山野之气是堂正天真的,没有尘俗烟火。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当下,技法和材料似乎已近完备。但是绘画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度却愈来愈低。正如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所言:  "义理之性,有如泉水。当其发于山谷,本自清明,迨后流入田野,则渗入许多泥沙,遂成混浊了。如下一番功夫,将泥沙滤净,则水清明,还是原来的水。学者用力,要在去蔽复初,古人所谓变化气质是也。"许多绘画者本身很难能执着内心的清净恬淡和宁静。琳南兄却是"下一番功夫"不急不躁的画自己的画,做自己的事,讲自己的话。
这些作品里的景物,显得那样悠然自足、从容不迫,而与这些景物相对应的虚境,又是那样宁静、平和、没有一丝污染的痕迹,如在朝露、如在暮霭、如在幽院、如在月庭。幽情与幽境,实为一体两面,而这一体就是"心",以心造境,性灵渗透于物理之中而物理映射着性灵。"事"、"物"、"心"及"境"不是孤立的,是融合贯通的。透过作品浑成的想象力与暗示力,两境巧妙的相浃化为一体,达到一个完满和谐的境界,澄明恬然、挈幻归真。这就是琳南兄给我们描绘的文人士大夫所找安顿精神生命的出尘之境。
琳南兄并非属于真正的佛道信徒,在和大家一样吃喝拉撒之余他怀着积极入世的强烈事业心,大江南北的游走,宋元上下的追摹。无数的写生,成捆的画稿。他把诗歌美学所追求的那种形式之外的意境,渗透到绘画艺术美学之中。而这种形式之外的意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的作品已不在局限于形式("象")的一面,而在于探求更深层次、超越其上的意味,并且以这种意味感动于人。象,是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反映图景。它不仅包括我们可见的孤立的有限境象,而且包含不可见的但叉客观存在的事物。更可以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是具体的、霜观的、实在的世界,但如果经过内心的映照,那将会蒙上一层灵性的妙悟与智慧的光芒,使观看他的人能在这个具体的、客蒴的、实在的世界之外,体会到一种更为生动、更富于意味的趟界。对于琳南兄来说,他显然是将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象初为"环",而又把绘画的本质与精神视之为"环中"。简言之,"超以象外"的美学意境是没有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是一种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正如诗品所云: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汤琳南兄的这批作品也许对他而言还未尽意,但对观者足可品读。一茶一座,一人一画,慢慢喝慢慢看。
丁亥冬至朱益于古上塘河九天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