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锅里的,吃着碗里的,科研方向不能随意转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0:31
刚才看到戴世强老师的文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小议科研方向的转换》,能理解戴老师的重点是鼓励大家创新,这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总感觉这个看法显然有一些不妥当,至少是不全面,这里写写自己的看法。
先搬两个大家来壮壮胆儿。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这句话我的一个师兄经常拿来教训我们,因此记忆深刻,也很受启发。我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张香桐院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们坚持去做自己选择的研究工作,干它个三五十年,即使你是一个庸才,也会变成专家”。显然干三五十年随便换方向不合适。
因此,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科学家个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特色做好,特色往往要靠长期积累和持续坚持一个方向建立的。就科学家个人来讲,一辈子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能全身心投入的科研方向应该不会太多,如果能在一个方向长期坚持下去,能在一个方面成为专家,应该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记得本人在读博士期间,导师经常这样教导我“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将来能做到只要提到这个肽,这个分子,就想到你。这应该是你科研目标之一”。深以为然。
戴世强老师文章中说 “近年来,读到国内很多科技论文,涉及各种不同的领域,发现有一个有共性的问题:科研方向上的抱残守缺。亦即,瞄准了某个方向以后,十年几十年不变,以至于有时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就立刻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了。当然,我并不主张频繁更换科研方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般不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如果真的如戴世强老师讲的,前者占多数,还是值得庆幸的,说明我们有一批学者在坚持自己的方向勤奋工作。但我觉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可能更普遍,才是问题所在。经常看到许多所谓学术牛人发表了很多论文,获得了大量经费,但你都说不出这些年都是在做什么方向。我最敬佩的是有一些学者能在几十年坚持在一个方向上,虽然经历许多寂寞和艰苦,但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的专家。也就是那些拥有自己学术故事的学者。非常BS那些从没有自己学术故事,靠大量经费和技术完成的表面文章,例如许多发表在高档次杂志上少有引用的准垃圾论文制造者。
同意戴世强老师关于不能墨守成规的看法,从事科研工作,创新当然是最重要的,甚至没有创新,就没有科研,更谈不上坚持方向。因此吃着碗里,一定要看着锅里,吃着碗里是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看着锅里是要随时了解国际行情,吸收国际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了解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些看着锅里的工作,都是保证你能把碗里的吃好,消化好,吸收好。
本文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