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无间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1:13
在利益的驱使下
商业间谍似乎越来越无孔不入
商业间谍们往往披着隐秘的外衣
混迹于竞争对手之中
尽管有人说这是在践踏道德底线
但不得不承认,商业间谍已经成为一种隐形的竞争手段
公司越大遭遇商业间谍的危险就越大
因为,某种程度大公司掌握着行业的趋势和未来
这是一个以1%、2%决胜负的商业时代
一个信息就可以左右企业的成败
这个信息在自己手里是王牌
落在对手手里是就是他的底牌
在自己手里就是核心秘密
落在别人手里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商业间谍的侵入
轻则使公司蒙受损失,重则毁灭公司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
除了严防死守,你别无选择
策划/《经营者》编辑部   文/相俊红   黄词
第一种危机
“世界上有三个秘密是人们不知道的:英女王的财富,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体重和可口可乐的秘方。”曾有人这样打趣道。
前两项可能比较八卦,但是可口可乐的秘方,这是人所共知的高度机密,其保密程度构成了可口可乐神话的一部分。
但是越是神秘的东西,往往越对外界有吸引力。
以保密闻名的可口可乐,去年也没躲过内部间谍窃取商业机密的厄运。最近,类似的问题又发生在了家电连锁商大中电器身上。
5月31日,中国家电业爆出了一个十分吸引眼球的新闻——大中高调宣布:以“国内第一起商业间谍案”为名,要将大中内部来自竞争对手的商业间谍示众,让人意外的是新闻发布会举行的前一时刻,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大中最终放弃了新闻消息的发布。
虽然,媒体没有如愿看到间谍真凶的亮相,虽然信息仍未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中电器惊爆的“商业间谍”案仅仅是商业竞争中的一个注脚。
就在今年5月份,韩国起亚汽车商业间谍案,也浮出水面。
5月24日,在大洋彼岸的意大利,经过长达三年多的调查和审讯之后,摩德纳地方法院也对曾在法拉利供职并窃技术资料后,转投丰田汽车的两名商业间谍定罪并判了刑。
细心的人们发现,近些年来,商业间谍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词,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美国各大财经媒体上。
美国《福布斯》等杂志提供的资料显示,很多欧美大公司都曾采取“不光彩”的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机密材料。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曾派出商业间谍到通用汽车公司偷取数箱机密计划文件,被诉后不得不向对方支付1亿美元的庭外和解费;宝洁公司曾雇用间谍以市场分析员的名义潜入联合利华公司,从后者的“垃圾堆”中获得大量机密;波音公司两名员工为争取美国空军的一份卫星生产合约,偷取了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计划书,结果波音在失去合约的同时,也被罚在一段时间内不得竞投空军装备合约。
事实上,在商业间谍无孔不入的窥视下,每一分钟可能都会有商业间谍的诞生。
有人认为,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商业间谍是知己知彼战术中最不择手段的方法。
可怕吧!更可怕的是商业间谍带来的破坏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商业间谍在给丢失情报一方的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这些公司丧失了发展甚至是赶超对手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佳能公司有望在复印机市场超过施乐公司成为复印机的领头羊,却由于公司内部出现商业间谍,致使大量资料泄密给施乐公司,从而失去了成为霸主的机会。而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时速》一书中也认为,商业秘密会影响一个公司的发展,而泄密则会给丢失情报的一方带来重大打击。
根据最新调查报告,名列财富杂志前1000名的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偷窃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每家平均每年发生2.45次、损失超过50万美元的案例。而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机密当然是盗窃的首要目标,54%的案件的直接损失高达1.2亿美元,平均为1500万美元。
这些数据足以让你知道商业间谍的破坏力了吧。
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那么,你除了防守好你的商业秘密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毫无疑问,反商业间谍已日渐成为企业的战略需要。因为,商业秘密不仅是财富,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激烈竞争的商场上,将自己生产、管理、营销的资源或信息拱手让与他人,无异于置己于死地。
商业间谍的N度空间
他们是你看不见的内鬼。
他们是阻止公司成长的秘器。
他们是令公司釜底抽薪的幕后黑手。
……
商业间谍在商界扮演的就是这些角色。
和航班上随时会注意睁大眼睛;有时候他们会更加猖獗,在竞争对手的工厂里拍点照片,再进一步,就是依赖新式的数据摄取软件,在互联网上高速搜寻竞争对手的只言片语。
在美国,往返于加利福利尼亚州的圣何塞、波士顿等高科技城市的一些空中航线被誉为情报金矿,某商业调查公司的富尔德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他的一名雇员在乘车从成田机场前往东京市中心的路上,听到了两名来自硅谷的经理人讨论他们的商业计划,富尔德回忆道:“当他告诉他们自已是一位情报专家,并在刚才听到了他们谈论的整个商业计划时,他们感到震惊。”
除了这些商业技术和商业机密外,他们有可能还会搜集你公司的阴暗面。
甲骨文公司曾雇佣专业探秘人员,刺探在反垄断法方面公开支持微软的某些商业企业和政策集团,虽然他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所有人都相信甲骨文会从受伤的微软得到好处。
在很多IT公司,盗窃创新成果屡见不鲜,偷窃手段花样翻新,有的公司为刺探对手的秘密,向清洁女工购买垃圾,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在饭店里,经济间谍眨眼之间就能偷走放在接待台上的手提电脑,或进入科研人员刚刚离开的房间,拿走留在桌上的演算纸。
在网络时代,人们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在为网络所累,现如今,网络也为了商业间谍窃取机密的的重要工具。
现在不少企业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电子手段传送商业文件,不需数分钟就能传到地球另一方的合作伙伴手上。这一切也为商业间谍们顺手牵羊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强调互通和信息共享但也往往成为引狼入室的后门。有一些设立了网站的企业和单位很不注重网络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制度不完善、内联网和外联网不分,为不怀好意的黑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捷径,商业信息就会唾手可得。
小心不忠诚的员工
已是深夜,向来准点下班的小王还仍在办公室挑灯夜战。
这让公司的李总感动不已,他还特意给小王叫了外卖。他心里暗想,如果公司其他员工都向小王这样敬业该多好。
然而,仅一墙之隔的李总怎么也没想到,在他看来兢兢业业的小王其实正在通过一个间谍软件,在搜索李总通过邮件发出的竞标方案。
而这份方案通过小王落在了此次竞标的另外一家同行手里。
直到几个月之后,那家公司顾问跳槽在自己手下,小王向那家公司出卖标书的事才被揭发出来,李总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次竞标为什么一败涂地。
痛失良机也好,捶胸顿足也罢,一切为时已晚。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信任的人。”李总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这并非个案,在众多遭遇间谍袭击的故事中。我们发现,不忠实的员工变身为间谍的几率最大,他们给企业带来的震荡也是管理者们最担忧的。
不忠实雇员窃取企业的机密已经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事情,但是,即使所有企业的领导者都知道防范不忠实雇员是必要的,他们也无法完全抵挡那些恶意偷盗的员工。“如果真的有雇员恶意的窃取我们的机密,我们根本就没有方法来制止。”麦格劳希尔公司CIO说。他的这句话在另外一些制度严格的公司里也得到了证实,他们同样无法百分之百的防止员工窃取机密。
2003年6月底,微软公司的员工理查德·格雷格被捕。他通过微软内部的购买系统,低价购买并转售了价值1700多万美元的软件,自己从中获取差额利润。
几年前,很多身份设置为“管理者”的E-mail用户,都收到过一份兜售奥美(Ogilvy)全套创意计划的邮件,价格为6000元,并且许多人已经购买了这套资料。也就在奥美事件发生的同时,关注神州数码(DigialChina)管理制度的经理人们,可以很轻松的在互联网的某个论坛上,下载神州数码的年度战略规划文件。
与那些只是做一些小偷小摸的员工相比,那些因不满而离开公司的职员更加可怕,因此,对于离职员工的管理,也是公司应该重点防范的对象。
对于企业来讲,那些即将离职的员工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希望能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获取必要的资源。“实际上,离职员工通过各种手段从原公司拿走一些资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这些资料只是方便以后工作,而不是直接用来出售。”一位离职员工很坦然的说。
“我们的雇员可以在下班之后申请加班两小时,两小时后他们会去刷门卡,让电脑系统显示此人已经离开。但是实际上,员工却可以通过通向卫生间的那道不锁的门出入公司,而不留下在公司超时逗留的证据。于是,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从同事的电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且放到共享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文件夹内,第二天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带走了。”这位离职员工毫不避讳的讲到。
中国企业同样存在类似的案件。
创维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在掌握了公司关键软件的技术秘密后,财迷心窍忘记曾作的保密承诺,带着技术秘密以化名入股其他公司,研制同类产品。两年前,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对这起侵犯创维公司商业秘密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谢某和被告人吴某有期徒刑1年和有期徒刑10个月,并分别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和1万元。
电信方案提供商亚信的“中国网通运营维护支撑系统”、“北京电信公众IP网络集成工程规范书”等文档曾在中关村市场上被疯狂抢购,这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都价值千万。亚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醒生先生也表示,这起事故很有可能是因为疏于离职员工的管理,最终导致了内部员工泄露机密。
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是在通知员工离职前便冻结员工在公司的所有权限。这一点,联想今年3月份的裁员就显得非常专业。在离职员工知道自己被解聘之前,公司便封掉了他在联想局域网上的ID,员工就不能进入公司的网络获取任何资料。
作为被动防御的企业,一般只能是加强制度的管理。但制度是管理那些遵守制度的员工,内鬼之所以称之为鬼,自然不会将那些制度放在眼里。更会巧妙的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员工间不强的保密意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防范内神通外鬼
现实版的《无间道》正在逼近企业。
相对内鬼来说,从外部打入企业内部的间谍是很多企业惯用的手法。
一些企业先以某种借口将自己的年轻员工开除,之后安排他去竞争对手的公司工作潜伏数年,得到信任后再伺机刺探核心商业秘密。内神通外鬼是许多公司面临的安全问题。
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谁更容易取得信任?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后者。
在商业间谍中女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样道理,因为女性更容易取得信任。工商业领域过去一直是男人的天下,他们几乎独占了所有要害部门的领导职位,人们也习惯于认为女性职员能够获得核心机密的可能性很小。正因为如此,女性商业间谍不容易受到怀疑,而且,3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之间闲聊起来可以无边无际,通过聊天获得情报的机会大增。另外,在所有的职业中,秘书、助理、清洁员是最容易找到工作的,这恰好都是属于女性的职业。
来自外部的间谍大多数都是来偷师学艺的。
德国曾是制作啤酒的强国,有着制造啤酒的先进技术。日本一个企业的经理对德国的啤酒酿造技术早已垂涎三尺。他发现啤酒厂老板每天乘坐一辆黑色轿车进出工厂大门,于是他想出了主意。当老板的黑色轿车驶过来时,他从工厂门口装成横过马路突然跌倒的样子,故意将自己的一条腿伸到车轮下,结果腿被压断了。当时德国有一条法律,车祸肇事者要坐牢。这位老板为了不把车祸声张出去,便将日本人送进医院抢救,啤酒厂老板十分抱歉地说:“很对不起,你客居异乡,今后打算怎么办?”这位日本人却说:“没关系,等我的伤完全好了之后,你就让我看大门好了。”就这样,他在那家啤酒厂看了三年的大门,将啤酒厂内的生产流程、工艺配方等一一了解透彻后回到日本。
三年后,德国啤酒商发现日本人不再购买他的啤酒了,而且他在东南亚的市场也逐渐失去。当德国啤酒厂总经理到日本拜访他的同行时,才发现这位日本老板正是被自己的车压断了腿的“看门人”。
相对内部产生的间谍,外部潜入的间谍似乎难以防守。首先,这类卧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加之具有的便利时间和身份,完全能够利用正常的工作间隙来完成对机密的收集和窃取。那么,该如何对付这样的间谍呢?
像那些,非业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以加强管理和备案为理由,要求业务人员将每个人手里的客户名单复印一份交给他,这就很难说是正常的工作要求,还是在窃取客户资料。
因此,企业中使用第三方力量,避开人情、面子、职权等因素,客观公正的观察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状态,随时发现其中不合理和违规的线索,据此了解员工的动态。同时,对重点人员的生活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掌握其生活环境、基本规律等,如发现同竞争企业保持非正常联络,那么企业自然要提高警惕,同时,即刻对其掌握的企业机密信息进行管理,如此,方不至于造成风险转化为危机的事实。
制度,最硬性的防线
“商业秘密的保护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制定严格并且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是减少安全问题的基础。”诺基亚企业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技术部经理王磊先生说。
在商业间谍无孔不入的今天,加强管理无疑是企业有效的保护伞。
中国大多数企业还不是巨人。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往往淡薄。从商业经营中用的操作系统到商业办公所使用的电脑中的各式各样零件,我们几乎没有拥有任何知识产权,如果有的外国企业在这些产品中留一手,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间谍的手随时会伸到我们的身边。
事实上,为防止竞争对手窃取自身核心机密,全球多数知名公司都制定了严格的有关职业道德和商业行为的规章制度,例如有公司要求应聘人员保证在其新的岗位上,不得利用其先前雇主的商业秘密,雇员在解聘一段时间内不得受聘到企业竞争对手的公司工作等。
“对于Juniper来说,通过协议从组织结构上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职责和权力是最重要的,而我们公司与雇员每年都会签一份长达二三十页的协议。如果一旦超越职责和权利,一切就按章办事”Juniper人力资源总监说。
为更好有效的保护商业秘密,外企一般都制定严密的管理措施:诸如门卫的管理措施,内部监控措施,企业信息管理措施以及特殊记载措施等。同时,他们还注意在员工流动时的保密措施,包括员工轮岗时的训练及离职处理,强调外销人员的管理以及制定反诱因条款等,如对一些关键岗位给予保密补贴。
美国几乎每家大公司都有情报室。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它世界各地前哨站上都设有情报点。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竞争对手,窥探对方有无兼并计划或有无新技术这些有可能影响到竞争大局的情报,甚至监视用户公司的信心和士气。公司的情报部门是由从中央情报局退役的间谍高手简·赫里恩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他说:“公司的情报部门与公司的关系就像中央情报局与白宫的关系。我们提供最好的情报,让公司的执行长官去做决策。”摩托罗拉的情报部门列席公司大多数的战略性会议。另外,各大公司为了在内部强化保密措施,专门设有首席信息官来负责保密工作。他会提醒企业管理层面对应予保护的商业秘密实施保密的措施,同时监督员工在各个保密环节执行情况。
在细节的监管上,跨国公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西门子公司从硬件设备上防止员工拷贝公司资料,根据级别区分,公司的大部分员工电脑是不能安装软驱和移动硬盘接口的。而IBM公司规定每个员工只有三次查阅同一文档的机会,并且这三次查看的时间、地点、原因都会被严格的记录下来。与其让商业间谍给本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不如花钱雇人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反间谍人员的收入相当高,在英国,支付给反间谍人员的费用可以从50英镑1小时直到价值1万英镑以上的支票。
全球十大经典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战和反商业间谍战包含了企业战略战术的需要。上海侨报排行榜团队,希望透过十大商业间谍案的回顾,和读者一起谨记这些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
1.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
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
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
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2.杜邦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
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
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
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
3.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宝洁(P&G)公司
反商业间谍方:联合利华(Unilever)
案例看点:垃圾窃密
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
4.通用大众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通用
反商业间谍方:大众
案例看点:两巨头相争,难言谁获利
2002年5月,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被起诉。据调查,他在1996年携带着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货价格和即将投产的一条新车型生产线的详细方案加入德国大众公司。有关方面认定,该名主管所带走的那些资料对大众有着重要的情报价值。最终,作为了结,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赔偿了1亿美元。
5.Oracle派私人侦探调查微软
商业间谍方:Oracle
反商业间谍方:媒体
案例看点:为达目的,无所不为
2002年,Oracle的CEO拉里。埃里森面对外界的追问承认,Oracle一直在雇用私人侦探调查微软的违法行为,比如派私人侦探去翻竞争技术协会的垃圾桶,试图找到微软公司向这个组织行贿以便影响其反托拉斯案审理的证据。
6.威盛涉嫌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威盛
反商业间谍方:友讯
案例看点:主角夫妇齐步登场
2003年12月5初,威盛董事长王雪红、总经理陈文琦被起诉,涉嫌派遣商业间谍盗取同业研发的电脑程序著作。检方认定,王、陈二与张至皓均为共犯,已涉嫌背信、违反著作权法等罪嫌,将王雪红、陈文琦夫妇起诉,并各要求判刑4年,涉嫌担任商业间谍的张至皓则被要求判刑3年。据传,此事后由威盛花费17亿新台币摆平。
7.日本医学家窃密案
商业间谍方:高岛
反商业间谍方:美国检察部门
案件看点:商业间谍上升到国家政治
2001年5月,美国检察部门以阴谋罪、经济间谍罪和跨州运送盗窃财物罪等起诉高岛,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引渡高岛的要求。
美方认为,日本医学家高岛冈在离开美国时,从实验室带走了一些高尖端生物基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交给他在日本东京任职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并且破坏了实验室里的一些生物材料,使该实验室两年来的研究全部化成灰烬。
8.香港首名“电脑商业间谍”被囚
商业间谍方:仲量联行龚杏明
反商业间谍方:某物业代理公司
案件看点:香港首宗
2002年11月,香港首宗被成功定罪的“电脑商业间谍案”中,31岁的女被告承认20项非法入侵电脑罪名。
女被告龚杏明,仲量行(现称仲量联行)任职高级磋商员时,通过新加坡互联网供应商的联机服务,连日入侵旧公司著名跨国地产公司的电脑,盗取81封涉及楼宇报价及市场分析的电邮。
9.爱立信公司5名职员涉嫌参与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员工
反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公司
案例看点:为保密不惜曝家丑
2002年11月8日,瑞典爱立信公司8日宣布,该公司5名职员因涉嫌参与一起间谍案,其中3人已于5日被捕,另有2人被停职。爱立信公司称,这3名被捕的嫌疑犯是或者曾是该公司研发部门的职员,另外2名职员因向间谍嫌疑犯提供信息而“违反了爱立信公司内部安全和保密的规定”,于6日被停职。
10.华药Vc厂曝出离奇的技术偷窃案
商业间谍方:维尔康药业
反商业间谍方:江山制药
案例看点:间谍就躲在你的门后
1999年开始,4名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的维尔康药业“卧底”分布在江山制药的4个生产车间,分别对应VC生产过程中提取、发酵、转化等4道工序。直到2001年5、6月间,江山制药才初步察觉到技术失窃事件的存在。江苏警方后逮捕了唐清海、毛雷等5人,另外在网上通缉了其他两位维尔康方面的人士,但至今未能抓获。正是窃密使维尔康企业的生产工艺迅速赶上了江苏江山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