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凭什么摘得09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0:04

 

 

  “爆冷”摘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米勒更像是个文学圈的“局外人”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既不是此前外界预测的最大“热门”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也不是国内学界看好的西班牙作家路易斯·戈伊狄索洛,也不是获奖无数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更不是呼声甚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这一结果绝对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其作品仅台湾引进过一本繁体中文版的《风中绿李》,简体中文版的作品则一本都没有引进过,非但公众相当陌生,国内德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也知之甚少;德国文学圈也同样面面相觑,就连米勒本人在得知结果后也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非常意外”。

  赫塔·米勒:

  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移居德国,现居住在柏林。她的作品大多描绘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曾摘得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几个文学奖项。     

  文学圈的“业余作家”

  赫塔·米勒,这位国内公众此前闻所未闻、连德国人自己也不太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2位女性获得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据悉,赫塔·米勒于1953年出生在一个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少数民族家庭。资料显示,其父亲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党卫军中服役,母亲在二战后曾被关进过劳改营,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无疑给她以后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会两种语言的赫塔·米勒毕业后做了翻译,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想邀其合作,但她拒绝了,之后她被公司开除。随后,她只能通过在幼稚园教书以及做德语家教谋生,并嫁给了另一位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在做翻译期间,她写作了短篇小说集《低地》,这篇小说并能在罗马尼亚出版,但手稿却在德国出版并引起反响。她还曾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1987年,失去工作的赫塔·米勒与丈夫移民到德国。     

  赫塔·米勒的作品着墨于政治现实和社会底层的现状。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李昌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赫塔·米勒的写作特点说,“她的作品是一种自白文学,主要还是以回忆往事、反思历史、描绘那些失去家园的被压迫者的命运为主。”他认为,隐喻、转喻、象征、暗示这些含蓄的表达方法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不过,李昌珂同时指出,较之十年前众望所归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格拉斯,赫塔·米勒更像是德国文学中的“局外人”,在欧洲文学圈子里只能算得上是“业余作家”,平时还需要打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德语文学编辑杜新华曾在《世界文学》2003年第5期发表过赫塔·米勒的一个小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但她对于赫塔·米勒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也表示,“真是个不可思议的结果。”

  赫塔·米勒:被放逐与被伤害的人

  王佩

  福利彩票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不同?抽奖方式不一样,福彩摇号,诺奖摇头。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籍罗马尼亚裔作家赫塔·米勒,让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都大惑不解。即使在西方,米勒也算不上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书只有四本翻译成英文,其中两本还是随笔。在中文世界,大家对她更为陌生。然而,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对她青眼有加。授奖词中写道:她“以诗歌的洗练与散文的晓畅,呈现了被掠夺者的处境。”     

  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德语区,这为她日后的写作与融入德国创造了条件。米勒的父亲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党卫军,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使她的母亲受到了牵连。米勒在大学里研读过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1976年,开始在一家工厂担任翻译工作。据她回忆,她因为拒绝跟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门合作,而被工厂开除了。从那以后,她一面担任幼儿园老师谋生,一面决心当一个作家。为了躲避罗马尼亚有关方面的审查,她的作品在德国发表,当时就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     

  1987年,米勒与她的丈夫移居德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获得德国以及海外诸多项目资助。米勒于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以及其他一些荣誉。1997年她因为德国笔会吸纳了一些历史不清白的东德成员而愤然退出。

  赫塔·米勒的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被侮辱与被伤害着的悲惨图景,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尽管米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在罗马尼亚的生活是她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她的作品较多着墨于社会底层的现状。《约会》是关于一个在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她的另一部作品《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德国的故事。米勒的新作把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米勒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在几百公里开外,就是我那些过去的经历。”不可否认,米勒获得诺奖跟她的政治立场不无关系。     

  不过,米勒的文笔灵动、诗意。这从《黑色的大轴》中可见一斑,小说开头写道:“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由于文学上的功力,以及直接用德语写作,诺奖评委看起来不累,她的获奖也算顺理成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诗人北岛,也在本次诺奖提名之列,赌博公司为他开出的获奖赔率跟米勒不相上下。

  李敖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喜欢颁发给背离自己祖国的人。不管这个说法正确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罗马尼亚人看到她获奖的消息后,内心肯定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