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习从教学环节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2:46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学生能否学习好,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己,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诀窍。文化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学校教育看,主要是通过平时学习来完成的。平时学习分为预习、听课、看书复习、作业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有一个环节实行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的自觉性、主动性将取代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条件。凡是经过认真预习的听课,吸收率和巩固率都会明显提高。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我们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布置学生预习提纲,课前还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能掌握预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听课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很重要的环节,听课的效果如何?既与预习的程度有关,更于听课时的精神状态有关。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课的保证,而听课分神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缺少远大理想和抱负,没有上进心,把读书当成应付差事。(2)学习基础太差,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上来,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上课无法不分神。(3)性格浮躁的孩子耐不住性子,耐不住寂寞,人坐不住,心静不下来。(4)受文艺作品的影响,特别是武打、言情小说,有的学生一看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难以自拔,加上缺少自控力,上课时还想方设法偷看,即使看不成,心中总是惦念书中人物和情节。(5)过分地迷恋某种活动或游戏机之类,交友不慎,或过早谈情说爱也会导致上课分神。(6)教师教学水平较差,课堂上满堂灌,不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少让学生动脑、动手,上课时平铺直叙,索然无味,也是导致学生分神的主要原因。(7)师生关系不和睦,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排斥,是导致学生分神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还应努力提高教学艺术,用生动精湛的教学技艺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鼓励表扬的办法激励学生,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浓厚兴趣。以上这些都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办法。总之要解决好学生课堂分神的问题,决不是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有声的语言教育能解决问题的。一切有声有形的教育必须深入到无声无形的背后,才会有思想教育的广阔天地,也才能收到教书育人的全面效果。
经过了听课这一环节,就是学生自我消化的过程,目的是将刚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重温、思考和体会领悟,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通常是以看书和看课堂笔记的方式进行并完成的。这一环节我们称之为“复习”。这一环节的看书是复习性的看书。程度上不同于预习性的看书,预习能发现问题,就算能达到目标,复习则必须能理解问题,能解决问题才算完成。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听课后及时看书复习这一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常常被 许多 老师和学生忽视和淡化。课后及时看书复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打基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没有课后看书复习这一过程,听课时似懂非懂的知识既没有被掌握,更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怎能叫打好基础?又怎能形成能力?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打好双基、发展能力”。在课后看书这一环节中,有两种情况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种是根本不看书,平时不看,考试前也不看,精力全放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书面练习上,以练代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是读书不以书本为主的做法。由于知识基础未打好,练习做的再多,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另一种是看书不分轻重和看书不深入。不分轻重在内容上表现在对举例的段落、过渡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文字,只是粗枝大叶一目十行的看一遍了事,没有专心致志地精读细研、重复多遍。综上所述,看书,不是只在书上看,不是一字不漏、不分轻重的看,也不是只顾背书和记忆的看,而必须深入地有分析地看进去,在看进去的基础上,多思考,多分析,多领悟,直至真正掌握为止。这样既可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作业是平时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书面作业既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重要措施。一种是应差式、任务式地敷衍老师和家长,匆忙完成了事,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这种作业练习根本达不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简单地以例题作为模仿,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们称这种情况叫无目的练习,也叫练中无思,所以也就练而无效,效果差也是肯定的,因为一切被动、机械、模仿式的训练,是经不起题目千变万化的。
正确的做法是练习做完后,反复思考做这类题目应从何下手,思路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做这道题目运用了课本中哪些知识,这样“练而有思”,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的学习原则是非常科学的,可惜我们 许多 老师只能说上来,却不懂得如何实践,就像种田的农民一样,只知道辛勤劳作,却不懂得科学的重要,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许多教师教学效果不高的根本原因。
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手段。教师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来证明教学有方、教学效果显著,进而证明自己是高水平教师,学生希望考出理想成绩,既可回报师长,为自己增光采,又可增强学习信心、生活信心。要掌握考试的特点和方法,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叫做审题,审题是答题的起点,审题是要审出命题的意图和要求,目的是为了确定“考什么”和“怎样考”的问题。很明显,这是为答题定好向,定好思路,以确保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无论是审偏的,审漏的,审错的,答案都会偏离试题的方向和要求,造成答案或大或小的失误。所以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前提条件。审好题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还包括严谨的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审题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只有具备了多种能力,才能透过题目的字里行间,明确命题的整体意图及具体要求,才能将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所给予的具体试题有机综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将试题中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有用条件和陪衬条件一一加以梳理,仔细进行组合。审题的过程是学生灵性和悟性共同作用的过程,是方法与功夫协同运作的过程,而这些能力,正是平时反复训练和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果。唯有对所学知识的深透、准确与牢固的理解与掌握,唯有对具体试题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唯有看透、看准基本理论与具体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将书本知识的共性和具体试题的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再经过规范的表述,才能形成自己的答案思路,才会有可靠的答案。这告诉我们两点:一是每次作业练习当考试一样严格审题,规范答题,练习后予以认真思考、总结,培养自己严谨的学风、良好学习品质,分析练习得失,这样考试时才能像平时一样从容自如。二是每次考试后都应该搞好试卷总结,分析利弊得失,写出考试体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考试综合能力。
考试的第二个环节-----答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是内容上的针对性、完整性和严密性,与形式上的规范性相统一。
针对性直接受制于审题的准确与精当。完整性与严密性除受审题的效果制约外,还受知识功底、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多方面制约。
规范性则来自自己严谨的学风,来自平时的科学训练,来自平时的良好习惯。考试的第三个环节是检查答案,检查答案的顺序应该是先题外(姓名、号码),后题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正到反有无漏做);先试题、后答案。重点当然放在核对答案的正误和表述的是否完整上。我们提出先试题、后答案的顺序是有根据的,从理论上将是题目规定答案,答案服从并服务于题目,答案必须按照题目展开,必须和题目一致,这是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检查时就答案查答案,很可能发现不了审题环节中遗留下来的问题。
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我们提倡审题不要一锤定音,答案不要一气呵成,容易的题目不大意,难做的题目不害怕,考前必须身心轻松,考中不必惊惶失措,考后应该深入总结,用这些方法来减少考试失误,在辅之以情绪调整,保证休息、理性指导和自我提醒,效果肯定会越来越好。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上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再加上掌握学习方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学生,这样的学校何愁教学质量不高?何愁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