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水晶棺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5:39
200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不久前,记者接到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当年的保密单位北京玻璃总厂605分厂技术科曹金瑞工程师写的。
年过七旬的曹金瑞是当年亲自参与研制毛泽东水晶棺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曹老在信中告诉记者,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在其逝世后用来保存其遗体的水晶棺的研制过程和制作工艺,一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但多年来一直作为“机密”秘而未宣。
事实上,毛主席水晶棺的研制过程,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智慧和情感。
其中也包含了现居南京的姜其温老人,年近八旬的他,耳朵不太好,记忆却非常好。1976年,时任东海县县委副书记的他,有幸参与了毛泽东水晶棺原材料的挑选过程。时隔32年,每一个细节,老人都能清晰复述出来,正如他在采访最后所说:“这是每一个水晶棺制作过程的参与者一辈子都太难忘记的记忆。”
就让我们随着曹金瑞和姜其温的回忆,掀开毛主席水晶棺神秘的制作过程。
毛主席水晶棺之迷
-本报记者 陈 璐 实习记者 王祥琳
揭秘:水晶棺是这样完成的
精心选料
江苏省东海县,以盛产质优品高的东海水晶而闻名于世,有“水晶之乡”的美称。
1976年9月11日,东海县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地质总局的选矿要求,将为毛主席水晶棺选矿的任务(当时代号为国家“一号工程”)下达给105矿。
姜其温介绍说:“‘东海105矿’是一个特殊的单位,东海水晶硬度高、熔点高、热膨胀系数小、透光性能好,当时国家把它列为国防战略物资,将水晶起了一个保密代号叫‘105’,负责开采水晶的单位就被称为‘105矿’。中央对制水晶棺的用材要求极高,不仅要无丝毫杂质,每立方米不超过2个气泡,而且数量多达30多吨,如此之多的水晶块要从数万块矿石中逐一精挑细选出来,任务相当艰巨。”
姜其温和400多名选矿工人及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一丝不苟精选优质水晶,或切去劣质部分,或用特制的小铁锤给水晶去皮,每块水晶都要经过选料人自查、矿里职工检查、质检人员抽查、入库人员再查四道验收工序,最后还有国家有关方面专家一一检验,负责总把关。
选矿过程中最难忘的是连续大干6天6夜时的情形。姜其温说:“1977年5月24日,离毛主席纪念堂落成(1977年6月3日)仅有10天,时间紧任务重。所有选矿工人全然没有平时工作时的喧嚣,没有平时的说笑,没有一个人偷懒。除了上厕所以外,没有人离开过选矿车间。饿了,由食堂送点饭来,困了,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趴在工作台上打个盹,再继续选矿。没有人讲价钱,没有人提报酬,矿里看大家辛苦,每天补助每人五毛钱,然而没有一人去领取,全靠一种自觉行动。”
“县领导和矿领导担心大家的身体,多次劝矿工回家休息,可没有人回家休息。当时车间主任朱万珍,已有身孕8个月,仍然兢兢业业,在第6天夜里11点时,也就是选矿任务全部结束时,她因劳累过度,导致孩子早产。”姜其温到现在依然能准确回忆出这些细节。
最后,全体选矿工人从近300吨水晶矿中选取特级优质水晶32吨,分4次送到北京。第一次用飞机,后三次用火车。“送火车的时候我去了,当时是用木箱装的,每个木箱里面都有一个麻袋,里面是满满的水晶。”
熔炼拼接
曹金瑞告诉记者:“水晶棺所需2米多长的大块天然晶体世间难以寻觅。人造水晶——又称石英玻璃,是用高纯度石英砂经过高温熔炼而成,硬度和光学性能都是其他玻璃难以比拟的,但加工难;国际上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彼此技术封锁,谁也没制造过2米长的板材——世上就没有这样的熔炼炉。国内生产最大直径的水晶板材也就0.5米。所以,当时水晶棺的材料熔炼加工,是全国会战,最终由北京605厂、上海新沪玻璃厂等试验完成的。”
一开始大家为熔炼大块水晶玻璃发怵,“我们厂的老师傅徐兆彩提出建议以小拼大,将熔炼好的20厘米见方的小块水晶毛坯加工成一定规格的‘水晶砖’,再通过高温焊接的手段,逐块熔焊拼接起来,然后再对焊接面进行加工,形成比较大规格的毛坯,然后再焊接,再加工,逐渐达到设计要求的2米多长的规格。”
“约2米长、1米宽的水晶大板,是用小水晶板一块块焊接出来的,焊接这活儿由老技工石维成来干。水晶熔点超过2000℃,必须在熔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他用氢氧焰喷射灯紧盯焊缝操作,厚厚的金属防护服上冒着烟,得专人往他身上浇水,双脚都泡在了水里。最终完成的水晶棺板材,石英粉纯度达到了‘六个九’——99.9999%——至今全世界也再没有人生产出来。”曹金瑞回忆说。
再经过细致的打磨,第一块石英玻璃板成品终于诞生了。此次石英玻璃板的成功研制在世界上也属首创,同时也是我国石英玻璃技术的一大突破。它完全满足了水晶棺大尺寸的要求。
镀膜组装
解决了大面积的尺寸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解决反倒影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出现好几个毛主席的映影像,视觉效果不够完美。
经过专家组的多次研讨,最终决定采用真空镀膜。“当时国内并没有这么大的真空镀膜机,仅有的一台进口机器也不符合要求。北京化工设备厂的工程师们苦心钻研,终于在北京仪器厂、上海齿轮厂的协助下,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成功地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直径四米的大型真空镀膜机。”曹金瑞介绍,“北京玻璃研究所真空镀膜室在北京计算中心的协助下,对膜系的选择计算了几十万个数据,一次镀膜成功。这台机器堪称惊世之作,不仅速度和质量令人称奇,镀膜效果也接近完美,镀膜前反射率8%,镀膜后反射率为1%,也可以这么说,没镀增透膜前水晶棺的光透过率仅为92%,镀增透膜后光透过率增加为99%。由于采用了四层的膜系,倒影的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组装的部分了,石英玻璃水晶棺组装在钛合金的底座上,因为金属热膨胀系数远大于石英玻璃的膨胀系数,故此采用了四川富顺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硅胶作为连接过渡,其质地比较软,弹性也大。五块石英玻璃大板之间粘接用科学院化学所研究的特制胶,它的光折射率与石英玻璃的折射率是一样的,粘出的水晶棺外观与透光效果良好。
就这样,1977年8月初,庄重大方、晶莹剔透、名副其实的水晶棺问世了。
“水晶棺是200人抬进去的”
今年72岁的安佑忠老师是一名老摄影家。1976年,他用一架老德国相机,全程记录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全过程,后来又拍摄了水晶棺移入纪念堂的过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32年过去了,仍然在用镜头记录世界的安老对当时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
10月6日,安老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神秘的769号
《周末》:水晶棺制作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毛泽东的遗体是存放在哪里的?
安佑忠:毛主席去世后,遗体在人民大会堂让群众瞻仰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央政治局就把咱们国家一个搞解剖学的医学专家徐静请来了,由徐静牵头成立一个由解剖学、保护遗体这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的小组来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遗体后来安放在一个很秘密的地方,具体地点现在也不好说。当时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临时代号,769。在很深的地下,保持温度和湿度。这个769号是由8341部队来负责保护,对外特别保密。
《周末》:那毛主席的家人知道吗?
安佑忠:知道。
《周末》:在这个地方秘密存放了多久?
安佑忠:快一年吧,1977年8月18号水晶棺才移进纪念堂,8月19号晚上毛主席遗体已经移放到水晶棺里,20号就开始有人瞻仰了。
《周末》:但是资料说纪念堂是9月9号才建成完工。
安佑忠:8月20号是试瞻仰,瞻仰的人大都是中央领导人,还有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人员、工作人员。
200人轮换抬棺
《周末》:水晶棺安放到纪念堂瞻仰厅,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搬迁过程?
安佑忠:我是24小时在毛主席纪念堂那儿住,回家的时间都没有,平均一天睡三个小时的觉。我是随时候命要拍资料照片。
1977年8月18号,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我接到一个通知,说毛主席的水晶棺进场。这消息对当时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是保密的。
《周末》:具体时间还记得吗?
安佑忠:记不清了,是从中午一直到下午。那个车是从天安门过来,绕了一个弯,绕了现在中国博物馆这么过来,再绕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南门,由那儿过来。当时过来的时候,引路的是吉普车,吉普车前面是穿白衣服的警察。
警察骑着好像是咱们国产的建设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一个吉普车,吉普车后面就是一个大卡车,大卡车拉着水晶棺。
这个水晶棺从外看是一个大木头盒子,水晶棺在里边,外面是一个套,放在卡车上。
等到进到毛主席纪念堂南门了,用解放牌的吊车把棺材吊到地上,地上用木头板铺着,由下面的滚木推着往前一直轱辘,轱辘到台阶上,然后好多人再来抬这个水晶棺。
《周末》:是好多人抬进去的?
安佑忠:是的,而且抬水晶棺的人基本上都是经过政治审查,都是毛主席纪念堂的,还有各建筑公司的,以及制作水晶棺那个厂子的工人。
这些人都是经过内查外调,审查之后才能进去的,包括我。
《周末》:您还记得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个搬迁的过程吗?
安佑忠:当时在场的抬棺的人有200到300人,真正抬的时候也得上百人,人挨人,当时现场的情况是这个人抬不动了赶紧下去,那个人再上。
移动遗体仍然是个谜
《周末》:搬迁水晶棺的时候,毛主席的遗体就在水晶棺里面吗?
安佑忠:绝对不会,那是常温的。至于后来遗体怎么移进去的,什么时间移进去的,到现在仍是个谜。据我知道还是从刚才说的769那个地方,然后再通过人民大会堂地下通道,一直通到毛主席纪念堂下面,二层是瞻仰大厅,有一个电梯,可以直接上去、下来,现在水晶棺瞻仰完了以后也会降到底下。
《周末》:这个设计蛮奇妙的。主持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是哪个部门呢?
安佑忠:建筑科学院,当时包括建筑科学院和全国的建筑研究和设计单位。据说毛主席纪念堂的地址是周总理生前选的。
当时建北京十大建筑的时候,建筑人民大会堂,还有历史博物馆,中间正阳门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地儿,周总理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个地方不要动。后来再问他为什么不动,他说毛主席还没百年呢。这个地方就是周恩来选择的,这个是确切的。 《周末》:建设的时候,中央上面是谁来主持这个建设的呢?
安佑忠:李瑞环当时是北京市建委主任,当时的副总理谷牧相中了他,让他担任总指挥。
《周末》:毛泽东的家人参加这个建设劳动吗?
安佑忠:有啊,我现在有一组照片就是他们来劳动的,他们来劳动的时候是1977年的5月22号,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当时毛新宇还是小孩呢,在那儿跑上跑下的……
胡志明遗体保存秘闻
胡志明逝世两个多月后,越南党中央于1969年11月29日公布了保存其遗体的决定。其实在1968年6月,越南就秘密成立了一个特别技术小组,其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如何在热带环境中保存人的遗体问题,此前还专门派人去苏联学习了半年。当时,越南领导人指示说,如果胡志明主席逝世时,其陵墓尚未建成,这个特别技术小组的工作间就将成为保存胡志明遗体的地方。这就对该工作间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必须保持摄氏16度的恒温,上下误差不得超过0.2度;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必须将湿度稳定保持在75%。
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越南方面最初在距离河内30公里的一个热带丛林中修建了一个临时陵墓,并把苏联提供的胡志明水晶棺藏在地下。不久后,越南发现美军在距陵墓2公里的地方投下伞兵,以寻找被击落的飞行员,于是决定迅速将陵墓转移到一个山洞里,并为此专门修了一条山路。为了确保转移工作的绝对安全,越南方面每修完一段山路,就让运送水晶棺的装甲车走过一段,然后立即将这段山路毁掉,再修下一段。就这样,水晶棺被秘密保存在那个山洞里,直到越南战争结束。1975年8月29日,胡志明陵墓落成,水晶棺才被正式移入陵墓。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专家为保存毛泽东的遗体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虽然毛主席在生前曾表示身后不留遗体,但在他逝世3天后,中央决定保留他的遗体,并派专家组到越南考察,学习保存胡志明遗体的经验。
国庆假期刚过,上班族们电梯间里“久别”重逢,俨然分成肉眼就能区分的两派——
黑瘦的大多是旅游一族,远走高飞放松精神的同时,很可能也在各处排队的拥挤人流中拓展训练了一下肉体;白胖的是自诩有先见之明的“宅人”,安稳舒适地在家里守着遥控器过了7天。
在白胖一族的共同话题中,“麦霸”这个词被提起的频率相当高,原来是浙江卫视的一档热门节目《我爱记歌词》举办的“麦霸对决”比赛煽动起来的。
穿着练功衫像是被从晨练公园里拖出来的老大爷、稚气未脱鼓着腮帮瞪大眼睛装可爱的90后学生妹、紧身裤裹着两条麻杆腿酷似温州发廊理发师的造型男……五花八门的选手原生态造型和状况百出的破音断气,丝毫不妨碍这档麦霸飙歌节目的超高人气,各大论坛里关于麦霸的讨论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亲戚、朋友、同事、领导,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麦霸纷纷浮出水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N个麦霸走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