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水晶棺揭密 - 水晶棺|去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1:50

毛主席水晶棺揭密

Posted by btclzl2 2009年7月11日

        1976年是我国灾难深重的一年,在我个人的记忆中,也是极其难忘的一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人们沉痛的心情还没有过去,7月6日,我们的朱德委员长又与世长辞;人们的泪水未干,又发生了唐山的强烈地震;遭到地震破坏的北京,还没有来得及治理创伤,9月9日,又传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悲哀笼罩着首都北京。就在这悲痛的时刻,我接到北京市委的紧急电话,叫我立即到谷牧同志那里去开会。谷牧同志传达了中央的决定:9月11日至18日,人民大会堂组织群众吊唁并瞻仰毛主席遗容;同时,要做长期保护遗体的准备工作,在群众吊唁、瞻仰遗容期间,一定要保护好遗体,并万分强调这件工作是对党对全国人民负责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万无一失,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宣布了严格的纪律。
  
  我接受这项任务时,在悲痛之余,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忧心与压力交织在一起。
  
  一、在悲痛的日子里保护遗体
  
  在大会堂北大厅各界人士瞻仰遗容期间,为保护好主席遗体,交给我们的任务是:
  
   1.要做一个水晶棺,把遗体放在棺内,既能瞻仰遗容又能保护遗体。时间很急(只有一天的时间),事前又无准备,只好先找现成的。首先想到的是苏联于1924年送给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我们立即到碧云寺,打开棺一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用。怎么办?制造玻璃棺时间来不及,又不安全。因此,确定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但北京市只有一个小厂生产有机玻璃板,最长的板只有1.6米,而实际需要2.2米的板,我们便到北京市有机玻璃厂传达了中央要制作的精神。传达精神后,从厂长到每个职工都表示保证完成任务。我们和该厂干部职工一起含着热泪夜以继日,边试验,边粘接,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短板粘接成2.2米的长板,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粘合成了有机玻璃棺。11日,工厂职工将有机玻璃棺送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把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棺内,并使棺内成为有益于保护遗体的一个小环境。
  
   2.隔氧。我和化工部陶涛同志找了北京市氧气厂和化工系统的同志,研究并确定往棺内充惰性气体的工作,使棺内的含氧量降到医疗保护组要求的标准。
  
   3.降温。棺内的温度最好保持在6-7摄氏度,这是保护好遗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当时难度很大,北京的九月,气温还是较高的,特别是每天瞻仰遗容的各界人士都在3万以上,人体散发的热量和气温叠加,使北大厅的室温急剧上升。虽然空调已开至最大冷量,室温仍在15摄氏度以上,棺内温度也在13摄氏度上下,很不利于遗体保护。因此,谷牧同志请来了各方面的制冷降温专家和北京市冷冻机厂、北京市医疗器械厂等有关厂的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工人,采用了液体介质、气体介质降温,这样虽然有明显的效果,但还是不稳定。北京市计委的谢飘同志和半导体专家们又制造出了半导体制冷降温的设备,通过综合降温使棺内的温度稳定在7-8摄氏度,夜里可以降到6摄氏度。当时,我心脏的跳动是随着棺内温度计的升降而变化的,温度一高我就紧张,心脏也就跟着快速跳动;温度一低,我就放心了一些,心脏跳动才缓慢、正常起来,这决不是夸大其词。当时,“四人帮”正在猖狂地进行反革命夺权活动,如何保护遗体也是他们发难的借口之一。当时谷牧同志讲,如果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为了完成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一大批同志兢兢业业守护着棺内的测试仪表,直到吊唁瞻仰遗容结束。
  
   4.要搞一个长期保护遗体的措施,这就是当时严格保密的769工程。我安排北京市冷冻机等厂的领导同志和工程师、老工人,把保存遗体的房间装好设备,保证温、湿度。有几位同志还要长期留在那里保证设备的完好与运行。以上的几项措施,为长期保护遗体打下了基础。
  
  二、创造保护遗体专用设备(包括水晶棺)的群体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央于1976年10月8日作出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在国务院第九办公室谷牧同志的领导下,建立了专用设备研制组,当时指定了我为组长,北京市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国家建筑材料局的祁俊同志为副组长,以后又增加了王文海(冶金部有色金属院的负责人)、魏祖冶(航空工业部621所的负责人),还有科学院的一位领导负责遗体保护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
  
  当时是既无任何资料,又无一点经验。从何入手,大家提出不少的建议,首先还是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集思广益,拿出一个棺(有机玻璃的)和保护装置的小模型,由王文海等同志带到紫光阁,经中央领导审视认为这个设想很有启发,交由专用设备组研究。接着,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送了水晶棺的模型,北京市玻璃厂也制造了一个比例为四分之一的模型,每一个模型都十分精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川省送来了圆型水晶棺模型,内铺红毯,以示“红太阳”之意,中央领导认为这个模型有新意,建议采纳。但我们认为2.2米直径的圆型水晶棺是很难加工的,最后决定派我与肖秧同志去四川与省里和工厂商量,是否可以加工制造,工厂也认为这样大的直径无法加工,只好放弃了这个方案。后决定由工艺美术学院集中各个模型的优点,设计出水晶棺和棺座的几个方案,请中央领导审定,最后中央领导确定的是现在的这个棺型和棺座。中央要求1977年9月9日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建成,并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这既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又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对党对人民负有重大政治责任、有着巨大压力的任务。
  
  当时医务遗体保护组对水晶棺的要求是:保护遗体的专用设备不能让细菌有生存的条件;要低温又要尽可能高的湿度;要光照但光不能破坏皮肤等。总之,专用设备必须保证对保护遗体万无一失。根据遗体保护的各项必须保证的条件,决定了专用设备研制组必然是物理、化学、生物、冶炼、机械加工、水晶提纯和熔制等多学科多工程门类综合研制的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组织全国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加工工厂的高级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工参加这项伟大的研制工程。

毛泽东水晶棺制作过程

Posted by btclzl2 2009年7月5日

 
  不久前,记者接到北京曹金瑞和杨俊英女士两位老人的来信,揭开了多年来作为机密的毛泽东
水晶棺的研制过程。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在北京玻璃总厂605分厂理化实验室当工程师的曹金瑞,偕爱人、孩子回江苏海安老家避震。9月9日,毛主席逝世,10多天后,曹工接到紧急调令,要求其立刻返京“有重要政治任务”
。曹工回到北京后被告知研制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材的任务由北京玻璃总厂承担。曹工、杨俊英等4位工程技术人员先后被安排在理化实验室做水晶棺的理化性能实验。

  上级要求10个月左右完成水晶棺的全部研制工程,由国内3个保密工厂协作:北京605分厂负责水晶棺盖和前后堵头的研制,上海新沪玻璃厂和辽宁锦州115厂负责水晶棺两侧和底部棺板的研制。

  据两位老人讲,水晶棺棺盖成品的厚度要求为30毫米,长度要求2.4米,宽度要求1米。这样大面积的水晶板对于当时只能做小块水晶薄板的605分厂而言的确是个技术难关。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返工实验,终于用传统的“气炼”工艺制成了一块长、宽均符合规格的水晶板,但是厚度仅有10毫米,未能达标,还几乎耗尽了当时库存的质量最好的海南水晶原料。在第二次返工后,试制品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用肉眼可见气泡和瑕疵多得不可胜数。于是这种制作工艺被彻底判了“死刑”。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一种全新的工艺在605分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徐兆彩的设计下诞生了。

  所有的板材完成后,由北京玻璃研究所完成水晶棺整体的黏结、镀膜等最后的工序。

       毛主席的水晶棺还有效地克服了一般水晶体反射光线、影响视线的 缺陷,看上去透明度很高。我们知道,凡物体表面达到一定光洁度,就 会产生类似镜面的反射光效应,水晶也不例外。在国外,列宁、胡志明 的水昌棺由于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因此棺体只能做成上大下小的倒梯 形,以尽量避免视觉反射。我国一位科研人员提出真空镀膜工艺,让光 线尽可能避过水晶晶体,而不产生反射。 当然,毛主席水晶棺的奥秘还远不止此。为了便于人们瞻仰。水晶 棺内光的强度必须大于外部。为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开发出一套科学 的内外授光设备(投光仪)。其光源在距水晶棺四米之外,用光导纤维 制成传光束,传输进水晶棺内,传输的光线被滤掉了红外线、紫外线,以免对遗体有丝毫损害。更为奇妙的是,水晶棺内的光线,是从遗体两 侧照在水晶棺顶板上,那里有两排人们不易察觉的反光板,由它们把光 线反射到遗体上,人们只觉得棺内通体明亮,却不知光来之何方,堪称 一绝。 此外,由于东海水晶导热快、比热小、硬度大等特殊的性质,使得毛泽东水晶棺还具有防震、防湿、防腐、防热、防菌、防止遗体失水过多等独特的天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