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社团人物 >>>>--今日邢燕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14:08
今日邢燕子
孙立梅 文
来源:文摘报9月22日
http://www.gmw.cn/01wzb/2005-09/22/content_308364.htm
2005年在最近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女企业家高级论坛上,从天津赶来的邢燕子成了焦点人物。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皮肤黝黑,看上去淳朴而健壮,但却见她不断敲打自己的膝盖,一问才知道,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给她留下关节炎、冠心病等各种后遗症,2001年她还住了3个月的医院。
..
“铁姑娘”虽然已经老了,但她却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活动中去,成了小朋友口中的“邢奶奶”。
现在的邢燕子,已不是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了,抚今追昔,有人问她是否后悔过当初选择留在农村,她连连摆手说:“我是按党的要求做事的,这就是我认准的道儿,从来没后悔过。”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后,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只身一人回到天津市宝坻县大中公社司家庄村。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把荒凉的北大洼改造成稻米之乡。邢燕子的事迹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宝坻县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市委副书记等职务,并曾先后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下《邢燕子歌》。
现在的邢燕子虽然不在其位,但仍是众所周知的名人,不少企业、饭店纷纷通过关系请她题词,而且出价不菲,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她常说:“邢燕子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了,还关系到党员的名誉,我从来不敢滥用。”(《中国老年报》9.16)
“平凡”老人邢燕子
王芷琴
来源:http://www.oldurchin.com/wenzhai.asp?cnt_id=3306
春初,在一次北辰文友聚会上,我见到了邢燕子。一看到她,马上想起60年代,头戴白毛巾在农田里劳作的燕子形象。看到当年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站在眼前,我非常激动,燕子的故事迅疾在头脑涌现。
1958年,初中毕业的邢燕子下乡来到宝坻县司家庄。虽然那是个劳力少的穷村,她以改天斗地的决心,先是组织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从7个人扩大到了16个人。冬季,她带着突击队砸开几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编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她把“燕子突击队”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当时各大报纸、电台纷纷报道邢燕子的事迹,她一下子成为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被推向顶峰。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职务也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从大到小担任过从妇联、共青团到贫代会的16个职务。最高任过市委书记、三届中央委员、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生前13次接见过她。
眼前的邢燕子找不出曾经的活泼和朝气,也看不出耀眼的光晕,如果不介绍,会以为是一位简朴、随和的胖大妈。岁月的履痕深深印在微黑的脸庞上,平添几抹沧桑,动作也非常迟缓。见到我们,她热情地握手。上楼梯时,她谢绝帮助,抓着扶手慢慢地走向二楼。看她蹒跚的背影,怎么也想不出她曾经是显赫的高官。坐在饭桌前,邢燕子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一桌人,大多初见燕子。都抓紧机会提问题,她笑而作答。我请她签字,她举笔沉思好一会儿,慢慢写出四个工整的宋体字:“大展鸿图”。这曾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豪言壮语,也是青年燕子当年的心声啊。和她谈插队的话题很融洽。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同,但经历史长河的多舛多变,人返回本原。不变的,我们同是知青,同时变老;不变的,昔日的高官仍是淳朴的百姓。她述说下乡事,时而开怀大笑。如果说我曾赞美她的燕子精神,那么现在,我更赞美她的平民意识。
她可以用土的掉渣来形容,修剪利索的短发,浓密中夹着白丝;穿一件烟色中式带扣袢罩杉,扣系到领口,一双胶底的休闲鞋。如果她提着篮子去市场买菜,你一定以为她就是一个农村老大妈。大妈说话朴实无华:“我这一生啊,就跟说笑话似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没想出名,出名了,还闹到中央去了;我没想当官,却有了那么一大堆的职务……你说有意思不?”“那时兴艰苦朴素,国庆宴会,哪有这桌席丰盛,好几次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那种激动没法用语言表达。散会以后,大家争先恐后和我握手,好像在我手上体验和伟大人物握手的感觉。”光高兴和激动了,那些好吃的一点没吃,回到住处,才感觉饿了。“席间,说到,她再到生日就66岁,大家说你没有女儿我们给你过生日。她缓慢地摆摆手,说,“不过。老家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给小孩子煮俩鸡蛋就算过生日了。我从来没有过过生日,包括做领导的时候。”在座的,她只跟水荻熟悉。大多都是答“记者问”而她主动说的就是这几句纯正的宝坻话,“别点那么多菜!”“有几个青菜就可以了!”“告水荻,菜点多了,剩下,你可装走啊,浪费了可惜了的!”下过乡的邢燕子至今还是那么节约。北辰文联主席滑富强说:“当年,邢主任在市里当领导时,家一直在农村,没有脱离家乡的群众。”我问:“有些领导是不是随着职务的升高,容易有架子、脱离群众?”燕子是这样解释:“有时不是当了官就有架子,距离产生疏远。我一直没有离开群众,人民群众仍然和我很亲近。燕子说,她患了严重的痛风病,和病魔抗争好几年。儿子工作很忙,离得也远。都是朋友关心我帮助我。我住院期间,忙前忙后帮助我的人太多了,邻居们帮助我洗衣,把我被子拿回家拆洗,时时享受和谐社会的人间真情。
邢燕子的一生都听党的话,婚姻上,服从组织的安排嫁给一个农民。老伴在她的光环下一直无光。年轻时,她工作忙,丈夫带孩子、管家务。那个年代,对领导要求非常严格,组织上决不允许领导的家属沾光,所以邢燕子当了市委书记,她告诉丈夫王学芝,你有事可以进城,但就是别去找我。”最后老伴从工人的岗位退休。工作上,她不论上或下都服从组织分配。1981年,四十多岁的她被调到了一个知青农场。那是一个生活条件比他们村庄更差的地方,杂草丛生,蚊子成堆,虽然还担任着天津市的市委书记,她仍然要去拾柴火,自己到地里打井,挑水,去养猪场干活。两个孩子从宝坻到了这么艰苦的地方,学习都耽误了,到现在他们的文化也不高。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在普通岗位工作。
2001年邢燕子从北辰人大常委会退休后,把孙子接到了身边,以补偿过去对儿子的亏欠。如今她和老伴住在北辰区一个四楼单元里。据报道,“她家客厅陈设简单,墙上悬挂的放大的老照片格外惹眼,记录了年轻燕子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光荣时刻。”这是邢燕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古语说,“五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然而,曾做过高官的邢燕子是清贫的、普通的。因为她身体不好,古稀老伴仍担负全部家务。退休以后的邢燕子活动很多,是合唱队员、书法班学员。她在恬淡和快乐中安享晚年。
青年时代,我以邢燕子为榜样学习她;40年后,当我接触了邢燕子,更由衷地钦佩她。她没有官气、没有张扬、没有架子,表现出普通的平民本色。今天她关上了光荣簿,把它默默藏在心灵的角落。她是平凡的,又那样高大。在我心里,她仍是我们这一代英雄的楷模。
《夕阳晚情》http://www.xywq.com/wangyou/wangzhiqin/files/13-xingyanzi.htm
邢燕子,人们都叫她“大姐”
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
http://www.hrbradio.com.cn/Html/hrbdaily/character/2008-12-9/081291015366C5E606JKK9E8B45A716.html?%9a%63%7f%c6%55
“‘燕子大姐’来了……”当邢燕子还在来哈尔滨的火车上,冰城老知青们就“追星”一样忙碌起来。7日19时开始,哈尔滨的知青代表聚集在哈站出站口,拉起“哈尔滨知青联谊会”横幅、手捧鲜花,迎接自己青年时代的偶像。“燕子大姐”走出站台,大家争抢着送上拥抱,热烈的气氛引得周围人驻足,但除了老知青们,几乎没人能认出,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大姐40多年前就已名震全国。
当年的小姑娘因亲情成名
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现在的“燕子大姐”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尽管已69岁了,但她喜欢听大家喊她“大姐”,这也是老知青们对她习惯的称呼,老知青们说,不管岁数大小,他们都学过有关邢燕子的课文,“大姐”这个称呼那时就定下了。
说起当年成名,“燕子大姐”说那是因为亲情。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1958年,她高小毕业时,回到家乡宝坻县司家庄村务农。那时,人们说她“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燕子大姐”说,那时,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已在天津市一家工厂当副厂长,叔叔、姑姑等人也各有各的工作,留在农村老家的爷爷无人照顾。“燕子大姐”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亲情促使她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务农。
农村的生活带给“燕子大姐”不是田园牧歌,但经过一次次磨炼,“燕子大姐”很快成了村里肩能担、手能提的好把势。1959年,司家庄村划归唐山地区,当年的唐山地委书记建议她改名“邢燕子”。那时,司家庄村里的壮劳力都去外地支援建设,村里多是老弱妇孺,为了让青壮年妇女放开手脚,“燕子大姐”跟几个伙伴办起了幼儿园,让村里20多位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后来,她组织女团员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大冬天,她带着突击队员白天砸冰窟窿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900多元钱。当时,这是一笔大到谁也没见过的收入,买化肥、种子派上了大用场。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燕子大姐”他们生产自救经媒体报道后,成了农村青年典型。
1960年8月,河北省开展学邢燕子运动,当年9月《人民日报》专门介绍邢燕子事迹,“燕子大姐”叫响全国。郭沫若还写了《邢燕子歌》。
扎根农村她成知青榜样
1960年10月,“燕子大姐”入党了。她与另两位全国回乡知青典型互相下“战书”,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媒体宣传,起到了稳定农村青年情绪的作用,当时对邢燕子的宣传达到了最高潮。
1961年后,邢燕子成为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楷模。1962年5月报纸上发表“燕子大姐”的公开信《欢迎新战友,参加农业战线》。老知青们说,当时,他们中不少人决心“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就为了学邢燕子。这时,“燕子大姐”已与同村青年王学芝结婚。她说,那时,她已决定永远扎根农村。
之后,“燕子大姐”始终是知青的楷模,1964年6月被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同年12月又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大,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被誉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之后不久,“燕子大姐”当官了,她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副书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邢燕子的名字也逐渐在媒体上消失了。
我更喜欢普通人的生活
69岁的“燕子大姐”现在看上去只是位平凡的老人,只是行走稍显不便,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肌供血不全等病症。当年干活拼命,她一年四季光脚下地,也不管脚下是冰碴还是泥塘,人还未老病就先找上来了。
“燕子大姐”说,她当市委副书记时也不拿工资,其实还在村里干农活,要开会就放下锄头出村。当时家里生活拮据,她常到大洼里拾柴火。生活的磨砺,她有了这样的座右铭:“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燕子大姐”还有句挂在嘴边的“名言”——“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大姐说,这话说说容易,她却是在人生际遇逐渐悟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燕子大姐”到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工作,2001年退休。“燕子大姐”的两个儿子现在都是驾驶员,她的老伴几年前“农转非”;两年前,她和老伴住房条件终于改善了,60多平方米房子换成了130多平方米……赶上天气好,“燕子大姐”会和老伴一起在小区内溜达。“燕子大姐”说:美中不足的是两人走着走着就会拉开了距离,她还说:“这辈子,我和老伴儿谁都没说过‘我爱你’。”开始享受生活的“燕子大姐”仍然热心肠,人们遇到难事找到她总要帮一把,她甚至帮家境确实不好的黑车司机“走后门”。
邢燕子:我的知青岁月
来源:人民画报http://www.rmhb.com.cn/chpic/htdocs/china/200703/news/p52.htm
撰文本刊记者李舒亚
本期重访的主人翁,曾先后两度登上《人民画报》封面。她的名字曾家喻户晓,她的故事曾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而封面上由老摄影家舒野先生拍摄的照片也成为“经典”,多年来广为流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一时期的知识青年怀着对党和国家最朴素的情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农业战线中去,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们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邢燕子就是其中之一。
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到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5次亲见毛主席,13次亲见周总理,曾“官”至直辖市市委副书记,多次任人大代表、中央委员……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只是朴实、淡定地微笑着说:“我是一个农民。”

《人民画报》1960年10月期封面,天津宝坻县大钟庄人民公社司家庄生产队“燕子突击队”队长邢燕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邢燕子的故事,便是从一个少女最初最美的豆蔻年华开始的。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邢燕子”三个字紧紧地与一个时代集体记忆中的词汇——知青,联系在一起。
初来乍到,曾慌得对锅灶“磕头”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家里29口人都生活在城市,父亲是天津市一个工厂的副厂长,留在城里工作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然而,从小就在爷爷身边长大的邢燕子,一心想回乡下跟爷爷作伴儿,回到了爷爷所在的天津宝坻县大钟庄乡司家庄村。“当时并没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更从来没有想过出名啥的,就是想念爷爷,也真的喜欢农村。”已年过花甲的邢燕子快人快语,坦率地说起当初“下乡”的初衷。
不过,下乡远不是说说想想那么简单。当时,村干部看这个从城里来的女娃压根儿不会干农活,就把她安排到食堂帮忙。
初来乍到,邢燕子闹了一大堆笑话,她本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小的糗事。一次,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不一会儿粥溢了出来。从没做过饭的邢燕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急得大喊:“快来人啊!粥都跑出来了!”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傻姑娘,你给它磕个头,它就不跑了。”单纯的邢燕子当真立马就跪了下去!后来,邢燕子逐渐成了劳动能手,而此事一直是她的一桩“笑谈”。

父亲不断来信鼓励燕子,燕子把信读给爷爷听。
“燕子突击队”:闻名全国
司家庄村是穷村,村子里的壮劳力去外地支援建设,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邢燕子开始从食堂走进田野,“我那时不太会干农活,只有苦干加实干,干不完就不休息。”她还介绍说,像牛这样的牲畜在村子里是极稀罕的资源,所以犁地这样的工作常常就由人来替代完成,双肩常常拉得全是血泡,但大家毫无怨言。
当时提倡解放妇女劳动力,略有些文化的她就跟几个伙伴组织幼儿园,一下子让20多个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随后,她干脆组织女团员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她还带领突击队员种下430亩“六九麦”,向荒洼要粮。这些都为帮助大队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
其时正值农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需要树立一个“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1960年,《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先后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各大报纸、电台纷纷跟进,在全国形成空前的宣传声势,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邢燕子歌》。本刊记者也多次对她采访报道,其中,邢燕子先后于1960年10月和1976年9月两次成为《人民画报》的封面人物。
“学习邢燕子,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当时指导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尚”,也为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拉开了序幕。
拾柴禾的市委书记
邢燕子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生前13次接见过她。
表面上看起来,邢燕子似乎开始“走红”当起了“官”,然而,事实上,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级会议,作为知青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她依然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一员,踏踏实实地干着一名普通农民所干的各种农活儿。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她是个不拿工资的市委副书记,当时的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帮助丈夫过好日子,她还不得不常常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
“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这是邢燕子办公桌玻璃板下的一段座右铭。在采访过程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是另一句她常常提及的话。
..
燕子突击队的姑娘们在开发荒洼。左前一为邢燕子。(原载《人民画报》1960年10月期)
俱往矣,无悔今生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随着大批知青陆续返城,邢燕子和“知青”一起作为历史上的一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京召开,这是邢燕子最后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会议,至此,她陆续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自那时起,直至2001年退休,她的惟一身份是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我是一个农民”,这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纯朴、真诚的心。她和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自己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听党的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信仰。
“因为在农村生活,我才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回顾我这一生,值!”邢燕子的故事,不仅曾经感动了一代人,也将继续感染着后来人。
..
1960年12月,江苏宜兴县城南小学对学生加强热爱农业劳动的教育,辅导员周倩华正拿着《人民画报》给五年级少先队员讲邢燕子的故事。
....                        .
“我们的婚姻啊,世界也少有。”邢燕子和丈夫一起作客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对于这桩党为他们挑选的婚姻,“从未后悔过”是他们共同的幸福宣言。
邢燕子今日诗抄:
磨练 (2007-04-01 16:12:03)
我站立着 任凭岁月
如小草般绿意昂然
如大树般华盖葱郁
如狂风般卷起秋叶
如白雪般暮霭苍茫
我仍然是站立着
如同苍松 如同岩石
无论狂风刮起多少尘土
无论暴雨打湿多少泥泞
前进的路 永不停息
哪怕是一滴水 一只荧火
依恋 (2007-04-01 14:56:44)
搂着儿子
看着他入梦
那香甜的呼吸
从心底升起
伴着他
幸福的源泉
儿子的体温
暖着我的诗意
走过春夏秋冬
笑对酸甜苦辣
吟唱着
生命的赞歌
妹妹(1) (2006-04-01 17:22:28)
牵着手走路
比着个长大
同样的歌谣
养育了你我
一样的血液
流动着生活
长长的岁月
牵挂着你我
妹妹(2) (2006-04-01 17:28:28)
想起小时候
你是我的尾巴
相同的游戏里
唱着同样的歌
穿着我的衣裳
拉着我的衣袖
绽开的笑脸里
是彼此的关爱
渴望 (2006-04-01 17:12:50)
多少次渴望
在午后的阳光里
静静地站立在窗前
任凭路人,匆匆而过
蚂蚁般地忙碌着
任凭鸟儿,远远飞过
东奔西忙地筑巢
任凭风儿,吹动着树枝
带来暖暖的春意
任凭云儿,淡淡地舒展
尽情地挥洒自如
多少次渴望
在午后的阳光里
静静地站立在窗前
会计 (2006-04-01 17:00:14)
一把算盘
拨动着日月星辰
一枝钢笔
书写着历史荣辱
多少个平凡的日子
忙碌的办公桌
就是你的天地
那熟悉的老友123
被你用一丝不苟的手
整齐的放在
规章制度的方格里
是不朽的螺丝钉
肩负起神圣的使命
是沉默的见证者
记载着无悔的春秋
春芽 (2006-04-01 16:56:42)
挺挺
扛过冬
终于
让希望
萌发
在枝头
海 (2006-04-01 16:40:18)
谁让海的滋味,又苦又涩
是阳光的照耀,大地的奉献
造就了这神奇的宽博
何物不容,容之不尽
才使得海之路,经久不衰
千百年的磨难,不言不语
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
怀里是不尽的宝藏
手里是渔人的温饱
才使得海之魂,经久不涸
只见天色共一,大浪淘沙
就像是海的咆哮中
追随着波涛的一滴水
东来西去,漂泊不定
才使得海之梦,经久不息
黄河清秋 (2006-04-01 16:28:49)
苍茫天际冷落山,
凭任黄河怀中流。
落叶枯树点点意,
一片清色染清秋。
曾是汹涌奔流去,
从无落寞与烦忧。
且看天地之灵物,
哪只鸟儿不自由。
幽谷飞瀑 (2006-04-01 16:21:39)
群山怀中绕群山,
悬崖飞瀑缀深秋。
迷雾似觉来天际,
风流画师觅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