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之 至 难 ,莫 如 知 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5:31
字号:大 中 小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作者:
吾乃自得其乐翁〔和讯博客〕                                                        2010-11-10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这是宋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说明了普天之下千难万难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比了解和认识别人更难了。应该说,认识一个人的确不容易,人心隔肚皮。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带着面具“游戏”于社会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刚直开朗,却貌似刻薄,有的人笑里藏刀,却貌似忠厚;有的人能言善辩,看似博学,而实际却是空话连篇,徒有其表;有的人淡泊名利,看似朴拙,而实际却是博学多才……  俗语说:“人心难测。”人心何以难测?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思想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隐藏在人的脑海里;且思想又非固定的,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看透人的思想是不易的,故说人心是难测的。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也道出了“人心难测”的道理。有人说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的人特别是在感情至深时总是轻信他人,于是就有了“对待我真诚,我又为何对别人掩饰自己、向人家讲假话。”所以,把心里的秘密全掏出来给人家。
     然而,你可知道他“真诚”地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他在别人面前又会“真诚”地说你的坏话。因为人都有讨好他人的心理,而且人总是在变化的。今天你是他的朋友,明天你可能又成了他的对手。是对手,他就可能利用你那些秘密,特别是隐秘的话来攻击你。所以,别人的话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警惕性,轻信了别人的假真诚,则容易上当受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与自己周围的人合作共事,还是必须面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
     与其感叹人情冷暖,我们不如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只要很好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就意味着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看透周围的人和事,洞察一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可以让你以不变应万变,从而使你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左右逢源,尽情挥洒。
     有了这种本领,就可以及时认清他人的优势,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让你潇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古人评价人的标准分四个等级:
   德才兼备为上品,
   有德无才者次之,
   无德无才终无大碍又次之,
   无德有才危害最大为下品

    我们最怕遇见那种无德有才危害最大的“下品”人。如果你能具有瞬间看破人心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片刻之间,看透周遭发生的事,看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探究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
    识人难识心,难就难在“快”和“准”上。瞬间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来自你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积累,只有看透对方的内心,才能掌握对方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才能制其人攻其心,以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地看破人心,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绕过生活中的险滩,倍加从容地融入社会,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就能让你在人际关系之中手握达摩克利斯神剑之柄,干净利索消弥各种危难,建立人生的功业。 吴学刚的《观于细微察于无形》就是一本关于知人、识人方法的大众读本。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了六种知人识人的方法:

   衣着容貌读人心
   行为举止观人心、
   兴趣爱好察人心
   说话言谈辨人心、
   生活习惯品人心、
   待人处世显人心。

   第一章由表及里——衣着容貌读人心;第二章明察秋毫——行为举止观人心;第三章一眼看穿——兴趣爱好察人心;第四章闻声知人——说话言谈辨人心;第五章见微知著——生活习惯品人心;第六章期之以事——待人处世显人心。
    本书就是借给你的一双慧眼,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的内在情感、性格、气质等等“外观”,力图深入地解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特征之间的联系,并归纳这种联系的本质和规律;
    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从衣着容貌、行为举止、兴趣爱好、说话言谈、生活习惯、待人处世等方面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让你“把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使你具备敏锐的识人能力,独具一双慧眼。

眼睛代表一个人的心灵。在人的一生中,应用得最出色的要数目光语了。更多的时候,人的眼睛和嘴巴所说的话一样,能从眼睛中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来。因为,眼睛乃“五官之王”。在面部的五官中,眼睛是监察官,这大概是因为它“明察秋毫”。人要传出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眼睛传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气质,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睛所显示出来的,人们常说炯炯有神,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都是这个意思。同时,眼睛又是人身体健康的显示屏。眼睛黑白分明,神气清爽,是健康之象;灰暗浑浊,枯涩呆滞,是不健康之象;顾盼无光,昏花恍惚,是衰弱之象。正因为眼睛对于面孔如此的重要,所以说“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渊要深才清,清才美。目也应该深,从而至清并至美,否则,便不会清,也不会美。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眼神的清浊,对于识人而言,至关重要。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透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
    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

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辨别他忠奸的一个途径。“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通过眼神识别人物的高手。当时,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畏惧,视线低而时时露怃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逃去了。在瞬息之间,透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因为这种智慧是在环境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他的眼神闪烁不定中发现破绽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仪表不俗,举止轩昂之辈,想一眼识破他的行径,可能就比较困难了,王莽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从眼神上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俊逸,不会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他的辞官,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所以,对于目光如流动之水的人,虽然从眼神看到澄清,但却有游移不定的神色,大多见于奸人,这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的眼睛往往是他的灵魂的忠实解释者,正如《简·爱》中写道:“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忠实的解释者。”

在我看来,只要能 观人于忽略,观人于细微,观人于酒后,观人于临财,观人于急难  这五个方面观察,大概就可以把一个人基本上了解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