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失败救援和悲情人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00:37
自古以来,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为质。人质,也就是为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项条件而遭拘留的人。对于营救人质的方式,或为妥协,或为谈判,或为武力。而后者,显然也是最为冒险的下下策,通常是不得已才为之。
事实上,武力解救人质未尝不可。但终究,这种手段是在妥协与谈判破裂后才采取的无奈之举,而一旦武力救援被恐怖分子发现了,最危险的也就是被泄愤和被鱼肉的人质了。
武力救援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历史上,在全球范围内,凭武力成功救出人质的事例不在少数,但以失败告终的也比比皆是。此外,这种解救人质的方式还有最为致命的一个弱点,那就是武力之后的“后遗症”。今天的世界强国,象德国、俄罗斯,甚至美国都失败过,而那些在失败救援下的人质命运,可称悲情。
德国慕尼黑:奥运五环下的枪战
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于1972年8月26日在当时西德的慕尼黑开幕。122个国家和地区的7153名运动员参加了205个小项的比赛。
或许说,正是从那届奥运会开始,国际政治的因素更多地卷入了奥运舞台。
当年的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武装人员入侵慕尼黑奥运村。他们强行闯入以色列代表团的住所,当场打死了包括一名以色列举重教练在内的两名以色列人,并把其余9名以色列运动员扣为人质,要挟以色列政府释放他们扣押的被控从事恐怖活动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
随后,该组织给慕尼黑警察局发送恐吓信,并要求西德向以色列转达他们释放巴勒斯坦人的要求。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西德警方决定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数日的谈判,西德当局同意武装人员和人质乘用直升机飞往一处空军基地,并从那里离开西德。但在幕后,空军基地四面的黑暗角落里早已布满了狙击手。当第一批人走下第一架飞机时,枪声响起,手榴弹也随之爆炸。
激战之中,8名恐怖分子中的5人被击毙,3名被擒。但在交火过程中恐怖分子炸毁了直升机,并开枪打死了全部的9名人质,另有一名联邦德国警察在冲突中遇难。
俄罗斯:莫斯科“文化宫之战”
2002年10月26日凌晨5时30分左右,阿妮亚·安德里亚诺娃开始闻到怪味气体。紧接着,她见到了从空调出风口飘入的气体。然而,正是这种气体救了她。在俄罗斯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的行动中,神奇的催眠气体成为秘密武器。军队从人质危机的第一天就开始在演出厅地下钻洞,最后通过这些小洞和文化宫大楼的通风系统把神秘气体送入大厅。
10月23日晚9时左右,在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演出厅内,风靡一时的音乐剧《东北风》刚上演到第二幕。突然,四、五十名持枪匪徒闯入大楼,一名蒙面匪徒冲上舞台,对空中鸣枪,宣布文化宫被占领,所有人都被扣为人质。还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未及反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人质遭劫持进入第4天,清晨6时23分,就在向文化宫注入催眠气体近一小时,特种部队官兵突破文化宫的玻璃外墙,7分钟后冲入大厅,随即打死醒着的恐怖分子。一些已经昏倒的恐怖分子也被当场处决,包括腰间绑着炸药的女劫匪。
文化宫其它房间的枪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一些人质试图逃走,被守在出口的车臣人打死打伤。恐怖分子头目、27岁的指挥官莫夫萨尔·巴拉耶夫在二层的配餐间被炸死。
7时刚过,仍作抵抗的3名劫匪举手投降。
与此同时,警方在文化宫周围及莫斯科其它地区逮捕了30名“同伙”。正午过后,据初步估计,在这次行动中共有90多名人质和50名劫匪丧生,特种部队官兵无一伤亡。
参加营救任务的是俄最著名的“阿尔法”和“信号旗”两个特种部队行动小组近200名士兵。他们在营救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准,只用35至40分钟时间,就将包括巴拉耶夫在内的约50名绑匪击毙,750多名人质获救。
危机结束后,俄罗斯国营媒体一片欢欣,普京总统成为当红明星。连续数日闭门不出的普京总统穿上白大褂,前往莫斯科市内某医院看望获救人质。反对派政治家也纷纷向他表示敬意。
不过,此次精彩营救行动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后遗症”。西方一些评论指出,俄罗斯特种部队在这次行动中使用了过量的催眠剂,导致数十名人质昏迷未醒,直至离开人世。也有评论指责普京总统对莫斯科的安全保证如“一纸空言”。不过,大多数人质的安全终究还是用武力换回。
美国历史上营救人质也失败过
1980年4月24日,为了营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大约90名军事人员和8架直升飞机开始了这一营救活动。在这些飞机前往距离德黑兰200英里的加油站的途中两架直升飞机发生了故障,在到达加油地点后,另一架飞机又发生了事故。因此不得不决定取消这次行动。这些飞机在撤退过程中一架直升飞机同一架C—130飞机相撞,两架飞机同时着火,8名机上人员死亡,4名烧伤。人质没救出来,却先死了营救人员。因此,美国总统卡特在4月25日的广播讲话中承认:“是我决定采取这次营救活动的,也是我决定取消的。责任完全在我。”
人质事件发生于1979年11月4日。当时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以强迫美国引渡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美国回绝了伊朗的要求,伊朗拒不释放人质,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伊美关系危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在外交努力失败后,美国转而对伊朗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从1979年11月12日起,美国先后宣布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资产,向国际法庭提出起诉,要求安理会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等,并且不断向波斯湾增派军舰。与此同时,伊朗则多次表示要对人质进行审讯。伊美危机日益加剧。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交,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4月24日,美国派飞机前往伊朗,企图武装营救人质,结果以失败告终。美国的鲁莽行动给人质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的障碍。伊美两国关系因此更加恶化。
一些伊朗政界人士逐渐感到人质问题长期拖延下去对伊朗来说也是个包袱。伊朗官方承认,因扣留人质,伊朗每天损失近1000万美元。1980年8月底,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曾说,“美国人质使我国成了美国的一个人质。”
1980年9月,伊朗、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9月30日,伊朗成立研究人质问题的七人委员会。10月13日伊朗总理拉贾伊在接见外国记者时说,“我们对解决人质问题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掌握在美国手里”。
美国立即作出了反应。10月16日,国务卿马斯基说,“如果伊朗送回我们的人质,制裁措施将自动取消”。10月20日,美国总统卡特进一步指出,“如果伊朗释放这批人质,我们就要解冻他们的几十亿美元的资产……我将放弃对伊朗贸易的禁运,并朝着将来恢复同伊朗的正常贸易的方向努力。”
11月2日,伊朗议会经过多次激烈辩论之后,通过了释放人质的四项条件,即:美国保证不干涉伊朗的内政;解冻伊朗在美国国内外的资产;取消美国对伊朗的一切要求与制裁措施;将伊朗前国王的财产归还伊朗。11月11日,美国表示原则上接受上述条件作为解决人质问题的基础。此后,两国开始了以阿尔及利亚为中间人的间接谈判。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谈判,克服了一再出现的周折,1981年1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的协助下,伊美双方代表分别在德黑兰和阿尔及尔签署了关于解决人质问题的协议。至此,美国人质事件终于宣告结束。
看来,解决问题不能仅仅靠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