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数学课堂的不懈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7:37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二附属小学 季建华  录入时间:2010-5-12  阅读次数:138
如今,数学课堂还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语言不和谐——学生在“温和的暴力”下成为“默默的听众”;行为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任意摆布下成了“器物”;思想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悉心调教”下成为“小写的人”;学习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加工下成为“知识的容器”。
那么,数学课堂究竟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学与教关系”呢?
一、让教师带着“生本和发展”的理念走进数学课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一切教学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才是数学学习中的主角,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乃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和思想搭建平台。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二、让教师创设有明确目的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走近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
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认识三角形》教学片断。
师(演示课件):同学们,动物园的小山羊刚刚搬了新家,就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做客,你们瞧,这就是小山羊的家,漂亮吗?
生(齐):漂亮!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漂亮的房子上,都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呢?
生:房子上有长方形。
生:还有正方形。
生:我发现房子上还有三角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点击课件,将房子的图形隐去,只留下三角形的外形,且慢慢地变大并推移到中  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
例如,《认识三角形》一课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是埃及金字塔的三角形表面以及斜拉桥桥索与桥面形成的三角形图片,虽然有代表性,且蕴含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但是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爱好有所偏差,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调整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学生喜爱的小山羊搬新家这个童话故事,将三角形等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学生带着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走进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猜想——质疑——释疑”的过程。大胆怀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可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鹿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鹿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鹿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鹿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鹿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数学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与提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鹿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鹿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从而沉浸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四、让“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链接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去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内涵和精神.总以为只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放手让学生全程自学课本,就是新课改,就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其实这只是“形似神离”“得其虚表而失其精髓”,因为他们并未领悟出它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第一,模仿与记忆同样也是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所在,也绝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方式进行持久、机械、僵化的运用;第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着重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同样它们也不是唯一的方式、万能的方式,同样不能
机械、僵化地运用。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我们不应该排斥“接受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而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课堂中只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教与学。
五、让学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的能力与习惯——互动和谐
首先,由点带面,逐步培养。
班级中如果有几个能力强的课堂互动核心者,数学课堂就会非常活跃,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思维,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或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怦然心动;或指明方向、奋发图强。反之,整个课堂就会显得非常沉闷,更谈不上灵感与智慧。因此,教师首先应着手培养那些思路开阔、敏捷,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然后和这些先行者共同努力,一起感悟、引领其他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交流。
其次,先易后难,学用并举。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是如何针对交流话题或问题展开思考、讨论以及发表观点的,且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其次,学会分析、梳理、归纳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观点。再者进行交流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毫不害怕地在同学面前说话到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讨论,从在黑板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大声并清晰地说话,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到向他人证实自己的观点。
再者,制定准则,灵活实施。
在课堂互动时,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资源共享,自己不要谈论过多,要让同伴有插话的机会。在进行组别间的竞赛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他人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再陈述自己的见解。在进行挑战型学习交流时,要紧紧围绕数学知识展开,避免不着边际的谈话以及其他干扰性的评论;要展现自己以及本组内其他同学的思维火花和智慧结晶,而不能故意刁难他人,更不能奚落、嘲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