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西方对中国的5个无端指责用心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3:54
2010年09月02日

近些年来,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增长,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些成绩让深陷各种危机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也总是希望西方发达国家能用开放、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模式,用平等、谦和的心态研究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然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西方国家却变得越来越敏感。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后,中国商务部官员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一些西方国家却莫名其妙地指责中国是在表演,认为中国是在故意哭穷,是害怕承担大国责任。而前些日子,中国明确反对美韩黄海军演、坚持自己的汇率改革计划等却被西方认定是“强硬”和“傲慢”。
坦白而言,这些指责既毫无根据,又令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这恰恰反映了面对日益发展且国际化的中国,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历史定位和国际角色认知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无论如何,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历,已经早让我们学会在各种光怪陆离的指责声中前行。我们不愿意争吵,更赞同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就是不知道一向“颐指气使”的西方国家,能否摘掉“有色眼镜”,改变一下对中国总是“爱挑刺”的习惯。
指责之一:“中国能源消费世界第一”
指责内容:
国际能源署披露的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的一部分内容,“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
这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资料图: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境内的高寒漫甸草原上正在安装的风机(8月6日摄)。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迅猛,致力打造“风电三峡”,建设辐射首都北京的绿色能源大区和能源战略储备基地。截至2010年初,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到“十二五”末,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真实目的:
国际能源署给中国戴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所产生的舆论效果不可小觑。“中国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的说法,显然有利于西方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一步向中国施压。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无理指责中国等新兴国家不合作。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将于今年年底召开,一些人又在制造针对中国的舆论压力,试图让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将简单的能源消费问题“政治化”,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只谈“共同承担”,不提“区别对待”,这显然是种一厢情愿的逻辑。
此外,有分析认为,国际能源署提出“中国能源消费世界第一”或许还有其他意图,那就是向中国显示其“重要性和权威性”,以促使中国尽快加入该组织。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角”,但在是否加入这个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组织问题上,中国一直持谨慎态度,因为中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属性。
西方媒体热炒中国能源消费 被疑诱使我强制减排
一时间,“夺取了美国保持一个多世纪的头把交椅”、“世界能源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全球能源‘中国时刻’”等说法充斥西方媒体。在距离年底坎昆气候会议只有仅仅5个月时间里,它们这时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热情”,既引人关注,更耐人寻味。
事实上,对于这份尚未出炉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称“报告数字可以借鉴,但不可信”。国内不少专家认为报告“形迹可疑”,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

图表:国家能源局:我国上半年关停小煤矿620处 新华社发
中国态度:
西方一些机构和媒体无视我国近些年节约能源措施的努力,建设太阳能和风力产业方面取得的进步,臆造“中国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一”的言论,妄图把经济问题变为政治问题的用心已昭然若揭。如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政治上的杀手锏,把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限制住了,也就是限制住了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
当然不得不承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也成为一些国家指责的对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源部门要转变工作方法,不仅要统计自己,也要统计全球相关数据,并向全球发布,消除“杂音”,以正视听。
距年底坎昆气候会议还有一段时间,恐怕国际上炒作我国能源的话题会越来越热。在此奉劝西方一些机构和媒体,与其挖空心思去臆造数据,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全球能源需求的问题上,这对人类发展更有意义。
能源消费量,不能老外说了算
针对这个欧美财经媒体纷纷评介的数据,我国国家能源局高级官员 指出:国际能源署连中国 统计公报或者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都没有参照,便独自发表了一个有关中国的能源形势的报告。根据中国政府部门的计算,美国依旧是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名;中国的能源消费被高估了。
能源统计数据不一致,并不奇怪。从表面看,能源署所采用的计算单位是“油当量”(不同形式的能源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某个吨位的油之所得), 而中国的能源统计数据习惯采用“煤当量”;另一方面,中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单位,政府职能部门也就因此没有义务配合这个国际组织的工作。但是,这个组织在它所发布的全球能源情势评估中,倘若不包括涉及中国(以及印度等潜在消费大户)的描述和分析,显然会降低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那么,这个似乎终究在技术层面能够达成某种共识的统计数据问题,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中国能源消费“被高估”说明了什么?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清楚表明,中国去年能耗总量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低于国际能源署公布的22.52亿吨油当量的数据。就连美国媒体也承认,美国日均消费石油1900万桶,中国日均石油消费920万桶,还不及美国消费量的一半。
还有一点往往被某些国家有意回避的是,“人均能源消耗量”。若照此排名,结果又当如何呢?
诚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会带动工业能源和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历史地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普遍经历过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环境污染加剧的困境。所不同的是,中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保持经济增长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新路径。中国严格履行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的努力有目共睹。
指责之二:“中国军事缺乏透明度”
指责内容:
自2000年以来,美国防部每年都向国会提交所谓中国军力年度报告,对属于中国内政的国防政策指手画脚,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国防部发表的2010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夸大中国军事实力,还把两军关系遇到困难的责任推给中方。
报告同时对中国军力发展做出诸多臆测,宣称中国可能在今年年底着手建造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并且指责中国军事透明度有限,在动用不断壮大的军力方面仍存不确定性,容易增加美方误解甚至误判的可能性。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埃克·斯凯尔顿针对新出台的军力报告发表评论称,“中国增强军事实力缺乏足够的理由,是在传达错误的信号。”他甚至态度强硬地表示,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冲突的可能,“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们都必须做好准备”。

图片说明:美国国防部发表的2010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列举的中国1996-2009年度GDP和军费柱状图
真实目的:
《中国军力报告》最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语出惊人。由于美国国防部希望以此报告影响国会的年度预算拨款计划,所以往往会多采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以吸引眼球。
比如,2005年的报告就宣称,中国军力已不再是第三世界军事力量,在一些领域已达第一世界水准,美国将在军事方面遭受中国前所未有的挑战。2006年的报告则称,中国战略武器现代化及其惊人的军事发展的步调与幅度,"可能"对美国形成"确实有效"的威胁,中国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具潜力"能与美国在军事方面一较高下的国家。
实际上,美国国防部夸大其所谓潜在对手威胁的做法由来已久。冷战时期,美国有意夸大苏联的实力,直到苏联解体美国公众才恍然大悟;冷战后,布什政府为战争寻找借口而夸大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而伊战后却无法找到任何证据。
美政客渲染中美冲突 无端指责中国增强军力
每年由五角大楼主导、综合各方专家意见而炮制的《中国军力报告》,都被视为美国观察中国军事动向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今年的报告来的迟了一些,报告标题也弱化了火药味,但内容本身仍然充斥着美国对中国军力发展的担忧。今年的报告尤为关注中国海军的“远洋行动能力”。
美国防部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真相
在西方对中国军力的误读中,“集大成者”当属美国国防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
美国在2000财政年度的国防拨款法案中规定,国防部每年必须就中国军力状况向国会提交报告,作为国会在编列国防预算时的参考。10年来,美国国防部共出炉了9部“中国军力报告”。
美国国会的本意是参考该报告制订预算计划,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报告在编撰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以先前的预算案为依据,为国防部增加军事预算摇旗呐喊。
为了使军方获取更多的经费开支,为了使军火集团获得出售武器的利润,所谓“中国通”们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一遍又一遍地宣扬着所谓“中国威胁论”。
然而,出于政治、学术和文化的局限,这些所谓“军事专家”们编造的9部“中国军力报告”,谬误百出。

图为美国发布的2009年“中国军力报告”封面。
中国态度: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国防部日前发表了2010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该报告无视客观事实,指责中国正常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渲染所谓大陆对台“军事威胁”,指责中方暂停中美军事交往阻碍了两军的合作。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军队的发展是合理、适度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也是为了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潮流。中国军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中方一贯重视中美两军关系,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美方发表这个报告,不利于两军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我们要求美方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停止不利于中美关系和两军互信的言行,停止发表所谓《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为改善和发展两军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如何理性看待美《中国军力报告》?
日前,美国防部又炮制了一份《中国2010年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即通常所说的《中国军力报告》。较之于往年,今年这份送交美国会的年度报告,在名称、发布时间、文字表述语气和内容观点等方面虽有所变化,但依然给世人以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
笔者认为,这份长达83页且洋洋数万言的报告,不仅表明了始作俑者遏制、威胁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还暴露了炮制者内心的褊狭、恐惧和狂妄。那么,对于这份以臆测为依据以想象为内容的报告,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一是要理直气壮地驳斥。从1999年开始,美国防部每年都要搞一份年度中国军事发展情况的报告,其内容不外乎“台海安全形势发展、中国军力发展、中国军费开支、美中军事联系”等诸多方面。
内容更谨慎平衡 美国换种方式唠叨“中国军力”
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间取得的经济和科技进步让中国军队有能力开展全面的现代化建设,使其能更多参与国际行动,例如维和行动、人道援助行动及打击海盗行动等。美方对此表示欢迎,希望就此与中方开展合作。但报告无视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称中国在军队建设等问题上透明度不够,让美方很难判断中方意图,容易增加误解甚至误判的可能性。
报告还称,中国军队建设目前的趋势显示,中国将拥有在亚洲地区执行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能力,这将成为改变东亚地区军事平衡的重要因素。此外,报告还涉及中国军费开支、中美军事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报告甚至猜测,中国今年或将开始自主建造航空母舰。
指责之三:“中国投资环境恶化”
指责内容:
美欧部分媒体近来出现了“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说中国对外资优惠减少、态度更“苛刻”,指责中国加大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偏袒本国企业。中国美国商会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感觉“不被欢迎参与中国市场并进行竞争”的企业增加到受访企业的38%。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不久前也表示,来自世界各地和众多行业的企业,都对在中国经营越来越感到失望。

资料图片
真实目的:
西方正加紧在世界上散布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舆论,一则是想打压中国吸引外资的进度和规模,并以此吸引国际资本转而流向欧美,助其尽快摆脱仍在金融危机中挣扎的经济,以及避免产业空心化趋势,另一则是想施压中国政府继续赋予其跨国公司“超国民待遇”,从而赚得超额商业利润。
西方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目的不纯
其实,西方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指称与每年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现实也存在着矛盾之处。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市场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被众多跨国企业视为“避风港”,其在华业务的逆市上扬与欧美市场的疲弱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中国已扭转利用外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去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900亿美元。
外企在华业务的突出表现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率先企稳向好,更得益于在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中获得了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商业机会。中国商务部表示,2009年中国12000多项机电产品的国际招标采购中,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的比例达71%,中标率达55.4%。
外企申辩中国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不好为何外资蜂拥而至
继今年3月和6月,美国在华商会和欧盟在华商会先后发表报告,抱怨外商企业在华受到越来越多不公平待遇之后,7月初,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2010年跨国投资》的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7个国家投资环境的四个方面作出评估,分别是:外国企业进行的跨行业投资行为,成立子公司的过程,取得工业用地的程序,商业纠纷仲裁机制。让人颇为意外的是,被誉为外资磁石的中国,竟然在这四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均表现不佳。
消息一出,国人为之哗然。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日俱增,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每年不断增长的外国投资额就是最好的证明,却为何又被扣上了“歧视外资”的帽子?

资料图:7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西安共同会见中德企业家并与他们座谈。 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
中国态度: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从各方的评价看,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好的。比如,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世界投资认知度的报告,把中国列在全球15个投资首选地中的第一位;美国中国商会公布的2010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当中,有58%的受访企业认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将能够获得更多的面向中国市场的生产、采购和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西方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指称与每年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现实存在着矛盾之处,对于中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一些政策的解读更是不客观。
首先,改革开放30年来,外资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向好趋势。再次,中国调整引资政策,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是全球大势所趋。
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衡量中国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应该是持久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西方应该支持中国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理由反对。对于投资政策的一些变化,外资企业应调整心态,因为健全的法律规范和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对所有经营主体都有益处。
中国继续优化对外开放国策 何谈“投资环境恶化”?
“目前世界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得不好了,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与中德企业家座谈时回应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调时如是表示。
北京的学者认为,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鼓励和欢迎外商来华投资的环境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倾听外商对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建议,完善国内市场制度。
今年以来,西方企业界和境外媒体竞相提出“中国投资恶化论”。中国美国商会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感觉“不被欢迎参与中国市场并进行竞争”的企业增加到受访企业的38%。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不久前也表示,来自世界各地和众多行业的企业,都对在中国经营越来越感到失望。
指责之四:“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
指责内容: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某些发达国家频繁指责是中国汇率政策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失衡。美国国会少数政客无视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反而渲染所谓“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夺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等言论。

资料图片
真实目的:
西方国家有的人士之所以再次就所谓人民币汇率问题指责中国,主要原因在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某些西方国家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多年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大量产品,即便是在某些西方国家,其国内消费者也因中国产品而明显受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某些西方国家的特定行业受到影响,这是国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与某些国家实行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有关。因此关起门来搞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会损害这些国家消费者的福祉。不管是此前的“高储蓄助长信贷危机”论调,还是近日出现的“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言论,这些无理责难混淆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散了国际社会对当前世界经济最紧迫问题的注意力,对于应对金融危机非常不利。
而美国之所以无视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汇率政策发难,原因之一是为了转嫁其国内的政治压力。
发达国家应清除“定时炸弹”而非指责中国汇率政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某些发达国家频繁指责是中国汇率政策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嫁祸他人从而掩盖自身问题的做法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举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危机严重影响而采取的特殊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政策回到常规状态。
然而,中国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许并不意味着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从此消停。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美国国内已沉寂了一段时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起。美国国会少数政客甚至威胁说,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严厉的惩罚性关税。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外景(6月19日摄)。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
中国态度: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6月24日重申,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采取积极、建设性态度,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平稳发展,而不要把人民币问题政治化。
他说,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造成中美经贸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结果,人民币汇率的升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此外,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
“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不能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储蓄率过低,借债消费及失业等问题。希望美国能够更多从自身经济结构查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施压。”秦刚说。
总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从其核心上是一个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力量和信用的直接体现,不容许任何外国力量和地方力量染指。当然,作为一种国家与国家、国家与民众之间信用的纽带和桥梁,货币汇率需要反映市场变动的内在要求,也可以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予以考虑,但决断权还必须从主权者的意志出发,从国家利益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选择。
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自己拍板
作为中美之间的“老生常谈”,美国在过去几年中曾不断地对人民币汇率单方面提出明显的升值要求,但相比较而言,这一次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格外强硬,其国内多家力量联合采取的“围剿战”显现了升级态势。奥巴马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公开指责中国“过分干预汇率”,在日前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上,他发表贸易政策讲话时还明确提出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
历来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极感兴趣的美国国会山近期出现了共和与民主两党议员争相向人民币“发难”的现象。先是130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要求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采取的“货币保护主义”行为进行深入调查,紧接着就是对人民币汇率耿耿于怀的国会参议员舒默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升级的《舒默议案》,并启动立法程序,其试图短期内“拿下”人民币的火药味异常浓重。
指责之五:“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
指责内容:
2010年1月,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批评中国的意味浓厚---指责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限制;要求中国对包括谷歌在内的美国公司所受网络攻击进行“彻底透明的调查”;声称“限制信息享用自由,或损害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有跟不上下一个世纪发展进程的风险”;表示愿以“坦率且始终于一”的态度化解与中国在互联网自由方面的分歧。
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03分,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再次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资料图片:2010年3月23日,谷歌上海办事处的一名员工从公司铭牌前经过。
真实目的: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成为美国发泄对华意识形态意见的主要载体,并成为遏制中国的新手段。美国除了批评中国的网络监管,还支持反华势力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诋毁中国形象,并提供和升级各类破解工具,误导中国网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利用互联网推行所谓民主的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的时候,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立刻成为本国政府的棋子,政商联动,商业角色被政治所劫持。在此情势下,微软和谷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商业布局,事实上就成为美国利益渗透的毛细血管。
只要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绝对霸权,美国政商两届就会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工具,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为美国的互联网外交所迷惑,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抵御美国在虚拟空间发起的全面渗透和侵入。
网络监管,西方不再遮遮掩掩
在一些西方国家眼中,“网络监管”曾是“缺民主”、“少自由”的国家与生俱来的“原罪”,必须加以反对。然而,在各种严重网络危害的侵袭下,不少国家将意识形态抛到一边。
澳大利亚新上任的总理表示“审查网络和审查电影一样正常” ;德国以泄露用户数据的罪名把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 告上了法庭;面对暴力和不良信息,意大利政府要审查谷歌旗下YoutUbe 视频网站的每一个视频。其实,西方从来就没有放松对网络的监管,只不过是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采取“只做不说”的态度。
世界各国网络安全危机四伏
德国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2009年发布报告说,德国的互联网犯罪形势“极其严峻”,其中尤以“传播和拥有儿童色情信息”的行为最为严重。在日本,未成年人因登录成人社交网站而受到伤害的案件也屡屡发生,如一些色情网站以招募兼职为名诱骗女学生卖淫,一些少女与在网络相识的男子见面后被迫拍下不雅照片并因此受到要挟等等。根据日本警视厅网站公布的数据,2009年通过手机上网遭遇伤害的未成年人达176人,大大高于2008年的128人。
澳大利亚最大的电讯公司“澳大利亚电讯”最近委托一家民调公司对500名年龄在10岁到17岁的在校学生的家长进行问询调查,发现65%的家长都认为网络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让他们难以专心做家庭作业。这项于7月19日发表的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多数在校学生的家长都认为,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网络服务工具已经严重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韩国,所谓“网络暴力”已引起了一系列悲剧事件。2005年6月,一名女孩因未清除其宠物狗留在地铁座位上的排泄物,被人用手机拍下后传至网上论坛,从而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最终患上精神疾病。
图表: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新华社发
中国态度:
中国这些年向世界开放的心态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也会按照自己的步骤和意愿逐步完善互联网的管理,这是中国的内政。更何况,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互联网是不可能做到毫无障碍的绝对自由,即使在美国也是如此,也未允许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放任自流。
“9·11”事件后,美国为了反恐需要,规定警方有权搜索公民的电子邮件通讯,甚至可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监视公民通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瑞典等西方国家也有同样的法案和规定。中国不会因为一家商业公司提出要挟,而允许它破坏市场的规则和法治准则。一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企图改变中国社会和法律制度的行径是狂妄和可笑的。
中国拒绝"政治的谷歌"与"谷歌的政治"
先是毫无证据地控诉遭到中国政府支持的黑客攻击,后来又以“最后通牒”的蛮横姿态威胁要求中国取消依法管理否则退出网络搜索市场,继而又是美国政客们和一些政府机构纷纷跳上台面,为其“撑腰打气”,共同演出了一场闹剧。
——一个以拥有雄厚高科技和创新精神而著称的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终于不再“遵守”在商言商的普世之道,露出一张“政治脸孔”。这不能不让人们质疑谷歌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独立性,及其背后支持者的真正目的。
按道理,已经在中国经营了4年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的“谷歌”,不应该不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经商都应该尊重遵守所在国法律、制度的国际商业通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入乡随俗”,赢得丰厚的客户市场与商业利益。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
时评:不要推行"互联网自由"的双重标准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日前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此番违背事实的言论,不过是美国又一次在推行其双重标准。
众所周知,自由总是相对的,“互联网自由”亦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与人类息息相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等不良现象也沉渣泛起。依据各自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实施必要的管理是各国的通行做法,美国也不例外。涉及恐怖主义、色情、种族歧视等诸多问题时,在美国同样不能为所欲为,其“互联网自由”也面临诸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