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6:14
作者介绍  徐庆明,男,40岁。现在夏津一中一级教师。多年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成绩优秀,受到县、校表彰,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县优秀教师。在《高考指导》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王永玲,男,31岁,夏津一中教师。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成绩优异,多次受到学校和县级部门的表彰,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
摘  要: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质疑讨论的能力, 数学反思能力等。中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在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自学能力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尤为重视。
关键词 :阅读理解、反思能力、自学能力、质疑讨论、
一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我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量,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新课改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自学能力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需要有自学能力,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对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同。
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方面等的指点,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在自学中要多思考多请教,努力去获得和提高数学自学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很注重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一位高中生,不再是简单地去认识、记忆一些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它强调的是同学们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在具备一些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即自学;具备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与以往的学习迥然不同的。只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不再死般硬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 数学自学能力的构成
数学自学能力,大致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阅读是理解的必然过程和前提。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概念、定理的本质,才能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2质疑讨论的能力。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质疑讨论是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3反思能力。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语文学科才讲究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是和数字打交道的,根本无需这种能力。其实不然,数学有非常严密的数学语言、非常严格的概念、定义和非常严谨的逻辑叙述,没有较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很难学好的。这也是很多同学感到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首先要注意理解和默写相结合。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重要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仔细推敲其中的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定理的数学表达形式,并用通俗语言描述所学知识的含义。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学习例题的解题格式及数学语言的运用,并在练习和作业中去模仿和实践,以加深对教材内容和数学方法的理解。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分清主次。即哪些是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一定要掌握,哪些要了解,哪些要应用,哪些知识点与以前的有联系或有区别,哪些结论可以引伸、拓展。通过进行特定的推理及理解,要求学生理出知识结构、基本技能、思想方法。
如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可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使他们知道掌握到什么程度可以与自己的现状相吻合,如要再上一个层次应做什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主要可以通过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来达到。如在讲授双曲线这节内容前,可以布置如下预习题 ①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是什么?如何求出虚实轴、焦距、顶点及双曲线的渐近线? 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如何推导及证明的。③双曲线的a、b、c的关系中为什么c2=a2+b2它与椭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④在 中,如何判定它是哪种形式的双曲线?渐近线如何理解,方程 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以上预习题中①②可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过关,③可以满足中等层次的学生通过探索,尝试加深对双曲线与椭圆的了解及掌握,④可以使高层次的学生把思维放开,探求不同的知识点的联系,达到融汇贯通。要达到自学的目的与效果,还要检查落实。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问、个别谈话、预习作业检查等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使预习这一环节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阵地。
(二)质疑讨论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具体有下面几种做法:
1. 设置“质疑”环节,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质疑环节,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紧扣重点难点,精心组织讨论。
在教学方法上,叶圣陶先生主张“用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要认真自学教材,听别人回答时就会主动思考、分析,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时就要陈述理由或据理力争,从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通过倾听学生讨论、参与学生讨论,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效地调整教学。
3 讨论时间充分,讨论形式多样。
应该注意,课堂讨论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采取多样的形式,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人人都有收获与提高的目的。
让学生“质疑、讨论”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确立了学生是“数学实践主体”的意识,它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反思能力的培养
反思是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数学学习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1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
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数学语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可提出反思性学习提纲:(1)研究对象是什么?(2)研究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3)X的值与Y的值如何对应?(4)有了上述对应关系后,x与y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什么关系?经过反思深化学生对初中函数定义的理解,并在头脑中对函数的定义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函数定义的本质是两个非空实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对函数关系本质属性的认识水平,深化学生的知识建构。
2引导学生在解题教学中进行反思
解题过程中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与调控,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知识建构。
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停留在满足所得出的结论上,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渠道,去探索更好、更简便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其次,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或改变条件、结论,以探索新命题。通过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题目本质的认识,提高数学思维的品质。
最后,还需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对课本例习题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引发他们的猜想,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培养反思习惯。通过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解题后的反思,能强化自我评价意识和优化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对数学课堂内容进行反思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课堂笔记则是反思性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倡导学生及时整理笔记,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认真消化,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如学生在整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笔记时,经过逆向反思,推出了满足 (常数)、 (常数)的数列,即等和数列、等积数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掌握好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
4 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通过数学交流,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学生按男、女生比例、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其实一个人内心的反思,常常是被别人反思成果激发的。因而,从数学交流的那一刻起,反思就每时每刻伴随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认知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多次交替逐渐发展、完善的。学生在交流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主体的发挥又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殷伟康,重视反省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反省习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4
[3]、教育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    2003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