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教学土壤,做好教学研究-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0:44
扎根教学土壤,做好教学研究
——在兼职教研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孙善利
欢迎各位兼职教研员加入我们市的教学研究队伍,成为教学研究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大家在教育工作中,除了教师的称谓,又多了一个名称:教研员。多了一个名称,就多了一项职能,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分辛苦,也多了一项荣誉。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层面的教研员。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大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但是,思想也好,理念也好,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落实到学生,落实到学科教学,落实到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落实到学生的文化成绩。否则,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只能停留在“轰轰烈烈”“坐而论道”的水平。这“落实”的任务,专家完不成,学者完不成,只有我们教师才能完成。英国有个哲学家叫迈克尔·波兰尼,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专家、学者阐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都是教育的显性知识,都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抽象、概括甚至是升华出来的知识,而真正在教育行动中存在的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与显性知识有关,但又绝不等同,它“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设想,如果让专家、学者到我们的学校,给他一个班级,给他一门课程,看一看它是否能够把这些思想和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我看很难。因为他没有实践经历,或者说没有实践经验。而我们的教师的日常生活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和教材打交道,和学校的管理打交道,他懂得这些“潜规则”。真正能够实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路径的只有我们的教师。从研究本身的真实性来看,教师是最理想的研究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是掌握研究方法、了解研究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教育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当然,我们不是说教师就天然的具备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能力呢,因为,经验的弊端常常是过分具体、零碎和芜杂,如果不做理性思考,不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常常发现不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常常不能把握“隐性知识”的内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况且纯粹的经验是不可移植的,不具备普适性,必须上升为模型才有推广意义。这就呼唤在学校层面上出现一批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又有一定理论支撑、又能对经验进行加工提升、乐于研究的教师出现。这就是我们学校层面的兼职教研员。
从加强教学研究队建设的角度看,需要学校层面的教研员。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即群体的心理动力场。”这就是著名的“场”理论。在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场”中,我们有省教研员,从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的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我们有市一级的教研员,从市一级的角度开展研究,还有县一级的教研员。当然,学校一级也有教研组,却没有相对独立的教研人员。这就造成这个教学研究“场”中学校层面教研力量的结构性缺失。这种“缺失”,使得具体学校的时刻变化着的、鲜活的教育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传递到市、县教研室,市县教研室的任务也不能更有效地传递、落实到具体的学校。从而不利于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下面我从学校层面兼职教研员应该怎样做好工作的角度,谈一点看法,提一点建议。
第一、带头做好研究。“教研员”,顾名思义,教育教学研究员。学科教研员,立足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员。核心词是“研究”。什么是研究?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说:“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我们的教研员是探求教育教学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人员。我们以前把研究神秘化,认为研究是专家的事情,是学者的事情,教师只是实施者,是被研究者。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研究重心下移,倡导“校本研究”,倡导“人人搞课题,人人做研究”。我赞同教研重心下移,认同教学研究没有多少神秘的东西的观点。但是,我也反对将教学研究庸俗化,反对将经验层面的东西叫做研究。教学研究庸俗化的一个弊端就是不讲科学思想,不讲科学方法。我们的教研员做的研究就是讲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研究。
每一个兼职教研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的课题。根据市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根据学校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
这个研究课题是你的学校、你的班级、你的学科、你的学生,甚至是你自己出现的问题,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课题,是“这一个”。这个研究课题是目前障碍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核心问题,不是枝节问题。这个研究课题是你的能力和水平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是超出你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这个研究课题是具备外在解决条件的问题。这个研究课题是能够出成果的课题。通过研究,树立你自己在学校的威信和信誉,领导认同、老师们认同。这样,你才能够有凝聚力、号召力,你才能够有资格带领或指导其他老师的研究。
二、学好教育理论。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理论不重要。有一句话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从现实来看,我们的教师不缺实践,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践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单很少有人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这样备课,为什么这样上课,为什么这样批改作业。只有你懂得了为什么,找到了理论的支撑,你的教学才是主动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比如我们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应该到“人本主义”学说那里找到理论依据,而不是凭你的经验以及主管判断。马斯洛说:“一棵橡树籽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棵橡树;一只老虎可以看成正向老虎的样子‘推进’;一匹马也朝着马前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正如他有胚胎形式的胳膊和腿一样。”这里,马斯洛用形象化的说法强调,所谓教育,不是实现教育者的愿望,而是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使被教育者实现它本来的样子,达到本来应该达到的水平。
比如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就应该到行为主义那里找理论依据。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一般来说,学习理论要读原著,读理论的源头。需要看杂志,但要警惕杂志中对原始理论的篡改或误用。
第三、学好研究技术。
我们的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我们拿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其中的关键词是“专业技术”,这是说,这项技术区别于医生,区别于律师,区别于工程师。换句话说,其他人也可能懂教育,但不专业,只有我们最懂教育。我们之所以专业,是因为我们手里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技术。什么技术?教育教学技术。那么我们的教研员就应该有研究教育教学技术的技术,简单说,就是研究技术。
比如案例研究。什么是案例研究?所谓案例研究,就是将教育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例子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新方法、新理念。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事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带来思考,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作为案例的故事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实例。二是故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
比如调查研究。比如问卷调查的设计。问卷提问的方式一是封闭式提问。就是在每个问题后面给出若干个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这些被选答案中选择自己的答案。在设计问卷时要注意让其回答起来方便。例如,尽可能划O或×或√,少写文字。二是开放式提问。就是允许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由于采取这种方式提问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不利于资料统计分析,因此调查问卷中不宜过多。问卷的设计要求: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提问,在设计时都要注意如下原则:(1)所列问题必须与主题有关,并且所问问题都是大家想了解的。(2)问卷上所列问题应该都是必要的,可要可不要的问题不要列入。(3)问卷不宜过长,问题不能过多,时间为20分钟左右回答完毕。(4)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合理。逐步启发被调查者,做到循序渐进.。
不同的研究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使用的好就能达到目的,使用不好就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得出假结论。同样的教育教学现象,用不同的研究技术去研究,可能得出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说,一项研究质量高低,关键是看他的技术含量。体现研究人员水平高低的也常常是技术水平。
第四、带好研究团队。作为教研员,只是你自己成长了,你自己有成果了还不行,你竖起了一面旗帜,旗帜下面没有人,不行。要做好对其他教师的研究指导。现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其中一个重大的转移是教师的个体成长向团队成长转移。优秀个体的优秀教学素质和优秀教学行为,给广大教师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可以起到典型带动作用。我们在学校中、在教学研讨会议上,在优秀教师评选时,常常推出个体成长的典型,目的就是这样。但是,实际情况是,个体成长起来了,典型推出来了,其带动作用却并不明显,甚至连典型所在的群体也没有得到更多的益处,这无疑是典型资源的浪费。
任何一个个体的典型,都有他自身的成长背景,这些背景对其他教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价值,可供借鉴和学习,也有某些方面,是这个教师所独有的,不可借鉴、不可学习,甚至不可模仿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典型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背景,研究每一个教师自己的背景,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找出一条让每一个教师都发展起来的路子。
研究教师的团队发展,要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特别要有科学的组织机构。优秀教师要有责任感,普通教师要有追赶的精神,团队内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学校对团队的管理要采取特别的措施,要对团队进行捆绑式评价,尽可能避免对个体教师的过分突出。
我们的兼职教研员就应该做这支团队的队长。
第五、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研究”是提的响亮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校本研究呢?“校本研究”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当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无法使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这种传统逐渐演化为“校本研究”。在我国“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它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其基本意蕴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但是,我们离比较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以及研究体制还没有给“校本研究”提供足够的条件。说到底,教师的相对独立的研究权利不能得到保障。比如说,以追求学生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的办学取向可能和你的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题研究产生冲突;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推行的教学模式可能和你以学科或者以某模块为单位的课题研究产生冲突;学校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实行的管理评价可能和你“学生快乐学习”课题研究产生冲突。如此等等,都要兼顾,都要协调。
六、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一个故事,说,某人到一个寺庙请教禅师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禅师说:“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我给他概括为,找到一个自己和别人利益的结合点。首先是要处理好和校长的关系。校长是学校的责任人,他要为学校负责。校长的意见、建议,一般来说要服从。要经常向校长汇报工作,让校长理解你、支持你。不要发牢骚,更不要抱怨,牢骚和抱怨不能改变现状,只能起副作用。在现有的体制下,你赢得了校长的支持就赢得了工作成功的一半。还要处理好和市教研员的关系。教研员下达的任务你要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还要主动、及时汇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市教研员出谋划策。还有一层关系,就是和你的同事的关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你生活在同事中间,你的硬骨,你的软肋,同事们都清楚。你不比我强多少,但现在成了教研员,还是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为什么这光环没有罩在我的头上?嫉妒、挑剔、怪话都可能有。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你就应该多多地宽容一些,多多地收敛一些,多多地沟通一些,多多地给你的同事带来一些利益。
扎根教学土壤,做好教学研究-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不是培养人材-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评课:站在执教者的角度想一想-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说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说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自主学习,“自主”什么-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关于“教育与生活”两种基本观点的思考-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关于“教育与生活”两种基本观点的思考-孙善利教育讲坛-中国教育人博客 需要商榷的三个教学观念-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学反思“思什么”-蓝天白云?-中国教育人博客 中国教育之十大怪状-教育评论中心-中国教育人博客 中国教育之十大怪状-教育评论中心-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惩罚的误区-陶李满-中国教育人博客 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鲁安新华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过度教育”过度在何处?-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关于语法教学-英语明师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如果教师没有知识【暑期博客征文】-王立宏的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刘尧: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教育评论中心-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重在启智-教育评论中心-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基本写作规范-教育研究技术-中国教育人博客 应试博弈中的“囚徒困境”-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亚里士多德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马尔库塞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