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常识“三、四、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9:39

一、弄清舆情信息工作的三个基本概念
从理论上弄清楚舆情信息工作的几个概念,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很有帮助,非常重要。
一是“舆情”的概念。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二是“舆情信息”的概念。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这里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以有其他形态)材料。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经济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可见,舆情与舆情信息是不同的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主事项而引发的民众对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概念。是指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具体要求大家可以参考《市委宣传部关于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意见》的相关内容。
二、掌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四个基本要求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要把握舆情信息规律,体现舆情信息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舆情信息范围很广,涵盖面宽。要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把重点放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上、放在人们对事关全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上、放在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方面的思想反映上。做到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找准难点,为维护大局、促进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用力: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及省、市重大决策用力,凡是党和国家及省、市的大事,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动态和我市的热点、难点问题用力,凡是国内外引发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和社会问题及我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敏感问题,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要紧紧围绕重大的突发事件用力,凡是国内外发生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发事件,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要舆论引导用力,凡是需要确保舆论导向的,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要紧紧围绕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用力,凡是发现意识形态领域和宣传思想工作中出现偏差问题,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要紧紧围绕基层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用力,凡是基层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都要及时有效地向上报送信息。
二是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收集分析整理舆情信息,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还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性,避免误导决策。整理信息力求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说群众自己的“心里话”。既要收集反映主流看法、支持性意见,也要收集反映其它方面的声音或意见建议。既要报喜,也要报忧。
三是坚持灵敏高效、快捷畅通。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见微知著,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党和国家和省、市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出台、重要会议召开、中央和省、市委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发表后,要在“第一时间”报送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在突发事件前兆阶段,要及时收集报送引发干部群众思想情绪波动的苗头性信息;在突发事件爆发时刻,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报送信息;在突发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跟踪舆情变化,报送反映舆情变化轨迹和特点的态势性信息。
四是坚持把握规律、创新方法。社会舆情源于社会现实,有其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只有把握、遵循、运用好这些规律,梳理出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舆情信息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把握当代信息传播和当前人们思想活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信息采集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揭示热点、难点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引导舆论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三、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五个重要环节
收集、整理和报送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大局、大事、大势”,始终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具体来讲主要有: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第一,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第二,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收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的舆情信息的收集,要通过建立覆盖广泛的舆情信息网络,培养一批较高素质的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
二是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其一,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般规律。比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后,民众必然会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其二,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例如各地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之前,都会组织相应的讨论,都会通过媒体营造氛围。这时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舆情焦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其三,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经成众矢之的。近期以来,中央加强宏观调整,各地相应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是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要做到:注意层次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反映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是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反映的舆情信息“管用”、有效。其三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已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五是报送信息,严格遵守舆情报送的程序。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要认真研究舆情区域性特征。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可以把舆情分为“地方(行业)性舆情”和“全市(局)性舆情”两大类,然后再选择报送对象。地方或行业性舆情一般报同级党委领导。全市或全局性舆情要统一上报市委宣传部舆情调研科。要坚持稳妥及时的原则,所有上报的舆情信息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第一时间”上报,力争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力求做到不漏报、不误报、不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