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论简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43:01

一、幸福变化论。
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由于动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随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对反应的激励自然是获得安慰、兴奋,而不能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就意味着痛苦与灭亡。
变化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避开危险、把握机遇是动物的本能要求。人类在对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中形成了满足与自信的感情,并发展、演变成以体验变化为乐趣而追求变化,这就是人类幸福感的意义与生活的本质。
追求变化是人类生活目的,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到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生命得到更多保障与更有利于体验变化,如受更多人尊敬,更多的随心所欲;生活需要交流,就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获得变化的刺激与传递各自感受到的变化,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我们组成家庭与参与社会组织,在于获得持续变化享受的平台;而科学与宗教是人们好奇的结果。
人类从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到以追求变化为享受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在人的生物进化与基因演变的生理特征上。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腹侧纹状体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机制,而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与冒险中就会产生这种物质,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关健是人们去感受没有,以及你能感受多少。
一个社会、一定环境所给人提供变化的潜力是一定的,于是,人的首先是从直接与形象化的事物享受开始,然后人们开始寻找、发现一些间接、隐蔽的事物,其经济性逐步降低,至到时间安排完为止。
不过,由于人的生活与生命时间有限,人们往往在任何时候与情况下都能找到些有意义的生活事物。
尽管有的人更幸运,能更大范围地改变生活与环境,实现有目共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能在更长期地生活得轰轰烈烈,但最终都可能会过一种“平淡”生活,特别是在竟争及反复“博奕”后人人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方式。
但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如何,也不管其作什么工作、或有无工作,只要他们长期重复与习惯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就与其地位、收入等生活形式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的情感与人际关系,而一个人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决不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因而,每个人都最终过上一种不断重复、习以为常的生活,其生活的享受与幸福就会无明显差别而趋于一致。这是一种无形的手将人的生活推向平淡与平等中,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不平等。于是,“平淡”与“自然”的生活是人们最终必然面对的现实,不知道这个现实、不承认这个现实,就是自寻烦脑。
二、情感论。
当人们把感情停留在直接的感观变化享受上,会很快感到空虚与无聊,因为人与人类对物质的感官享受能力与消费速度远大于其供给能力与速度,以感官的变化来获得幸福肯定是不稳定的,有限的。
如小孩的玩具多固然可获得很多感官享受,但是,当小孩很容易获得各种玩具而缺少引导与交流,对一定玩具所产生的新鲜感受会很快消失, 最终有限的玩具会令他们失望与无聊,同时性格还会变得脆弱而冲动。
相反,小孩有目的的玩耍玩具,能从中提出问题,能从同伴的玩耍与交流中获得启发与乐趣,对小孩的生活乐趣与成长就很有利。
同样在现代生活中,尽管物质丰富,但当我们仅仅注重设计性能与数量,很快就会感到单调与乏味,而当我们能从中找到生产、消费的艺术,从交流中获得乐趣,或者行善与成立某种发展基金等,人们从该物品中找到的意义与乐趣就丰富多了。
此时,当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思想与知识越强,就能在同样生活与同一事物中获得较多的意义发现与享受,反之亦然。因此丰富与发展人的情感就很重要。
当然,情感与思想的丰富,也会增加痛苦感,但这是次要的,因为生活的享受与幸福是主要内容,尽管增强的情感同时强化了人的幸福与痛苦,但前者多。
生活的意义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生活的幸福若是以财富递增来实现,其意义与给人带来的幸福是递减的,且代价越来越大,而当人的生活感受能力增加,人的幸福获得不仅递增,且倍增。
假设你能吃四个水果,每个水果给人的作用与幸福感是不同,其中第一个最大,其它依次减少,分别为4、3、2、1,于是当人们有两个水果时,增加一倍的水果、即第三、第四个水果,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递减,即为2+1=3个单位,比4+3=7少一倍多。而当人的感受能力增加一倍,即从能消费四个水果增加到八个水果,则八个水果给人的满足为8、7、6、5、4、3、2、1,人们从两个水果中获得的幸福为:8+7=15个单位,比4+3=7多一倍多,即幸福的倍增原理。
人们如何增加消费能力?一是生理,这比较难,更重要的是还有产生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二是情感与思想,它不仅是对财富的需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且不存在得不到满足的感受,为什么?因为情感与思想的满足更强调的是感受过程。
那么,人的情感思想如何发展?有多大的发展潜力?这些有待进一步思考。
三、幸福印象论。
生活不仅在于获得了多少享受,更在于人们对这些享受的印象。因而对于美好的生活内容,人们自然想以感受程度最大、印象最深的形式去感受,以求获得最大的幸福。
生活就是增加美好事物及感受印象的过程,当人们有意识地看到一件好的衣服时,就想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感官刺激以增加印象,这就出现了从观赏、试穿、购买与展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对该衣服的感受印象增加,幸福感增强,且人们从展示与交流中获得的享受可能大于购买本身所给人的幸福。
生活中有时我们很在乎增加事物印象而不是更多地寻找新事物与改变环境,就在于增加印象常常比寻找新事物容易,其代价往往更小。
如明星的打造,代理公司通过巨额的广告宣传投入,就是想在社会中树立一个具体的娱乐对象,尽管明星本身存在不足,生活中也肯定有更理想与更完美的人物,但人们不愿去寻找,而也不愿排斥现成的、娱乐公司给提供的娱乐对象,因为其感受太容易与容易达成共识,人们在心理上也有意与无意地把它看作是完美的而“被动”接受。
于是在生活中,当别人更多地在你面前提起你感兴趣、曾经使你幸福的事,关注、夸耀你的优点,你就相当于延长与强化了美好事物给你的感受印象,这无凝是一个人内心所需要的幸福感。相反,人们对你的成绩与优点表现出冷淡,甚至说三道四,或者反复强调你的缺点与过多的批评,这无颖使你感到痛苦不安而令你反感。
我们生活在经验与环境的印象世界里,真实的世界太空洞,也太难懂,因而,象甜言蜜语与善意的欺骗应该被看作是人们获得幸福最廉价的形式,使本来的痛苦变成现实的幸福。所以说生活中人们需要欺骗、伪装与奉承,只要能人们感受到美好与享受。何况事物是在变化的,当人们获得信任与友好对待,也许真的会变得善良了。
实际上,人们在许多情况下搞不清事物的意义、且即使理解后又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好处,此时人们又何必认真呢?于是为了减少不安、烦恼与增加幸福感受,而是随机地去选择好的、那怕是表面的、不真实的享受。
这就是“白蛇传”被人们作为生活典故的意义:人们内心需要的是美好与幸福,以致于希望妖魔鬼怪也能变成美好事物来享受,以美好愿望来改变其事物“恶”的本质,即改变事物的功能来获得好的印象享受。
于是蛇不再恐怖了,而法海却逆势而为,总想把事物的反面表现出来,让人们感受不愿面对、令人痛苦的真实,因而尽管他作得“正确”,也让人厌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消灭白蛇向善的欲望与可能,他也就成了生活的“真实”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