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伤寒质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7:22
读过《伤寒质难》沈凌波
摘要:祝味菊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医学家,人称“祝附子”,崇尚温补,用药准狠,人多以为奇。本文从其代表作《伤寒质难》入手,解读其温阳思想以及对伤寒六经的创新发挥。
关键词:祝味菊;伤寒质难;附子;扶阳
《伤寒质难》是上海名医祝味菊和门人陈苏生以歧黄问答形式记载的师传记录。明清以来,江浙一带温病学说盛行,时医不读内经、伤寒,而以叶氏之言录为圭杲,用方追求轻灵,谴药喜好清凉,断生断死,有若神明。苏生姑丈一家三人皆是死于时医手中,遂自谴责,投于祝氏门下,反复辩难,终明医理,是有此书。
1. 明伤寒,创五段
自明清有温病学说以来,世人多认为伤寒、温病门户两立,争执未有定论。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伤寒者,伤于寒也。温病者,言人体之反应有热也。“温病”成名,岂非荒谬耶?祝氏云:“温热病者,病之偏于热也,即病者之反应偏于亢盛也,非是有温热之邪也。”“叶氏《外感温热篇》…言外感,所以别伏气也;言温热,所以别伤寒也。”“叶氏《外感温热篇》者,叙述温热病变之历程也。其所以揭‘外感’二字,言邪机之趋势多从表解也……其揭‘温热’二字,言温病之征候,多从火化也……此非是探求病原之论,实乃应付病变之作也。”[1]清晰明白地点明了伤寒和温病的异同点,并且态度明显地偏向了伤寒一方。
那为何还会有温病学说兴起的土壤呢?祝氏分析道:“清中叶,医者好用人参,习重温补…士多养尊处优,民多安居乐业…驯至感冒发散,亦佐以人参,如参苏饮之类,比比皆然。天士出类拔萃,力矫时弊,知感之不宜温补也,创温热之门,以立异于伤寒也。其用辛凉,乃为气盛而误补失表之用,所谓时时轻扬法也……后人不识气盛可清之理,恣用寒凉,去真远矣。”“营卫气血,不过解释叶氏所习见之四种病型而已。此项病型之造成,半为叶氏矫正时医之误,半为叶氏自作聪明之误。”[1]有肯定,有否定,没有一棒子打死,是祝氏评价温病超越前人之处。
明了伤寒,再分“五段”。祝氏认为,疾病的形成,一是病邪(病原),一是受病之体的抵抗。抵抗合度,谓之太阳;抵抗过度,谓之阳明;抵抗不济,谓之少阳(言机体虽有能力抵抗但有障碍,正气闷而不伸也);抵抗不足,谓之少阴或者太阴;最后之抵抗,谓之厥阴。此即“五段”,与仲景六经名同而实异也。仲景之六经为症候群名,此言人之抵抗。能够认识到对于人体的抵抗,只能助其达到平和,增强自然疗能,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而且十分超前的观念。即便在这本书出版后那么多年的今天,现代医学仍然跟在病原体后面疲于奔命,或者致力于用各种先进手段打压人体之抵抗力。譬如高血压、糖尿病之类,血压、血糖的升高是人体的反应,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必是某一处的供应不足,机体才不得已升高血压或者血糖以维持脏器工作。陆广莘教授亦指出:这些表现不是打压的对象。中医不能跟着西医跑,去降压,去降糖。如果能意识到应该时时帮助人体的抵抗,使之恰好合度,那么中医所能取得的成就应当远远超过今日。
2.重阳气,多温补
五段既分,当明治法。“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障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
就此,苏生与祝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阴阳孰轻孰重的辩论,苏生开始坚持滋阴,后又主张阴阳平衡,步步后退,终于被祝氏以详实的证据和雄辩的口才驳倒,心悦诚服。祝氏认为:
(1)阳气不衰,生化不绝。滋阴之品多碍胃,必得阳气之运化方才发挥作用,润泽五脏。“人贵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者,真阳推动耳。仲景曰:“有阴无阳者死,从阴出阳者生。”阴从阳出,阳和则阴液自生。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试看春夏,愈热而万物生长愈繁茂,及至秋风一起,秋霜一降,花谢木萎;至于严冬,冰天坼地,一片萧条。是故君子周密,蛰虫不出,“应钟气,闭蛰营”。冬至一阳来复,始见生机。参乎天地自然,方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乃万物之常理,养护阳气尚且不及,何耐戕害?故祝氏叹曰:“医门不幸,邪说横行,黄钟尽毁,瓦缶雷鸣!”[1]
(2)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医道一家,道家有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风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重阳为仙,重阴为鬼。”皆指出阳气不患其多,然亢火僭越,又成一害,故经又云:“阴平阳密,是曰平人。”一语点出阳气应当时时注意培养、收养,不使其妄动。呜呼!观夫世人,夜而不眠,歌舞醉生;夏日饮冰,犹嫌不快;啖食油腻,耗伤清气,浊阴弥漫;一见头面痤疮,口舌红肿,动辄云“火”,凉茶寒药,如食鸩蜜;及至朔九,尚要风度,薄裘丝衾,硬抗寒风,及乎年老,双膝尽废,始才言悔!不知养阳,不知藏阳,近不能生育,远则壮年多夭,悲夫!
(3)阴阳滋补,轻重缓急。祝氏认为:“平时中阳未衰者,不妨滋阴润泽。及其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迨大病之后,疮痍满目,又当注意营养,使疲阳复苏。”[1]
3.用附子,善配伍。
祝氏人称“祝附子”,谓其运用附子出神入化:令附子如得令之将,无所不至,所向披靡,常收奇效,此善用温热而不为温热所乱也。祝氏自己也承认,行医之初亦有过失,三折肱方成良医。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新的配伍方法,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亦即以温阳潜镇为主;附子加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常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肠伤寒) 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 [2]如此一说,则上下内外寒热虚实皆可为用,故苏生跌足而叹曰:“小子悟矣!医之疗病,于熟悉各个药物之本性外,更需了解配伍之技术。……夫拘泥于各个单味药性之讨论,而忽于整个组方之大义,此犹囿于病灶之变化而遗忘全人之作用也。譬如进膳,指肉为肥,指鱼为鲜,而不知肥腴鲜美之味在乎鼎鼐调和也。”[1]
附子之用始于仲景,祝氏又将其发扬光大。然而,附子之配伍亦远远不止这有限的几种。附子可以配大黄、川芎以增强其温阳通下、行瘀之功,配黑豆、米仁助其温阳利水之效,助菖蒲醒窍,助肉豆蔻止泄,得熟地、白芍而无耗散之忧,得川连、羚羊角而无辛热之弊……总之,附子邹而不守,功盖理气活血,诚为助阳温肾第一品也[3],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组方的思路。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4.小结
《伤寒质难》是两位医林高手的智慧相撞迸出的火花。通过苏生流畅的文笔,可以读出祝味菊先生超前的思想境界。他曾说:“好凉药者,如亲小人,日闻谀言,鲜知其恶;用温药者,如任君子,刚正不阿,落落寡合。”[1]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曾经的处境呢?幸亏医门有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苏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寒凉轻清的医坛吹进一股温煦之风。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有这样的有识之士,需要有这样的胆识谋略,使中医真正进入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祝味菊述.陈苏生记.伤寒质难.第1版.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张存悌.祝味菊善用附子(上).辽宁中医杂志,2004.9(31)9:785
3.唐迎雪.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悉.中国医药学报,2003.(18)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