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法门坦言(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7:24
入道法门坦言(上)2009年05月18日 星期一 15:11丹道的根本原理是“返还”、“逆修”:
1、先由成人“返还”为婴童。即由性发育后(16岁后育后)的有漏之体“逆修”成性发育前(16岁前)的不漏之体,把成人的精、气、神三物“返还”为婴童的神、炁二物;
2、再由婴童“返还”为胎儿。即由降生后(0岁后)的神炁分离“逆修”成降生前(0岁前)的神炁合一,把婴童的神、炁二物“返还”为胎儿的一物(即“金丹”)。
在这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成功标志如下:
1、后天之神(平时待人接物的思维和意识)渐隐,先天之神(“心死神活”的那个“神”,“万念俱泯,一灵独觉”的那个“神”)渐现。
这是踏上真正修行之路的第一步,即“炼己”。
2、后天呼吸渐渐停止,先天胎息(即“命蒂之真息”)渐渐发动。
前人对此有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这也称为“炼精化炁”。功成标志为:马阴藏相,如同婴童一般,不再产生“生殖之精”。
3、神炁相吸、相引,互相“灌注”、交融。
4、最后,神炁交媾、合一,而化为“金丹”。
......这之后,还有功夫,但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虽然,无为丹道和有为丹道的具体修法不同,但我相信,它们在大的关节步骤上,一定是相同的。具体的修炼方法,简而言之,一共有三步:
1、由“随息”而渐致“心息相依”。
“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万念渐少”;“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会慢慢变成“心息相依”。
第一步的具体做法——
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一息都不要放过。就象明月照山冈,只是关注它,却不干扰它;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如果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别怕,丢下就好了。只要及时的警醒,再转回来注意呼气就行了。
不光是炼功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即用“觉照工夫”)。日常生活中要待人接物,不可能无念,只不过修道之人要长保“灵觉”不迷糊罢了(“真常须应物,应物须不迷”,“迷则众生觉则佛”)。具体的做法就是:“念起之时,不能迷糊,不能随它去了,要知道自己起念了;起念后,也并非有意止念、除念,只不过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而已;当念头过去后,依然要回转来,继续关注呼气。
2、由“心息相依”而渐致“凝神入气穴”。
从文字上来看,“第二步的具体做法”与“第一步的具体做法”的“文字表达”是一样的。当然,随着丹道修持的进步,“意念的对象”、“意义的着意处”、“意念的轻重”......等内涵都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提前预知,无益有害;功夫至此,自然明白”。其实,只要你还没有达到“神炁合一”的程度,丹道修持就可以说是“始终都在着意呼吸”。当然,这种“着意”,“注意力的紧张度”应该分情况的有轻有重;而“着意”的对象(呼吸),也应该随着功境的进步,自然而然的逐渐从“外呼吸”转变为“内呼吸”。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应记住并遵循的原则是:1、“内虑外感,不管不顾。觉照‘呼气’,常省常惺”;2、“守内不守外、守无不守有、守静不守动”。
“心息相依”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入静越来越深......功夫到了,终于有一天在定中“玄关”自现。这时,神在气中被气所制,思维念头,无法可生,故可谓“心死”(即万念俱泯)。因停止、隐藏后天意念(心死)则先天灵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神活),故而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到“一灵独觉、湛然不动”。
功夫到此,“神入炁中,如在深穴”。这时,你的功夫才称得上真正的“凝神入炁穴”。此前,我们其实即无“可凝之神”,又无“可入之气穴”。
(经常有道友发电邮问我,什么是炁穴?“凝神入炁穴”的真义是什么?那么,就请好好体会一下“神入炁中,如在深穴”这八个字吧。再说一遍,“凝神入炁穴”是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见玄关而出现自然而然的“凝神入炁穴”后,你就可以当仁不让的自豪宣称,我“入道”了。
3、“凝神入炁穴”做久了,自然而然的神识越来越“灵”、“炁机”越来越“盛”(先天胎息渐渐发动)......最后,终于渐渐“神炁合一”(即结丹)。
结丹后,你就可以当仁不让的自豪宣称,我“成道”了。(“了道”是出胎,但我不清楚。)
大道难言,希望我说的还算明白。虽分三步,但实际做起来,可以说是很多步,也可以说是只有一步。没时间了,以后详细说明吧。
1\“抱月”道友发言——丹道法门,可惜溪水听冬兄惜字如金!似做为筑基法门有些难度..
2\“论坛游魂”道友发言——吸气时不管,好象做不到,,,我是呼和吸都管的.
3\“名师难求”道友发言——我无法之凝神于“呼气”。经常呼吸一起关注,甚至吸气关注的要多,请问如何解决?
4\“清山”道友发言——是自然呼吸吗?有没有呼吸间小停顿呢?另外是呼时为降吗?
5\“有所求”道友发言——如果只是吸时管而呼时不管,可以么?或者有别的说法?
溪水听冬的答复——只注意呼气的妙处
第一步具体做法是: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如果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别怕,丢下就好了。只要及时的警醒,再转回来注意呼气就行了。如此做法,最好的称谓就是“随息”。做第一步时,不要指望马上就能“心死神活,明心见性”。第一步无法去处“意识”,但把第一步“无欲无求”的做久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步。到那时,才能逐渐的“心死神活”
此法的第一个作用:此法以一念代万念 ,如同“系马缰绳”。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意马心猿”逐渐减少“躁动”,逐渐变的驯顺起来(即杂念渐渐消失)。这个作用,许多方法都能达到。此法的第二个作用,就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达到的了。
此法的第二个作用: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心神自然而然的就会随着呼吸的节奏“一收一放”。这样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寂静之中,逐渐感受到体内似乎有一种“气机”一升一降、一开一合。......这种“气机”的升降开合,开始并不明显,也不能次次都可以感受到。但只要你“无欲无求”的做下去,自然而然的它就会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明显的到最后次次都可以感受到。感受到它后,“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就会自然而然的逐渐转为“升时不管,降时注意”。这时,你就已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第二步——“心息相依”。没时间了,以后逐步说明吧。
溪水听冬答众道友
“名师难求”问题1:“无法之凝神于‘呼气’,经常呼吸一起关注,甚至吸气关注的要多,请问如何解决? ”
答:初炼随息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呼气、吸气一起管”,我当初也一样,这很正常。初习此法的“窍门”是:
1、不担心。(不担心自己掌握不好“只注意呼气”的要领,不担心自己出现“呼气、吸气一起管”的状况;)
2、不勉强。(人为做作的故意强为“只注意呼气,吸气时不管”,就违背了丹道修炼的根本原则——无为,变“歇息身心”为“脑力劳动”了。)
3、朝前走。(其实,只要你能随时的记得(莫忘了、莫迷糊了),功法中有这么一个“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的要求,不需要你刻意的人为做作,你自然就会在练功中“下意识的”“加强呼气时的注意力、减弱吸气时的注意力”。这样,你的心神自然而然的就会随着呼吸的节奏“一紧一松”。如能这样,就算“合法”。)
“不担心、不勉强、朝前走”,是练功之中运用的比较广泛的一个“窍门”,许多练功问题都应该如此对待。
比如对待入静除杂念的问题,也应该“不担心、不勉强、朝前走”。
1、不担心。( 不担心自己静不下来,不担心自己产生“杂念从生”的状况;)
2、不勉强。(用后天意识人为做作的、刻意的去驱除杂念,这就违背了丹道修炼的根本原则——无为,变“歇息身心”为“脑力劳动”了。须知,、“一念不生”是一种功境,而不是功法。与丹道修炼的其它功境一样,如果用意念(后天神)来人为做作的追求、意想这些境界,则南辕北辙,永远也达不到。)
3、朝前走。(其实,只要你还能记得功法中有这么一个“保持警醒的状态。起杂念后,要及时警醒转回来,重新转到‘关注呼气’上面去”的要求,不需要你刻意的人为去驱除杂念,随着练功时日的增加,你的杂念就会自然而然的渐渐减少。如能这样,就算“合法”。)
“名师难求”问题2:“这功法,只是无杂念,专注呼气即可吗?”
答:这功法,只是集中心神的专注呼气即可,而不是“无杂念,专注呼气即可”。杂念渐少以至于最后没有杂念,是此法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功法。此法并没有不允许学者有杂念,也没有让学者人为故意的去祛除杂念。它只是要求:“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要及时警醒、及时转回来。”注意:无杂念只是功境,绝不是功法!!!注意:无杂念只是功境,绝不是功法!!!
“论坛游魂”问题1:“初学者可以有房事吗?”
答:不论修行目的如何,不论修行方法如何,“筑基”阶段都不能房事。房事之后精气亏虚,甚至气促如喘。要想在房事之后,调息致“气息悠悠”,的确很难办到。
“有所求”问题1:“如果只是吸时管而呼时不管,可以么?”
答:人体的“外在呼吸”与“内在的气机”有一定的关系,呼气时气机为降,吸气时气机为升。“心神注意呼气”做久了,可以很自然的“进化”为“心神注意气机之降”。而“心神注意气机之降”,其实就是“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一种“方便法门”。“吸时管而呼时不管”的方法,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不符合逐步引导学者“神炁合一”的丹道原理。因此,此法不行。
“清山”问题1:“是自然呼吸吗?有没有呼吸间小停顿呢?另外是呼时为降吗?”
答:是自然呼吸;呼吸间不用人为刻意的小停顿,呼吸纯任自然;“随息”做久了,会逐渐感受到体内有个随着呼吸节奏一升一降的“气机”。功夫致此,“外在呼吸”已经微不可觉。如要强辩,的确是呼气时气机为降。但是,千万不要人为的去做什么“呼气时降气”、“呼气时,意念随着呼气往下腹沉”......等“脑力劳动”。
记住:人为做作,所得为假;无为自发,所证为真。
今天暂时解释到这儿,以后再详谈。
“名师难求”道友发言——感谢溪水道兄解答,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溪水听冬发言——丹道修持理法浅谈
“神炁合一”,既是丹道修持的基本原理,又是丹道修持的根本大法。按功境划分,“神炁合一”可分为“随息”阶段、“心息相依”阶段和“凝神入炁穴” 阶段。在初下手的“随息”阶段,“神”为意识,即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处于有知有觉,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也称为“后天意识”;“气”为呼吸,即平时的口鼻呼吸,也称为“后天呼吸”。 在这个阶段,所谓的“神气合一”,就是用“心神”去“追踪、觉察”“ 呼气”。
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念头的起落,只能任其生灭。丹道修持通过意识对呼吸的刻意觉察,以此平熄念头的起落生灭;并同时使得呼吸进入规律、高效的状态。后天的“神”与“气”,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丹道的修持,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即“神炁合一”的状态。而是否证得“神炁合一”,是判断丹道修持是否入门的标准。真正的、高深的丹道修持,只有在“神炁合一”的状态中才能进行。
“随息”阶段:
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此阶段的修持目的就是——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处于一种互相感知、互相配合、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神炁合一”的初阶功夫,就是丹道修持的入门心法。
“随息”阶段的修持要领:
在平时,心神不断的在接受着“六根”传来的讯息,不断的分析响应,相当的忙碌。修持时,要让心神直接进入一种“念无生灭”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心神接受“六根”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的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
此阶段由于后天意识依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刻意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从而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后,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则要放松意念。虽然意念放松,但心神依然警醒(不得迷糊),依然觉照着呼气,只不过“注意力的紧张度”要轻些而已。虽然依旧觉照呼气,但又不能干涉呼吸,要让它自己作主。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次刻意的去专注呼气。直至重新修到“一息一念”后,又再放松意念……
“随息” 阶段的功境:
在此阶段,心神由于专注,“六根”所传导过来的讯息被逐渐“淡化”,但还没有被完全“遗忘”,所以,心神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虽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旁关心它、照顾它,“呼吸”也似乎发现了“意念”的存在,“自动”的跟随在“意念”的旁边。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它们真要靠近却又觉得害羞,于是,“神”与“气” 就只好处于既期待、又害怕,若即若离的“前戏”状态中了。
“心息相依”阶段的功境:
在此阶段,“神”与“炁”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境界,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这就是““心息相依””的境界(此时,心为先天元神、息为命蒂真息)。
“凝神入炁穴”阶段的功境:
“神”与“炁”长时间的深情相恋,总有一天会产生结果。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神”与“炁”终于像二块逐渐接近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真正凝结合一。“凝神入炁穴” 即是“神入炁中,如潜深穴”之义。这时,“先天元神”与“命蒂真息”打成一片,纽成一团,亦即真正的“神炁合一”。神与炁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就会完全泯灭,后天呼吸也会完全停止,从而进入无知无觉的“先天状态”。
这种状态,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真有点类似于龟蛇的冬眠、昆虫的蛰伏。在这种“先天状态”中,身与心都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充分的补养。若是人们能长时期的修炼这种功法,又可以每次都能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神炁合一”的静定状态中,那么,人体中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就会增加、提升。功夫至此,仙道可望!!!
今天时间多,可以多写点。有问题,欢迎提问!
“采小药”道友发言——不知道,明年今日,看过这帖的人有几人能达到“神炁合一”?
溪水听冬答道友——
“XXXX”的短消息——未入门人,顿首敬上!诚心请求溪水听冬道兄指点我入门,全我向道之心,顿首敬上!
“溪水听冬”答:我只不过是一个“求法者”,一个暂时没有师父约束、因而妄泄天机、不懂规矩的“半罐子水”。我本来就喜欢与大家交流,即使你不向我请教,我也会在我的帖子中,毫无保留的公布我能说的明白的一切东西。除非有一天,我终于被某位真师收入门墙,从而被师父约束住了,否则我不会停止发布披露丹道修持真髓的帖子。至于有些东西,我虽然知道,也愿说明,但我没有能力说的明白,你们就不要怪我了。
我与王力平那类的人不同。我的衣食父母是我的铺子、我的生意、我的顾客,不是那些想向我学丹道功夫的人。因此,我没有必要骗大家;因此,我发所有的帖子时,都希望自己能朴素简单、明白无误、实实在在的讲清丹道修持的具体法门,而不是空讲理论不讲实际。
白天,我要么守铺子,要么送货;晚上,我又要照顾我的两个儿女。我只有在守铺子的空闲中,才有机会发点帖子。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条件“脱产学习”丹道功夫;至于我本人,更是没有条件去当别人的“脱产教授”。因此,溪水听冬只好让你们失望了;如果你们还是希望跟随我学丹道功夫,那么,就来给我的帖子灌水吧!!!
“何有子”道友发言——老师,我提问。
一. 吾行心息相依,虽不被杂识打扰,但会突然完全无意识,身体似乎空灵;就是说“无意识”使“心息相依”中断。此时,我应随空还是强回“心息相依”?恳请示下。
二. 心随呼气时,心意会照到鼻部,我想这可能不对。也会照到从肩到下腹,气如瀑布涌下。总之意照就会有意识,那么微微产生何种意识适当呢?恳请示下。
“溪水听冬”答: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我还没有最终成功,因此,别叫我老师。不然,论坛里的高人是会笑掉大牙的。
“溪水听冬”答“何有子”道友问题一: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
1、“心息相依”炼的得法,必然会自发出现“命蒂真息”,接着“神炁合一”。神与炁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就会瞬间的完全泯灭,后天呼吸也会立刻的完全停止。修持致此,自然再也无法继续“心息相依”。如果你是因为“神炁合一”而导致意识泯灭、“心息相依”无法继续,那么我就要恭喜你了。这时,你应该“守寂不守炁”。
2、练习“随息”如果不得其法,只知道“用‘后天意识’去刻意的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却不知道该去觉察呼吸的什么。于是,“随息”自然就会“流空”,从而炼成“数息”。虽然“数息”也可入静,也可使人“突然的完全无意识”,但是“数息”没有“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作用。因为它不符合丹道修持的根本原理,所以它是一种“空定”。而“空定”,对于人的“性命修持”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私下料想,你多半是走到这个歧路去了,也不知道猜没猜对。如果是这个原因,你的炼法就应该修改为:“去刻意的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其实是感应气机,但千万别人为做作的去“思量”、去做“脑力劳动”)。
“溪水听冬”答“何有子”道友问题二:
请参考我给“名师难求”的回答——“不担心、不勉强、朝前走”。你的情况完全正常,不用担心。
“总之意照就会有意识,那么微微产生何种意识适当呢?”是的,有意照就会有意识。但意照的“注意力的紧张度”有强弱之分,这就是所谓的火候了。关于火候的口诀,最好、最恰当的,就是“勿忘勿助”了。
所谓“勿忘”,其实就是“保持警醒别迷糊”;所谓“勿助”,其实就是“别勉强、别人为做作、别去做‘脑力劳动’”。整句的“勿忘勿助”,其实与“不担心、不勉强、朝前走”的意思大同小异。“勿忘勿助”,在丹道修持的各个环节,都能广泛的运用,千万不要忽视了。
另外,你还可以仔细看看帖子中的那一段——“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不知道我的回答,对你来说,够不够明白,够不够详细?
“论坛游魂”道友发言——不让叫老师有点对不住自己良心啊.还是顺其自然吧.老师谢谢上次的回答,我再提个问题:最近用您的随息方法入静比以前好多了,能经常进入一种整个身体缩成一团的感觉\也象找不到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进入了心息相依了)但是到后来吸气会急促一些,呼气还是差不多,由于没有胸闷的感觉,所以也没刻意去控制吸气的急于缓.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对不对?
“何有子”道友发言——昨晚发一提问,后删了,想练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请教。今晨练过,问题果然,提前举手发言。不着意呼吸时,意返先天,可渐入静中(不知我进的是真静还是顽空)。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无论你多么“勿助”,有意就是有意,因为呼气自然是自体内出外的,而此时意感其(在体内)降怎么说也首先是一种“意”。此空间应在置于何处呢?我练功的体会是,无论着意何处,稍一行功就有强烈反应。今试自胸部沉气,胃部咕咕作响;沉至腹部,腹部亦鸣。我试意从于气,好象大人看孩子玩耍,可是意气不能分,还是燥鸣一片。意弱则气失,意明则气明。体内“活动”踊跃,入静好象不能。不久就身体不适,急于下坐。
下坐后,胃部异感,下气连连。如此何适?请老师费心指教。
溪水听冬再答“何有子”道友——你今天的问题,我只能分为几个层次来分别回答。
第一层:不着意呼吸时,意返先天,可渐入静中(不知我进的是真静还是顽空)。
“溪水听冬”答:这是一种“空定”,它不符合丹道修持的根本原理,它没有“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的作用。这种“空定”,对于人的“性命修持”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丹道修持,并不是为静而静,它是为了“逐步引导神去与炁相合”才去入静。
请你记住:虽然,随着丹道修持的进步,修持对象(神与气)的内涵会自然而然的逐渐变化,但是,只要还没有达到“神炁合一”的程度,丹道修持就可以说是——始终都在着意呼吸。当然,这种“着意”,“注意力的紧张度”应该分情况的有轻有重;而“着意”的对象(呼吸),也应该随着功境的进步,自然而然的逐渐从“外呼吸”转变为“内呼吸”。
第二层: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无论你多么“勿助”,有意就是有意,因为呼气自然是自体内出外的,而此时意感其(在体内)降怎么说也首先是一种“意”。此空间应在置于何处呢?
“溪水听冬”答:1、丹道修持并不排斥“意识”的作用,我也并没叫你不能有“意识”。我只说过“勿助”——“别勉强、别人为做作、别去做‘脑力劳动’”,我只说过“主动人为,所得为假;被动自发,所证为真。”
2、我的师传,并没有叫我去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其实,只要你“刻意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心神就会自然而然的逐渐转回来——先是转到鼻前寸许之地(即“眠牛之地”),接着转到胸内(即“十二重楼”),最后转到腹部。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被动自发的。也许,我并不应该讲明这些(当初陈师教我就什么都没讲),因为“主动人为,所得为假;被动自发,所证为真”,一旦讲明白了,后学就太容易“落入后天有为的境界,人为做作的去做什么‘脑力劳动’”了。但是,各人的心性、禀赋不尽相同,“有为法”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为法”比“无为法”容易入门),因此,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讲了。
“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身体的某个空间(部位)。此空间应置于何处呢?”
答“何有子”道友,初炼道功阶段,你也许适宜:“着意于呼吸,必着意于‘眠牛之地’”。当此法你练的合法了,再逐步转为“无为法”吧。
第三层:我练功的体会是:无论着意何处,稍一行功就有强烈反应。今试自胸部沉气,胃部咕咕作响;沉至腹部,腹部亦鸣。我试意从于气,好象大人看孩子玩耍,可是意气不能分,还是燥鸣一片。意弱则气失,意强则气明。体内“活动”踊跃,入静好象不能。不久就身体不适,急于下坐。下坐后,胃部异感,下气连连。如此何适?
“溪水听冬”答:看来,你的意念用的太强了(火候过了)。你应该试着把注意力从各种“气感”转回到“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上来,并且,“就象明月照山冈,只是照着它,却不干扰它”。如果你已经达到“一息一念”的程度了,则还要放松意念。这里再介绍个口诀,希望能对你有用。
口诀:“内虑外感,不管不顾;觉照‘呼气’,常省常惺。”
解释:练功时,只管集中心神的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全神贯注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比如,要内不管各种思虑杂念(包括各种练功口诀、修炼要领、得失禁忌等);外不顾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传来的各种感觉(包括各种气感、炁感、和触景,例如大、小、长、短、浮、沉、轻、重、吊、坠、分、缩、化、无、光、影、深、潜、泯、灭、贴、闭、游......等等)。
如果你能如此用功,必然不会产生你说的那些弊端。再次请你仔细的看看帖子中的那一段——“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
你就这样子先炼几天,如果还是不对,再来告诉我。
溪水听冬答众道友——
答“哈哈哈哈哈哈”道友的问题
问:真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顽空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
“溪水听冬”答:真静是“神在气中,被气所制;思维念头,无法可生”,是由“神气相恋”造成的。顽空是单纯的“为静而静”造成的。真静的状态必然会感觉到“命蒂真息”的存在。顽空的状态什么都没有,因而称之为“空定”。
答“lpj2006”道友的问题
问:这样呼吸,易呼长吸短,有影响吗?
“溪水听冬”答:此法并不去人为的干涉呼吸。只要练习符合要求,不会造成呼长吸短的状况。
答“论坛游魂”道友的问题
问:最近用您的随息方法入静比以前好多了,能经常进入一种整个身体缩成一团的感觉\也象找不到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进入了心息相依了)但是到后来吸气会急促一些,呼气还是差不多,由于没有胸闷的感觉,所以也没刻意去控制吸气的急于缓.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对不对?
“溪水听冬”答:你的境况离“心息相依”不远了。也许还没有达到;也许达到了,但境界不稳定,还没站稳脚跟。到底达到没有,你自己对照“心息相依”阶段的功境,自己判断吧。 不管你达没达到“心息相依”,只要你还没有最终达到“神炁合一”,那么,你就应该如此对待练功——“内虑外感,不管不顾;觉照‘呼气’,常省常惺。”
解释:练功时,只管集中心神的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全神贯注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比如,要内不管各种思虑杂念(包括各种练功口诀、修炼要领、得失禁忌等);外不顾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传来的各种感觉(包括各种气感、炁感、和触景,例如大、小、长、短、浮、沉、轻、重、吊、坠、分、缩、化、无、光、影、深、潜、泯、灭、贴、闭、游......等等)。
因此,你那“发现吸气时比较急促,也没刻意去控制吸气的急于缓”的做法,是对的。
“何有子”道友发言——深谢老师。今中午午休时,以授法伴睡,感觉降气如“吹面杨柳风”行于五脏甚至双腿,又暖又绵,其妙胜言。晚来读您再答,所得更多。谢谢老师。道友们共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