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法门坦言 - 仙学论坛 - Powered by LeadBBS 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3:10
入道法门坦言

入道法门坦言

丹道的根本原理是“返还”、“逆修”:
1、先由成人“返还”为婴童。即由性发育后(16岁后育后)的有漏之体“逆修”成性发育前(16岁前)的不漏之体,把成人的精、气、神三物“返还”为婴童的神、炁二物;
2、再由婴童“返还”为胎儿。即由降生后(0岁后)的神炁分离“逆修”成降生前(0岁前)的神炁合一,把婴童的神、炁二物“返还”为胎儿的一物(即“金丹”)。
    在这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成功标志如下:
1、后天之神(平时待人接物的思维和意识)渐隐,先天之神(“心死神活”的那个“神”,“万念俱泯,一灵独觉”的那个“神”)渐现。
    这是踏上真正修行之路的第一步,即“炼己”。
2、后天呼吸渐渐停止,先天胎息(即“命蒂之真息”)渐渐发动。
    前人对此有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这也称为“炼精化炁”。功成标志为:马阴藏相,如同婴童一般,不再产生“生殖之精”。
3、神炁相吸、相引,互相“灌注”、交融。
4、最后,神炁交媾、合一,而化为“金丹”。
5、......这之后,还有功夫,但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虽然,无为丹道和有为丹道的具体修法不同,但我相信,它们在大的关节步骤上,一定是相同的。

具体修炼方法,简而言之,有三步:
1、由“随息”而渐致“心息相依”。
“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万念渐少”;“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会慢慢变成“心息相依”。
2、由“心息相依”而渐致“凝神入气穴”。
“心息相依”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入静越来越深......功夫到了,终于有一天在定中“玄关”自现。这时,神在气中被气所制,思维念头,无法可生,故可谓“心死”(即万念俱泯)。因停止、隐藏后天意念(心死)则先天灵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神活),故而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到“一灵独觉、湛然不动”。
功夫到此,“神入炁中,如在深穴”。这时,你的功夫才称得上真正的“凝神入炁穴”。此前,我们其实即无“可凝之神”,又无“可入之气穴”。
(经常有道友发电邮问我,什么是炁穴?“凝神入炁穴”的真义是什么?那么,就请好好体会一下“神入炁中,如在深穴”这八个字吧。再说一遍,“凝神入炁穴”是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见玄关而出现自然而然的“凝神入炁穴”后,你就可以当仁不让的自豪宣称,我“入道”了。
3、“凝神入炁穴”做久了,自然而然的神识越来越“灵”、“炁机”越来越“盛”(先天胎息渐渐发动)......最后,终于渐渐“神炁合一”(即结丹)。
结丹后,你就可以当仁不让的自豪宣称,我“成道”了。(“了道”是出胎,但我不清楚。)

大道难言,希望我说的还算明白。虽分三步,但实际做起来,可以说是很多步,也可以说是只有一步。没时间了,以后详细说明吧。
 
 
 
只注意呼气的妙处

第一步的具体做法为是: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如果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别怕,丢下就好了。只要及时的警醒,再转回来注意呼气就行了。如此做法,最好的称谓就是“随息”。
    做第一步时,不要指望马上就能“心死神活,明心见性”。第一步无法去处“意识”,但把第一步“无欲无求”的做久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步。到那时,才能逐渐的“心死神活”
    此法的第一个作用:此法以一念代万念 ,如同“系马缰绳”。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意马心猿”逐渐减少“躁动”,逐渐变的驯顺起来(即杂念渐渐消失)。这个作用,许多方法都能达到。此法的第二个作用,就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达到的了。
    此法的第二个作用: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心神自然而然的就会随着呼吸的节奏“一收一放”。这样做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寂静之中,逐渐感受到体内似乎有一种“气机”一升一降、一开一合。......这种“气机”的升降开合,开始并不明显,也不能次次都可以感受到。但只要你“无欲无求”的做下去,自然而然的它就会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明显的到最后次次都可以感受到。感受到它后,“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就会自然而然的逐渐转为“升时不管,降时注意”。这时,你就已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第二步——“心息相依”。

没时间了,以后逐步说明吧。

丹道修炼第一步真传——也谈“凝神入气穴”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水听冬在 2007/10/24 00:47pm 第 2 次编辑]

     丹道修炼“贵先天,废后天”,“贵无为,废有为”。因此,丹道修炼第一步在于“明心见性”,即明白“心死神活”中的“神”是什么。明白这个“神”是什么后,修道才能谈的上起步。
     师父说的好,“当人们把所有念头都停下时,并不是死物,还有‘一灵独觉’;修道炼功不能用平时的思维,而要用‘万念俱泯,一灵独觉’的那个‘灵觉’”。
     当你明白“心死神活”中的“神”是什么后,就要在炼功时保持“万念俱泯,一灵独觉”中的这个“灵觉”,用这个“灵觉”觉照着呼气(吸气不管),一息都不要放过。就象明月照山冈,只是照着它,却不干扰它。这样,就是最好的修道入手之法。
     不光是炼功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这个“灵觉”(即用“觉照工夫”)。日常生活中要待人接物,不可能无念,只不过修道之人要长保“灵觉”不迷糊罢了(“真常须应物,应物须不迷”,“迷则众生觉则佛”)。具体的做法就是:“念起之时,不能迷糊,不能随它去了,要知道自己起念了;起念后,也并非有意止念、除念,只不过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而已;当念头过去后,依然要回转来,继续用“灵觉”觉照呼气。”
    这样炼久了之后,会自发的出现“意念随着呼气往下腹沉”的现象;以后,还会自发的出现“神气交融”的现象;再以后,还会自发的出现“脉停息住,心死念平”、“一念不生,寂然不动”的现象。
    丹道修炼“贵先天,废后天”,“贵无为,废有为”。以上功境,都不可人为的有意追求。人为追求,是学不会、也学不象的。比如“意念随着呼气往下腹沉”的功境,如人为做作,就会发生与《答“新手求救”》帖子相类似的偏差;再比如“一念不生,寂然不动”的功境,如人为做作,就会发生“愈除愈不得除,愈止愈不得止,有如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偏差。
    而无为处之(不论出现什么现象,都不要理睬、不要追求,由它自生自灭;只顾把自己管好,守住“用‘灵觉’觉照呼气”就行了),反而会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前辈著作丹书,之所以要用“隐语”、“比喻”而不肯明说,就是怕把内丹修炼过程中的功境泄露了,使得后学人为的有意追求而误了后学。
   
    “功夫达到哪一个阶段,自然就会出现哪一个阶段的功境;功夫达到哪一个阶段,自然就能看懂哪一个阶段的丹经”。比如,当你出现“神气团结昏昏际”(见张三丰《道源浅说》)等功境后,你就会自然的明白丹经中“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等语的真义。这时,你再来看丹经关于这一个阶段的论述,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所谓“张果老骑毛驴,修行朝前走,印证看后头”。因此,以丹书印证功境则可,以丹书指导修丹则不可能。
    以上所言,就是丹道修炼第一步——“凝神入气穴”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