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演义(廿七)——书名被高估了的傅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1:56
书法审美演义(廿七)——书名被高估了的傅山
书名被高估了的傅山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阳曲人。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思想已带有明显的个性自由倾向,不重当时学者所重的理学,赞扬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赞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有着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造诣颇深。
但傅山最为人们所重的,是他在这个千年之变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气节。他多次从事反清的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尤其是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荐其进京应试,他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竟令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授封“内阁中书”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
傅山的学问和气节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尊重(尤其在我们这个普遍患有软骨病的国度!)。但傅山先生的历史地位,本也无需借重其书法影响——由于其影响和书法主张,他的书法成就实际上被高估了。据说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傅山小楷心经(局部)
我们看他的楷书,古朴是确实的,也有明显的不事规矩、不求规整、但求适意的特点。但除了用笔刚直、结体随意(有的严重失衡)外,无论如何说不上是一流的作品。
不光如此,被人盛赞的傅山草书也带有明显违反传统的倾向而显得过于随便。草书经千百年形成的简省原则与笔顺规则在他的纵情使性中几乎变得毫无意义。有时简直显得无法无天。而书法作为有着严格规则的艺术,过犹不及,过于不守规则,难免出现粗野甚至粗俗。

傅山草书千字文(局部)
傅山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他后期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评无疑是他的“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也带有强烈的反叛传统特征,与明代的思想解放同步,与他生逢千年未有之变的特殊时代有关。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当然是一副清醒剂。而他他力倡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也一直备受推崇。但傅山的书法曾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就未免是过誉了。这“宁拙”、“宁丑”、“宁支离”、“宁直率”是一种追求个性的宣言。与徐渭、王铎的书法追求也是一脉相承的。
傅山最著名的是他的连绵草,也很有个性,但毕竟过于狂野,有时甚至过于粗鄙,终究是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书家。

傅山连绵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