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唯一的一次“国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4:46:49

周总理唯一的一次“国骂”

2008-12-20         有关周恩来的回忆录《难忘的八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周恩来总理身边最后一批秘书之一、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纪东。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周恩来在文革中同“四人帮”斗争时唯一的一次“国骂”

     谈到周恩来身边的人,我(纪东,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总理的秘书)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对周恩来、以及对他的夫人邓颖超,都有种特殊的感情,也可以说是周恩来的人格,使他们折服。比如我在采访当年的中央办公厅的秘书局局长周启才的时候,我就问他,你当时怎么知道周恩来病重?这位老人讲了一句话就讲不下去了,眼泪哗哗流下来,泣不成声。这是我非常特殊的一种感觉。同样我采访作了多年秘书的赵炜、和赵炜的先生赵茂峰两位老人,都是谈到一半,眼泪就下来了。这样的一种情绪、感情,是很少见的。

     纪东披露的文化大革命当中的周恩来,有些我们在别的地方也看到了,但是有不少,是只有作为秘书才能观察到的。
     比如有一个细节,就是周恩来高兴的时候,也会吹口哨,吹得不怎么样,也不怎成调子,但是反映了他当时一种喜悦的心情。当中有几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述呢,都是和1973年前后,和周恩来的处境相关。因为那时候,周恩来3次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而“四人帮”也借着这个机会,对周恩来进行了很密集的围攻。那个时候,周恩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心态?怎么样的处境?
     纪东唯一一次听到周恩来用了“国骂”。事情是关于到底林彪他们是“极左”还是“极右”?因为当时周恩来支持一个看法,就是:认为林彪他们是“极左”,所以要清除“极左”势力。但是“四人帮”反过头来说林彪不是“极左”,是“极右”,反过来批评周恩来清除“极左”的做法。
     当时周恩来在拿一个文件,拿出来特别看了以后,“把文件啪地朝侧右后方摔去,我听到一句话,‘妈的,怎么不是极左,就是极左嘛’。声音不大,但每个字我都听得清清楚楚。我看到总理双眉紧缩,两臂放在椅子扶手上,上身靠着椅背,两眼怒视着窗外。”这就是当时周恩来的心态。
     还有一次,也是“四人帮”一个会议上,当时借着毛泽东的批评,对周恩来进行了一个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一个围攻。在这个会上,周恩来问人家要了一支烟。我们知道周恩来不抽烟,我从来没看到过任何场合说周恩来他在在北京、在中南海抽烟。
     但是他当时要了一支烟,拿在手里,最后把它揉的粉碎。揉的粉碎是不是他自己心情的一种写照?在林彪事情之后,有一次周恩来对他人讲到他的处境,他说“我难呐”。在那段期间当中有一个人物,实际上是加重周恩来的处境的困难,那就是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书中关于乔冠华究竟起什么作用,有段记述。我看到才的回忆录当中,也包括另外一些书籍当中,像这本《文革中的周恩来》,都有记述。乔冠华的问题,最近各种书谈的比较多。在纪东的书里有一笔记述,也为以后的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参考。
     最后我们看看,周恩来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做法,到底是不是他的正确的选择?因为实际上现在大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在说:是不是周恩来总理可以有另外一些选择?那么纪东他作为秘书,他在书里面有一段专门谈到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文革的特殊情况下,周恩来有多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唯命是从;二是公开与毛泽东抗争;三是随波逐流,与林彪、江青同流合污;四是消极怠工,少做工作,减少精神和身体的压力;五是退避三舍,养病治病,安度晚年;六是舍身忘我,把国家带出浩劫。
     实际上前5种选择,在当时中国的政坛上都有典型人物。但是周恩来却选择的是第六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周恩来曾经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文化大革命当中,周恩来既然是做了这样的一个选择,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下苦海,谁下苦海”。 链接阅读: 《难忘的八年》:秘书追忆周总理最后的日子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专电(记者曲志红)“我跟随总理工作的8年,是他老人家最苦、最难、最累的8年。”周恩来总理身边最后一批秘书之一、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纪东时隔30多年之后,终于倾情写就自己在这8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本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有关周恩来的回忆录名为《难忘的八年》。

1968年8月,25岁的纪东从当时的8341部队被选调到周总理身边担任秘书,一直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他在总理身边的8年是周总理生命中最后一段日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严重挫折的时期。

“那是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纪东说,很长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想过要写回忆文章或者回忆录,因为“有些事不知如何写、怎样表述。”另外,他自己觉得是总理身边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秘书,也“轻易不敢动笔”。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在纪东心里,很多关于周总理的记忆,很多关于西花厅的人和事,非但没有消逝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我意识到,把这些记录下来也是一种责任”。

 终于,从2006年5月开始,纪东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有关领导、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专家们的鼓励下,开始撰写这部《难忘的八年》。

 全书一共42篇回忆文章、约12万字。纪东自己介绍说,基本上是每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叙述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故事,希望人们从中了解周总理的某一个精神侧面。如《周总理和文艺》,通过西花厅里几件和文艺有关的趣事,让人们感受到总理的才华、兴趣和对文艺百花齐放的渴望。

 另外,他尽量写那些鲜为人知,或者虽有人写过,但他的亲身经历可以有所补充的故事。像最为惊心动魄的《我经历的“九·一三”事件》,披露了“九·一三”后,他在总理身边三天三夜的所见所闻,包括只有他一个人亲眼所见的一些过程。

 当然,作为一直陪伴周总理到最后一刻的身边工作人员,他最大的优势是知晓周总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的具体细节。他写了《总理和大姐的一次亲吻》,让读者从这些日常小事中看到周总理的情感、情趣和精神境界。

 “我累了!”是病榻上的周总理对纪东等身边工作人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在8年间纪东第一次从总理嘴里听到的“累”字。说这句话8天后,周总理溘然长逝。

 30多年来,这一幕和这句话,让纪东刻骨铭心。

 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位周恩来研究专家评价这部回忆录说:从一名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角度,我认为它是周恩来文献档案的重要补充,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同志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斗争艺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的精神和品格。(新华每日电讯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