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演义(廿五)——优雅古典的董其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2:22:25
书法审美演义(廿五)——优雅古典的董其昌
优雅古典的董其昌
在文艺出现叛逆和革命的明代后期,也还有固守传统的书画家,而且出现了文艺全才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其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云:“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他主张摹古,讲究以书法入画,追求笔墨的精妙与趣味。其作品以平淡天真、古雅生秀取胜。但缺少实景,画面有时也流于形式堆砌,脱离生活,缺乏生气。他标榜士气而贬斥匠气,强调文人修养而贬低造型功力。而他的这种追求古典的文人画和书法,对明末清初的书坛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而董其昌本人也精于收藏,而且由于其显赫的地位与过人的鉴赏力,其收藏足以傲视古今。

董其昌.山居图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相当自负。董虽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不太受他们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康熙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步。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由于康熙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其影响过大,清中后期对其攻咎也渐多,其中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其“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呢?
首先,董其昌绝对是中国一流的书法大家。董工于翰墨,涉猎广泛,学识渊博,书法风格师法王羲之为主,也融入了颜、柳和赵、杨(凝式)尤其是赵(孟頫)的笔法。而且,诸家笔法之中,真正做到相互渗透、融而不显。这得益于他对笔法的精熟和见识的通透。我们试看他非常自负的小楷(实则小行楷):

董其昌论书手札(局部)
虽是小字,但细看其用笔,从容合度,笔笔精到,其书法功力堪比赵孟頫。而从他的纯正楷书中可看出依稀有颜、柳、赵的影子:

董其昌.乐毅论(局部)
这幅行楷浓重处似颜,刚劲处近柳,随意处似赵,而且,细看还会发现也有点徐浩、诸遂良等的影子……事实上董书也正是这样,里面有多家的影子,而且都融合到他一家里了。不过,虽然功力深厚,但他颇为自负的楷书实在算不上上乘之作。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局部)
《浚路马湖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
很显然,虽然董其昌很自负,却也有自知之明。但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他融合得很多,也很有自己的风格,但自我的个性并不太突出。我们实在挑不出多少董书多少毛病,但这个没有毛病的毛病正是董其昌的最大缺点。或者说,董书中缺乏的,是一种果敢与坚毅,是一种豪放与任性。他的优秀作品,便是他不太讲求规矩比较自如书写的行书。

董其昌.蜀素帖后跋(局部)
这是比王羲之还要秀丽的行书。他的行书风格是无比清雅的。我们找不到董其昌用笔的毛病,但这或许正是他的毛病。这精熟老到的行书,像王羲之,也像米芾,也像蔡襄,也像杨凝式……但终究缺乏一种惟我如此的胆识。
据传董其昌草书也得法于王羲之与怀素,但在圆熟的笔法下始终缺少王羲之的疏朗与怀素的飘逸。我们看怀素的草书,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概,有一种痛快淋漓的释放,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诧异悸动,但看董其昌的草书,只有一种秀雅、一种典丽、一种闲适。这当然是个人艺术修养的差异,也更是个人才情气度的差异。

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局部)

董其昌.罗汉赞(藏东京博物馆)——虽然点线圆润自然,但笔力过于柔弱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其有名言曰:“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无疑是精确之论。董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董其昌的传统雅致自然是不应忽略的,因为传统本身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但如果把这种过于传统的书法抬得过高,无疑也会扼杀自我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