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1:29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由一道试题引发的对两本新教材的思考发表评论 临沭县第一中学 曹广举 [学员] 2008年7月24日 08:05:56
浏览数:137 专家浏览:7 | 评论数:40 专家评论:1 | 推荐数:2 专家推荐:1 | 文章积分:55高敬欣[指导教师]于2008-7-14 17:52:01推荐
该老师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细节,并能及时反思,值得学习
朱汉国[课程团队专家]于2008-7-24 9:45:45推荐
曹老师,这一问题史学界并没有统一认识。但是你的积极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到底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还是在中共七大上毛《论联合政府》刘《关于修改党章》周《论统一战线》朱《论解放区战场》等集体智慧为标志?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并进行了论证,恳请各位老师雅正!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由一道试题引发的对两本新教材的思考 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3认为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论著的发表,而岳麓版历史必修3则认为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笔者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为基点,从整风运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毛泽东的信件三个方面论证了岳麓版的提法并不成立;从对1935年至1944年毛泽东、刘少奇等重要论述的梳理和中共七大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的进一步论述证明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在中共七大。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整风运动   《论联合政府》   中共七大 笔者对于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的思考是源于2006年山东省临沭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题,选择题第17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其形成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标志是:A.长征的胜利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大多数老师起初都选了C。可是当看到答案是B项时,许多老师便改变了自己的初衷。笔者不以为然。依据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段文字:在抗战时期,毛泽东集中了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重要的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这些论著,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P80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所以笔者坚持选C。         问题却出来了。当笔者给学生讲这道月考题的时候,我的学生拿出了岳麓版教材反驳。因为上面明确写到: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2]P156。很显然,这道题是命题人依据岳麓版教材出的,而且它在高三的许多复习资料中被广泛的采用,在高三的许多次考试中也反复的出现,被认为是一道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高质量的题。两本教材对同一问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表述,给许多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细微的问题:“成熟”与“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否一致?从辨证唯物主义来看,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产生,发展,高峰(成熟)到消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生事物是先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或结构、系统),然后才能说它成熟了,而反之,则不太符合逻辑。因此,依笔者管见,毛泽东思想先是“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后,这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存在一点细微的区别。 在阐明上面的问题后,我们要解决“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这一问题,必须做到:首先,明确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外延,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如何证明《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破”的功夫;最后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在中共七大,这是“立”的功夫。先破后立是本文的论证思路。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的科学定义和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P20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决不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全党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也不能以毛泽东的某一篇文章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作为一种思想的成熟,应该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包括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思想集合的结果。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二、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三、关于政策和策略,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五、关于党的建设,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P22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外延。    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不能以《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为标志。论据有三:   第一:《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1940.1)早于整风运动(1941年后开始)。遵义会议以来,党内虽然批判了历次“左”和右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还没有从思想上加以彻底清算。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这种分歧,有时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因此,为了实现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毛泽东在党内掀起了整风运动。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思想,在党内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时候,是谈不上成熟的,它必须经过整风运动后,在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的解决后,才能臻于完善、成熟。同时,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端正了思想路线,提高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因此,是整风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反之,说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推动了整风运动的开展,则在理论和实践上讲不通。    第二,“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于1943年7月王稼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4]。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间不可能早于它名称的诞生,试想一个新生事物连名字都没有,何谈成熟?如果说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那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先“成熟”,后才有“名字”,这从逻辑上也是不能成立的。譬如,一个出生后的小孩,我们不能等他/她“成熟”了,才给他/她起“名字”。 也许有人会拿邓小平理论来反驳,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是在1992年南巡讲话后,而“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理论”只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的一种简洁叫法,是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而改名的。  第三,毛泽东本人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大杀手锏。1943年4月22日,毛泽东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凯丰同志,内容如下:我的思想(马列)自觉还没有成熟,还是学习的时候,不是鼓吹的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运动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5]p15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信息,-、毛泽东本人对整风运动评价很高,换言之,整风运动对于促进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很重要;二、毛泽东思想还没有成熟。有人也会反驳说,这是毛泽东的谦虚之词,不足信,可是在中共七大前夕,毛泽东却这样说到:“如果同志们非要把这种思想找个人的名字作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6]毛泽东为什么在此时不再“谦虚”了呢?尽管当时确有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毛泽东本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成熟了,否则他不会轻易赞同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了。 依笔者管见,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在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直至成熟是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抗战结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许多同志集合了全党的思想丰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十年中,推动毛泽东思想发展直至成熟比较重要的有: 一、《实践论》(1937.7)和《矛盾论》(1937.8)的发表,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在这两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鲜明的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5)、《论持久战》(1938.5)、《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10.14)、《战争与战略问题》(1938.11.6)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内容。    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12.27)、《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5.8)、《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1937.7.23)、《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11.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4)、《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0.3.11)、《论政策》(1940.12.25)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    四、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7)、《论党内的斗争》(1942.10)《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1943.7.4),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19)、《整顿党的作风》(1942.2.1)、《反对党八股》(1942.2.8)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   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5)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内容。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被认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2)。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等几位在延安的同志系统的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前途、革命的双重任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在此,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科学概念[7] p651。遗憾的是,岳麓版和人教版两本教材对此都没有提及。另一篇是《新民主主义论》(1940.1)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7]p665,因此,岳麓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对它都有极高的评价。《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框架。          以上,笔者就“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梳理了六个方面。这一时期,毛泽东及其他几位同志在这六个方面,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毛泽东思想”,不断的进行着“量的积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不断的形成、丰富和完善。中共七大使这一“量的积累”最终达到了“质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篇文章在毛泽东选集里占了大量篇幅,正文字数就达40554个字,是《毛泽东选集》中字数最多、论述内容最全面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抗战的两条路线,系统的阐述中共对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人民自由与统一、军队建设、土地问题、工业问题、文化教育、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外交问题。涉及了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和国防,治党、建国与治军等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是对“毛泽东思想”论述最为完整的一篇文章。        与此同时,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50年后改名为《论党》)。报告深刻的论述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由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变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就从党的建设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从政策和策略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这些论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有力的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结构,这表明“毛泽东思想”至此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得到真正的体现。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容是在新中国建国后才形成的。因此在上面的表述中,笔者也只是这样写到: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人教版必修3用语是比较慎重的。希望笔者的反思能引起历史教学界的同仁们的留意、批评和探讨,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历史必修Ⅲ[M].长沙:岳麓书社,2004.[3] 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N].解放日报,1943/7/5(1).[5]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彭真.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和延安整风[J].红旗,1986,(18).[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思考

发表评论 临沭县第一中学 曹广举 [学员] 2008年7月24日 08:01:01
浏览数:164 专家浏览:7 | 评论数:38 专家评论:1 | 推荐数:2 专家推荐:1 | 文章积分:60高敬欣[指导教师]于2008-7-14 17:43:31推荐
建议大家看一看,对大家的教学会有帮助的
朱汉国[课程团队专家]于2008-7-24 9:55:42推荐
谢谢曹老师,我将你的大作转载在我主持的历史课程网“教材研究”栏目上,供更多的历史老师阅读。

       版和岳麓版必修1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有欠妥之处,行政权到底归谁:总统还是内阁?政体是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不知道众位老师们是否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困扰,而且我发现许多命题人对此并不理解。况且,权力中心和行政权的归属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自己的核心命题:副署权的是否存在是判断一个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的基本依据。为了便于大家的讨论,我把发表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6期的文章放在这里,供有心的读者留意,探讨和批评,谢谢大家!

 

                             三本教材引发的思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

 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归总统,岳麓版历史必修1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而人教版历史选修2则认为是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笔者从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以及1875年——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最后得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议会共和制,认为人教版历史选修2基本吻合史实,其他版本的教材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关键词:政体    国家元首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责任内阁制  从事高中新课改教学已两年有余,新教材出现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里我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人教版历史必修1在第七单元第3课中这样提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1](p.116)意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不仅仅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而人教版选修2第五单元第3课在讲述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一节中这样写到,“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由内阁总理组织内阁”。[2](p.71-72)很明显,这本教材的观点是行政权力归总理领导的责任内阁,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颇为相似。关于同样的内容,两本书的不同观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为了解开心中疑惑,我又翻阅了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书中这样写到,“经过几番激烈的斗争,在1875年1月,国民议会终于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3](p.63)。 人教版历史必修1和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1观点基本一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实权;而人教版选修2则明确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议会制,意即国家行政实权归总理领导的责任内阁。两种观点大相径庭,许多学生和老师也被这一问题所捆扰,给教学带来了混乱。矛盾的焦点就在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到底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制?我决定拨清迷雾,弄懂这个问题。 要弄懂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政体中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区别;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查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原文,依据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最后还要考察一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到1940年政治实践(主要是从1875—1940年),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政体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管理国家。在当今的世界,政体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又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前者如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帝国;后者如当今的英国。由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共和制,笔者就重点考察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可分为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照不同的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使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4] (p.184)而议会共和制是指,议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后者为世袭继承。[5] (p.184)在这种政体下,先进行议会选举,由在议会选举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上台执政,其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由虚位的国家元首(总统)任命为内阁总理,总理组织责任内阁,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并对议会负责,因此人们往往也把这种议会共和制叫做责任内阁制。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总统)和政府首脑(总理)是分离的。实行这一政体的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下的中华民国,当今的德国、意大利、印度、新加坡、以色列。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总统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从产生来看: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不是由议会(或国会)产生,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对议会(国会)负责。二、内阁由总统组织,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明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宪法。宪法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6] (p.87)。可见总统由议会产生,自然要对议会负责,不可能同议会分庭抗礼,从总统的产生方式来看,法国不具备总统制的条件。我们再分析一下总统的权力,宪法第三条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总统统率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总统主持国家典礼接受外国的公使。[7] (p.87)乍一看,总统似乎拥有了巨大的权力,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笔者认为许多编者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认为“法国的行政权归总统”或“法国的政体是总统制”。 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政治学的一个专有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尽管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此外有些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8] (p.190)由此可见,各国国家元首,从法律上来看都拥有国家的最高的权力——有的是实际上的,有的是形式上的。后者如英国国王至今还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拥有解散议会,任免包括首相在内的一切高级官员的大权,但是它的权力的行使必须是在内阁的建议之下才是合宪的,因此它只是形式上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元首。 从1875年法国宪法来看,法国总统拥有国家元首本身所具有的全部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是实际上的还是形式上的呢?判断一个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质上最高权力的关键在于看总理(或首相)或有关部长(或内阁大臣)对国家元首的法令、命令是否拥有副署权,如果有副署权,那么国家元首的巨大权力则是象征性的或是形式上的,如1701年《王位继承法》颁布之后,国王的法令要由内阁相关的大臣副署才能生效,此后,英国国王权力逐步被内阁架空,内阁逐渐掌握实权;还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临时大总统的法令必须要由总理或相关部长副署才能生效,也使临时大总统(国家元首)的权力成为一种摆设。如果国家元首(总统)的法令不存在任何人副署即可生效,那么它就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如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从不需要任何内阁成员的副署就可生效,因此美国总统则是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国家元首。明确了这个关键的政治学常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法国1875年宪法是否存在副署权这一规定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第三条列举总统权力后,紧接着一项是——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经由各部部长一人副署[9] (p.87)。很明显,部长对总统的命令或国家政策负有责任,一旦政策或命令出了问题或是重大失误,承担责任的就是相关部长(或是内阁总理),在这个时候,内阁就要下台,执政党就要下野。因此,为了保证国家政策没有重大失误,对于副署总统的行政命令自然要格外小心。因此内阁也就是利用这条规定架空总统、掌握行政实权,使总统的巨大权力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了。法国总统只能是个虚位总统了。 许多学者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是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麦克马洪的实际权力是相当大的,大到几乎和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差不多。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麦克马洪的权力与1875年宪法呢?麦克马洪(1873—1879年任法国总统)是一位倾向于恢复皇朝制度总统,他在1875年宪法颁布以前就已经在任,可见这部宪法很难对在任总统麦克马洪形成约束,因为表面上看他的权力来源于这部宪法,实际上他的权力是对于原先权力的一种继承。我们从一起政治危机上来深入考察总统与议会的权力关系: 1877年5月16日, 麦克马洪为了保障皇朝制而罢免倾向共和制的首相(总理)朱尔·西蒙(Jules François Simon),并起用阿尔伯特·布罗伊公爵(Jacques-Victor-Albert, 4th duc de Broglie).随后解散议会并于10月进行重选.他的这项举动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指控为宪法上的政变,酿成5月16日危机(Crise du Seize mai). 后来共和派大获全胜,顺利的返回议会,使皇朝制复辟的期望流产.1879年1月28日,麦克马洪辞去总统一职。[10] 此后历任总统再也不敢得罪议会,也不敢随意解散内阁,议会共和制和责任内阁制逐步确立。 通过这次政治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两点问题:一是在宪法的范围内,发生了总统和议会的权力争执,最后获胜的是议会,议会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真正掌握者;二是麦克马洪作为总统掌握的实际权力,实际上仍然是皇权势力的残余代表,他不能代表资产阶级共和派行使权力,资产阶级共和派所希望的、1875年宪法所赋予的以及1879年后法国逐步确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制度。 从理论上分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是议会制(或责任内阁制),那么在政治实践中是否也是这样呢?答案也是肯定的。确认一种政体是否是议会制的关键是其总理是否是实际意义上的首脑。[11] (p.18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1870年开始,到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存在了70年。我们只要是截取1875年宪法之后的历史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笔者选取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巴黎和会。1919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商讨解决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大会由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的“三巨头”组成,他们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笔者注意到,参加协约国最高会议的,英国是掌握实权的首相,而不是国王,美国是由掌握最高权力的总统而不是由专管外交的国务卿,按照国际会议对等的原则,法国也应该是派一个掌握最高实权的人物,他就是总理克里孟梭,而不是法国总统。通过学习近现代历史,我们知道无论是巴黎和会“三巨头”还是雅尔塔“三巨头”他们都是有本国握有最高实权的人物,而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外交代表,因为他们决定的是关系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大事。而且克里孟梭总理还是巴黎和会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主席,这个职位自然不会让法国一位普通政治人物担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在实践中考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都是议会制共和制(或责任内阁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总理掌握行政实权,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拥有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依笔者管见,人教版历史必修1和岳麓版历史必修1有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叙述是欠妥的,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人教版选修2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叙述是吻合历史事实的。希望笔者的反思能够引起历史教学界同仁们的留意、探讨和批评,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历史教学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历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历史选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历史必修1[M].长沙:岳麓书社,2004.[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同上书.[6] 周一良 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 同上书.[8]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周一良 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 http://www.haoyah.com/forum/archive/index.php?t-347.html[11][美]劳伦斯·迈耶 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中的国家和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指标、孙志刚、杨佳事件以及瓮安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我看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发表评论 临沭县第一中学 曹广举 [学员] 2008年7月23日 19:24:20
浏览数:42 专家浏览:1 | 评论数:8 专家评论:0 | 推荐数:0 专家推荐:0 | 文章积分:10

 

      指标、孙志刚、杨佳事件以及瓮安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我看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年前,在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便已经发现一个问题,老师体罚学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难道真的是老师师德败坏,还是另有原因?如果说是老师师德不好,为何体罚学生在不同老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普遍存在呢?那是因为老师们普遍受到了成绩评估的压力。体罚学生这一事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权利的不尊重,老师成为了施害者,但在评估制度面前,老师又成了受害者。学校为什么用成绩来评估老师呢?那是因为教育局给给各学校下达了指标,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追求教育的片面发展已经损害了作为个体的权利。

      恐怕不是教育这样,其他行业都是这样。我考察县城的各个行业。如税务部门,我认识一个在乡镇党政部门工作的人,他说每年上级在这个乡镇订好指标,比如税收完成500万元,但是实际上乡镇才收入300万,我问,那不够怎么办?,他说到银行取贷款200万,交上。等到国税返还250万,再拿这250万到银行换贷款200万,这样,剩下的不到50万,作为全乡镇的支出或发工资。我又问,为什么不能如实向上反映,他说如果你完不成,上面就说你执政不力、执政无能之类的话,以后你也很难得到提拔。联想到这种指标的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近十年来中国外汇激增了。通过认识的人,我有考察了中国移动、中国邮政,我都了解到都在下达指标,订各种任务,一段时间内要完成多少任务,任务与工资或奖金直接挂钩。而员工平时要是有点个人私事,请个假非常困难。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往往都得加班加点的完成,却只发一个人的工资。想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感觉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联想到许多单位在招毕业生问题上,歧视女性,说女的的结婚生小孩,得给请产假,所以宁肯要个低素质男的,也不要高点素质的女的。个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可见一斑了。

          其他各个行业也都有类似的问题。那么今天的的主要矛盾是否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了吗?我想已经不是的了。经过近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不再落后,中国工厂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相当的大,在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后,中国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近年来,中国又被誉为“世界工厂”,可见中国的生产能力。那么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各行业片面的强调发展”与“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维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简单的说就是“发展”和“人的权利”之间的矛盾。

      第一,从各个行业下达指标来看是这样。指标是最能反映这种片面发展的一种东西。给你订个指标就能把各个行业牢牢的绑死。让你们进行竞争、残酷的竞争,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第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从正面回应了这对矛盾,并试图调和这对矛盾,提出了解决这对主要矛盾的方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至于“第一”与“核心”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厘定,弹性很大,在平时如何把握,可能很有难度。

    第三,从近些年的的社会发展实践来看,孙志刚、杨佳事件以及贵州的瓮安事件,都集中反映了这对矛盾,都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的一种以极端方式出现的反弹。可见,如果这对社会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的话,恐怕还会有王志刚、张志刚事件……张佳、王佳事件……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已经日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能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尊重和维护个体的权利,已经成为对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最后用台湾一所学校校长高震东的话作为结束语,同大家共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