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法西斯速成指南)【德国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11:07
',1)">
法西斯速成指南
 
————看德国电影《浪潮》
前一阵与一个朋友谈到这次经济危机,我说出了自己模糊的隐忧:此次经济危机,会有好多人怪罪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反面,则是国家资本主义。当民众得到了国家资本主义强权统治带来的诸如就业率提高,贫富差距缩小,新的民族凝聚力出现等好处时,民粹主义会被狂热得煽动起来。不同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到后来,民主的声音被扼杀,全国上下只有同一种声音在说话,所有公开的言论都要经过筛选和过滤,人们没有了思考的余地时,该国力挽狂澜的人一搞独裁,则新法西斯立马出现。
朋友认为现在人们的眼界不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而且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个人野心家,纳粹和法西斯很难出现。
今天刚看完2008年新出的德国电影《浪潮》(),这正是一部讲述于自由的今时今日,法西斯如何在几天内速成的片子。想来有太多思想深刻的人们比我更适合评论它,基于对自由平等深切渴念的本性,不揣冒昧地在这里抛砖引玉,作一个推荐和介绍。
这片子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这件事发生在1967年的美国加州,教师Ron Jones在上历史课时,发现学生们对法西斯主义有着很大的不解,于是他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在他的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团结、集体主义精神,最终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想像和控制。而甘赛尔将这个美国实验搬到德国银幕上,显得有些意味深长。
电影《浪潮》在轻快张扬的气氛中开场,热烈的摇滚乐、疾驰的汽车,以及轻快的校园情景。莱纳·文格尔(Rainer Wenger)是一位对无政府主义感兴趣的教师,但在“国家体制”主题活动周上,他的课被旁人占去,分配给他的是一门“独裁统治”。上课初期,课堂上一派闲散自由的场面,教师与同学的关系更接近平等的朋友关系。当文格尔问起什么叫“独裁统治”时,学生们多少都能联想到“纳粹”。于是,就有学生说,“纳粹已经远离我们了,我们德国人不必总带着负罪感”。这种“独裁统治不可能发生在今天”的想法,导致文格尔要做一次教学实验。他让我们见识到从自由主义演变为独裁统治到底需要几天。——答案?不多于五天。
这场实验一共进行了五堂课。在交待前三课的事件中,导演甘赛尔的叙事非常简洁,似乎为观众明确一条从自由主义到独裁统治的捷径。
第一课,严明纪律,对老师用敬语(文格尔先生),端正坐姿。举手发言,发言时要站立,必须言简意赅,口齿清楚。谁要是回答得不合规范,就必须重新回答直至老师满意。文格尔坚持他的原则,学生们对老师带给他们的凝聚力感到震撼并且服从。服从命令很简单,意外得简单,不服从的被要求退出选修课。可是只有两个退出,其中一个退出后又回来。
第二课,宣扬集体主义,体验团结的力量。文格尔,学生们的老师和领袖,在黑板上写下:“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每个学生的座位由文格尔按一帮一的原则安排,发言不举手的被反复要求先举手。全班原地踏步,一直到踏出足可以震垮教学楼的整齐步伐。在这过程中,所有人都聚精会神,表情充满期待,内心充满热忱。不服从的红衣女孩受到大家的孤立,有选修其他课的学生要求转到这个独裁班上课。
第三课,泯灭个体差别,动议统一服装为白衬衫牛仔裤,制作“浪潮”标志。有人提出没有相应服装,有同学主动赠送。课后有学生焚烧了自己不合集体规范的品牌运动服。
在此期间,对文格尔表示质疑的学生,自愿或非自愿的退出;也有不少其他班的学生被吸引进来,换上牛仔裤、白衬衫的“制服”。前几天的教学,在我们这些中国观众眼里,像是一出喜剧。很快,这出喜剧演变成闹剧。
第四课,排异扩张。没有按第三课要求穿着白衬衣牛仔裤的学生明显感受到压力,老师对红衣女孩的举手视而不见,同学们也对她“道路以目”。文格尔动议给这个集体命名为“浪潮”,设计标识,制作网页。
很快,“浪潮”影响冲出教室。学生们领会到集体主义的魅力,他们团结一致,比任何外来者都要强大,他们排除异己,比任何怀疑者都要神圣,在校内外结成高度认同感的同盟一起对抗他人。夜晚,“浪潮人”把他们的标识贴满大街小巷。
蒂姆,一个被家庭忽视同学欺侮,曾经绰号“软脚虾”的学生,更是把“浪潮”视为他隶属的帝国,文格尔先生就是他要捍卫的领袖,跟踪到文格尔家中自愿做保镖,并向文格尔告密是何人把“浪潮”标识喷绘到市政府大楼上。
而文格尔自己也在受到学生领袖般的崇拜后心态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他的教导激励着学生变得积极,甚至他执教得并不顺利的水球队也一改过去自由散漫的作风,眼看就能为他获得荣誉。文格尔似乎开始享受对学生们权威改造的成果。
狂热,很快使闹剧转化为悲剧。在强烈的排外情绪下,暴力出现了。为了集体的荣誉,文格尔的水球队员把对手视为敌人,几乎其对方掐死;为了集体的荣誉,一位学生向反对浪潮的女朋友动粗攉掌。当实验课蒙上阴影后,甘赛尔使用手提摄影跟拍,适时地制造出不安和恐惧的气氛。
暴力的出现,促使文格尔决定结束这一切。
第五课,文格尔向学生们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试验。他用元首式的煽动演说,让学生们群情激愤地将不同意见者宣称为“叛徒”,让大家讨论如何对之实行制裁。在这个时候,文格尔老师警醒大家,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法西斯当年做的——看,你们都干了些什么?!随即宣布独裁试验结束,要解散“浪潮”。在同学们惊愕不已时,已经视“浪潮”为生命的蒂姆无法接受,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
电影中的这堂实验课,将法西斯专制以悲剧的形式,让自以为生活在自由社会、远离集权的年轻人亲身经历。
和真实事件相比较,《浪潮》最终选择了一个戏剧性强烈的结局。在当年美国人Ron Jones的实验中,导致这位教师最终中止这场运动的是告密的风潮。在教学的第三天,他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批评者和反对者,结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告发自己的朋友,有的只是拿“浪潮”开了开玩笑,而有的甚至出卖了对“浪潮”表示怀疑的自己父母。后来,有人回忆说:“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比起简单的杀人事件来——蒂姆的悲剧更容易被人误解为个案——显然,普遍的、犹大式的出卖行为,更令人感到不堪、羞耻和恐怖。
很久以前,看过反思纳粹德国如何形成的前苏联记录片《普通法西斯》,我以为《浪潮》并不比之更深刻。但是,却很值得我们思索:
独裁主义,是否存在就是合理?而我们在从众和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又走了多远?
上世纪90年代《读书》杂志曾经对如何不成为“普通法西斯”得出一个结论:要在狂热中保持清醒,需要过人的智慧和强烈的反思精神。
果如其然乎?译  名 浪潮
片  名 Die Welle 、 The Wave
年  代 2008
国  家 德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德语
字  幕 中文
导  演 丹尼斯·甘塞尔 Dennis Gansel
主  演 约根·沃格尔 Jürgen Vogel
Frederick Lau
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詹妮弗·李奇 Jennifer Ulrich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 Christiane Paul
Elyas M'Barek
Christina Do Rego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114640100aru0.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