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57:34
---- 从蔡元培思想看德育 的地位和作用
睹  你
(1989年7月)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曾办爱国女学,培养反清革命人才;改革封建教育,首倡德、智、体、美四育;整顿北大,创学术明主新风;改革学校领导制度,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提倡科学精神,创办中央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先生在伦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伦理学史》;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发表了大量教育论著。他生平重视道德修养、砥砺德行,品德高尚。他的伦理学思想以道德教育最为突出,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坚、造就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为宗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以求远效、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德行相结合为方法的德育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着重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初步探索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益的养料,为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智力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服务。
一、德育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从康德的二元论思想出发,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现象和实体。在现象世界中,有人我之差别和幸福之营求,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则泯营求而忘人我,以摆脱现世幸福而纯任自然的作用。后者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他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着;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近于领悟。为此,他提出了以道德为中坚,“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的德育宗旨。他主张,要造成完全的人格,就要以“自由、平等、友爱”为德育大纲,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对公民道德的纲领,揭法国革命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由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盖古者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41页)“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蔡元培选集》第9页)他强调,要造成完全的人格,必须以教育为唯一途径,坚持“五育”并举。公民道德、军国民主义、实利民主义、美育、世界观五者自成体系,缺一不可,“譬之人之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呼吸机、循环机也,固贯全身;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不可偏废之理也。”(《蔡元培文选》第13页)在“五育”中,他又特别重视德育,“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主义及实利主义,则必须以道德为根本。”(《教育文选》第11页)
蔡元培先生之所以把德育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一方面,他认为德育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意义重大,道德修养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文化的进步。如果“人民无道德心,不能结合为大事业以与外国相抗”。(《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另一方面,他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从当时世界掠夺、竞争的现象,揭示了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者,就靠武力和财力,“或溢而为私斗,为侵斗;或不免智欺愚,强欺弱”;出现“贫富悬绝”,劳资“血战之惨剧”,这些都是不道德行为。所以,“强兵富国”,进行“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的教育,固然是“当务之急”,但从根本上来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则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为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他提出了很多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的教育方法。
二、德育的作用
为了实现德育的宗旨,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家的崇高使命就是教育、引导人们立足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道德教育正是充任了这样一种从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的桥梁作用。它在倡导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以补自卫自存不足的基础上,使人们调整行为,以致于适当,最后达到泯营求而忘人我的境界。这样,德育的宗旨与整个教育的目的就统一到了哲学的高度。“以伦理为中坚,而以理论与美育为两翼,这是最中正的哲学。”(《简明哲学刚要》)
从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德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德育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要“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德育具有“从现象世界抵达实体世界的桥梁作用”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正如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才能由学校的教育来决定。”(《列宁全集》第15卷,第438—439页)可以说,德育是保证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国家性质永不变色的根本保证。蔡先生在毕业生教育实践中,始终强调要以道德教育为中坚,说明他很重视德育的导向作用。事实上,这是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相适用的。因为一个人的心里面貌是由其思想品质和智力才能构成的,正如他所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传播普遍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蔡元培全集第1卷,第161页)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调节着其才能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决定着他为社会服务具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愿为哪个阶级服务。任何阶级和社会的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对青少年进行一定的道德教化,使之具有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难怪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9—260页)
(二)德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蔡元培先生不仅主张教育要“以公民道德为中坚”,而且还十分强调体育、智育和美育,重视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认为,只有具备“健全之身体”,才能有“健全之精神”,(《在南开学校全校欢迎会演说词》)要“纯洁德性”,必须“扩充知识”。而健全的人格的形式,离不开道德修养的提高。他指出,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要》)只有德育、智育、体育并重,才能爱国,“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在爱国女校之演说词》)只有德、智、体、美、劳并重,才能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青少年身心健康。他要求,青年学生要“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3页)他提倡道德教育要与砥砺德行相结合,要求青少年要严于律己,“勿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勿以小恶为无伤而为之”(《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25页)在生活作风上,不能对自己稍有松懈不检点,既要勤,又要俭。“勤则自身之本能大,无需于他;俭则生活之本位廉,无入不得,是含自由义。且勤者自了己事,不役人以为工;俭者自享自分,不夺人以为食,是含平等义”(《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74页》)
青年学生在心理上和品德上的重要特点,就是模仿老师。他们爱独立思考,但缺乏稳定的指导思想;希望遵纪守法,但道德修养水平不高;可塑性大,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对他们强化道德教育。教育者要“深知儿童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的方法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74页》)国家要以公民道德为要素,公民要“牺牲私利以举公益”。(《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不顾一己之利害,而图社会之幸福,则可谓尽其社会一成员之本务矣,盖公而忘私之心,于道德最为高尚。”(《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38页)德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形成高尚品德,使其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地“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的全部事业成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51页)社会主义的学校,必须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服务,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的。
(三)德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蔡元培先生认为,德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人类的生存,文化的进步”,“所需有两种:一是体魄上的需要,如衣食住等是;一是精神上的需要,如学术是。”(《国外勤工俭学与国内工学互助团》他指出,一个人不但愁肚子饿,而且怕脑子饿,“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常常受脑子饿的痛苦”,(《在平民夜校开学时的演说词》)充分体现了他很重视德育对社会文明发展作用。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每当新的生产力突破了不适合自己发展的生产关系时,社会便向前发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载着德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故观于一切社会中,志士仁人之多寡,而其社会进化之程度可知也。”(《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07页)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两个文明的发达。两个文明互相依赖,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动力和保障。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冀。一般说来,任何社会总是希望两个文明能和谐、同步发展的。但并不意味着有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能顺其自然地发展。所以,蔡元培先生很重视道德教育。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能忽视道德教育。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要靠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靠加强德育工作来实现。
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他坚信人类道德的前景是光明的,“人类之义务,为群伦不为小已,为将来不为现在,固已彰明而较著矣”。(《蔡元培选集》第18-19页)他主张通过“美感来陶冶”,可以达到“爱人如已”的境界。指出:“道德不是绝对的,是因各地方、各时期的不同而定的。”(《蔡元培政治论著》第470页)因为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高于物质文明,并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我国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可以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蔡元培先生还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揭示了德育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德育兼意志感情二方面;美育毗于感情”。(《美育》)可见,他已把美育也纳了德育的范畴。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利人乐群”的人生观,物质享受会“助长人我之区别”和“自私自利的计较”,“而美感的发动”,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慨”,“把人的区别,一己死生利关系,统统忘掉了”。(《美育与人生观》)由此看来,德育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 ,(《北京大学之进德会》)“罗素是主张自由最力的人,也说自由与秩序并不相妨”。(《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9页)他提倡用道德教育来调和阶级斗争,认为只要公民道德普行天下,就可以避免劳资贫富悬绝,对立血战的悲剧。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和法制共同执行着社会管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一职能显得更为重要,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保证,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并把法制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中进行,使道德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四)德育对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认为,无论养成分健全的人格,还是发扬共和国精神,都必须把培养公民道德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道德素质,对民族的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道德素质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影响历史的巨大力量。蔡元培先生提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对树立中华民族统一的道德理想,培养统一团结的民族精神,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复兴民族之条件:为体格、智能和品性。这些条件中,是希望个个人都能做到的。……如何去达到呢?还不能不有赖于最有机会的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先来做榜样了”。(《蔡元培政治论著》第471页)可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而要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必须重视道德修养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这是中华民族腾飞、共产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所有,蔡元培先生说:“吾人不可以无高尚的理想,而又当以坚韧之力向之,日新又新,务实现之而后己,斯责对于理想之责任也”,“窥现在之缺陷而求将来之进步,冀由是而驯至于至善之理想是也。”(《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46页)他十分重视道德理想教育,主张德育一定要求远效,要持之恒,“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从前言人才教育,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可见教育必有百世不迁之主义,如公民道德是。”(《蔡元培教育文选》第11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只有高度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才能激励人们以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才能鼓舞人们确立符合历史必然性的道德取向。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层次的要求,因人而异,既要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更要扎实抓好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指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齐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力量”。(《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