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中国世纪”还未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8:31:20
“中国世纪”还未到来
作者:张云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54    更新时间:2010-8-27
2009年底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之时》(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夜之间“洛阳纸贵”成为了畅销书,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正好在30年前出版的《日本:世界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似乎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日本世纪”的到来的热议正在中国身上重演,“中国世纪”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本月公布的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中国将在今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则让“中国世纪”更加具有说服力。但是,遗憾的是“中国世纪”还远没有到来。
是世界第二,还是第99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果,但是并没有理由乐观。
第一、从GDP总量来看,中国只是恢复历史上的“常态”。
在历史上,中国的生产总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一,到了187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7%,排名第二,随后逐渐下滑。可以说中国正在恢复历史的“常态”而已。而且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在10年前中国的GDP总量就已超过日本,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经济总量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第二、中国在人均GDP排名世界99位,仍属于穷国行列。
1820年中国的人均GDP排名世界23位,1900年排名为34位,1950年排名为45位,而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排名世界99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经济的发达程度(the sophistication of an economy),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达程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68年,当日本的GDP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日本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20位,当时的日本已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知名企业,比如索尼,松下,丰田等。而中国目前还基本上没有具有国际知名的品牌。
第三、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日益突出,从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环境破坏,到近期出现的房地产价格高涨,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都要求中国必须忍痛改革,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现实问题的出现,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近期来中国一些主要经济学家呼吁中国经济应当“更慢,更好地发展”的原因。
第四、中国“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已经清醒看到了中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并且积极推进以扩大内需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期待中国的内需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并不现实。
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个人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经济学家》资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在8月20日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的消费态度问卷调查显示,尽管91%回答者对未来表示乐观,但是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极强的储蓄倾向。以收入较高的上海居民为例,三分之二的上海居民将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储蓄,而三分之一的上海居民则将收入的35%甚至更多用于储蓄。另外有近一半的农村居民被访者回答没有冰箱,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被访农村居民还认为购买冰箱仍然是远期消费计划。城乡居民对于消费的谨慎态度主要因为对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不确定性的担忧,内需扩大的根本解决办法还有待于这些后顾之忧的逐步缓解。
第五、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国家。
以澳大利亚(澳洲)为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740亿美元,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将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但是在澳大利亚出口中,对中国出口占出口额的23%,日本占19%,韩国和印度分别占8.5%,与加拿大的总出口中的75%是对美国出口的单极依存相比,澳大利亚的出口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结构。正如《金融时报》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影响很重要,但并非是支配性(dominant)的。
第六,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良好中国形象尚需努力。
近年来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建设成绩显著。据报道,2009年中国用于外宣工作的投入高达87亿美元。到去年,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282家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中央电视台则将外语频道增加到6个,在全球拥有1亿2500万外国观众。
但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对世界20国对中国印象的调查显示,只有8个国家的50%以上的回答者对中国表示有好感,令人吃惊的是有6个国家的回答者的半数以上表示对中国没有好感,相比之下50%以上回答者对美国有好感的国家达到17个。
当然,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国家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但是上述数字至少说明了中国在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还没做好世界第二位的准备
无论在能力和心态上,中国似乎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世界第二位”的称号。
首先,作为“世界第二大国”意味着在国际上要承担与之相符的责任,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和要求会更高更“苛刻”,但是这与中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会发生冲突。正如戴维·皮灵(David Pilling)在2010年8月19日的《金融时报》的观点文章中指出,“在现代历史上,中国是第一个带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对较穷的国家。这种困境会一直伴随着中国今后的发展进程中。
第二、国民心态还未跟上。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积贫积弱的心态虽然已经改变,但是并不会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就完全消失,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仍然是中国人努力实现的目标。
对于中国的未来我非常乐观,但是我们也应当记住在傅高义教授《日本第一》发表10年后日本就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的教训,中国不用在乎是世界第二还是第99。用小平的经典名言结束小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