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大”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2:08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大”在哪里

[日期:2010-06-10]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10月15日,本报以《课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的课改经验。兖州一中一“变”成名,在报道发出后仅半个月里,兖州一中就接待了来自全国的17000余人。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兖州一中提出“大目标”,不仅要让课堂的容量、思维量、训练量“大”起来,而且要敢于把“人”立起来、“大”起来,把教育做“大”,做“大”的教育。

  “学管会”说了算

  走进兖州一中绿草如茵的校园,最醒目的是教学楼前的一溜展板。

  “科室工作评价”、“教师工作评价”,甚至连办公室、校长室都要进入评价之中。老师评价学生不稀罕,可学生评价老师甚至校长的则不多见。而兖州一中不仅评,还要即时公布。被学生亮了“黄牌”的科室或者个人,除了要“承认”错误,还要拿出整改意见。

  不改?不行!因为这所学校的“主人”是学生。

  学校的事学生说了算,卫生的事学生说了算,体育锻炼、就餐纪律、活动策划、社会实践,一切的事都由学生说了算,甚至就连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举止等的考评,也由学生说了算。

  学管会的部门设置对应学校的部门设置。学管会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高度的自治权利。这样,“学管会”不仅成为学生自己的“首脑机关”,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关。

  学管会每两周由一名学生校长主持,“小校长”由“大校长”郑重任命,并在全校师生面前颁发正式的聘书。然后小校长“组阁”,面对全体同学任命不同的助理角色,每个“内阁长官”再任用自己的“官员”。“阁”司其职,全校工作就被这帮“小领导”担负起来了。

  每一任“小校长”都必须重视记录任内的工作,并在卸任时,举办“权杖”交接。每一任“班子”的工作,都要接受全体同学的评价,每学期末或者年底时,评选“优秀小校长”和“优秀班底组合”,披红戴花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祝贺。

  学管会还拥有自己的“机关媒体”——《工作简报》月刊,主要用来总结自身工作得失,呈现各科室工作效能的动态变化,向全体学生汇报学管会的工作、收获和体会。

  学管会与学生会、团委一起,组成校内学生三大组织。其真正实现了三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班级还给了学生,把校园还给了学生。

  “三率”与“出模”

  循环大课堂是从“两率”调查开始的,两率即“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可后来,杜金山校长发现,高效课堂要真正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仅仅“两率”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天之内,“平均分配”精力,“精力使用率”成为继“两率”之后的第“三率”。

  循环大课堂以“展示”为手段,调动和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第一节课“用力”过猛,势必会造成在后面课堂上的“精力不济”,以至于出现溜号、打瞌睡现象,杜金山说,这叫“第七节课现象”。因此老师们都热衷于抢“第一节课”。

  学物理出身的杜金山,喜欢用数据说明和表达。兖州一中每天七节课,“精力使用率”调查表逐节对课堂学生的“精力”使用问题和“表现”与“感觉”进行调查,事实胜于雄辩,学生们明白了该如何“分配和合理使用”精力了。在兖州一中,老师们再也不抢着上“第一节课”了。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师生“角色”的转变,主张课堂必须是“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简称“三生课堂”,最终师生都成为共同发展的“学”者。

  在本报报道之后,兖州一中成为山东省课改示范高中,并承担了省教育厅课改十大研究课题之一的“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高中自主选择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学生的“自主选择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需要,自主选择A、B、C、D四类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消除班内同一目标下不同的基础起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让强者更强,弱者不弱。

  而在教师教学层面上,兖州一中要求教师做好“入模与出模”。“入模”是建立规则意识和课堂标准,让每一个老师通过模式这个载体,找出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可操作性。“出模”是指不拘泥于模式之“形”,把高效课堂思想内化为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教无定法”,使机械的、呆板的、被动低效的传统教学,转变成主动的、高效的、自觉的学习方式,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嬗变。(本报记者 李炳亭)

 

 【链接】

  循环大课堂的“新概念”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三教”,即“教育”、“教学”、“教师”。

  杜金山校长阐述,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

  教学的前提是“师与生”。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师生的所谓“角色”定位,让教学变成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智慧和智慧的交流;改变原来的学习流程,通过“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有效解决教与学的衔接和针对性问题。教育的全部奥秘在“师生关系”中。

  而好的教师在不同层面有不同表达。

  在课堂层面上,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老师是好老师;从员工层面,敬业爱岗、有很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做到主动自发的老师是好老师;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好教师不仅要有教育良知、教育良心、教育良能,还要有不断突破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和能力。

  校长则是课改的领军人物。师生是课改的“主体”,校长应该是课改的“主导者”。校长应该始终甚至每一天都要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责任是什么?教育的途径到底在哪里?我国基础教育有哪些成就值得继承,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警惕?教育下一步的突破口会出现在哪里?

  校长在课改中遭遇到家长的不理解,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邀请家长来“校访”,让家长走进客厅,真实了解学校的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三是也是最根本的,通过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说服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

  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没有闪失的关键前提是找准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前提是“先建立一个关于新课的标准!”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他们的教育“大目标”,“教育使人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