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中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地勘经济的下一步变化与选择 - 我有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37:42

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中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地勘经济的下一步变化与选择

 

黄山332地质队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

 

郑述平

 

2009.12.3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笔者认为地勘经济走出困境未根本扭转,为促进地质事业产业化,找矿、探矿(即矿产勘查)与采矿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地勘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应当充分肯定我国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客观分析当前地勘经济体制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指导地勘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地质事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地质产业——找矿、探矿与采矿协调发展,实现地质产业——找矿、探矿与采矿改革大发展的伟大目标
第一,加强地勘经济管理,维护地勘经济秩序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地勘经济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创新地质产业——找矿、探矿与采矿资源管理协调提高找矿、探矿与采矿管理水平,尽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找矿、探矿与采矿社会供求平台协调调整找矿、探矿与采矿三方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矛盾,进一步激发找矿、探矿与采矿的活力和创造力。
第二,改革地勘经济体制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地勘经济体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许多方面作为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就启动了改革步伐。三十年来,地勘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我国地勘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比较平稳,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过程中,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地勘经济改体制在经历了五十年代过度投资、六十年代减少投资、七十年代指导投资、八十年代紧缩投资、九十年代缺少投资的五个过程。在这样投资环境下,地勘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地勘经济经过五次大的变革,从初步探索阶段到制度框架构建阶段,现己进入体系全面建设阶段,已经取得了突出进展。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基本建立国土资源经济体系。矿业经济通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指导下——地勘经济制度。实现了从政府、国家直拨款到国家勘查基金和地方及民间资本投入的深刻变革。在我国剧烈经济转轨和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矿产资源安全和稳定矿产资源供给的重要作用。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地质、商业地质、地质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勘查技术进步、探矿设备更新、国外技术引进前题下地质找矿与矿产勘查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找好矿、找大矿、找深部矿方面,地勘经济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交通、通信配制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加快自身改革进程。
第三,在充分肯定我国地勘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实践中,由于长期偏重计划经济市场转型建设,地勘经济体制改革,地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应当说,在物质财富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抓大而全的地勘经济建设是必要的,但地质事业发展和地勘经济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确带来了相当尖锐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与资源总量配制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地勘经济改革、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总量倒挂的现象开始得到扭转。然而长期积累的地勘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不可能三五年内就根本解决,目前,地勘经济中地质事业能否产业化,公益性基础地质、找矿、探矿、采矿中矿业权如何研发、设置。创设的找矿权、探矿、采矿权之间经济利益如何分配,各自经济效益如何体现,地质产品转化为地质商品进入地质市场、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弊端,亟待解决。
一、未来二十年,我国地勘经济如何走向,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矿业经济发展之技术支持——公益地质和商业地质如何起动。是找矿、探矿、采矿三个业权一体化,还是找矿、探矿、采矿三个业权分离亟需深化改革。
二、找矿、探矿、采矿经济效益不对等、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是地质找矿、改革的原动力。
地质要发展、找矿要改革是市场经济在始作俑,是纳税人在发难
应尽快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产品大市场,国家从源头上垄断公益地质产品业权的研发、设置和创设,以达到垄断公益地质项目成果。在这基础上垄断商业地质产品业权研发、设置和创设,拟实现公益地质成果——商业地质买单,将地质成果研发为地质产品。全面转化为地质商品,这样才可保证纳税人买单的——国家事业费、矿产资源勘查基金的——资本、资金安全回收。也是争论多年的专门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成立野战军和找矿、探矿、采矿一体化设想的完美结局。
地质事业——产业化、地质产品——商品化、地质业权——市场化。只有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中运作中,国家和省、市、县的经济效益、经济利益才会得到充分体现,找矿、探矿、采矿的经济效益、经济利益才可充分理顺。
三、目前我国地质教育资源雄厚,我国是世界上地质教育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化、相关各类学科教育之间衔接不紧密,地质与探矿两学科兼容性差、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可以这么讲实际工作和实践中不缺地质人才、找矿人才,物、化遥技术、仪器、设备操作员而是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技术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技术四位一体包容、整合、兼容教学应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地质、找矿教育的大趋势。
四、地勘经济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质找矿、矿产勘查国家长期垄断,拒民间投资于门外。民间矿业投资数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虽有较大发展,但质量不高。存在“官办、官管、官运作”的现象,这必然造成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继续维持“官、矿勾结”或“官管过宽、官管过细、官管过死”的局面。
第四,分析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地勘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是为了通过推进地勘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地质事业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绝不能抓住地勘经济当前存在的一些找矿、探矿、采矿三个业权利益分配不均而全面否定改革开放,甚至主张退回计划经济。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三十年来,地质事业发展成绩很大,地勘经济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加以归纳,可以用计划经济过度投资“总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和关系严重失衡”来概括。例如地勘职工就业总量、地质高校规模和毕业生总量、地勘职工人员总量以及民间组织的发展规模,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就产业结构、分配关系严重失衡,找矿、探矿、采矿三个业权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经济效益差距过大,民间投资与国家投资的关系失衡。
总量和规模问题绝大多数可以依靠加大政府公共投入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来解决,结构和关系问题则必须依靠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来解决。
地勘经济是计划经济最后——保垒,攻克这最后保垒——地勘经济,改革的唯一途径是国家在五年计划、十年、二十年规划前题下垄断公益基础地质业权研发、设置与创设,并把公益基础地质成果作为国家商业机密垄断经营。为国家垄断——找矿靶区、探矿靶区设置提供技术支持。进而为研发、创设找矿业权、探矿业权提供依据。
基础地质成果是设置找矿靶区的依据。找矿靶区是研发和创设找矿业权的依据。找矿靶区中的找矿活动是设置探矿靶区的依据,探矿靶区是研发和创设探矿业权的依据。
探矿业权变更、研发和创设结束矿业权性质则由公益地质转为商业地质。即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地质产品市场挂牌运作,回收投入在公益地质上的资本金。
探明矿产资源后变更为采矿业权进入公开市场操作,这样可从商业地质中逐级回收投入在找矿、探矿上的资本金,从而达到缩小找矿、探矿、采矿三个业权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差距。
可以设想,纳税人买单的国家地质事业费在矿业权挂牌运作中能回收40%。纳税人买单的国家地质勘查基金在变更为采矿权挂牌运作中能能回收60%。地质事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飞跃。
在理顺找矿和探矿关系、公益找矿和商业探矿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找矿权、探矿权和采矿权,三权分置。
国家逐步退出探矿(即矿产勘查)行业。
把纳税人投入的国家地质事业费,用于地质科技教育、公益地质、公益找矿及地质产品、地质衍生产品研发、设置、创设中。
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公益性基础地质、地质找矿成果由商业性探矿(矿产勘查)和采矿买单,进而使地勘经济循环往复。
虽然笔者没有多少理论根据和经济数据支持,但我们看到民营矿业经济蒸蒸日上,应该说是在免费享受五十年积累的公益性基础地质、地质找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