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语境下的经济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2:55
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个年头,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讲,汉语中的数字“8”往往代表着好意头,然而这个数字带来的是更多的惊奇。年初南方的罕见雪灾,梢后部分城市出现水灾,紧接着是一场波及数省的大地震,A股从6000多点大跳水,奥运会之后,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沿海地区大量靠出口市场的加工企业关门或者收缩,太平洋对岸传来的一个个坏消息,冷得几乎能够让空气凝固,企业如履薄冰,坠坠不安地等着另一只靴子掉下来。

 

2008年的经济形势回顾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去年的通货膨胀,并引出了今年年初开始的紧缩宏观调控政策,在发生了一系列灾害以及举办奥运会等原因,提高了控制固定投资以及减少由固定投资带动的经济过快增长的难度,与CPIPPI的搏斗一直持续到下半年都没有显著效果,而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海啸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沿海企业受到紧缩冲击,政府面临着是放松调控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企业受困关张的尴尬处境。不幸中的幸运是国际油价从每桶140多美元到40多美元的快速跌落,以及全球原材料价格低迷,起到了对处于上升通道的PPI釜底抽薪的作用,PPICPI双双下降到了温和区间,为政府采取“救市”对策提供了缓机,通货膨胀意外地得到了软着陆的机会。

    回过头来看这次宏观调控的时机和效果,应该肯定在政策层面没有明显的失误。假如没有上半年挤“泡沫”的一系列动作,遭遇金融危机的中国将会从更高的高处摔得粉身碎骨。我们只需要设想一下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热钱在金融危机高峰时段不得不撤走,这已经是今年后半年了,当时股指已经落下了,楼市也在僵持阶段,热钱流出发生在大潮退落之后,宏观经济受到的冲击减少到了相当低的水平,未引起银行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明显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随着欧美各国联手围堵,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并采取避免更多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的扶持政策,金融危机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震荡衰减阶段。此时,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财富缩水和消费者对收入、工作的悲观预期,影响到需求方的消费开支减少,并进一步传导了作为供应方的企业。此种影响必然会顺着供应链传递,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受影响的供应链节点的经济规模。大企业的收缩必然会造成较严重的实体经济受损,这也是西方国家目前对于大型钢铁企业、汽车制造业等考虑采取救助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小企业也同时面对着经济紧缩带来的痛苦,这一点对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的中国尤其明显。目前看来,沿海外向型企业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重灾区是制衣、制鞋、玩具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全国实际倒闭关张的企业数量还不算太多,但更多的企业则是通过裁员收缩而勉强维持着,就像绷紧了的弦,随时可能断裂并导致发生大面积的倒闭。如果将这种局面形容为“千钧一发”恐怕并不过分。这些还没有来得及产业转型的企业构成了沿海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目前还无法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渠道又如此匮乏,靠自有的一枪一弹根本无法抵抗得住海外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央的紧缩调控必须彻底转向才可能在崩溃爆发之前先稳住危机四伏的局势。这是新增一千亿元中央投资以及稍后出台四万亿扩大内需计划的根本原因。调控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依赖的仍然是固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就引出了对于经济“好”和“快”究竟该顾哪一头,果我们能够从国家战略和国际形势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在此时此刻,中国政府只有采取不惜一切代价救市的措施,通过巨额固定资产投资,通过需求侧的管理迅速拉升经济增长速度,哪怕冒着通货膨胀再起的风险,也会再所不惜。这已经不是经济发展中“好”和“快”谁优先的问题。但如何避免沿海经济大范围遭到破坏以及保持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稳定等问题,是在局势稳定之后应重点关注并影响到2009年经济政策走向的核心问题。

 

2009年经济展望

 

    目前看来,2008中国GDP增长超过9%基本已成定局,偏差不会太大。官方认为,2008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言下之意即2009的年景将不会比2008年更差。但经济界对此看法不一。

    影响对2009年经济形势判断的一个主要考量是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悲观者的认识是基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于欧美日的经济依赖度过大,而无疑这三大经济体明年将陷入衰退;乐观者虽然也承认经济对外依赖的现实,但认为中国经济回调已经留下了促进增长的很大的政策空间,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不是没有可能。

    判断中国经济,不能只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否则无法理解建国以来中国发生的事情。中国经济确实有很多痼疾,很难立竿见影地解决,比如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失业问题、贫富差距大、二元化经济等,但也有很多问题并不难有短期对策,比如GDP、财政收入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谈论经济增长问题,这在当下的中国简直就算不上是个问题。建国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自力更生”式经济状态,抛开十年动乱,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家底更为厚实,而制度和市场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还有很多积极的经济力量尚未发掘,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仅以增长而言,中国长期形成的固定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仍然非常明显,而消费的影响力也正在逐步提升,虽然还不能代替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但GDP等式右边三项之和所能产生的威力足以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基于这一分析,2009年中国GDP增长低于9%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国社会科学院对2009GDP进行的预测,考虑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当假设欧美金融危机不再恶化的前提条件下,GDP超过9%的几率相当高。这一假设是有一定依据的。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另一视角应落在政治层面上,2009年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不仅经济增长不会太低,而且政府必然要在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上加大力度,特别是重点解决失业和贫富差距问题。

    政策的推出并不只依据经济变量,我们无法事前预测具体的政策和推出时机,无法面面俱到地列举明年经济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加强国内经济的贡献度,除了借助传统的拉动力量之外,继续扩大消费,同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尽可能祛除对民间资本的各种限制,尽快释放私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2009年资本市场的活跃局面已经初露端倪,央行放行了对并购项目提供贷款,这对于避免处于危机中的企业倒闭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效果,同时也起到了促进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净化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将不再是单纯的股市,债券、直接投资、风险创业投资、小额贷款、村镇银行、产权交易等将有较大发展机会。股市在挤压出泡沫将有一个盘整复位、重新估值的过程,充满投资价值和机会。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将向重要的二线城市和少数三线城市扩展,政府加强对房价的影响和调控,房地产市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特点更加明朗。此次金融危机突显了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紧迫性,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速,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北、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构建起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但这一过程至少会延续五年之久。对于日益严重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处理颇为棘手。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仅靠工业难以吸收大量失业人口,鼓励和提倡创业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权益之计,服务业仍是就业的重要出口,除了在现有城镇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之外,应该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吸收大量的农村和附近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大力气,才能真正平衡经济发展中的“好”和“快”的争议,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后的寒冬。

以及是否该抓住时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