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a/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十一期/當代西藏語文法書目導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1:41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十一期 86年 6/9月

【佛學專題資料系列】

當代西藏語文法書目導讀(註1)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 廖本聖


【摘要】:自從「西藏學」(Tibetology)的先驅——匈牙利學者喬瑪(Alexander Csoma de Koros; 1784-1842)於1834年開拓了西藏文獻的研究領域之後,西藏學及西藏佛學便成為世界學者所矚目的對象;加上西藏《甘珠爾》(藏bKa'-'gyur)(註2)及《丹珠爾》(藏bsTan-'gyur)保存了大量印度大乘佛教中、後期的典籍,並以梵藏譯語統一之《翻譯名義大集》(藏Bye-brag-tu rtogs-par byed-pa)及解釋譯語來源的《二卷本譯語釋》(藏sGra-sbyor bam-po gbis-pa)為基礎進行翻譯,對梵語原典解讀有相當大的助益;因此,一時之間對於西藏的研究幾乎成為顯學。從那時起,便不斷有學者對西藏的語言做實地的調查、整理、研究、並發表報告;這些已發表的期刊或文法書,依其性質約可分為三類:
  一、以文語(literary language;即書面語)為主的文法書
  二、兼論文語和口語(colloquial language)的文法書
  三、以口語為主的文法書
  此篇報告便是依據上述分類,並就筆者所見的藏語文法書作重點式的說明,俾使初學藏語者能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文法書。

關鍵詞:西藏學;西藏佛學;文語;口語

一、以文語為主的文法書

  依其和《松大》(註3)的關係,又可分為五類:

(一)專門研究《松大》及其相關釋論的文法書
(二)以《松大》的內容為架構,舉例說明的文法書
(三)以編著者本國的文法體系為架構,而將《松大》的內容依其體系編入之文法書
(四)將《松大》內容置於「語言學」體系下說明的文法書
(五)內容與《松大》有關,但著重於藏漢翻譯的文法書

  玆分述如下:

(一)專門研究《松大》及其相關釋論的文法書

這類的文法書或期刊有(按年代先後排列,以下同):

1. Das, Sarat Chandra (簡稱D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1st. ed., Darjeeling, 1915 (reprint, India, 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1983).

    本書除了介紹文法外,書末還附有:悉度(註4)(藏Si-tu; 1700-1774)著
  《悉度松大》(藏Si-tu'i sum-rtags)、《正字明鏡》(藏Dag-byed gsal-ba'i
  me-lon)及法賢(梵Dharma-bhadra; 藏CHos-kyi bzan-po; 1772-1851)著《悉
  度口授》(藏Si-tu'i zal-lun)等三部著作之藏文原文;而其文法內容主要取材
  自《悉度松大》。
    《悉度松大》是悉度對《松大》所作之詳盡的長篇註釋,是古典西藏語文法
  中集大成的著作,在Das這本書中共占88頁,書末並附有日本學者河口慧海(
  Shramana Ekai Kawaguchi)所作之「文法術語索引」(An Index of
  Grammatical Terms),至於其完整的譯註,根據稻葉正就的說法(註5),截至
  1986年為止,似乎還沒有人發表過。
    《正字明鏡》這部著作詳細說明了藏文字母間的不同拼法,幾乎所有有意義
  的基字皆依拼字規則安排於偈頌中;同音異義的字,則加以解釋;必要時,藉拼
  音方式的說明加以區分。
    《悉度口授》是法賢對於《悉度松大》所造的簡要著作,關於此部著作在日
  本學者稻葉正就所著的《增補版????語古典文法學》一書中已有完整的譯註
  介紹。

2. Bacot, J.(以下簡稱Bacot), Une grammaire tibetaine du tibetain
  classique, "Les slokas grammaticaux de Thonmi Sambhota avec leurs
  commentaires," (Tr. du tibetain et annotes Annuales du Musue Guimet,
  Bibl. d) etudes. Tom. 37, Paris, 1928.

    此篇論文是以突彌的《松大》及其相關註釋書為研究對象。

3. 法尊法師,《藏文文法》(線裝二冊),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民24(第一次
  印刷,北京:中國藏學,1995)。

    此書有上、下二冊,共分八章。
    其中,從第一章至第七章之第一節第三科為止,屬於上冊的範圍;內容除了
  介紹「藏文之起源」(第一章)、「藏文之著者」(第二章)、「藏文之依據」
  (第三章)、「藏文與梵文刪補之比較」(第四章)、「藏文之書籍」(第五章
  )、「藏文之讀法」(第六章)外;主要以《性入法》為主,著重於「藏文之組
  織」(第七章),亦即基字、上加字、下加字、雙具上加字及下加字、後加字、
  前加字、字性、動詞的三時二動…等的說明。
    下冊的範圍則是從第七章之第一節第四科起至第八章為止。內容以《三十頌
  》為依據,主要在說明「囀聲」(即格助詞)及「連續詞」(即一般助詞)的用
  法。而從第八章的「結論——亦即緒言」中,我們可以了解法尊法師學習藏文的
  經過,以及此書所參考的文法書籍。

4. Bacot, J., Grammaire du tibetain Litteraire (2 vols) , Paris, 1946-48.
    此書是以2.為基礎而編成的文法書;其中,vol. 2是一種「文語與口語的構
  詞索引」(Index morphologique Langue Litteraire et Langue Parlee)

  而類似前述Bacot之研究的文法書還有:

5. Schubert, J., Tibetische National Grammatik, (tr. & annot) Das Sum-cu
  -pa und rTags-kyi 'jug-pa des Grosslamas von Peking Rol-pa'i rdo-rje(
  即章嘉.乳必多傑). Ein Kommentar zu den gleich-namigen Schriften
  Thonmi Sambhota's auf Grund der Erklarung des Lamas CHos-skyon-bzan-po
  (法護賢), Lo-tsa-ba von ZHa-lu (霞魯寺譯師). Leipzig, 1937.


6. Lalou, M., Manuel elementaire de tibetain classique (muthode empirique)
  , Paris, 1950.


  在台灣方面,以突彌之《松大》為主要研究對象之期刊著作有:

7. 蕭金松教授
  (1) 〈西藏文典《松居巴》譯註稿〉,《邊政研究所年報》,10期(民68),頁
    155-195。

  (2) 〈西藏文典《大金局巴》譯註稿〉,《邊政研究所年報》,11期(民69),
    頁61-110。

  (3) 〈西藏文法典《松居巴》及《大金局巴》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8》
    ,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4。


  其中,(1)和(2)分別是依《三十頌》(即《松居巴》)及《性入法》(即《大金局巴》)的偈頌順序,附上對應的中譯及Wylie羅馬轉寫,並參考相關註釋書,針對《松大》提到的文法條目一一給予註釋說明的論文,此二篇論文均附有對應於偈頌的文法條目科判,是研究《松大》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而(3)除了(1)、(2)所提到的《松大》註釋書外,還參考當代學者在古典西藏語文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西藏字母及文法論的創制至《松大》之綱要、特色、價值、音韻及文法等等,做一整體性的說明;是研究《松大》的中文文獻中,較完整的一份報告。

(二)以《松大》的內容為架構,舉例說明的文法書

  這類型的文法著作,以大陸學者所編的居多:

1. 法尊法師,《藏文讀本初稿》,四川:漢藏教理院,民29。
    此書共分八冊。內容僅談及《三十頌》當中的助詞(註6)用法及《性入法》
  之正字法(註7)(或拼綴法);至於動詞的三時(即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
  )一式(即命令式或祈願式)、二動(即主動、被動二種語態)則沒有特別說明
  。此書的特色是例句多,每一種助詞形式均有例句清楚明示其使用時機;而從第
  五冊起為附有中譯的短篇文選,是適合初學者閱讀的入門書。

2. 格桑居冕,《藏文文法教程》,成都:四川民族,1981。
    本書作者格桑居冕(藏sKal-bzav-'gyur-med)為西藏人,此書之藏文名稱為
  Bod-kyi brda-sprod rig-pa'i khrid-rgyun rab-gsal me-lon,全書以藏文寫就
  。其內容主要是順著《三十頌》及《性入法》,說明「助詞」及「動詞」的用例
  。 

3. 格桑居冕,《實用藏文文法》,成都:四川民族,1986。
    此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依《三十頌》的內容說明:〈第一章 格助詞(註
  8)〉;〈第二章 自由虛詞〉主要談及格助詞以外之「自由虛詞」,此類虛詞又
  稱為「不連聲助詞」,亦即助詞的使用,不受前一音節影響者;〈第三章 不自由
  虛詞〉說明不自由虛詞(即「連聲助詞」)的使用規則,與不連聲助詞相反,此
  類助詞會受前一音節的後加字(或再後加字)所影響;〈第四章 虛詞補遺〉中介
  紹了許多《松大》沒有提到,然文章中經常會碰到的助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下編則依《性入法》說明基字、前加字和後加字的字性分類、拼綴方式並介紹
  動詞的用例。

4. 胡書津,《簡明藏文文法》,雲南:民族,1987。
    全書分為上、下二冊。上冊分為二編;〈第一編〉介紹藏文音節的組織結構
  ;〈第二編〉依《三十頌》的內容,分別就格助詞、不自由虛詞及自由虛詞加以
  說明,而末章則說明藏文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冊書末並附有音成就金剛(藏
  dByans-can grub-pa'i rdo-rje)著的《藏文文法《三十頌》要旨嘉言寶樹篇》
  (藏Sum-cu-pa'i snin-po legs-bsad ljon-pa'i dban-po; 即《三十頌心要》)
  及〈藏文文法《三十頌》虛詞添接法總表〉。
    下冊根據《性入法》說明字性分類及動詞的語法範疇。書末的〈附錄一〉為
  音成就金剛的《字性組織法要旨略說釋難明鏡》(藏rTags-kyi 'jug-pa'i snin-
  po'i don mdo-tsam brjod-pa dka'-gnad gsal-ba'i me-lon; 或簡稱為rTags-
  'jug dka'-gnad gsal-ba'i me-lon);〈附錄二〉為書面藏語動詞形態變化表;
  〈附錄三〉為藏文文法讀書目錄舉要,其中收錄了1955-1987年間大陸的藏文文法
  書書目,從書名來看,大多屬於(二)的範疇。整體而言,此書在文法的說明上
  相當細膩,然對初學藏語者而言,則較不適用。

5. ?????.???(Tsultirm Kalsang Khangkar);小谷信千代(Odani
  Nobuchiyo),《實踐????語文法——用例?中心???——》,京都:文榮
  堂,1987(第三刷,1992)。

    正如本書「????」(前言)所述一般,大體上是以西藏學者格桑居冕(
  藏sKal-bzav-'gyur-med)的藏文著作《藏文文法教程》(藏Bod-kyi brda-sprod
  rig-pa'i khrid-rgyun rab-gsal me-lon〉,(成都:四川民族,1981)為主要
  依據。重點在於「助詞」及「動詞」二者的用例說明。

(三)以編著者本國的文法體系為架構,而將《松大》的內容依其體系編入之文法書

  這類的文法書,以歐美及日本學者所編居多,依其所選用之例句又分為二類:

1. 例句內容與佛典關涉較少的

  (1) Schmidt, Isaac J., Grammatik der tibetischen Sprache, St.
    Petersburg & Leipzig : Herausgegeben von der Kais. Akad. der Wiss.
    , 1839.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 (即no date ))一書之分類。

  (2) Foucaux, Ph. Ed., Grammaire de la langue tibetaine, Paris, 1858.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3) Jrschke, H. A., Tibetan Grammar, London, 1883 (2nd corrected
    edition, Delhi, 1989).

      此書之中譯本為:張次瑤,《藏文文法》,國立邊疆文化教育館,民
    36。
      此書有三個部分,亦即:〈I. 音韻學〉(Phonology)、〈II. 詞源學
    〉(Etymology)及〈III. 句法學〉(Syntax)。其中〈I. 音韻學〉部分介
    紹了:西藏字母與梵語字母的比對、字母發音、母音、音節、後加字、雙母
    音(即母音結尾的單詞後面加上-'i, -'u 或-'o者)、複合子音(含上加字
    或下加字者)、前加字、單詞、重音(accent)、音量(quantity)及標點
    符號。
      〈II. 詞源學〉則分別介紹西藏語的冠詞、名詞、形容詞、數詞、代名
    詞、動詞、副詞、後置詞(postposition; 即西藏語之「格助詞」)、連接
    詞、感歎詞及派生(derivation)—— 包含名詞及形容詞的派生。
      至於最後的〈III. 句法學〉則介紹了:詞序(word order)的問題、格
    (case)的用法、簡單句和複雜句。

  (4) Jrschke, H. A., Tibetan Grammar, Addenda by A. H. Francke, assisted
    by W. Simon, Berlin & Leipzig, 1929。

      此書為(3)之補遺(addendum)

2. 例句內容與佛典較有關係者

  (1) Csoma de Koros, A.,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in English,
    Calcutta, 1834.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2) 寺本婉雅,《西藏語文法》,京都,1922。
      書末附有:〈藏文般若心經原文並其和譯〉、〈藏文迦膩迦王?送??
    馬鳴菩薩?書翰原文及其和譯〉及〈迦膩迦王?送??馬鳴?書翰?就??
    解說〉。

  (3) 阿部文雄,《西藏語文典》,東京,1935。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4) 河口慧海,《西藏文典》,東京,1936。
      本書除了目次及索引為印刷體外,其餘均以手寫為之。全書共分三大篇
    :〈第一篇 文字篇〉,主要說明字母、發音及正字法。〈第二篇 品詞篇〉
    ,亦即將《松大》的內容,安排於對應的品詞(詞類)當中,並舉佛典例句
    加以說明。〈第三篇 文章篇〉依《性入法》說明連聲規則,並舉例說明文章
    的分解及構成。最後的〈備考篇〉則是作者對於一些藏語觀念的釐清,此外
    並敘述西藏語文的一些特性等等。

  (5) 明石惠達,《西藏語文典綱要》,京都,1937。
      本書分為十三章,依日語的十大品詞來說明:〈第一章 字母?發音〉、
    〈第二章 成語?構成組織〉、〈第三章 冠詞的助辭〉、〈第四章 名詞〉、
    〈第五章 格的助辭〉、〈第六章 形容詞〉、〈第七章 代名詞〉、〈第八章
    數詞〉、〈第九章 動詞〉、〈第十章 主動的動詞?助動詞〉、〈第十一章
    副詞〉、〈第十二章 接續詞〉及〈第十三章 感歎詞〉。

  (6) 寺本婉雅,《西藏文典》,京都,1938。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7) 多田等觀,《西藏語文法抄》,東京,1948。
      筆者尚未見及此書;然據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的說法,此書為草稿本。

  (8) 青木文教,《????文典(綱要)》,東京,1952。
      此書亦為草稿本。正文部分如前舉諸書一般按品詞分類說明,而〈附錄
    〉部分則列有:〈字性變化分類表〉、〈交詞(即助詞)適用法圖示〉(藏
    phrad-kyi 'jug-tshul)及〈原文典的本文〉(亦即《松大》本文)。

  (9) 稻葉正就;田邊一郎,《形態論??見??——????語文法》,京都
    ,1953。

      此書共分為四篇,完全根據「構詞學」(Morphology; 或「形態學」)
    的角度來敘述。〈第一篇 語的構成〉說明母音、子音、語根(即「基字」)
    及單詞的構成;〈第二篇 構成單語之諸音〉中則分〈基本子音(含下加字)
    〉、〈終子音(即後加字)〉、〈語頭子音(即上加字)及接頭詞(即前加
    字)〉及〈接尾詞(即再後加字)〉等四章說明。〈第三篇 造語的形態〉則
    從字的變換、基字的送氣化…等等,說明構詞的改變對語意的影響。〈第四
    篇 動詞的時制及命令形〉則是藉由基字、母音、後加字及再後加字的活用變
    化,探討與動詞三時(即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一式(即命令或祈願式)
    的關係。

  (10) 楠 基道,《新西藏語學》,京都,1960。
      此書分為三門:〈第一門 西藏文字論〉說明西藏文字的系統及其構成。
    〈第二門 西藏語文法編〉介紹音韻學及品詞學;前者說明子音、母音及音節
    的讀音;後者則依品詞之分類來說明《松大》之內容。〈第三門 西藏語阿彌
    陀經及?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日語譯並????註釋〉。書末附有〈
    字彙編〉,內容為〈藏日字彙〉、〈日藏字彙〉、〈動詞表〉及〈特殊名詞
    表〉。整體而言,是一部相當簡明扼要的文法書。

  (11) 稻葉正就,《改定版????語古典文法學》,京都,1966。
      本書分為〈序論〉及〈本論〉二部分。〈序論〉介紹古典文法學發展的
    過程,稻葉氏將此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初期文法學」、「中期文法學」
    及「後期文法學」。每一個時期中,除了概略說明具有代表性的文法學家及
    其文法著作之外,並針對這些文法著作作比較性的說明,使讀者能了解各期
    文法學的特色。〈本論〉分為三編:〈第一編 語的構成〉,內容主要是正字
    法、連聲規則、單一音節及多音節之構成等。〈 第二編 自立語〉及〈第三
    編 附屬語〉則是按日語的品詞概念,將藏語的單詞分為:名詞、形容詞、數
    詞、代名詞、關係代名詞、副詞、接續詞、間投詞(即「感歎詞」)、動詞
    、格助詞、接續助詞、副助詞、完結助詞及助動詞等十四個詞類,配合《松
    大》內容,並舉佛典例子加以說明。日本學者山口瑞鳳曾評此書為截至1966
    年為止最完備的藏文文法書。(註9)

  (12) 山口瑞鳳,《????文語教科書》(????東??????-語學講座
     教材),東京,1967。

      此書為《????語文法(草稿本)》,東京,n.d.(~1980)的前    身。

  (13) 池田澄達 著;中村元 補,《????文法入門》,東京,1970。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14) Goldstein, Melvyn C., Modern Literary Tibetan, Urbana, 1973.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15) Hahn, M., Lehrbuch der klassischen tibetischen Schriftsprache mit
     Lesestycken und Glossar, Hamburg, 1971.

      此書為(21)的前身。除了說明古典藏語文法外,書末還附有短篇讀物及
    難詞釋義詞彙表。

  (16) 矢崎正見,《獨習????語文法》,東京,1975。
      筆者未見及此書。主要參考: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
    》,(東京,n. d.)一書之分類。

  (17) 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東京,n. d.(~1980)。
      此書為草稿形式,並未刊行。而根據惠敏法師的說法,這份資料是作者
    任教於東京大學時所用的講義。內容除了說明藏文文法外,還盡可能地羅列
    了1980年以前各國出版的藏文文法書及藏文辭書,並概要介紹其內容,在文
    獻資料的蒐集上,相當值得參考。

  (18) 稻葉正就,《增補版????語古典文法學》,京都,1986。
      此書第246頁以前的內容和(11)《改定版????語古典文法學》幾乎一
    致。而在第247頁之後則增加:〈第四編 文〉、〈第五編 梵語??????
    語??翻譯〉、〈第六編?漢文??????語??翻譯〉、〈附編?法賢
    造「??註?講義」?譯註〉、〈附錄?法賢造「??註?講義」????
    本文〉、〈活用動詞?活用表〉及〈索引.????(後記)〉等七個部
    分。其中,〈第四編?文〉主要在說明文節、文句的構成(含主詞和述詞的
    關係、目的詞和述詞的關係、修飾詞和被修飾詞的關係等)、文句的種類(
    有陳述句、疑問句、命令句、感歎句四種)及偈頌。〈第五編〉則針對「梵
    語八個格的藏譯」及「梵語合成詞的藏譯」二部分舉例說明。〈第六編〉如
    編名所示,是以例句說明漢文的藏譯原則。〈附編〉說明法賢所造《悉度講
    義》(即《悉度口授》)中的科判,是法賢原原本本引自《悉度松大》的內
    容。配合科判以及稻葉氏的譯註,學習者可以清楚了解突彌的《三十頌》及
    《性入法》所要表達的內容。
      〈附錄〉部分收錄了以藏文字體重新打字並附上科判的《悉度講義》西
    藏語原文及活用動詞的活用表。而〈索引.????(後記)〉部分則包含
    了「西藏語索引」、「梵語索引」、「格助詞索引」、「人名、神名、地名
    索引」及「書名索引」五種。

  (19) Wilson, Joe. B., Translating Buddhism from Tibetan, USA, New York
     : Snow Lion, 1992.

      本書是以維吉尼亞大學的Jeffrey Hopkins最初在1970年發展的藏文教學
    法為基礎,而經由作者Wilson修訂、擴充而成。全書的重點在於佛教典籍,
    特別是那些討論佛教哲學及禪定的作品。除了〈附錄〉(appendix)之外,
    共分為三部:
      〈第一部〉有八章,主要是處理藏文字母、音節及單詞的音素(phoneme
    )和詞彙方面的問題。
      〈第二部〉分為五章,配合佛經義理再一次說明音節及單詞,並進一步
    地介紹格助詞、片語、子句及主要句之句法結構。
      〈第三部〉分為六章,除了重複並深入說明句法結構外,還介紹修辭學
    (Rhetoric)及佛教邏輯——關於宗、因、喻之三支比量(syllogism)——
    方面的知識。
      由於此書的書名為Translating Buddhism from Tibetan,因此在說明文
    法時,會提到許多相關的佛學術語,此時作者便會列出與這些術語有關的英
    文參考書籍——以「細黑點」作為背景(即grey background)突顯出來——
    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些術語更深一層的含義。例如,關於dag-niv「淨土」
    (pure land),作者會建議讀者參閱:Rhie 及Thurman 合著之Wisdom and
    Compassion, pp. 311-313, 361ff.。此外,本書使用一套「經過修訂的音素
    轉寫系統」(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phonemic transcription),以
    粗體字來標示西藏語單詞的發音。例如:以Dzong-kha-ba「宗喀巴」取代
    Wylie羅馬轉寫的TSong-kha-pa,其中橫線"-"表示聲調,在字母上方(如上
    例的D及b)表示高調;而在字母下方(如dzok-chen「大圓滿」的d),則表
    示低調。
      另外,在每一章的末尾均附有〈詞彙表〉(vocabulary),其中所列的
    單詞有助於佛教作品的解讀。依本書作者的建議,如已具備基本西藏語文法
    知識者,可以直接從〈附錄〉看起,因為在〈附錄〉中,已將前面三部的重
    要內容,重新給予系統性的編排,對進階者在分析西藏語文上,是相當實用
    的。

  (20) Hodge, Stephen,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Tibetan, England :
     Aris & Phillips Ltd., 1990(revised edition, 1993)。

      本書亦如同(19)一般,是一部完全以佛教文獻為基本資料的文法書,全
    書分為二大部分:
      第一個部分以十五課來介紹文法,雖然作者採二分法(dichotomy)的方
    式將西藏語的重要結構特徵分為「實詞」(content word; 亦即有實際的詞
    彙意義,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詞類——如動詞、名詞、形容詞、代名詞
    、數詞、副詞、連接詞、感歎詞)及「助詞」(particle;即沒有實質意義
    ,但有句法功能,可以表示實詞和實詞之間關係的詞類,這類詞本身不能單
    獨存在)二大類,但全書的重點仍在於實詞當中的「動詞」及「助詞」二個
    部分。
      此外,每一課後面所列的詞彙均在例句中出現過,而且習題附有詳細的
    解答。第二部分節錄了十一篇西藏譯的顯密經論——《極樂莊嚴經》(梵
    Sukhavati-vyuha-sutra; 藏bDe-ba-can-gyi bkod-pa'i mdo; 即《阿彌陀經
    》)、《妙法蓮華經》(梵Sad-dharma-pundarika-sutra; 藏Dam-pa'i chos
    pad-ma dkar-po'i mdo)、《大般涅槃經》(梵Maha-parinirvana-sutra;
    藏Yons-su mya-nan-las 'das-pa chen-po'i mdo)、《大寶積經.迦葉品》
    (梵Kasapa-parivarta; 藏'od-sruv-gi le'u; 即《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維摩詰所說經》(梵Vimala-kirti-nirdesa; 藏Dri-ma med-par
    grags-pas bstan-pa)、《無上續》(梵Uttara-tantra; 藏rGyud bla-ma;
    即《究竟一乘寶性論》)、《中邊分別論》(梵Madhyanta-vibhaga; 藏dBu-
    ma dan mtha' rnam-par 'byed-pa; 或《辨中邊論》)、《思擇說》(梵
    Tarka-bhasya; 藏rTog-ge skad)、《正理滴論》(梵Nyaya-bindu; 藏Rigs
    -pa'i thigs-pa)、《大毘盧遮那密續》(梵Maha-vairocana Tantra; 藏
    rNam-par snan mdzad chen-po'i rgyud)及《金剛手成就法》(梵
    Vajrapani-sadhana; 藏PHyag-na-rdo-rje gtum-po'i bsgrub-thabs);上
    述這些短篇讀物前有作者的解說,讀物之後則有「註記」(Note)說明特殊
    的文法結構。第二部分的末尾有上述十一篇讀物的英譯可資對照解讀。整體
    而言,對初學者是相當方便的入門書。

   (21) Hahn, M., Lehrbuch der klassischen tibetischen Schriftsprache :
     Sechste, ?uberarbeitete und neugesetzte Auflage, Swisttal-
     Odendorf, 1994(註10).

      此書為(15)之第六次增訂版,原先的羅馬轉寫字體全部改為藏文楷書字
    體(藏dBu-can; 即「有頭字」)。全書共分為二十課(德Lektion):
      〈第一課〉介紹字母和發音。
      〈第二~三課〉介紹下加字、上加字、前加字、後加字及母音符號。
      〈第四課〉說明連聲規則、標點符號、西藏字母之羅馬轉寫與天城體(
    梵Deva-nagari)梵語字母之羅馬轉寫二者的對照、字母的排列順序(即藏語
    詞典中之排列方式)。
      〈第五課〉介紹句子的成分(含述詞、賓詞、邏輯上的主詞、限定詞—
    —即形容詞)、詞的種類(其中「實詞」依八大詞類來分;「助詞」則名為
    「後置詞」(德Postposition)、詞序、助詞的概要(將西藏語的助詞分為
    十三類來討論)、名詞性助詞(德Nominalpartikel;英(註11)nominal
    particle)及其功能、來源等。
      〈第六課〉說明:不定助詞(德Indefinitpartikel;英indefinite
    particle)cig, zig, sig、指示代名詞、形容詞的位置、終助詞(德
    Finalpartikel)、陳述句之終助詞、疑問句之終助詞、命令句之終助詞及終
    助詞的來源。
      〈第七課〉介紹:〔單、複〕數助詞、數助詞的位置及句法、翻譯文獻
    中的dag、格助詞概述、不需助詞的名詞——呼格、不需助詞的名詞——受
    格。
      〈第八課〉為:作具格助詞、作具格助詞的功能、孤立助詞(即強調助
    詞ni)、西藏語動詞概述。
      〈第九課〉為:西藏語動詞的詞幹形式(德Stammform;英stem form)
    及其意義、接續助詞(德Soziativpartikel;英conjunctive particle)
    dav。
      〈第十課〉屬格助詞(德Genitivpartikel;英genitive particle)、
    屬格助詞的功能、否定副詞(德Negationsadverbien;英negative adverb)
    mi, ma及其位置、否定副詞和 yin-pa 及yod-pa的連結、所屬助詞(德
    Possessivpartikel;英possessive particle)can、形容詞bcas-pa及ldan-
    pa、讓步助詞(德Konzessivpartikel;英concessive particle)kyav, 'av
    , yav、讓步助詞在名詞之後、讓步助詞在動詞詞幹之後。
      〈第十一課〉為:處格助詞(德Lokativpartikel;英locative
    particle)na及la之概述、處格助詞I(範圍窄)na、處格助詞II(範圍寬)
    la、la的與格功能、la的受格功能、la的處格功能、la和動名詞(或動狀名
    詞,德Verbalsubstantiv;英verbal substantive)、la和動名詞、la的從
    格功能、敬語(德Respektvolle Redeweise;英respectful language)及
    雅語(德Elegante Redeweise;英honorific language)。
      〈第十二課〉介紹:從格助詞(德Ablativpartikel)nas及las概述、從
    格助詞I(nas)、從格助詞II(las)、從格助詞I及II的共同功能、人稱代
    名詞(德Personalpronomen;英personal pronoun)——簡單形式、人稱代
    名詞——的組合形式、所屬代名詞(德Possessiv-pronomen;英possessive
    pronoun)。
      〈第十三課〉說明:附屬助詞(德Terminativpartikel;英
    subordination particle)的形式(-r, tu, du, ru, su)、附屬助詞和處
    格助詞的關係、附屬助詞的處格功能、附屬助詞的與格功能、附屬助詞的受
    格功能。
      〈第十四課〉說明:格助詞和動詞詞幹的結合、作具格助詞和動詞詞幹
    的結合、屬格助詞和動詞詞幹的結合、處格助詞 I(na)和動詞詞幹的結合
    、處格助詞 II(la)和動詞詞幹的結合、從格助詞 I(nas)和動詞詞幹的
    結合、格助詞在動詞詞幹之後的省略、複雜限定詞(形容詞)之構成及翻譯
    。
      〈第十五課〉說明:準終助詞(德Semifinalpartikel;英semi-final
    particle)的形式te,ste, de、準終助詞的動詞用法、準終助詞的非動詞用
    法、準終助詞的特點、對等助詞(德Koordinationspartikel;英
    coordinating particle)的形式cin, zin sin及概述、對等助詞之對等功能
    、對等助詞之附屬功能、助動詞(德Hilfsverben;英verbal auxilliary)
    的連詞(德Verbindungspartikel)——kyin, gin, gyin、格助詞和動名詞
    助詞(德Gerundialpartikel;英gerundial particle)的來源。
      〈第十六課〉說明:動詞與動詞的結合、yin-pa, yod-pa, 'gyur-ba,
    byed-pa及其雅語與敬語形式、'dug-pa及gnas-pa(表「持續」;德Durativ
    )、mod-pa(表「強調」;德Emphase)、bzin(表「持續」)、tshar及zin
    (表「迂迴的完成時」;德Periphrastisches Perfekt;英periphrastic
    perfect)、'gro-ba, 'on-ba及yon-ba(表「迂迴的未來時」;德
    Periphrastisches Futur;英periphrastic future)、wog(表「迂迴的命
    令」;德Periphrastischer Imperativ;英periphrastic imperative)、
    'jug(表「使役」;德Kausativ;英causative)、dgos-pa(表「迂迴的必
    須」;德Periphrastisches Nezessitativ;英periphrastic necessitive)
    、thub-pa, nus-pa, snan-ba, sems-pa, 'dod-pa(表「願望」;德
    Desiderativ;英desiderative)。
      〈第十七課〉介紹:疑問代名詞(德Interrogativpronomina; 英
    interrogative pronoun)、關係代名詞(德Relativpronomina;英relative
    pronoun)、不定代名詞(德Indefinitpronomina;英indefinite pronoun)
    、反身代名詞(德Reflexivpronomina;英reflexive pronoun)、相互代名
    詞(德Reziprokpronomina;英reciprocal pronoun)、後置詞及副詞的詞根
    、指小詞(德Diminutivpartikel;英diminutive particle)、副助詞(德
    Adverbialpartikel;英adverbial particle)、強義助詞(德
    Intensivpartikel;英intensive particle)及其他加強語氣的方法。
      〈第十八課〉介紹:1至100的基數(德Kardinalzahlen;英cardinal
    number)及10的乘方(例如:101、102、103.....等等)、100以上的基數、
    集合(德Kollektiv;英collective)或倍增助詞(德
    Multiplikativpartikel)——phrag、集合助詞ka及ko、形容詞tham-pa、數
    詞100以上的組合、phyed的用法、序數(德Ordinalzahlen;英ordinal
    numbers)、數詞的分配、數詞的副詞形式、倍增數詞的副詞形式、分數、基
    數的位置、比較助詞(德Komparativpartikel)——pas、格助詞的連續(例
    如:bdag-gis-kyi bstod 我〔所說〕的讚揚。)、屬格和作具格助詞用於未
    來時、副詞在前的動詞複合詞(例如:rab-tu grags-pa 極為著稱)。
      〈第十九課〉介紹:西藏語動詞的構詞學(德Morphologie; 英
    Morphology; 或形態學)及詞幹形式、尾音(包含後加字及再後加字)的變
    化、詞幹母音的變化、前加字的變化、基字的變化、例外情況。
      〈第二十課〉介紹:西藏語的詩韻學(德Metrik;英metrics/prosody)
    、詩節的構成、起首詩節的構成、詩韻學的組合限制、〔詩韻〕抑揚之構成
    、組成抑揚順序的方法、〔詩行中的〕停頓。
      此外,又列了四篇藏文短篇讀物,分別是:A. 《賢愚經》(藏mDZavs-
    blun zes-bya-ba'i mdo)(註12)第四十六〈檀膩觭品〉(梵Dandin;藏
    KHyim-bdag dbyig-pa-can-gyi le'u);B. 薩迦(藏Sa-skya)班智達(梵
    Pandita)著《嘉言寶藏》(梵Subhasita-ratna-nidhi;藏Legs-par bsad-
    pa rin-po-che'i gter;亦即《薩迦格言》)的第一至第三章;C. 獅子師(
    梵Hari-bhatta;藏Sen-ge zabs-'brin-pa)所著之《獅子師本生鬘》(梵
    Haribhatta-jatakamala;藏Sen-ge zabs-'brin-pa'i skyes-pa rabs-kyi
    phren-ba)(註13)中之Dardara-Jataka(相當於巴利文Jataka No. 304之
    Daddara-Jataka)以及D. 獅子師《獅子師本生鬘》中之Udaya-Jataka(相當
    於巴利文Jataka No. 458之Udaya-Jataka)。此書的最後則有〈詞彙表〉、
    〈〔文法〕索引〉、〈補遺〉及〈西藏字母書寫的說明〉。

(四)將《松大》內容置於「語言學」體系下說明的文法書

  這類的文法書,筆者目前只見到:

Beyer, Stephan V., The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 US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一般西藏語文法書只能告訴我們西藏語當中的詞類該如何使用?意思是什麼?
 卻很少將西藏語置於語言學的脈絡底下而給予整體探討的;但此書作者則跳出這個
 窠臼,提出一個不同於傳統文法的嶄新視野,也就是運用「語言學」(
 Linguistics)的觀點,將西藏語詞的語音學(Phonetics)、音韻學(Phonology
 )、構詞學(Morphology)、句法學(Syntax)及語意學(Semantics)等等的演
 變,西藏語和其他語系的關係,助詞、格助詞、動詞的使用...等等賦予新的詮釋
 ,試圖建構完整的西藏語言學,以解決西藏語的語法問題,筆者認為這是一部值得
 閱讀的佳作。
   關於本書的目次及概要介紹,參考:廖本聖,《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
 究(初稿)》,(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頁14-37。

(五)內容與《松大》有關,但著重於藏漢翻譯的文法書

  這類的文法書,筆者目前只見到:

賀文宣,《漢藏翻譯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5。
   全書雖仍以《松大》為基礎,但其重點則是在於文章的解讀及翻譯,可作為已
 具整體藏文文法基礎者進一步加強閱讀能力之用。

二、兼論文語和口語的文法書

  以兼論文語及口語為書名的文法書,筆者目前只見到:

Hannah, Herbert Bruce(簡稱Hannah), A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Calcutta, 1912 (reprinted, Delhi, 1978, 1985,
 1991).
 
   本書共分為三章。〈第一章 初步〉(preliminary)分二十六個項目,介紹了
 :
 §1. 藏文字母之書寫系統——子音(梵kali/vyanjana; 藏gsal-byed)及母音(
    梵ali/svara; 藏dbyans)。
 §2. 羅馬對音(Romanized equivalent; 屬於「表音」之音標系統)。
 §3. 母音之語音變化。
 §4. 六反體字(the six reversed letters; 即ta, tha, da, na, sa及ksa)。
 §5. 可以添接ya下加字的七個字母(即kya, khya, gya, pya, phya, bya及mya
    )。
 §6. 可以添接ra下加字的十四個字母(即kra, khra, gra, tra, thra, dra, nra
    , pra, phra, bra, mra, sra, sra及hra)。
 §7. 可以接ha下加字(以藏文字母音譯梵文時使用,表送氣音)的六個子音(即
    gha, dha, bha,jha, dha及lha)。
 §8. 可以接la下加字的六個無聲字母(即kla, gla, bla, rla, zla及sla)。
 §9. 可以接wa下加字的十六個字母(即kwa, khwa, gwa, cwa, nwa, twa, dwa,
    tswa, tshwa, zwa, zwa, rwa, wwa, swa, swa及hwa)。
 §10. 可添加ra上加字的十二個字母(即rka, rga, rna, rja, rna, rta, rda,
    rna, rba, rma, rtsa及rdza)。
 §11. 可添加la上加字的十個字母(即lka, lga, lva, lca, lja, lta, lda, lpa
    , lba及lha)。
 §12. 可添加sa上加字的十二個字母(即ska, sga, sna, sna, sta, sda, sna,
    spa, sba, sma, stsa及sdza)。
 §13. 五個前加字(即ga, da, ba, ma及'a)。
 §14. 每一個基字與其能夠使用之前加字的註記說明。
 §15. 發音之特性——即連聲的問題(屬於音韻學的範疇)。
 §16. 十個後加字(即ga, na, da, na, ba, ma,'a, ra, la及sa)。
 §17. 十一個再攝詞(即go, no, do, no, bo, mo, 'o, ro, lo, so及to; 亦即「
    終助詞」)。
 §18. 口語的音節重複。
 §19. 聲調系統(即《性入法》中所說的「字性」)。
 §20. 書寫及標點符號。
 §21. 字母的拼法。
 §22. 羅馬轉寫(同§2)。
 §23. 藏文詞典的用法。
 §24. 指示助詞(indicative particle)及區別助詞(differentiating
    particle)——即「語尾詞」或作「名詞性助詞」:ka, kha, ga, cha,
    pa, po, pho, ba, bo, ma, mo, rtsa, rtse, ni, na, ge,ne, ku, khu,
    gu, vu, nu, nu,'u, yu, ru及lu 。
 §25. 格(case)及其記號。
 §26. 數詞
 〈第二章 詞源學〉(Etymology)
   分為十二項:
 §27. 定冠詞('di和de)
 §28. 不定冠詞(cig, zig及sig)
 §29. 名詞
 §30. 形容詞
 §31. 代名詞
 §32. 副詞
 §33. 後置詞(postposition)
 §34. 連接詞
 §35. yod-pa(to be;存在)
 §36. yod-pa(to have;有)
 §37. yin-pa(to be;存在)
 §38. 動詞
 〈第三章 句法學〉(Syntax)
   此部分在第二章中大多已敘述過了;不過,作者仍列了五點作為西藏語句法學
 的摘要(法resume)如下:
 1. 〔以基底結構來說,〕在每一個西藏語的句子中,詞序是固定的,亦即:主詞
   +受詞+述部(predicate;即包含動詞的部分)。
 2. 關於主詞或受詞的各個成分,是以如下之先後順序排列:
   (1) 除非前面有接上屬格助詞的形容詞,否則主要名詞(the principal
     substantive)總是居於首位。
   (2) 形容詞擺第二位(除了由屬格助詞所構成的形容詞外)。
   (3) 含關係代名詞的分詞子句(a participial clause)——遵循形容詞的規
     則——附屬於主要名詞之後。((2)和(3)的順序視情況而定)
   (4) 第三位是數詞或定(不定)冠詞,最後才是後置詞(即不含屬格助詞在內
     之其他格助詞)。
 3. 副詞位於其所限定或連結的動詞之前(副詞與動詞的關係可遠可近),而動詞
   則緊接在疑問代名詞之後(疑問代名詞與動詞的關係緊密)
 4. 就述部來說,動詞位於述部中的最後位置;而述部若有任何擴充,則均發生於
   動詞之前;就動詞本身而言,主要動詞(the principal verb)先出現——不
   管是以不定詞(an infinitive; 即動詞詞幹或詞根後面加上par/ bar者)或是
   以詞根(a root; 亦即沒有加上名詞性助詞par/ bar者)的形式均可;然後才
   伴隨語氣(mood)及時態(tense)之變位(conjugate; 即動詞「三時一式」
   的變化)的主動動詞(the active verb)、助動詞(the auxiliary verb)或
   使役動詞(the causative verb)等等。
 5. 西藏語句的一般情況——特別就冗長且複雜的句子來說——是前面為一串狀況
   未明(a state of suspense; 直譯為「懸浮狀態」,因為此時主要子句的主詞
   及動詞均尚未出現,故真正的狀況還不明了)的從屬子句(subordinate
   clause),最後再由一個明確的陳述句(a definite statement; 亦即主要子
   句)結尾。
   本書最後所列的〈附錄〉(appendix)主要針對一些動詞(如yod-pa, yin-pa
 , dga'-ba, byed-pa等)在文語及口語二種不同場合之語氣(mood)及時態(
 tense)變化作了詳細的比較說明。

三、以口語為主的文法書

  有關這類文法書,根據山口瑞鳳(n. d., 1980)的說法,屬於比較早期的有:

1. Desgodin, A., Essai de grammaire tibutaine pour le langage parle avec
  alphabet et prononciation, Hongkong, 1899.
 

2. Bell, C.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Tibetan, Calcutta, 1919. 

3. Roerich, G. N. & Lhalungpa, Lobsang Phuntshok, Textbook of Colloquial
  Tibetan (Dialect of Central Tibet), Calcutta, 1957 (reprinted, New
  Delhi, 1972).
 
    此書之藏文名稱為Bod-skad-kyi rnam-gzag(直譯為《西藏語的建立》),
  全書共分為三部:〈第一部 文法〉(grammar)、〈第二部 會話練習〉(
  conversational exercises)及〈第三部 詞彙〉(vocabulary)。
    其中,〈第一部 文法〉又分二,〈書寫體及發音〉(script and
  pronunciation)介紹了:後綴(含後加字及再後加字)、前綴(含前加字及上加
  字)、發音上應注意的事項及聲調,〈構詞學〉(Morphology)則介紹了:名詞
  、形容詞、代名詞、數詞(時間、重量...等等)、動詞、動狀名詞、動詞變化、
  副詞、句法學概述及敬語(the honorific language)。
    〈第二部 會話練習〉介紹了二十種會話形式(例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
  話、和醫生的對話、與鄰居之間的對話…等等)。〈第三部 詞彙〉介紹:詞彙
  A-Y(將藏語詞彙按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順序排列)、附加詞彙(一般用語及敬語之
  對照)、常用的宗教術語(例如:三寶、五戒、十善、無常、皈依、菩提心...等
  等)、新造的政治術語(例如: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選舉、投票...
  等等)、軍事術語(例如:海軍、陸軍、空軍、槍、炸彈、官階名...等等)、法
  律術語(例如:法律、法官、法庭、和解、被告...等等)、科學術語(例如:物
  理、化學、原子、工程、機械、生物學...等等)、島名、動物名、學校(例如:
  學術機構、大學、學院、學生、教科書...等等)、醫學術語(例如:疾病、慢性
  病、發燒、瘧疾…等等)、家族關係(例如:種族、祖先、階級、家譜、血統…
  等等)、房屋及家具、有用的片語、押韻的慣用語(rhyming terms)、西藏諺語
  (Tibetan proverbs)及成語(idiom)的表達方式。
    此外,〈附錄〉(appendix)的部分則有〈藏文書寫體〉(Tibetan hand-
  writing):楷書(藏dbu-can)、短腳行書(藏tshugs-thun)、草書(藏'khyug
  -yig)及〈參考文獻〉(bibliography)。

4. Amipa, Sherab Gyaltsen, Textbook of Colloquial Tibetan Language, Zurich   : Tibetan Institute, 1974. 
    此書以複雜性遞增的文法結構及例句幫助學習者記憶。

5. Chang, Kun & Shefts, Betty, Spoken Tibetan, Taipei :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78.
 
    此書列舉了西藏人之間一系列的對話練習及詞彙表,適合中級及進階級的學
  習者。另附錄音卡帶,以供學習。

6. ?????.???(Tsultirm Kalsang Khangkar);小野田俊藏(Shunzo
  Onoda),《現代????語教本》,京都:永田文昌堂,1980。
 
    此書之藏文題名為:den-rabs bed-spyod byed-bzin-pa'i bod-skad,作者
  之一的?????.???(藏文名tshul-khrims-skal-bzan;音譯為「楚欽格
  桑」,意譯為「善緣戒」)是1972年日本國際佛教徒協會委託日本藏語學者北村
  甫至北印度的達蘭莎拉(Dharamsala)拜訪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而由達賴喇嘛於
  1974年派遣至該協會的西藏學僧。至1980年為止,均旅居於京都;主要是幫助關
  西(以京都和大阪為中心的地方)地區之西藏研究者從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對
  有志於西藏研究的學生教授西藏語,並協助各大學整理所藏的西藏語文獻、編集
  目錄等工作。此書所引之西藏語例句不限於拉薩方言,還包含西藏其他地區共通
  的方言;日譯的部分則是和小野田俊藏(任教於佛教大學)二人合作的成果。
    此書的會話共分為十七個主題:
  〈1. 現代西藏文字與發音〉(藏den-dus Bod-yig klog-stans)
    介紹三十個字母、六反體字母、發音相近的字母、發音的方法、四個母音符
  號、三十個字母與四個母音符號之拼綴、下加字、上加字、拼綴之字母不同但發
  音相同的單詞。
  〈2. 第一課 關於文具〉(藏slob-tshan dan-po yig-chas skor)
  〈3. 第二課 否定疑問〉(藏slob-tshan gnis-pa dgag-sgra sbyar-ba'i dri-
     ba)
  〈4. 第三課 在各個人稱、時態中,助動詞的使用法〉(藏slob-tshan gsum-pa
     dus-gsum tshig-grogs skyes-bu ran-dan mthun-par bed-spyod byed-
     stans)
  〈5. 第四課 關於人稱的句子〉(藏slob-tshan bzi-pa skyes-bu gsum-gyi
     skor-gyi brjod-pa)
  〈6. 第五課 關於數詞〉(藏slob-tshan lna-pa grans-ka'i skor)
  〈7. 第六課 與時態有關的句子〉(藏slob-tshan drug-pa dus-tshod-kyi skor
     -gyi brjod-pa)
  〈8. 第七課 使用形容詞與副詞的句子〉(藏slob-tshan bdun-pa min-gi khyad
     -tshig-dan bya-ba'i khyad-tshig-la bzos-pa'i brjod-pa)
  〈9. 第八課 關於身體〔各個部分〕的造句〉(藏slob-tshan brgyad-pa gzugs-
     po'i skor-la bzos-pa'i brjod-pa)
  〈10. 第九課 使用疑問代名詞的句子〉(藏slob-tshan dgu-pa dri-ba'i miv-
     tshab-la bzos-pa'i brjod-pa)
  〈11. 第十課 關於食物的造句〉(藏slob-tshan bcu-pa bza'-bca'i skor-la
     bzos-pa'i brjod-pa)
  〈12. 第十一課 關於衣物的造句〉(藏slob-tshan bcu-gcig-pa dug-log-gi
     skor-la bzos-pa'i brjod-pa)
  〈13. 第十二課 使用共通動詞的句子〉(藏slob-tshan bcu-gnis-pa bya-ba
     gcig-pa-la bzos-pa'i brjod-pa)
  〈14. 第十三課 關於生物的造句〉(藏slob-tshan bcu-gsum-pa sems-can-gyi
     skor-la bzos-pa'i brjod-pa)
  〈15. 第十四課 日常生活用語〉(藏slob-tshan bcu-bzi-pa bza'-skad 'thun-
     skad)
  〈16. 第十五課 口語文體的用例〉(藏slob-tshan bco-lva-pa phal-skad sum-
     rtags)
    書末並附有常用動詞變化表——包含動詞之過去(藏'das-pa)、現在(藏da
  -lta-ba)、 未來(藏ma-'ons-pa)、命令(藏bskul-tshig)之三時一式及敬語
  (藏ze-sa)等五種形式。
  〈17. 第十六課 關於西藏的宗派〉(藏slob-tshan bcu-drug-pa Bod-kyi chos-      lugs skor)
    此課附有一篇說明西藏各宗派之西藏原文。
    根據校閱此書並為之作序的北村甫認為:學習西藏語會話最重要的事項之一
  就是要了解「存在」與「敘述」之助動詞用法,而此書關於這方面的豐富用例,
  正好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7. Thonden, Losang (簡稱Thonden), Modern Tibetan Language, New Delhi, 1980
  (2nd ed. 1984, reprinted, 1991).
 
    此書有葉炯瑤編譯之中譯本,題名為《現代西藏語文》,1982。筆者所見為
  手稿影印本。
    本書之藏文題名為Den-dus Bod-kyi skad-yig,內容除了〈序論〉之外,共
  分為二十五課。
  〈序論〉:交代書中所用之語音符號、標點符號及略語。
  〈第一課〉西藏字母簡介
  〈第二課〉四個母音〔符號〕
  〈第三課〉母音的精確發音表
  〈第四課〉藏語化的梵語字母:亦即以藏文字母音寫梵語字母。
  〈第五課〉添接前加字母及上加字母會改變發音的字母:亦即屬於低升調(v)的
       五個送氣音ga, ja, da, ba, dza(此五個均由送氣音變為不送氣音,
       但聲調仍保持v),一個半母音ya(由v變為f)及四個鼻音字母na, na
       , na, ma(均由v變為f)。
  〈第六課〉ra, la, sa三個上加字母
  〈第七課〉ya, ra, la, wa四個下加字母
  〈第八課〉ga, da, ba, ma, 'a五個前加字母、ga, na, da, na, ba, ma, 'a,
       ra, la, sa十個後加字母及da,sa二個再後加字母
  〈第九課〉辨認基字的方法
  〈第十課〉代名詞
  〈第十一課〉意思為「是」的連繫動詞:亦即red及yin-pa red。
  〈第十二課〉四個否定詞:亦即ma, mi, min及med。
  〈第十三課〉表示「存在」的動詞:亦即yod, 'dug, yod-pa red及yog red(或
        yo'o red)。
  〈第十四課〉七個與格助詞及於格助詞:亦即na, ra, la, tu, du, ru及su。
  〈第十五課〉五個屬格助詞及五個作具格助詞:五個屬格助詞為gi, kyi, gyi,
        yi及-'i,而五個作具格助詞為gis, kyis, gyis, yis及-s。
  〈第十六課〉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中使用之動詞補語
  〈第十七課〉形容詞及指示代名詞之用法
  〈第十八課〉介系詞(即格助詞)
  〈第十九課〉新詞彙
  〈第二十課〉接續助詞(事實上為讓步助詞):亦即kyav, 'av及yav。
  〈第二十一課〉疑問詞
  〈第二十二課〉不定詞助詞 (infinitive particle):在西藏文語中,類似英語
         之不定詞(to)用法為par/ bar;而在西藏口語中則使用ga(或
         作gag),而ga後面只能接yon-ba「來」及'gro-ba「去」二個動
         詞。
  〈第二十三課〉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
  〈第二十四課〉byuv及相關形式的用法
  〈第二十五課〉基數
    另外,書末並附有習題解答,便於初學者練習。

8. Thonden, Losang, Modern Tibetan Language (vol. II), New Delhi, 1986. 
    本書是前述7.的延伸,共分為十九課。
  〈第二十六課〉動詞化詞(verbalizers)rgyab, gton, byed的用法
  〈第二十七課〉方式的表達
  〈第二十八課〉一些有用的單詞用法
  〈第二十九課〉形容詞及其相關形式之比較
  〈第三十課〉時間的概念
  〈第三十一課〉西藏紀元及西曆紀元
  〈第三十二課〉一些有用的動詞用法
  〈第三十三課〉動名詞的助詞(gerundive particles)te, ste, de
  〈第三十四課〉副詞化詞(adverbializers)nan-nas, sgo-nas, thog-nas,
         byas-nas, byas的用法
  〈第三十五課〉一些表示位置的副詞用法
  〈第三十六課〉表達「我想知道...,我對...覺得好奇」(I wonder)之用法
  〈第三十七課〉以pa及ba結尾之雙音節單詞的不同發音
  〈第三十八課〉一些有用子句的用法
  〈第三十九課〉一些反義詞(antonyms)
  〈第四十課〉帶有相同音節〔字母〕的單詞:例如:kon-kon「凹陷」、thun-
        thun「短的」...等等。
  〈第四十一課〉身體部位所構成之抽象單詞的表達方式:例如:mig chen-po譯為
         「大眼睛」,但其抽象意義則為「貪婪的」;kha dro-po直譯為
         「溫暖的嘴」,引申為「幸運的」...等等。
  〈第四十二課〉一些普通的押韻術語(rhyming terms)
  〈第四十三課〉頭銜(titles)及常用稱謂(common addresses)
  〈第四十四課〉以藏文字母順序排列之西藏人名
    除了列出一般常見西藏人名之外,還說明其意義。

9. Tensang,Tengye, Handbook of Tibetan, Larochetle : Karma Ling Prajba
  Edition, 1987.
 

10. Tashi, Textbook of Modern Colloquial Tibetan Conversations,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Dharamsala, India, 1987(reprint, 1993).
 

11. Chophel, Norbu, Say It in Tibetan, New Delhi : Paljor Publications,
  1989 (reprint, 1994).
 

12. 胡坦;索南卓噶;羅秉芬,《拉薩口語讀本》 ,北京:民族,1989。 
    本書之藏文名稱為lHa-sa'i kha-skad klog-deb。全書共有17課,語法的注
  釋有69節,常用詞彙約1800個。每課的內容包括:(1) 課文、(2) 單詞、(3) 語
  法注釋、(4) 練習、(5) 聽讀練習五個部分。此外,書末的〈附錄〉還附有「常
  用語詞釋例」及「詞彙總表」二個部分;前者為口語中常用語詞及片語的用例說
  明;後者則是以西藏三十字母的順序詳列了本書所提到的單詞,方便學習者查閱
  。而為了便於初學者自修,此書還附有全套錄音卡帶,與教材配合使用。

13. Goldstein, Melvyn C. & Nornang, Nawang, Modern Spoken Tibetan,
  Charlottesville, 1989.
 
    此書依據文法結構來編排,為維吉尼亞大學的Elizabeth S. Napper(即14.
  Fluent Tibetan 的作者之一)所採用,另附錄音卡帶以供學習。

14. Magee, William A. & Napper, Elizabeth S. & Hopkins, Jeffrey(General
  Editor), Fluent Tibetan: A Proficiency Oriented Learning System(暫
  譯:流利的西藏語——以熟練為導向的學習系統),USA, New York :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93.
 
    全書共分為三大冊,配合十八卷錄音卡帶供學習者反覆練習。
    第一冊為《流利的西藏語——初級(novice)》共有八個單元。〈單元1〉
  三十個子音;〈單元2〉四個母音〔符號〕;〈單元3〉發音的變化;〈單元4〉
  ~〈單元7〉開始不同主題的對話(例如:你好嗎﹖歡迎!你將去哪兒﹖你將買
  什麼﹖...等等),每一單元均包含七個部分:(1) 對話或問答(dialogues)、
  (2) 造句(building sentences)、(3) 西藏語翻譯為英語、(4) 英語翻譯為西
  藏語、(5) 新詞彙、(6) 補充資料(expansion materials)及(7) 參與(
  participation)——希望學習者配合卡帶反覆練習對話。〈單元8〉複習包括:
  (1) 練習〈單元4〉~〈單元7〉所學過的對話(rehearsing the dialogues)、
  (2) 重複全面性的練習(repeating comprehensive drills)、(3) 創造性的練
  習(creative drills)。
    第二冊為《流利的西藏語——中級(intermediate level)》,共有七個單
  元如下:〈單元9〉~〈單元14〉如同〈單元4〉~〈單元7〉一樣,亦是以不同
  主題的對話(例如:我們一起走吧!你將住哪兒﹖那餐飯好吃嗎﹖你現在將做什
  麼﹖今天什麼時候有課﹖她什麼時候來過這裡﹖)為始,而引導學習者進入不同
  語法內容;每單元亦如前述〈單元4〉~〈單元7〉包含七個部分。〈單元15〉如
  〈單元8〉一般,亦包含三個部分,主要是針對〈單元9〉~〈單元14〉做全面的
  複習。
    第三冊為《流利的西藏語——詞彙(vocabulary)、語法(grammar)、練
  習之翻譯(drill translations)、錄音卡帶之勘誤表(tape errata)》。其
  中〈詞彙〉的部分,是將〈單元4〉~〈單元7〉及〈單元9〉~〈單元14〉的所
  有詞彙,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另外還附有〈藏英詞彙〉及〈英藏詞彙〉,收錄了
  本書所提到的所有詞彙,其中敬語的部分以(h)表示,而h是honorific的略寫
  。〈語法〉的部分,則將前面十五個單元所提過的語法作總整理,並增加一些新
  的材料。

15. 王志敬,《藏語拉薩口語語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4。 
    本書的藏文名稱為Bod-skad lHa-sa'i skad-kyi 'gro-lugs。全書共分為二
  十六章,基本上是針對西藏語已有相當基礎者所編寫的語法書。
    〈第一章 緒論〉對於「現代藏語語法」作了如下的說明:「所謂現代藏語
  語法,一指研究對象是現代藏語而不是古代藏語,一指藏語研究以現代語言學理
  論為指導」(頁2)。至於為什麼要研究拉薩口語﹖根據作者的說法是:「拉薩
  是西藏自治區首府,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藏族多信仰佛教,拉薩又
  是西藏佛教的中心,因而藏語拉薩話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而〕拉薩口語的
  研究,可以作為藏語各方言及〔西〕藏書面語研究的基礎或起點」(頁4)。
    〈第二章 語素和詞〉其中「語素」(morpheme;即本論文所稱之「詞素」)
  即語言構詞中最小的意義單位;〈第三章 詞的構造〉;〈第四章 複合詞〉;〈
  第五章 句子〉。從〈第二章〉~〈第五章〉可以看到作者由「語素」而擴展成
  「詞」、「複合詞」,甚至「句子」的細膩說明。〈第六章〉~〈第十一章〉介
  紹了西藏語的詞類:體詞(包含名詞、數詞和量詞)、動詞、動名詞、形動詞、
  形容詞。〈第十二章〉~〈第十七章〉則說明單一句中的主謂結構、偏正結構、
  述賓結構、聯合結構及連謂結構。〈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章〉介紹:副詞、
  代詞、介詞、語氣詞和感歎詞。
    〈第二十二章〉說明藏語的複句。〈第二十三章 引語(即文章或語句的引
  用)〉介紹了:直接和間接二種引語,以及二者之間的轉換。〈第二十四章 名
  化結構〉說明:如何將藏語動詞或動詞性結構加上一些標記之後,形成名詞化的
  方法及例子。〈第二十五章 藏語中的歧義〉介紹藏語一些語詞的歧義現象,這
  種歧義可來自語音(例如聲音的長短、高低等可使同一語詞在句中的意思改變)
  、詞(通常來自多義的動詞)、格標記...等等。〈第二十六章 藏語的形態〉介
  紹了:名詞的格標記、動詞的屈折形態、動詞的命令式...等等。

【附註】
註1:內容主要引自:廖本聖,《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究(初稿)》,(台
   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頁3-46。
註2:藏文羅馬轉寫根據J. B. Wilson, Translating Buddhism from Tibetan, (
   New York :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92), p. 556之「美國國會圖書館」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簡稱為USLC)轉寫系統。
註3:《松大》為西藏文字及文法之創制者突彌.桑波札(藏THu-mi-sam-bho-ta;或
   作:吞彌.桑波札,其藏文轉寫為THun-mi-sam-bho-ta;以下簡稱為「突彌」
   )所著之《松居巴》(為藏文Sum-cu-pa之音譯,其全稱為Luv-du ston-pa'i
   rtsa-ba sum-cu-pa;義為《文法論根本三十頌》或簡稱為《三十頌》)與《
   大金局巴》(為藏文rTags-kyi 'jug-pa之音譯,其全稱為Lun-du ston-pa
   rtags-kyi 'jug-pa:義為《文法論性入法》或《字性組織法》或簡稱為《性入
   法》)二者之合稱。
註4:「悉度」或作「司都」、「司徒」、「泰錫度」(藏Ta'i-si-tu),全名為悉
   度.卻吉迥乃(藏Si-tu chos-kyi 'byun-gnas),為噶瑪噶舉派之大學者、第
   八世悉度轉世仁波切,西藏語Si-tu一詞事實上就是漢語「司徒」的音譯。
註5:見:稻葉正就,《增補版????語古典文法學》,(京都:法藏館,1986)
   ,頁39。
註6:本論文依稻葉正就,《增補版????語古典文法學》,(京都:法藏館,
   1986)一書之命名方式,一律將中文的「虛詞」改稱為「助詞」(梵avyaya/
   nipata;藏tshig-phrad;英particle),這是先要說明的。又,格助詞與助詞
   的用法不同,但二者均包含「連聲」(梵samdhi;藏sbyar-ba;英euphonic
   junction)和「不連聲」兩類。
註7:即基字和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後加字及再後加字之正確拼綴方式。嚴格
   來說,《性入法》只提到前加字、後加字二者與基字的拼綴方式,而沒有談及
   基字與上加、下加及再後加字的拼綴方式。
註8:「格助詞」(梵vibhakti;藏rnam-par dbye-ba'i phrad;英case particle)
   又名「格」、「判位詞」或「囀聲」,依傳統藏文文法的解釋是「屬於『格位
   』範疇的助詞」(藏rnam-dbyer gtogs-pa'i phrad),亦即指「通過一定的語
   法形式,附著於名詞性的語詞(包括名詞、代名詞、名詞詞組及名詞化的動詞
   性語詞)後面,用以表明這些語詞在句中與其他語詞的種種結構關係的一種助
   詞」。參考:胡書津,《簡明藏文文法》,(雲南:民族,1987),頁14。
註9:見:山口瑞鳳,《????語文法(草稿本)》,(東京,n. d.),頁8。
註10:此書是筆者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就讀時的藏文老師--曾德明於1992年所用的教
   材之一,然因筆者當時不識德語,所以並沒有給予太大的重視。後來聽留學德
   國哥廷根(德Gottingen)大學的好友陳芊至推薦,才覺得有必要將其大概內
   容介紹出來。而此處所列的目次內容,主要由陳芊至撥冗譯出,這是必須說明
   的。
註11:英語的文法術語主要根據Hodge, 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Tibetan, (England : Aris & Phillips Ltd., 1990)。而從Hahn, M.及
   Hodge, S.這二部著作所使用的文法術語及內容相近的程度來看,後者參考前
   者的可能性相當大。
註12:見:大正4,349a-445a(No. 202)及《東北目錄》No. 341。
註13:見:《東北目錄》No. 4152。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0/1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