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洋 我崇洋 我在外 我媚外 | 北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4:31
我留洋 我崇洋 我在外 我媚外 2010, 八月 16th 发布   已经有 608 个摘星星的孩子读过这篇文章

“大清早的时候,常能看到老太太颤巍巍地在阳台上给自己的花精心浇水,也总能在集市上看到卖花的摊位前挤了不少看中就买毫不墨迹的顾客。意大利的生活是在慢节奏里得到了沉淀,在鲜花和假期里得到了装点。这种生活态度,在急功近利的中国,是根本学不来的。我见多了富人区装修豪华的别墅群,却很少看到富人们在自己的花园里陪自己的儿子踢足球在露台上和朋友们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我留洋 我崇洋 我在外 我媚外

 

文 / 朱廣龍(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odena e Reggio Emilia)

 

来到意大利的第一天晚上,阴差阳错的在某个小车站遇到了一个30年前来意大利的老华侨。他和我侃侃而谈,综合其观点,核心大致离不开一个论调:现在的欧洲已经不是当年的欧洲了,要赚钱,趁早回中国。

来到摩德纳大学的第二天,遇到了在这边读博的浙江老乡,在他的寝室里,他用近乎幸灾乐祸的语气欣赏了我的到来,为我们对意大利教育系统的一无所知感到惋惜,也为我们的未来感到担忧。他用数字统计向我证实了在意大利读研困难有多大,投入产出的比率多么的不合理,意大利经济形势有多么严峻,贝卢斯科尼政府对华商非法使用劳工的打击有多么的日趋严厉,等等,若干个小时里,他反复强调的就是读书无用论,以一个准博士的身份,用长者的劝慰心态,告诫我如果要想读文凭,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如果觉得耗不起,最好还是早做打算。

为什么来意大利?我的确在来到意大利后担心过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来这边读书?我读完之后能干什么?如果真要3年4年后毕业,我那么大的年纪了还能和那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尚幼的年轻人一起从入门的岗位做起吗?会不会最后还是原地转了一圈,一无所获地空空而回?

这种顾虑对于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接受了功利主义教育的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我会那么担心,只能证明我不是懵懵懂懂得过且过。但是那些顾虑却又是很消极的,让人一下子踟蹰不前。只是对于一个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而辗转来到异国他乡求学的人来说,骑虎难下,硬着头皮也得往前走。就一部分人来说,留学不过是有钱后的消遣,但除却这部分富家子弟,就大部分学子而言,读书是为了工作,留学是为了找一个更赚钱的工作,和在国内读书的理由没什么不一样。在中国社会,从古至今,读书就是赚钱的一个前提和保证,不管是古人读书为了求功名仕途,还是现在人读书为了拿名企offer,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读书终究只是一个准入机制,没有学历的认可,个人的能力是没有保证的,是虚的是不实的,所以,学校和学历都不过是对人才的大众化的一个衡量,是将能力量化了。尽管这个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大学教育的有效性,怀疑大学生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是改变不了用人单位注重学历的一个事实。一个没有学历的人,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遇,如果没有极其出众的个人能力和才华,恐怕还是很容易就被埋没了,到最后,不光是不被别人认可,自己都鄙视自己,看低自己的真正价值。壮志未酬,中国多少有为青年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畸形的房产市场打压得喘不过气?

我来留学的初衷,一是为了学一门小语种,二是为了感受一下欧洲。说到底,前者是为了赚钱,后者是为了猎奇。我因功利的心态而来,也终会因功利的心态而计较成败得失。不光我这么做了,我的父母也这么做了,我身边的朋友都这么做了。其中也不乏等着看我原地转了一圈回国做海带贸易的。我理解他们的观点,因为我自己也曾如此细致地假想过,如果,回去后留学经历没对我的就业形成有利的帮助,我在这里花费的一切,时间以及金钱,岂不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到时候,除了失望,恐怕更多的是懊恼。悔不当初。

但是权衡得失,有时候并不仅仅通过一些常规的标准。人活得怎样其实是很唯心的东西,一点都不唯物。只是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没有适当的物质基础无法支撑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但是太过计较物质了,反而也就忘了人的本质。毕竟人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灵魂。尸体和活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肉身的几斤几两有什么不同,而是意识形态是否存在。同样,一个人活得好活得坏,说到底还是由他的意识形态决定的,而非其名望,身价。但现今中国社会,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重大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只不过物质文明建设的配套设施,说白了也就是点缀,可有可无,若太较真了,恐怕也会被大多数人耻笑。这个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逼迫了每一个渴望逃脱的个体,过分务实的价值观让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重压之下,喘不过气。那些在城市里做白领天天做牛做马的小职员们,有几个人还有心思细细地想想自己每天到底都在做什么都是在为了什么?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许这些都不是需要探讨的的东西,和我留学也没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来了这边见识了这边的生活节奏之后,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考虑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在意大利,一周40个小时工作制是有法律保证的,不是一个糊弄人的条条框框,而是实打实的一个意识形态,任何公司都不能强迫工人,或者变相地强迫(中国的企业深谙此道,具体如何操作大家心知肚明)。不光是企业,店铺也一样,每天中午都会停业休息,晚上也早早就关门了,满打满算,一天也不过8小时,即便没有双休日,平常也会挑一天歇业,不像中国的商铺,常年开张,没有假期这一概念,所谓的假期,不过是做生意的旺季,打折促销的重要前提。而在意大利这边,除了我们这些外来人初来乍到会为之感到新奇和不解,对当地人而言,习以为常,这些店铺营业时间太短对他们不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不光没有给顾客造成不便,也没有给店铺的生意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大家都习惯了正常营业时间里前去购物。到了法定假期,除了bar(餐饮类的小店)允许营业,其他的任何店铺包括超市都必须放假,违规开业会导致重罚。这些习惯和法令,都有效地保证了劳动者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在下班的时候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饭陪自己的小孩子玩和自己的爱人散步,也有效地缓和了工作时的紧张情绪,让工作很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这边,很少看到工作人员满脸怨气,和老板斗气,给顾客脸色看。这不是一个素质的问题,而是压力的问题。在中国,特别是在城市里,如果不是公务员不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很少有不加班加点。工作就是挤压生活的首要敌人,工作和生活势不两立。而廉价的劳动力法则,让中国的人才都无形中受到了贬低,做牛做马甚至换不来做人的尊严。

看多了在路边咖啡店里坐着喝咖啡看报纸的清洁工,我还是忍不住感慨生活原来差距可以这么大。在中国,看多了浑身脏兮兮的躺在路边树荫下午睡的保洁员,看惯了她们自带的饭盒用塑料瓶装的水,而今看着那些在露天咖啡店里悠然自得的同样工种的工作人员,一种自卑感油然而起。我们的国家强大在哪里?经济上每年8%的GDP增长,不过是皇帝的新装。虽然意大利深陷债务危机之中号称是欧猪五国里的核心成员,但其大众的生活质量,是中国的大众无法比拟的。国富民穷,又有什么值得骄傲?

在没来意大利之前,曾在论坛里看到有人这么说,意大利有什么好的?又老又脏又破!可是来了这边之后发现,尽管没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意大利的城市高度一点都不低。没错,这边的房子大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是外观上的古朴丝毫没有贬低其身价,相反,意大利人精心养护的老房子更体现其尊贵和内涵。而内在的时尚,则更加使其有理由赢得尊敬。这边的房子看着都很简朴,但是大部分意大利人家的窗台和阳台上都是满满当当地挂满了花盆,里面种的也不会是仙人球仙人掌,而是实实在在能开花的植物。大清早的时候,常能看到老太太颤巍巍地在阳台上给自己的花精心浇水,也总能在集市上看到卖花的摊位前挤了不少看中就买毫不墨迹的顾客。意大利的生活是在慢节奏里得到了沉淀,在鲜花和假期里得到了装点。这种生活态度,在急功近利的中国,是根本学不来的。我见多了富人区装修豪华的别墅群,却很少看到富人们在自己的花园里陪自己的儿子踢足球在露台上和朋友们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个体的意识,生活更是一个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折射。

某天和一个25岁的硕士聊天时,就年龄问题交换了一下意见。我说读完硕士可能要26岁了好老,她觉得很不解,因为对他们而言,27岁甚至28岁还在读研的比比皆是。然后我解释说,在中国,三十而立,一个人如果到30岁了还没什么作为,还处于职业的起始阶段的话,很难说得过去。房子,车子,优厚的薪水,这些都是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在现金中国,如果没有个房子,可能连婚都结不了。她对此表示很遗憾,觉得中国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对于她来说,生活是怎样的,都是很个人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也不会是因为物质基础。而且,对于意大利人来说,买房都是结婚后的事情,是稳定下来了才慢慢考虑的事情,水到渠成。当然,意大利房价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地方房子都不贵,至少比杭州的房子便宜。使用面积还不会人为地被曲解被夸大。而且,这边的房子使用权不只有70年。这边的房子的寿命,更是远远地超过了70年。比比皆是的有两三百年历史甚至更久的老房子充分论证了这点。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心态不好,太急躁,沉不住气。来了这边之后发现,那不是我个人的原因,在中国的社会里,反复强调的都是快鱼吃慢鱼,强调适者生存,所以,我们习惯了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强调了用俩问题来自我检验:有什么用?赚钱吗?我们读书会问,这专业以后工作好找不?薪水高不?工作了会问自己,这工作待遇好不?发展机会大不?我们买房子会问,这房子打折不?升值空间有没?我们谈恋爱会问,他有钱保证我的幸福吗?他是潜力股吗?然后当我们生孩子了,我们又将自己的这些价值观毫无保留地统统留给了他们,让他们培训这培训那,指导他们填报大学志愿,指导他们谈恋爱,找工作……我们已经习惯了忽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因为我们习惯了不思考,一切都以物质衡量,理所当然地认为物质是一切的保障,包括幸福。

只是风景再好,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所谓的务实,就是看着别人的大餐,喝着自己的稀饭。中国的物质生活终究也不差,出人头地了赚大钱了,要什么有什么。但终究还是有点遗憾,文明古国终究成了历史,文明终究只不过是一个日渐为人不齿的字眼。也许这就是经济发展必要牺牲的代价。既然做不到改变,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还是要习惯接受。只是留学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多了一层机会,让我整理一下自己对生活的观念和理解,让自己尝试着寻找一些可能性。生活毕竟是为了生活,如果活着只是成为一只为吃一口悬在眼前的干草而夜以继日驴不停蹄地磨墨的驴子,生活也就成了一个悲剧。无奈的是,富士康的N连跳让人看到了这个悲剧在中国有很多人正在演绎着。当然国外也有,资本主义免不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是不怎么能见到。见到的都太正面了,让人忍不住要骂,为什么资本主义更像社会主义……连我自己都要骂自己崇洋媚外了。连我自己都忍不住要骂自己瞎了眼了看事情怎么能这么不客观,这么有失偏颇,这么的以偏概全。只是真的挺难的。可能,我只是怕了在中国打工的生活,害怕了每天西装革履地出入写字楼下班了却回合租房和朋友们挤在一个房间。害怕了工作好几年才发现所谓的前途越来越渺茫收入迟迟不见涨房价却压根不见跌现在连租房子都贵得让人心疼……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城市里有工作机会却没生存的立足点,小城市里甚至乡下有生存的立足点却没工作机会。个人价值就在旁人的眼光和非议里,在自我的否定与犹疑中,一点一点消失殆尽。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就我而言,此番经历最大的心得,是发现了自己已无牺牲精神。也是,现在的中国又不是集体经济时代,牺牲一个幸福大家。现在风向早变了,牺牲大家,幸福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人越来越自私,因为必须的,否则就是二,就是让人宰还给人磨刀,还屁颠屁颠地给人送过去。

希望自己回国后能继续当年的刻苦作风。但是必须要有取舍。毕竟人活那么几年,为了一个不靠谱的梦想在那些石头森林里做牛做马耗费自己的青春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一件事。人往高处走,但中间所付出的代价,有时候也许大得让人难以正视。小富即安,朴素而宁静的生活,远胜过华而不实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