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次通货膨胀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1:11
作者:申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89    更新时间:2007-8-17
近期,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市井百姓,大家都在议论一个话题“物价涨了”、“通货膨胀要来了”……。通货膨胀其实并不可怕,它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物价在一段时期内的持续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成为通货膨胀。然而,我国近期的物价上涨(或称为“流动性过剩”)的境况与十几年前的那次通胀大不一样。
十几年前中国尚未加入关贸总协定组织,这给了当时的中央政府狠踩“刹车”的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已是WTO组织的正式成员国。我们不能如此随意地使用行政手段“踩刹车”。所以,要化解这场以房地产投资为引线的通胀,把人民币汇率从某些超级大国的恶意“绑架”中解救出来,就必须认真分析这场通胀爆发的真正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人民币汇率、物价上涨、地产泡沫等等问题仅仅是中国经济的表面现象,其本质依然是中国过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社会生产力
中国社会现阶段所谓的先进生产力,其基础来自于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和改造。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变化,虽然使中国工业企业在自动化技术、产品设计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中国所引进的一些所谓先进生产线,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淘汰技术。这些淘汰技术进入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产业水平的提升,然而在改革开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指引下,这些国际二、三流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被用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博取市场分额。从短期来看,引进这些二、三流外资使我国的企业利润增长、创汇增加、产品档次提高,但长期如此发展却使得我国的优质资源以低价商品的形式流向境外,国内市场逐渐产生商品(品质优良的商品)稀缺。
国内市场的商品稀缺性逐渐被乡镇企业、民营个体经济体所认识并填补,然而这些民间或半政府性质的乡镇经济体只具有较低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低,并且伴随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然而,国内百姓的生活要继续,他们要消费、要生活、要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普通百姓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些乡镇企业生产的商品,并促使了一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上述这种产业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终究造成了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之间的品质鸿沟,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国内消费品充斥着质量问题:食品安全、医药安全、农药超标、甲醛超标等等。到此为止,我们终于已经达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只是此“技术”并不是我们前期所想要拿到的“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过去二十年的交换并没有显著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相对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而换来的一些技术又大多去用于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造成国内低质、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出口换回的外国票子换成人民币发给百姓时,百姓只能购买一些低质商品用于自身生活。
(二)社会生产关系
中国相对较低的社会受教育程度,使得中国的社会组织体系无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这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证明了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味脱离现实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模式快速向西方发达国家模式靠拢。
中国用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就把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改造成一个以货币为纽带的市场(交换)经济体(加入WTO之后已有多个国家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可谓一个奇迹。但是,创造奇迹是要花代价的。市场(交换)经济体也不是无根之树,它需要许多辅助社会机制作为支撑。正如邓小平同志曾说的:“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市场(交换)经济仅仅是以市场作为国民经济运转和调节的手段之一而已。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被一部分人“绑架”了,偷梁换柱地变成他们图谋私有化的工具。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产业化、住房货币化等等一系列政策使市场(交换)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被迅速拆散,并且没有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替代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效支撑。混乱的经济改革,改出来的只能是低效、短视、不经济的社会效率,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私有经济弊端在中国市场上被肆无忌惮地“放大”。
大量企业以低效的生产手段生产出低质量的产品,用以大量充斥市场进而将原先生产高质产品的企业赶向国外市场(如大型国营企业)或者赶出竞争行列(如中小型国企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于是,在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后就开始出现企业利润下滑的情况,“改制”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因为不改制根本无法挣到利润,要生产高质商品,成本必然要高一些)。然而,不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的改制政策,只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改革。改制之后企业的利润压力、创汇压力反而造成企业不顾设备老旧、不顾员工权益、不顾环境影响、不顾消费者权益而“疯狂”地生产。
生产关系的扭曲终于造成大量社会问题。企业不重视设备维护、折旧更新,从而连续爆出重大生产事故;不顾员工权益,黑工、苦工、包身工事件层出不穷;不顾环境影响,随意排污造成水资源衰竭、空气质量下降;不顾消费者权益,每年3•15都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人们因此认识到要购买到满意的产品,必须花高价才可能获得。因此,全社会的经济交易逻辑就变成了“高价格=高质量”,而不是“高质量=高价格”。在“高价格=高质量”的错误思想指引下,消费者倾向高消费,而生产者抓住这种心理,向社会提供质量较次一些的商品而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国民经济始终在“高价格—高需求—高价格—……”的螺旋中不断上升,GDP的总额也被越推越高,最终形成了“过热”的局面。
综上,相对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扭曲的社会生产关系造成了中国国内的虚伪的繁荣景象。一边是连续高速的GDP增长、不断刷新的个人财富神话,一边是无力就医的农民、提前失学的儿童以及夹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青壮年闲余劳动力。中国从以往城市、农村的两元化社会,迅速转变成了贫富分明的另一个两元化社会,并同时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升和高质量商品(包括公共品)的相对稀缺。
(三)解决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太低。过去二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充斥的浮夸、虚报、国资流失等情况,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并未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实现质的飞跃。因此,要解决目前的“过热”状况,必须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分析中国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中国的真实生产力水平。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假借“改革开放”名义,图谋盗取国家优质资产,妄图以私有制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搞资本主义复辟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