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转型迫在眉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9:28

【黄浦新陈】

陈迎竹 (2010-08-18)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转型”是这个时代最醒目的词汇。

  它不仅仅是政府对经济发展所做的公开宣示,也悄悄发生在中国社会、人心等层面。

  要说这个转型从30几年前就开始也无不可。那是把国家社会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划时代行动。那之后,发展的引擎高速前进,中间出现短暂停歇倒退,然后反而加速飞奔。

  今天的社会又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对官方来说必须转型以过渡困境和延续发展的是经济,这也是时下媒体和舆论谈论最多的主旋律。

  然而对百姓来说,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政府的转型跟不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从中央到地方,都还有大量官员以数十年前甚至封建时代的心态在对待与民众相关的问题,浑然不觉经济发展对社会和民众心理所造成的巨大变化。

  一个月前,苏州通安镇和临近几个乡镇先后爆发民众抗争事件,起因是早期安置的农民对拆迁补偿金额所累积的不满。近因则是今年初,当地直属的苏州高新园区政府展开新一轮征地,补偿金额是2008年以前的三倍以上,包括当时所没有的土地宅基费项目。

  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对到手的钱的数目非常在意,因而认定官员把补偿款贪污、克扣了。事情几年来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终于爆发成数万人近两周的罕见的抗议事件。

  事件导致通安镇党委书记王军、镇长孟晓瑜和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竹鸣在一周内先后被免职。对直接的镇领导来说,责任当然是因为对事态处理和掌握不当,甚至按民众的说法是“承认了贪污”还把政府都拖下水;而媒体近日对高新区领导的“反思”,则指向快速发展这一“模式”。

  苏州高新区从1992年获得国家批准设立后,2002年庆祝十周年,却也面临了土地不够的瓶颈,于是开始持续“兼并”临近乡镇的土地。而为了把农村“转型”为工业城镇,政府采取了强势的手段,结合大资本进行所谓“二次创业”。

  工业化、城镇化确实为地方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之类的经济数据带来倍数的增长,这一回也爆发抗议的浒墅关镇从2002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倍,工业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都增长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倍,被视为奇迹甚至一种模式。

  近期《南风窗》报道指出,拆迁农户的生活改善许多,更新更大的房子、更齐全的公共设施。但与之相随的是强势政府的强势规划,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民对政府的措施只有言听计从的份。

  但不能公开讲述的是,全国各地类似的更快更大规模的地区发展计划,其实也给部分官吏造就更多的贪腐机会,而这种事情的普遍性已经使得哪怕是不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都对官员和官僚体系的媒体缺乏足够的信心。官方对民众实际、甚至只是自己认定的损失,因为种种原因——官僚训练不足、不把民众的损失放在眼里或者事实上于心有愧——欠缺有力的说明,更反过来增添百姓的不信任感。

  这是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的关键。

  中国政府和知识界近年来不断反思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包括公平正义等问题,少数地方也陆续出现针对民众幸福感和永续发展而制定的措施,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努力,很多时候只是变了一个方式的追求,或者说成是幸福感与发展结合的方式。

  当然,即使是国际上最反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经济学家,大概也不能否认经济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自然有权力加速发展,赶上世界。

  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体察本身国情,包括制度缺陷和民族性,非常重要。如果政府眼里只有钱,百姓当然不会讲道义,此所谓“上下交征利”!如何在政治体系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随着经济进展不断为政治进行相应的转型,避免让官僚和民众之间因为权力意识和沟通等等的落差而累积愤懑以致正面冲突,是和消除贫富差距同等重要的大事。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