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阳:台湾政治转型的过程和特点(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19:37
路阳:台湾政治转型的过程和特点(2) 作者:路阳  在一党专政变成多党竞争以及戒严体制解除后,“二元政治结构”的上层只剩下“动员戡乱时期”这一部分。随着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实行 “中央民意代表”(“立法院”、“国民大会”的改选)到后来的“总统直选”为止,标志着“中华民国”的“台湾化”,原有的二元政治结构也彻底瓦解。
  六、台湾“民主化—本土化”过程的总体分析
  总体来说,在蒋介石统治台湾时期,国民党政权通过威权控制,并通过建立“二元政治结构”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光复大陆”的精神召唤、来自美国的支持和台湾地区经济的一定发展,使得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统治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此时并没有开启“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过程。
  在蒋经国统治前期,上世纪70年代国际环境的持续变化使国民党政权的国际“正统性”基本崩溃,国民党当局必须增强其在岛内的“正统性”,因此采取了“革新保台”和“催台青”的 “本土化”政策,以更好地维持二元政治结构的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反对势力在当时对其统治并未构成真正的挑战,所以对国民党来说也就没有积极采取“民主化”的意愿和问题。
  “党外”运动经过高雄事件之后在80年代又开始蓬勃发展,国民党政权开始与“党外”进行了策略互动。蒋经国采取了开放党禁、解除戒严等民主化的措施,力图将“党外”势力纳入体制内部,进行民主竞争。当然,这必然导致居于人口多数的台籍人士在选举中具有优势地位,实施“民主化”必然造成“台湾化”和“本土化”的局面。
  蒋经国实际上是力图维持一种平衡,使“民主化”和“本土化”保持合适的速度和程度。他提出了三项原则:不得违反“宪法”,不得分裂“国土”和主张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力图保持在“中华民国法统”的大框架之下,实行民主“宪政”,决不能使“中华民国台湾化”。
  可以说,国民党政权是占据相当优势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变革”方式,蒋经国试图使国民党经过转型,成为“大中国”民主体制下的优势政党,以解决“中华民国法统”下的“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政治的现实实际上使这个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某种意义上基于“本土意识”的“民主化”过程必然产生“本土化” 和“台湾化”的结局。
  如果说蒋经国推动民主化进程是为了维持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优势,那李登辉时期则是为了合法化和扩张个人在党内和岛内的政治权力,并借民主化来实现其“台独”理念。李登辉上台后出于巩固权力的考虑和确立支持基础的现实需要,采取了与因煽动“本土意识”而日渐突起的民进党的策略互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到了“移转”的阶段。“本土化”开始压过“民主化”。李登辉下台后,台湾政权又经过二次政党轮替,今天的马英九,认同 “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交流,两岸关系正朝和平的轨道上发展。台湾本土化走到今天,新的模式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注释:
  ①大陆学者姜南扬首先提出“二元政治结构”这一关于战后台湾政治的分析框架。具体的内容可参见姜南扬著:《台湾政治转型之谜》,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姜南扬著:《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②关于发展中社会中产阶级的作用可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0页。萧新煌著:《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
  ③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和影响》,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92年版,第2页。
  ④萧新煌著:《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7-232页。
  ⑤⑧(13)[美]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1-152页、155页、181页。
  ⑥[日]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许佩贤译:《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⑦“党外”指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具有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和仅具有“花瓶”作用的政党(如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而言,不具有政党的组织形态,却实质发挥着反对派作用的政治团体。
  ⑨(15)甘观仕等著:《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四十八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159页、第229-230页。
  ⑩ 本文所指的“民主化”包含“自由化”和“民主化”这两个概念。民主化是人民主权和政治平等的理想,在政治变革中逐渐落实,包括扩大政治参与和国民党的党内民主,开放更多的公职选举,并有合法的反对党的公开竞争。具体可见林水吉:《“宪政”改革与民主化——宁静革命的历史见证》,台北:扬智文化事业,1994年版,第52-56页;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和影响》,第149-183页。
  (11)王振寰著:《台湾社会》,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版,第21-52页。
  (12)孙代尧著:《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14)彭怀恩著:《台湾政治发展的反思》,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21页。
 来源:现代台湾研究2009.6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zgyj/thyj/article_2010082416594_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