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7:09

湘阴县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滨洞庭湖南岸,东与汨罗市相连,西接益阳市,南邻长沙、望城,北抵岳阳县、沅江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20〞-113°1′50〞、北纬28°30′13〞-29°3′2〞。总面积1535平方千米。总人口69万人(2003年)。

目录

·                                 • 基本情况

·                                 • 地理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文化

·                                 • 人口民族

[显示全部]

湘阴县-基本情况

 

湘阴县地处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总面积1581.5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人,辖19个乡镇,418个行政村。湘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南朝刘宋元徽二年正式置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先后涌现了宋代名儒周式、历相五朝的夏元吉、清朝“ 兴名臣”左宗棠、首任中国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红军早期将领陈毅安、著名作家康濯、抗洪英雄高建成等先哲时贤。县境内留下了“ 规

湘阴县

模甲通省 ”的宋代湘阴文庙、岳州窑遗址、南泉古刹、柳庄、左文襄公祠、太和元气牌坊等文物古迹。湘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东部丘陵区被 誉为“天然氧吧”,西部水乡被称为“负离子仓”,县境内拥有横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山 岛和鹅形山度假休闲村、滨江广场、湘江花园等人文景观和旅游休闲景点。湘阴物产丰富,经 济发展,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藠头出口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农产品安全示范县、湖南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全省水产品总量第一县、水利建设先进县(已连续四 年获得水利芙蓉杯),有“藠头之乡、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和民本岳阳九项工程,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质量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8.3亿元,同比增长 10%;完成财政总收入2300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 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12.4%;农民人平纯收入4150元,比上年增加31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00元,同比增长9.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14位。

湘阴县-地理概况

 

湘阴县

湘阴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间,濒南洞庭湖。东邻汨罗市、西接益阳市,南界望城县,北抵沅江市、屈原行政区,介于东经112°30′——113°02′,北纬28°30′——29°03′之间。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1.3公里,面积1581.5平方公里,约 占岳阳市总面积的10.5%,全省总面积的0.75%.地块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隆地带。地貌呈低山、岗地、平原三种形态,具有三大特征:其一,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位居幕阜山余脉走向洞庭湖凹陷处的过渡带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递降,形成一个微向洞庭湖盆中心的倾斜面。最高处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处濠河口河底,低于黄海水平面4.3米。其二,以滨湖平原为主体,呈块状分布。

地处湘江大断裂带,构成低山、岗地;西盘下切,形成滨湖平原。除去江河湖泊及其它水面,滨湖、江河、溪谷3种平原共702.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4%,岗地占13.59%,低山占1.51%。其三,河湖交汇,水域广阔。山岗地区水系发育不良,北部平原、湖洲地区河湖交汇。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江和白水江,主要外湖有横岭湖、团林湖、淳湖和荷叶湖等,主要内湖有鹤龙湖、洋沙湖、范家坝、白洋湖和南湖垸哑河等。水域面积98.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1.56%。湘 阴位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具有春温变幅大,初夏雨水多,伏秋天热易旱,冬季严寒不多的特点。

湘阴县-行政区划

 

湘阴县

随着王朝更替和政权建设的变化,湘阴县境的行政区划迭有变更。南朝宋置县时,县以下设
乡里。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县内设永宁、怀西、归政、大义、长乐5乡,县城设一、二两坊,乡村设新市、归义两坊。元代改乡为都,改里为图。后又改都为乡,改里为都。明洪武五年(1372年),全县仍为5乡,辖32都、4坊。清沿明制,乡数未变。至咸丰五年(1855年)因办团练,改5乡为29局,下属322团。民国时,改局、团为区、乡、保、甲。至民国38年(1949年),全县设4区、1镇、29乡、428保、4887甲。新中国成立后,县内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49年,设一个区、4个办事处,辖29个乡、1个中心镇、55个集镇。

950年4月,设10个区,分辖29个乡、1个中心镇和5个集镇;同年9月组建人民政权,设13个区,辖156个乡、6个集镇。1955年6月,以地名命名替代原区名,设18个区。1956年5月,撤销18个区的行政建制,将原有的300个乡合并成53个乡。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设26个人民公社,辖209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设12个区,辖69个公社。1966年3月,析县东南5个区所辖的33个公社新置汨罗县(后改市), 年底湘阴县境内设7个区,辖38个公社、4个镇。1968年11月撤区设社。1970年,恢复区,设7个区,分辖37个公社。1984年5月,改人民公社、大队为乡、村建制, 设7区1镇,下属33个乡、7个乡级镇,共辖441个村(居)民委员会、5329个村(居)民小组;1995年,撤区并乡,全县共设32个乡镇,并以大垸为界,设立6个工委;至2000年底,撤销工委,设32个乡镇、5个管区,共辖462个村(居)民委员会、5543个村(居)民小组。

湘阴县-历史文化

 

湘阴历史源远流长。据近年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开拓。至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西汉高祖刘邦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吴改长沙为国,东汉建武七年复长沙郡。或国或郡,罗国均其属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徇定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罗县属刘。刘备、孙权以湘水为界分治荆州后,罗县归孙,仍隶长沙郡。至晋代隶属未变。南朝宋元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为安置巴峡流民,上表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属长沙内史,县治设琴棋望(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县治迁黄花城(今濠河口镇黄花岭)。

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湘阴入岳阳县,县治迁长乐古城(今汨罗市长乐镇)。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县治又迁至春秋罗子国都城、秦代的罗县县治古罗城(今屈原行政区马头槽)。唐武德八年(625年),并罗县入湘阴。此时县域广阔,地墨守成规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广,难于治理,遂析湘阴县东部地置昌江县(今平江县),同属岳州。同年湘阴县治迁城江城(汨罗市川山坪镇常公村)。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县治再迁白茅城(今汨罗市川山坪镇石桥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阴改属潭州(今长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县治迁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现在的县城(文星镇)。元成宗元贞年间升湘阴为州,属潭州路,文宗时又改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长沙府。

清朝仍属长沙府。民国初年直属湖南省,民国26年(1937年)底,湖南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9年(1940年)设行政督察区,湘阴均属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湘阴属长沙专署,1952年属湘潭专署,1964年属岳阳专署。1966年,因县域宽、人口多,划出湘阴县东部5个区建汨罗县(后改市),1986年,与汨罗同属地改市后的岳阳市。

湘阴县-人口民族

 

湘阴是开发很早的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生息。夏代禹王败逐“三苗”于长江流域,有部分苗族部落迁入;春秋时楚国迫罗子国遗民徙进;晋、汉、五代,北方人民不堪兵燹与灾荒之苦,大量南移,亦有部分流民入籍,县境人口随之增加。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开荒,将召民垦荒多少作为赏罚地方官吏条件,时有江西丰城、吉安一带人民纷纷迁移湖南落业,湘阴人口大增。据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记载,是时198族中,有129族系明代自江西迁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口达58205人。洪武之后,因封建统治者生活日奢,赋役名目

湘阴县

日繁,加之连年水旱灾荒,人口大减,至成化八年(1472年),仅有39874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人口回升,达53374人。清康熙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部人民“夺湖为田”,相继围垸69处,外地来垸耕种者络绎不绝,至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人口增至637170人。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堤垸逐年增多, 迁入人口增长,至民国11年(1922年),战争加上剥削阶级敲骨吸髓,人民缺衣少食,县境人口徘徊于68万左右,至民国18年方再次突破70万。此后,又是连年水、旱、疫病流行,仅民国24年(1935年)6月一次水灾,即死亡2000余人;日军4次犯境,74940人惨遭杀害。到民国36年(1947年),人口下降到55.8万,较民国23年(1934年)减少17.93万。
民国37年(1948年),遭受严重水灾、风灾,灾民外流,人口减少。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逃荒外出及在他乡就业的人员纷纷归回故里,外地求学者亦返家园,加上解放后的南下干部及驻县部队,一年间增13万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8年人口发展出现高峰,9年间,净增16.85万。1959-1961年,人口发展形成低谷,到1962年的4年中,减少4.58万。1963-1976年,人口发展再次出现高峰,14年中,净增14.9万。1977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人口发展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至1985年,9年间,增4万余人。1986-2000年,15年间,净增不到9万人,尽管育龄人口基数大,但人口增长不多,步入低生育低增长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得到稳步推进。
    全县人口中,除汉族外,还有蒙古、回、维吾尔、苗、壮、满、侗、瑶、土家、彝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02%。湘阴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居住已历时500余年外,其他均是1950年后从外地调入的教师、工人和其他工作人员。

湘阴县-民俗风情

 

湘阴风俗人情变化较大,它既继承了古代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摒弃了不少陈规陋俗。近年来湘阴人赴深圳、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打工者多,加之交通便捷,与外界交往日趋繁密,吸收了改革开放新风尚,形成了既有本土风味又有时代气息的风俗人情。  

湘阴县


性情 自古以来,湘阴人勤劳检朴,敬老爱幼,和睦邻里,礼貌谦让,热情好客。“早起三朝一工,免得遭穷落下风”、“要得好问三老”、“远亲不如近邻”、“让人不是怕人,躲路不是呆人”、“火要空心,人要公心”等民间谚语代代相勉。湘阴人守本份、讲公道,急公好义,遇凶顽、霸道之事当仁不让,群起而攻之。新中国成立后,论宗族、信鬼神、讲风水、重男轻女等陋俗逐渐革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致富光荣” 、 “创业光荣” 、“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湘阴”等新观念深入人心。

语言 湘阴的方言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四个方言片,一个方言岛。县城文星镇属湘方言的新湘语区。自五代至明清,江西人陆续迁居湘阴,故县城方言较多赣语因素,与南昌语相似。南湖 小处,系1954年从沅江县划属湘阴,基本上是益阳方言。城南、岭北、新泉、浩河小片,属长沙方言。杨林寨乡系柘溪水库区移民居地,其语言属湘方言娄邵片。现在的年轻人都能说普通话。  
 
衣着 解放前居民穿着差别大,富家人以丝、绸、呢、绒为料,男子戴礼帽,穿长衫,女子着旗袍。农民多以自织自染的青、蓝、白、红土布为料,女多数穿大襟衣,男女都着操裆裤。在湖区,男女寒冷天爱用一条数尺长的白色棉纱巾缠头,且将巾须飘垂颈后。近年,普遍用化纤、混纺、毛料、呢料为衣料。年轻男女着装款式千姿百态。夹克、西装、牛仔裤、蝙蝠衫、超短裙、 露胸衫、套装、旗袍,各取所爱,追逐时髦。老年人着中山装、国防服,西装革履、穿夹克者也不少。戴鸭舌帽、风雪帽、博士帽,穿各种平跟、高跟鞋,形式多样,城乡无别。
 
饮食 主食为大米,早餐多为面食。家常菜除四季蔬菜外,爱腌腊鱼、腊肉,自制干菜、泡菜。多数人爱吃辣椒。午餐较讲究,小鱼虾、鸡鸭蛋叫“小荤”,来客或请工匠则加鱼肉等“大荤”,款待贵客则宰鸡鸭,上甲鱼、乌龟、鳜鱼等特种水产及海鲜。吃鱼讲究春鲇、夏鲤、秋鲫、冬鳊,三月螺头四月鳝, 鳜鱼、才鱼四季宜。还有春节吃糍耙, 元宵吃包有枣泥、芝麻、桂花、食糖的元宵它,端午节吃粽子, 三伏天逢伏吃姜炒子雄鸡之俗。葱白鱼丸、麻

湘阴县

辣野鸭、红绕鳝片、椒盐鳜鱼等是湘阴的名菜。近年, 乳鸽、鹌鹑、乳猪、乌龟、甲鱼、海鲜等成了席上常品。城乡人民喜饮谷酒,讲究喝“豆子芝麻姜盐茶”。客人到,主妇将茶叶与少量食盐放入瓦罐内,用滚开水 冲泡, 然后加入擂碎的生姜和炒熟的豆子(黄豆、黑豆或绿豆、小豌豆、饭豆)、芝麻敬客,随喝随添,直至大汗淋漓,夏清暑解热,冬祛寒去风,健脾开胃,益气怡神。相传此茶起自南宋岳飞驻军湘阴之时。岳飞南征,大多数将士不合南方水土,大都全身虚肿乏力,岳飞本人也不例外。当地一长者见状,携茶叶、姜、盐、豆子进营,教以调治方法。岳飞服后,顿觉心舒心顺,满口生津,即命大锅煮茶,全军共喝。不几天,全军将士痊愈。于是,这一食俗就在湘阴流传下来。  
 
婚丧喜庆 解放前男女婚配多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早婚、指腹为婚、摇篮定婚亦不少见。寡妇再嫁、男子入赘受到歧视。解放后,男女婚姻自主。乡下,男女谈妥之后,男方有办“成器饭”(请女方家长、近亲长者、介绍人参加)、婚前送“离娘席”(多以钱代)、结婚前夕办“陪媒酒”、结婚日办“喜酒”之风。新婚之夜作兴“闹洞房”,可连续闹三天三晚,叫“三天不分大小”。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回门”。生孩子时,沿俗办“三朝酒”,孩子周岁办“周岁饭”,亦称“抓周酒”。届时用盘盛象征工、农、商、学、兵等行业的用品,让婴儿去抓,以预卜其职业爱好。此外,还有祝寿、乔迁、祝贺子女考上大学、中专等喜宴。近年来新事新办蔚然成风。

丧葬多因家庭经济情况和死者年岁大小而异。家底厚的,铺场(扎孝堂等)、闹丧、择期、相地、开吊、出葬,常延至四五天或七八天。入夜邻里戚友相聚,通宵吹吹打打,谓“闹丧”、“坐夜”。有的几人边敲锣鼓边即景对唱歌颂死者、慰勉遗属的韵语,叫“唱夜歌”。解放后,城镇 和部分乡村办丧事有所改进,有的只以追悼会的形式表示哀悼。1985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推行火葬,大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照规定办事,部分城镇居民也在执行,但未能普及。近年,有的地方请道士礼生“做道场”、念经拜佛、烧纸钱、化冥屋的旧俗又在抬头。湘阴称掘墓穴叫做“开金井”,抬棺叫做“抬重”,抬重者叫做“八大金刚”(一般是8—16人),送葬的仪仗少则几十人,多达数百人。

佳节  湘阴人重节日,爱热闹。传统节日以农历为主,至今仍沿俗进行的有春节、元宵、清 明、立夏、端阳、中元、中秋、重阳、小年、除夕等节日。  
春节: 早为隆重,从头年的农历十二月开始就备年货、解(杀)年猪、腌肉、熏鱼,作各种准备。腊月二十四称过“小年”,这天为大扫除的日子。二十七炒豆粒、二十八杀鸡鸭,准备工作方称就绪。除夕称过“大年”, 家家贴春联,人人换新装,讲究炉火通红,灯光明亮。农村的猪栏、牛舍都要点灯,名日“亮栏”,以示来年红火、光明。这夜,邻里小孩结伴沿门喊“恭喜”,叫“送恭喜”,各户以粮果饼糕相待。近年增加了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内容。大年初一零点正,各家各户大放烟花鞭炮。爆竹声沸沸扬扬,经久不息,夜空中五光十色,异彩缤纷,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 湘阴人闹元宵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氛异常热烈。其最大特色是舞龙、“耍故事”。解放前,城关地区按居住区域分红、黑两帮。过了正月初五,红、黑两帮各自派出“报子”领数十人拥直径约1米之大鼓,以大锣相伴,挨户大擂大唤派捐。正月十一、十三,两派分别玩龙耍虾子,元宵夜竞赛进入高潮。1949年后, 玩龙风俗被革除。1980年后,玩龙以其热闹、具有庆贺性再度在城乡盛行。所谓“耍故事”,是人们按照古代历史小说、戏剧、神话中的故事内容,挑选一些

湘阴县


青少年与幼儿,打脸挂须、戴盔披甲、穿红着绿、点额描眉、乔装成故事中的人物,配以场景, 组成“草船借箭”、“打鼓骂曹”、“幽闺拜月”、“太白醉酒”、“八仙过海”、“七姐下凡” 等故事。安置在木质台子用上,四至八人抬着走的叫“台故事”;安置在彩船(船形台子)上的叫“船故事”;骑在马上的叫“马故事”;故事人物踩着六七尺高的木棒走的叫“高脚故事”。耍这样的故事不仅要追求数量,以多取胜,而且要讲究质量,以巧服人。“耍故事”是元宵的内容之一,其时配以龙、旗、鼓乐、火流星等,浩浩荡荡,成百上千人在通衢大道上游玩。元宵之夜,不论城乡,均以糯米粉作元宵它,彻夜灯火辉煌,有“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谚。  
 端阳: 湘阴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古罗子国属地。“端阳况渡,吊屈原之溺水”, 每年端午这天,湘阴沿江集镇,特别是县城,沿例举行龙舟赛。历史上县城出现过各种龙舟赛阵容,清末民初“红船”与“黑船”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习惯是五月初一龙船下水,检验班子,称作“齐桡”,初三、初五是预赛和决赛日,称作“正船”。农历五月初五,数条龙船竞渡,观众如云。“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江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去儿歌不知流传多少代。解放后,龙舟赛不再分成帮派,由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赛事,争标夺胜的气氛更为热烈。  
此外,湘阴人在“立夏”这天有吃糯米它子和鸡蛋的风俗,有“立夏吃个它,双脚跳过河;立夏吃个蛋,磨砻鼓(鹅孵石)都踩得烂”之谚。

湘阴县-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资源构成可概括为“一山四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貌类型以冲积平原和岗地为主。成土母质以河流冲积物、湖积物、第四纪红土为主。全县平原面积702.11平方公里,低山21.4平方公里,岗地200.9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57.06平方公里。全县地势较平坦,土地适种性广。土壤以水稻土、红壤、潮土为主。西部堤垸平原和湖洲分布着水稻土和潮土;东部低山岗地分布着红壤和水稻土。平原土壤耕层深厚, 质地疏松,肥力较高,适宜水稻、油菜、绿肥等作物生长。岗地红壤,质地较粘重,酸性强,缺乏养分,适种茶树。低山红黄壤,质地较松,有机质丰富,有利于林木生长。湖洲潮有利于林木生长。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夏季淹水,冬季干涸,适种芦苇、意大利杨。   

湘阴县


气候资源  湘阴位于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高,夏季长达4个月,同时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热季节,高温期同多雨期一致。年平均气温为17℃,日极端高气温为40.1℃,极端低气温为-14.7℃。全年无霜期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 97千卡-119.3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392.62毫米,雨季(3-7月)降雨平均量可占年平均总量的54.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37%。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南风、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境内适宜于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特别是对喜热的水稻、棉花等作物有利。冬季气候亦适宜种植油菜、荞头、蚕豆、小麦、绿肥和蔬菜等越冬作物。上述温和的气候,亦有利于各种水陆动物的生长繁殖。   
水资源  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沼塘堰星罗棋布。湘资两水在县内流经长度达250余公里,内江流经长度70余公里,计有外湖81个,内湖78个,塘堰3372个,水坝2249座,水域面积98.6万多 亩,可利用率在55%以上,为养殖、捕捞、灌溉、航运、工业用水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水源。  
生物资源  县域适应性广的土地资源和光、热、水资源,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有以水稻、红薯为主的11种粮食作物,有以茶叶、棉花、荞头为主的15种经济作物,有以芦苇、湘莲为主的10多余种水生经济作物,有以松、杉、樟、柳为主的228个树种,有以青、草、鲢、鳙、鲤和湘云鲫(鲤)为主的114个鱼类品种,有以猪、牛、山羊、鸡、鸭、鹅为主的9个畜禽种类。全县山林24万多亩,林业用地占陆地面积的16%,森林覆盖率为12.5%,用林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岗地。其中杉木基地分布在界头铺、玉华、长康等乡镇的低山地带及六塘、石塘乡部分岗地。防护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从外地引进的意大利杨和美国松分别植于北部湖洲上和东部山岗区,引进的树种生长茂盛,大有发展前途。境内多珍奇生物,珍稀树种有银杏、枫香、杜仲等30余种,珍禽异兽有麂、獐、獾、锦鸡、鸳鸯等。珍贵鱼类有中华鲟、白鲟、银鱼、胭脂鱼、非洲鲫等,还有特种水产甲鱼、乌龟、泥蛙、龙虾、河蟹、贝类以及 世界珍稀的白鳍豚。   
矿产资源  湘阴非金属矿比较丰富。主要有重砂矿、细芝麻石、陶土、砂卵石等。孙家坪、袁家铺、文家铺等8个细谷砂矿,C1和C2级重砂矿储量丰富。包括独居石、金红石、钛铁、柘榴石、锆英石等多种矿石。细芝麻石分布在界头铺、玉华、长康等乡镇的花岗岩山地,藏量甚多,可长年开采。陶土(白泥)遍布于樟树、石塘、六塘、界头铺、袁家铺、静河、白泥湖等乡镇,砂卵石分布甚广。此类工业、建筑原料大有开采前途。   

湘阴县-经济发展

 

2006年,我县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湘阴目标,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质量上,大力推进“三化”进程,自我加压,锐意进取,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湘阴县



 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200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3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8亿元,同比增长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15.6亿元,同比增长12.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 31.6:38.4:30调整为 29.9:39.2:30.9,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完成财政总收入23008万元,同口径虽比上年下降11.8%,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提高到56%,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有所提高。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利用陶瓷一厂改制引进年产 8万吨的兴隆纸业已建成投产,广兴化工二期新上 5000吨氧化锌项目,大地化工完成4万吨脱碳装置技改项目建设,士达纺织建成二期3500锭亚麻纺生产线,大批规模企业呈现效益提升、税收提高、就业增多的良好局面,全县 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0亿元,同比增长20%,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22.6亿元,同比增长12.8%。工业税收达到了3000万元,为国有企业改制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向国家和地方提供税收最多的一年。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抓住被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示范县契机,全县共落实水稻复种面积118.08万亩、玉米基地 6.5万亩,种植茶叶 5万亩、藠头5万亩、油菜16万亩,发展牲猪171.6万头、家禽948万羽、水禽398万羽,起水水产品11.8万吨。同时以发展品牌农业为举措,加快做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29个农产品获质量安全认证,2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 QS认证, “长康”、 “福湘”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长康酱油等5个产品获湖南省品牌产品称号,义丰祥食用植物油等2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康田软米”获省第八届农博会金奖。第三产业日趋繁荣。以界头铺、鹤龙湖为代表的休闲去处人气渐旺,带动了“农家乐” 、 “渔家乐”观光休闲消费持续升温,并通过启动“万村千乡”工程,加强市场管理和专卖特种行业管理,推进新型服务业,市场消费兴旺。同时,金融信贷服务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额21.66亿元,同比增长17.8%,各项贷款余额16.6亿元,同比增长3.73%。

二、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基础明显改善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县共确立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示范村35个,植树造林300多万株,完成农村改水改厕2000户,新建沼气池3000口,改造、完善水利设施918处。白泥湖乡楠竹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并即将完成东湖防洪治污工程和旭东路、湖滨路建设,完成了通达湖综合治理工程、洋沙湖风光带、洋沙湖地表水厂建设,建成了四大家行政办公楼、国土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交通建设有了新发展,临资口大桥建成通车,漕溪港深水码头和高岭汽车新站建设全面动工,白马、西林、新泉 3个农村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通村公路硬化480多公里、通乡公路建设 18.7公里,拉通了连接望城苏廖围的沿江大道。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制定了县工业企业治污方案和重要水体保护方案,认真开展城区禁噪专项治理行动,新增城区绿化面积 6万平方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湘阴县


 三、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在7个乡镇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试点;全面实行村帐乡代管,实现了村干部工资统发;全面实行依靠排水协会伴照明电收取农排水电费的农排水电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配套改革,近2万名农村贫困学子受到了政府“两免一补”扶贫助学的温暖,调减学校15所,新建农村寄宿制初中3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万平方米。工商企业改制扫尾力度加大。原县属工业企业9487名职工有8592人参加社保,4826人实现再就业,70多个财贸二级企业管理机构得以精简,新增企业续保1000多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了长元人造板厂、伊佩斯科技等战略投资者和鸿跃化工、英波达服饰等各类项目93个,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继续做大,进出口贸易总额4000万美元,居全市前列。

四、各项事业统筹推进,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以县血防医院门诊大楼竣工为标志的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全县新增城镇就业528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21人,“4050”人员再就业1037人,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350人,新增劳动力转移 17535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扩面分别达3012人、2762人、2350人、2109人、6377人。低保月人平补差标准由53元提高到72元。完成了湾河、关公潭、白马 3所敬老院建设,全县集中供养五保老人 670人。积极开展扶贫帮困,脱贫人口2400多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完成血吸虫病查螺 70058亩,化疗50594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助残工作扎实推进,免费发放爱心轮椅474辆,帮助残疾人新建住房35套。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向省、市申报科技计划项目9个,其中福湘木业“E0级环保型杉木细木工板”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产品计划项目。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日渐繁荣。计划生育实现“保类进位”目标。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民人平纯收入达4150元,同比增长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800元,增长9.9%。

五、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湘阴县


认真抓好信访排查和信访接待回复工作,全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2.3%。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狠抓打击“两抢一盗”、“地下六合彩”和刑事案件侦破及扫除黄赌毒等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治调网络建设,成功处置了“7•25”群体性事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同时,着力推行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制,“绿卡”服务制,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66项,规范收费23项,查处“三乱”案件40余起,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全社会呈现和谐向上的生动局面。
2007年,我县将全面落实优势优先发展要求,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和三产业发展,加
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保持上年水平、完成财政总收入3.2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