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悲剧:善待小人 骄士大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4:02

 

关羽的悲剧:善待小人 骄士大夫

 2010-07-30     深圳新闻网

  

  关羽的“义”体现在义释曹操这一情节里,《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心理变化描写非常细致,整个过程写得也合情合理。当然今天看关羽义释曹操这件事,还有两种意见:一种说关羽放走曹操,确实是以私废公,背离了忠义,甚至说他敌我不分,丧失立场等等。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也可以那样去评价。但是另外有一种意见认为: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所以关羽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在当时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历史条件之下,关羽这样做,不应被过多地责备。

  关羽的儒雅在《三国演义》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示了他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在裴松之的《注》里讲了,在别的史传里面也提到了。《三国志平话》写他喜欢看《左传》,而且每看到乱臣贼子传的时候,他就很生气。《三国演义》也写了他喜欢读《春秋》。正因为这样,关羽的勇和别人的勇不太一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里边。所以张飞的勇,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粗,而关羽的勇就显得有点儿雅。

  当然书中也写了他性格的缺陷,就是史传所说的“刚而自矜”、“性颇自负”。当刘备取得西川,把马超封为平西将军的时候,关羽听了以后,很不服气,他要离开荆州,去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赶紧写信夸奖了他几句,说他“绝伦超群”,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这才没有擅离岗位。刘备封五虎将,黄忠是其中之一,关羽也不服气,要去和黄忠比武,说自己不愿意和“老卒为伍”。当然他从来不反抗刘备,也从来不责备张飞。

  《三国演义》既写了关羽的美德,也写了他的缺陷,后来写了他的死,这是一个悲剧性色彩很浓的结局。当时他镇守荆州,荆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最初是诸葛亮亲自坐镇荆州,关羽和张飞是副手,可见荆州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后来庞统死了,诸葛亮赶紧进川,就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交任务的时候,书里面有一段寓意很深的对话。诸葛亮问关羽:如果曹操来攻,你怎么办?他说以力拒之。又问,如果曹操和孙权一起来攻怎么办?他说分兵拒之。孔明说,如此荆州危矣,于是当场送了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说记住了,但是后来他忘了。结果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他被围困时,诸葛瑾曾劝他投降,可关羽表现得大义凛然,说,我主以手足那样待我,我哪儿能够背义投敌啊?如果城被攻破,我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结果被杀了。

  关羽以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他性格的因素很重要。因为在《关羽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很有启示,是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就是说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是很正常的道理。还有《华阳国志》里的一段话,也挺有启示,说关羽是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张飞是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是以皆败。就是说关羽对待小卒不错,而对待士大夫态度傲慢;张飞是喜欢君子,而不体贴小卒,所以他们两个都败了。做人是很难的,对待士大夫,你不能够骄傲;对下面的人你也不能不体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结果就会失败。比较诸葛亮的悲剧来看,有学者说,那是事业和天命的矛盾,而关羽的失败是事业和性格的矛盾,有一定道理。

  至于关羽崇拜的形成,大概从北宋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为关羽封官加爵,开始把他封成了崇宁真君,后来又把他封成义勇武安王,后来又封为关圣大帝。据说到了清代后期,宫廷里演戏,如果关羽出场,皇帝和后妃都要站起来离开座位,假装往前头走几步,表示对关羽的尊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概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一些因素有关系,因为这个,还举行过一次国际研讨会,讨论中国历史文化下的关羽。关羽崇拜,确实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主讲人:张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地点:中国现代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