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纪念伏羲、女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3:57

为什么提出纪念伏羲、女娲,人们不是已经知道纪念黄帝的重要性了吗?伏羲、女蜗应当被认真纪念,因为他们是比黄帝更早的,更具有根芽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不论是从历史文献考订和民间风俗研讨新视野看,还是从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意识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纪念伏羲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作为纪念伏羲、女娲代表的上古文化的重要方面,即对他们制嫁娶、正姓氏历史创造的纪念,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毫无疑义地应当得到大家的重视。

我看到由几个重要机构、团体合作,又由河南省周口市(即伏羲、女娲重要史迹所在地)筹划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方案的草案,欣喜过望。为办好这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姓氏文化节以及继续深化和扩大纪念伏羲、女蜗的文化工程,我想谈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全面认识伏羲、女蜗的文化意义

关于中国上古文化始呈华彩的阶段,中华民族中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都有丰富记述。按照近现代科学认识对这些记述进而作出论著的,茅盾先生应属先进之列。他在早年所著《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论及中国神话“历史化”。这实际上点出了中国神话在多种文化因素作用下,全神和半神在分别澄化,特别是那种半神的人间英雄向历史系统复归的现象。而在这种现象中排在最前面也最突出的就是伏羲、女娲。他由《周易·系辞》所说“古者庖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一段文字论断“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由神话中的‘主神’变而为民族文化的始祖,是很合乎情理的。”这本是大致正确而有创见的论断,可能由于在和希腊神话类比中看以龙为主要象征的民族大家庭。第二由葫芦传说论证了伏羲、女蜗是中华民族各族与上古洪水抗争,并在艰难中创始文化,包括人伦姓氏文化,那种先民的代表。这就为探寻中华民族文化根源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近些年盛世兴文的良好风气中,各地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对伏羲、女蜗的研讨有了新的更细更广的开拓。对历史文献、考古新证和现存地面人文史迹及风俗事象的探究,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们对伏羲、女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始祖意义的认识。比如,整理古籍中对有关伏羲、女蜗各种文献的比较与辨析,包括他们姓氏、称号的辨析;河南、甘肃等省市对西华县女蜗城、淮阳县太昊伏羲故都陈地宛丘、舞阳贾湖的上古遗址中有“昊”字龟甲、天水市伏羲庙等的报道、保护与研究;辽河至渤海地区红山女神像及猪首形玉龙的发现以及贝加尔湖岩刻文字“娲”、“佑”的发现等。这些都为伏羲、女蜗的历史真实存在提供了力证。各族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伏羲、女娲形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作了新的认识。比如,苏秉琦依据丰富的考古新发现作出中华上古文明应当延伸到一万年以前为开端的论断;彝族学者刘尧汉等依据伏羲、女蜗称号变化等材料,论述先民龙虎文化相互影响对伏羲时期文化形成有重要作用,如此等等。说明现在全面认识伏羲、女娲所代表的上古时期文化创始的意义已经有更为厚实的基础;而中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新世纪建设发展的宏图又为加深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流,包括姓氏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迫切的现实需求。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可用姓氏文化为引题加深对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始祖形象的认识,多方面地从他们那里继承和吸取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其要略可有如下几点:

其一,伏羲、女娲代表上古先民所作多方面建树,体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力克艰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像“师蜘蛛而结网”,“养牺牲以庖厨”,“画八封、别八节而化天下”,伏羲作琴瑟、如娲作笙簧以乐育众民,还有建历日、止滔水、射猛兽、开始化育养蚕等等。其中以“制嫁娶、正姓氏”为治理人伦以保证民族健康繁衍的明智创造。

其二,伏羲、女蜗代表上古先民超越局部争执而趋向融合的大势,奠定了世界上少有的不同部族协同发展,并形成以龙图腾部族为主流的中华民族的良好基础。其中龙、虎、凤、龟诸图腾与正姓氏的相关图景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从起始阶段就具有民族认同精神,并为后来人认识万姓同根的意义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其三.伏羲、女蜗都代表上古先民天人统合的精神,后人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合发”等等。《春秋内事》称:“自开辟后,五纬各归其方。至伏羲乃有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始合之以为元。”《归藏·启筮》称:女蜗“筮张云幕而枚神明”。其功效和目标是“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据王大有收集考古图样,距今7000至5000年的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和黄河、长江南北多处上古遗址中分别有双鱼形太极图和测日量地相合的古八封图,说明伏羲、女蜗时代兴起并流传以阴阳八卦显示的天人观并非虚话。这种天人观体现在人伦的治理上是“制嫁娶”,于春日顺天时地允许男女婚配,并设固定处所,命名暤禖,又叫高媒。他们又定“俪皮为礼”,适合当时婚礼要求与经济条件,应属人文创举。

其四,伏羲、女娲代表上古先民要求体现民族文化初创时期即具有认知、道德与审美相统一的精神。史料记载:伏羲和女娲都具智慧,使得人民“颇文”,而且记载他们同具”圣德”,又倡导音乐等,以化育人民。记载称,他们的母亲华胥氏生他们之前那里的人是“美恶不滑其心”,而他们治民所达到的“颇文”应当是分辨美恶的“文”。值得注意的是,史料称扬”伏羲大目”,又称女蜗善化以至“一日七十化”。这些不应当简单地看作生理特点或特异功能。从历史文化意义看,大目与古汉字”相”字构成的含义正相吻合。古文字在木旁绘大眼睛,正示意对木材之类的辨识力与鉴赏力的统一。此后由“相”衍生的许多词都说明了相关文化含义的源流。就说与嫁聚、姓氏文化相关的相亲,按本义应当是当事人自己去端相、选择、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封建时代只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至不许婚嫁双方本人见面互相相亲,是违背先民精神的。又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女蜗之肠,化为神,“横道而处”。按照郭璞注,“肠”或作“腹”,又说传说称她“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如果把传说与她治理各部族的业绩相对照,这里的“化”其实是化育众多部落,其中“腹”应当说是心腹,即作为最可依靠的部落,或即同姓氏的部落守护着交通要冲。参照女蜗城的所在及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此说应当易解。

以上点到几个方面,已经可以看出:由纪念伏羲、女娲所代表的先民姓氏文化可以通向更深更广方面的文化内容。我们做好纪念伏羲、女蜗的文化工程,不仅对振兴周口市、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有巨大作用。对团结国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继承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也有巨大作用。

纪念伏羲、女蜗应该有的态度

就伏羲、女蜗“制嫁娶、正姓氏”的贡献而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来说,现在既有允分的理由和条件,但也有需要我们做艰苦工作的难题。从传说、文献等记述到现有姓氏和取名状况的联系,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考古、考证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应当说,把姓氏文化节持续办下去,这本身就是启动一个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伏羲、女蜗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初始阶段加深认识并且增强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个工程卓有成效,我们应该采取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倡导的,并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行之有效的作风,也就是正确的态度。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接着就是取精用宏的态度。这二者相辅相成,对姓氏文化探明源流和推及整体人名文化探明源流以加强人名文化建设,都是很重要的。我在前些年写过一本小册子《中国姓名文化略说》,这些年写了这奉《汉语人名文化放谈》,其中谈了姓氏和取名两方面问题,为便于群众现实应用参考,侧重取名方面。要加深人名文化全面研究,就要力求在纪念伏羲、女娲,举办姓氏文化节的激励下,以上述态度参加这一文化工程。

由这一认识也就引出了对伏羲、女蜗本身姓氏、己名及称号的辨识上加强研讨的问题。史书和传说对伏羲、女娲这方面的记述颇为纷纭。为了有助于首届姓氏文化节的研讨,我想依据上述应有的态度,抛砖引玉,略述浅见。

先说伏羲、女娲的姓氏和称号。对他们姓氏的记述大致有两种:一种说,伏羲、女蜗均为风姓。从“风”字繁体为“凡”、”虫”构成,有学者认为这表明是由龙蛇之属图腾而形成的姓。一种说,伏羲为风姓,女蜗为云姓。有学者以“云从龙,风从虎”为据,认为这表明龙女蜗与虎伏羲二者姓氏关系。如果按龙图腾本是吸收鳄(鲜)龙、蛇、龟、虎、鹰、牛、马等不同图腾而成,包含多种姓氏的文化成因来看,二说可以相通。虽然还需进一步研究其细节,并不影响姓氏大局。

至于伏羲氏、女娲氏,或简称为伏羲、女娲,又有加尊称为太昊伏羲、羲皇、娲皇等,这些显然都是称号,而且就其作为部族代表人物称号看,可以视为世袭连用的称号,并不是姓氏。要注意的是,这种称号在古文献里是用形音义兼具的古汉字中多种近音而文化含义不同的字来记载的。从这些差别里是不是可以考察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蕴呢?这里仅作为研讨课题提出,请熟悉有关材料和学科的人士共同进行研讨。

其一,伏羲、女娲存在的年代和其称号的关系。伏羲又称为太昊伏羲,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占卜龟甲文字属于距今9000至7800年前文字。据报道有古字16个,其中已有“昊”字和“目”字。参照在那个时代,河南淮阳、舞阳一带早已作为伏羲部族活动中心地区,出现此字,并非偶然。稍后的山东莒县少昊活动过的地区,在陵阳河遗址陶器上也出现“皇”字,并涂以朱红色以示庄敬。“昊”为借盛阳尊称领袖人物,“皇”是戴羽冠人主用词,二者为早期称太昊伏羲的称号作为力证是不是够分量呢?由此对考订中华上古文化创始时期的年代也应有新的认识。我很赞成宋健等同志关于加强中华文明研究断代工程的呼吁,我看不仅应该进行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也应该进行三皇五帝的断代工程。现有考古发现可称为上古初始文明遗迹已测定可延伸到9000年到1万年以上,这种断代工程可与纪念伏羲、女娲及人名(包括姓氏、取名等)文化研究同时地又结合着进行。这是该做的吧?

其二,人们已经知道伏羲、女蜗与葫芦传说的密切关系,对他们称号记载伏羲为匏牺、包戏,或称女娲为又(女包)娲等,都是表明他们是出自葫芦那象征阴阳合体的人类始祖。还有一种现象,伏羲可以称伏牺,也可称伏希,女蜗也称女希。“牺”,作为汉字本义有完整而希罕之义,“娲”何以也可称“希”?二者都称“希”,与同被载为先民代表的狶韦氏的关系值得考究。《庄子·大宗师》在记上古人物得道以治世的功效时,在伏羲前面未讲女蜗,却讲了狶书氏。他说,“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这里狶韦氏所指何等人物,别处所载不多见。所以得道可以“挈天地”如果用来指测天治地,又可以开启人伦,化育众族,制定高禖等事功,倒很像女娲。从文字含义来看,“狶”通“豨”,为猪形,“韦”指熟皮,又有修长之貌。联系女娲本为龙族领袖,而龙图腾的原形图腾主要为鼍龙,即现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传说其能化虎作声,又名呼霄虎,也叫忽雷。据出土文物考订,当时黄河、长江南北与近海诸地普遍存在鼍龙。现见上古陶器多有以为饰纹的。山西襄汾陶寺上古文化遗址还有挖木蒙以鳄皮为鼓的遗留鼓框。是不是这个“狶韦氏”正是猪婆龙族领袖女蜗的又一称号呢?再看约7000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发现女神庙供奉女神,并出土猪首形玉龙。有学者对此玉龙只从猪形了解。其实,首似猪首身躯修长,并不是纯猪特有形象,而是猪婆龙,即鼍龙形象。这是不是与崇祀女娲相关呢?还有更北一些贝加尔湖地区岩刻古文字中有“娲”、“佑”这样的文字。这是不是又可为在向北、向东迁移古先民中仍保持崇祀女娲的文化传统做一种证明呢?

其三,中国上古曾是母系社会。这一点,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讲到文字发展中姓氏加女旁构字情形时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进一步的问题是,母系社会部落领袖人物女蜗、伏羲的称号有没有别的文化形态的印迹做为佐证?可喜的是,这种佐证可以找到。甘肃有位叫蒋书庆的中年学者,在其《破译天书:远古彩陶花纹揭秘》一书中,就远古(即上古)彩陶三角花纹与同时代河南浪阳墓葬堆塑龙虎图像旁特置三角形堆塑图像对照,又与竺可桢先生早年做出的天文观测推断对照,得出三角纹或三点呈三角位纹与天象织女三星对应,是母系社会特有的文化观念的论断。此论对女娲存在时代的纪年和伏羲称号的另一种理解都有意义。

该书由夏鼐转述竺可桢先生推断二十八宿称谓起源的见解要点是:“由于天球赤道今昔的不同,推算出自公元前9000年以来,二十八宿之位于赤道上者,当公元前2370—4510间为最多,达十二宿”。蒋书庆由此认为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为竺可桢的见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一时代正与彩陶文化高度发展成熟期的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时间阶段相暗合;他没有进一步说明的是:既然此时三角形花纹在彩陶上仍然是突出的代表母性受崇观念的重要花纹,濮阳墓葬已是男性为主却保留崇母性的三角形堆塑图像,应当是比此更早的素陶时代即形成的崇母观念的遗存形态。好在该书另一处就北天极恒星间位置的移动,说明上古早期织女三星正处于北天极中心圈,成为人间注目的星相。后来织女三星渐渐移出,要复归中心圈约在12000年之后。这种天象与人间母系社会女主为贵的对应,是不是造成以三角形或二点构成二角位的形象成为文字与陶器纹饰的重要原因呢?比之那种把上古三角形纹只看做女子性特征比喻纹图的理解,是不是更多一些天人对应的文化内容呢?

这种文化印迹与女蜗、伏羲称号的关系对照中也可有新的认识。有的学者曾猜测星否女蜗、伏羲与传说中的兄妹关系不全相同,应为两个亲密部族的首领的代称、其首代都应为女性,称号下代接续,以后却逐渐化为男性为主。其理由是女蜗首代为女,“羲”字也为女意,有下半字中的“  ”可以表示。此说可供思考。但也要可以认为“羲”指羲和,为太阳的生母及驭者,加了“伏”字可以代表当时测天观日以制历法的水平。回过头来说,不论哪种情况,都应该是人间崇女的事实促成了人们对天象织女二星的注目与作为代表性三角位纹象及相应观念的发展。刘尧汉等发现彝族虎推动地球转动的古图上在地球上空有三角位三点纹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至于古天文学或叫古代星占、星经何时命名为织女星,那倒是另外的事了、是不是如此呢?

其四,女娲氏又称女蜗氏,伏羲氏又称宓牺氏,这样的称号与其作为部族首领居住条件与建筑制式也有关联。由葫芦传说可知古大洪水给人们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古人常称道的蜗居是不是选择高丘以避水害的必然迫求呢?就传说看,一说伏羲生于秦地成纪,即今甘肃天水一带;女蜗生于任城,即鲁西南近淮海古地,为遭水患重要地区。一说伏羲、女娲都出生于昆仑山下,昆仑,实为葫芦音转。二说都点明当时建筑注意避水害的要求。由此是否可以看到古传蜗庐或蜗舍式建筑与女蜗称号有关呢?晋崔豹《古今注·虫鱼》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  ,曰蜗舍。”《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附胡昭传裴松之注也引《魏略》等称,焦先依三皇时古式自作蜗牛庐“净扫其中”。后世道教继承原始巫道精神,多称道教建筑或隐居地为洞府,也与蜗庐式建筑有关。解放前,我曾在一处道观里入一所解放区所办学校求学,那是位于山西闻喜、夏县交界处的堆云洞。其建筑依高丘而成,入观要先经一段上伸的洞,然后沿阶梯盘曲而上,可直达重房複室烘托的丘顶。整个道观的外形是丘上有丘,构成如蜗庐又如葫芦的形象;这当然不是谦称狭小的那种蜗庐,而是大型的蜗庐的代表。我不知道西华县的女蜗城、女蜗阁是否为盘旋而上的蜗形建筑,因为其建筑年代未必是上古原貌。但是,据记载,淮阳县有被认定为伏羲都陈时的宛丘,却是丘上有丘的。《尔雅注疏》说:“宛,谓中央隆高也。”又重申是“丘上又丘也。”又解释说,“丘背有丘,为负丘也”,并说:“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下文指明“陈有宛丘”,为伏羲都陈在地理上作了确认。可惜的是,此注疏未说明宛丘之上古建筑的样式,现代考古工作者对此也未见详细报道。其实,“宛”,本有曲折义,在古建筑术语中特指曲奥向上的建筑样式。依此理解,宛丘也应有如葫芦形的外观而内有曲奥通道的建筑。即使整体为方形,也可作方壶即方葫芦来了解,仍然是合乎古意的。

从女蜗、伏羲所居大致为高丘上又有丘,而其通道犹如“蜗”道或称“宛”看,其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崇高、神秘的印象应当是自然的。因为政令、历法由那里颁布,姓氏人伦由那里确定,甚至所称高禖在那里举行,因此所以称“蜗”又称“宓”,都是自然的。蜗居,即是深居。“宓”,读又读fú又读mì,伏羲称号又作宓牺,也正是表示处于深宫中的领袖。二者可以用于称号,正如后来称封建帝王为宫里、上头而隐其正称属于同类意味。由此也衍生了新的姓氏。比如,伏羲的女儿为宓妃,后来宓姓由此而来。有意思的是,对古代圣明女主居于高丘,在屈原诗句中可以得到反证。《离骚》中有“哀高丘之无女”,正是对像居于高丘的女蜗、伏羲那样圣明领袖人物的热烈想望。这岂不是表明伏羲、女蜗居住情形与称号的关系也不可简单看过呢?

下面还要从伏羲、女蜗姓氏与取名的关系做此探讨。以前,人们只谈论他们的姓氏与称号,未涉及他们专指本身的己名选取,而姓氏文化不可脱离取名文化,人名这两大部分不可或缺。秦汉以后,姓氏不分,统称为性,个体专指部分普遍发展出己名和表字两大部分。姓氏、已名和表字构成汉语汉字表达的人名全名基本结构,称号、别号等都属于游离部分。在伏羲、女娲初创书契和分别姓氏的时期,还不可能有必取表字的规例。但是作为部落领袖人物及其臣僚等,取用专指个体的己名是应该有的。取己名与其姓氏及称号在讲究文义的条件下也应该有其文化蕴涵。现在尚不见有关于女蜗己名的记载,属于缺憾。清人姚东升在其《释神·名纂》部分根据《路史注》郑重地介绍伏羲氏己名为苍牙。这应该算是关于伏羲己名一条少见而宝贵的材料。说它少见,是别的文献无载;说它宝贵,是它的文化蕴涵丰富,不仅与葫芦故事重要情节相呼应,也与姓氏相呼应。当然,《蜀中名胜记》卷八也有引《学斋呫哔》说,资州掘地得汉碑,有“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语。此处说的“仓精”,是表示伏羲的己名还是表示别的意思,未可贸然判断,但用来参考说明苍牙这个己名来自苍龙的精灵,还是有意味的。

人们已经知道,在葫芦故事中,雷神为了感谢好心的伏羲、女蜗兄妹的帮助,拔下口中一颗牙让他们种葫芦。就是这颗苍牙种上土后,迅速发芽长大,结出硕大的葫芦,为伏羲、女蜗兄妹避免让洪水淹没的厄远,提供了凭借,从而有了繁衍人类、开辟与发展文化的可能性。苍牙这个己名.岂不是为呼应他的称号所显示的葫芦故事的意义,做了出色的寓言?

苍牙这个己名也还蕴含着龙图腾的原初形态来自鼍龙即猪婆龙也即扬子鳄的文化史证意义。按照文献与传说记述,雷神与伏羲、女蜗的长辈同属龙族,而雷神的基本形态也就是有像猪的头,又有鼓腹作响的本领,所谓鼍鼓即是指这个特征说的。《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述雷泽中雷神的形象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那鼓腹作响的本领正是猪婆龙的特点。《释神·天地》据《月令广义》说,有记载称“雷公,形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姚东升认为,这与另一种记为禽首形雷公形象不同。其实,禽首龙与猪首龙等都是龙族图腾的支派,可以相通。而猪首雷公形象与猪婆龙形象的吻合,倒加强了上述《庄子》称引的豨韦氏与女蜗形象可能重合的说服力。先民从天上雷声如鼓与当时中华大地上广泛存在的猪婆龙具有鼓腹作声这种特点的对照,又有将不同蜥类与猪婆龙形体类似的对照,就可以有它们之间变化而相通的联想。这也许就是认为龙可大可小,可响可静,可潜伏又可升腾种种变化那种观念形成的初始生活依据之一吧?有趣的是,苍牙之名的选取能使人感受到葫芦传说与华胥氏游雷泽感雷神印迹而孕传说二者的融合。此名对认识伏羲、女娲和人名文化中姓氏文化、取名文化源流的意义,难道能够轻视吗?

我相信,对以上诸课题及其他相关课题做进一步研讨并取得确实的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就会使我们对伏羲、女蜗及其代表的中华民族上古文化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对相关人名文化(包括姓氏文化与取名文化)都会有新的认识。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到为纪念伏羲、女蜗而举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的文化工程中来。大家共同努力做切实的工作,包括从总体上为万姓同根做力求符合历史真相的探源识流工作,也为许多具体的课题做细致的辨析工作,还要为当前社会发展、经济腾飞、文化建没所需的课题作相应的科学文化普及工作。我们要使这次文化节开个好头,并且总结经验以资推广到纪念伏羲、女蜗有关的其他方向去,以求为振奋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