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考证:女娲伏羲形影相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2:33
神话考证:女娲伏羲形影相随 太原新闻网  2010-05-30 23:18  来源:太原新闻网     新太原论坛

  笔者断言晋祠“圣母”就是传授“炼石补天”的“(女)娲皇圣母”,还有更重要的证据。即前面所引“大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晋祠庙碑记》所记‘玉皇庙’的存在。”

  这座“玉皇庙”又名“昊天神祠”,位于晋祠“圣母殿”北“唐叔虞祠”东侧“关帝庙”后院,是一座高大壮观的二层楼阁。其中供奉由“ 太昊伏羲”演变而成的“玉皇大帝”。以其“庙主”伏羲与“(女)娲皇圣母”的夫妻关系,二人又是“天”、“地”的象征来看,其创建应该与“晋祠”(女郎祠)同时,并不是后来随意修建的“淫祠”。周朝奉“后稷”为祖,“后稷”是“黄帝”、“神农”的后裔;“黄帝”、“神农”认奉女娲、伏羲为祖先。身为周天子诸侯的“晋”国在奉祀“天、地”的“昊天神祠”和“圣母殿”之地修建“唐叔虞祠”,乃属“顺理成章”。

  据《列子》:“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有大圣之德”,女娲、伏羲时代,尚处于“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茹毛饮血,而衣皮革”的蒙昧时期。据考证:伏羲成年后离开故乡甘肃天水出外巡游,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在万荣“汾阴睢”与女娲相遇并缔结婚姻;在吉县“人祖山”留下“避暑宫”遗迹,在原赵城县侯村“娲皇宫”度过了长时间的夫妻生活。由于“女娲”有“开天立极”、“繁衍人类”的创世之功,所以被尊为“万世母仪”;“伏羲”则建有“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的不朽功绩,所以被尊号为“太昊伏羲”。由于二人曾经到各地“巡游”,所以在所到之处留下众多“圣母庙”、“伏羲庙”或“玉皇庙”遗迹。

  “伏羲”为什么成为“玉皇大帝”呢?因为他“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创造出以“黄河轨迹”(河图)为蓝本的“太极图”。“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牢实、深厚的科学基础。而且开创建立了“父天母地”、“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故被称为‘帝太昊’,号曰‘庖牺氏’”。

  进入“父系社会”后,伏羲的地位和称号不断隆升:《尚书·尧典》尊其为“钦若昊天”的“天神”,《五经通义》又曰:“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曜瑰宝”,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汉武帝尊其为“昊天皇上帝”,奉女娲为“后土皇地祗”;据《大唐开元礼》:“凡祀昊天上帝。皆用青犊一;皇地祗,黄犊一。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敕上“玉皇”圣号;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复奉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尊奉“地祗”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二人遂演变为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和传说中的“王母娘娘”。

  据《说文》等解释,“太昊”之“太”,意为“大中之大”;“昊”,“元气广大也”。“玉皇”之“玉”,意为“王中之王”。“皇”者,大也。“昊天玉皇大帝”称号含有“至高无上”、“极其伟大”的深刻意义。在汾阳上庙村“太符观”正殿,悬挂有“昊天玉皇上帝之殿”匾额,晋祠“昊天神祠”的铁钟有“玉皇宝号:……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的重要铭文,这就是“太昊伏羲”身份、名号衍变的铁证。也是伏羲陪随“(女)娲皇圣母”巡游到过晋阳太原的证明。

  女娲与伏羲既然是“夫妻”关系,为何各地“圣母庙”、“伏羲庙”中二人不是“夫妻共奉”而是“分祀二殿”呢?据侯村民间传说:女娲时期尚为 “母系社会”,伏羲是“(女)娲皇圣母”的“贴身男侍”,一天,他为女娲梳头时,看到一位新来的漂亮宫女而注视发呆,引起女娲的嗔怒,被一足踢到离“娲皇宫”“九里十三步”远的伏牛村,从此以“伏牛乘马”度日。他后来渡过黄河,沿途鼓动各地男子自立,终于建立了以“龙”为“图腾”的“父系部族”联盟,与“母系部族”分庭抗礼并最终取而代之。这就是各地 “圣母庙”、“伏羲庙”中二人“各自为政”、“分庭抗礼”,却又“妇唱夫随”、“形影不离”的根本原因。

  自“太极图”发明以后,中华民族就确立了“以北为阳、以南为阴”;“以男为阳,以女为阴”,“以阳为上,以阴为下”;“以上为尊,以下为卑”的定位制度。以此观察:晋祠的“昊天神祠”和“唐叔虞祠”处于坐北朝南的“上”位、“尊”位。但是在北方山西,以上观念又根据地理情况而有所不同:出于对山川、河流的“自然崇拜”,民间又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风俗观念,人们往往以“靠山面水”为“正”、为“尊”,所以,几千年来晋祠的“圣母殿”(女郎祠)、“苗裔堂”、“台骀庙”一直是处于崇高、庄严的“神圣”地位。当年身为“(女)娲皇圣母”男侍“太昊伏羲”的“神祠”,当然要“靠边”修建到“圣母殿”远处的北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