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纪念南京大屠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29:33
五柳村编者的话:2近日,网上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信息和评论都很多,2007年12月14日,读到静谧发在一五一十部落中的《追忆、理解与怨恨》一文,感到他结合纪念南京大屠杀谈了中日两国如何增加了解和理解的问题,是理性的分析。网友icarian留言说:“我觉得大多时候,我们对日的态度就是因为没有带着发展的眼光去了解历史继而产生民族主义者的”爱国主义”情绪。误解在所难免。当然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有意的去寻找普通日本人、日本媒体对历史的具体看法。很悲哀的是,在我所在的学校,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签名版上还有人用排笔发泄着他的所谓愤怒。”讲的有道理。
还有位网友King推荐,“今天的“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文章‘我们该如何纪念南京大屠杀?’。该文是我读过的能在内地公开发表的有关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最好的文章。可惜不能在此转载。非常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我原打算在自己的网易博客中转发该文的,却通不过网站的审查!只好在此推荐给各位了(限于篇幅,也不能在此转发),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我相信会给各位一个全新的视角的。我们就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拜托了。”
经搜索,朱学勤的文章在网易上就有(朱学勤:我们该如何纪念南京大屠杀_网易新闻中心),这位网友可能是误会了。朱的文章容易找到,一五一十部落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因此就把静谧的文章全文转发如下:(2007年12月14日)
追忆,理解与怨恨  / 静谧
在国内电影院看《南京》的时候,被那些无声的画面所震撼着。影片结束后,整个影院鸦雀无声,仿佛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那些惨绝人寰的画面和刺痛人心的幸存者口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某一个瞬间我也曾经有“反日”的冲动。然后,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历史,只是历史,我们不能一直带着它去看待同样也在发展变化中的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
在我看了有关中日学者关于中日关系的论文后,发现大家的想法竟然很一致:中日两国需要加强相互理解。为什么如今国内二三十岁的青年中反日情绪那么高涨?我们不妨从中日媒体来看。挖掘国人反日的最根本原因似乎不外乎是历史问题。由于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小泉参拜禁国神社,在国人看来,日本一直没有正视和承认历史。然而,从2005年来,日本《读卖新闻》就一直在验证历史,总结中说“满洲事变的时候,军部力量还不是那么强大,若是那时媒体能团结起来进行批判的话,是有可能压制住军部的”。最近,《朝日新闻》也推出了《历史是有生命的》专题来追溯150年来的东亚历史。作为中国人,我很关注“日中战争”(即抗战)的那个部分,因为我也很想知道到底日本是怎样看待中日战争的?文章的第一句就是“1937年7月开始八年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其后就像我们知道的历史一样去陈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是“日军于 12月13日占领南京……在此次战争中,日军使用了毒气、细菌,进行了人体实验,做出了性暴力等非人道的严重行为,并投掷了炸弹。” 今天的日本人正是读着这样的报纸在发展,他们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一直认为日本没有承认历史。很遗憾,没能在国内的主流媒体上看到有对此的报道。
62年前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35年前,中日建交。而今天,两国在政治、经济、技术、外交等方面显然无法分割,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对于亚洲的发展,同样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近年,中日之间仍然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摩擦。我是来日本之后才知道“沈阳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起初,从国内一些论文中看到,该事件是学者们热衷引用来批评日本媒体的案例。之后在与教授的商谈中发现,原来自己对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于是,我查证了当时的日本报道。仅从日本三大报纸就发现了相关的两百多篇报道。不仅追踪了事件全过程,对政府和一些官员提出了批评,而且还引发了日本社会对于难民制度的探讨。虽然在这边获得的资料比较有限,但中方的报道的确很少,仅有的人民网和新华网的报道也几乎是在全篇引用我外交部官员的发言。这让我突然觉得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几年,学过的新闻理论完全被颠覆。那些传统教育的教科书、宣传部的方针政策,都令人质疑。我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们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相信***领导下的中国会越来越好。中国媒体也在不断前进、发展。然而,在国外获得的信息虽然并不能定义为完全客观,但至少是跟国内得到的完全不同。很多被政府“掩盖”的事件和问题都被国外的媒体报道出来了。起初,我和我的同学都不能接受教授所说的“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报道受限”等观点,认为他是对中国存在偏见。然而,媒体的功能不就是监视环境、提供情报、引发人们思考么?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功能中国媒体都不能发挥。显然,我们无法一个劲地指责日本媒体反中、刻意渲染中国负面形象等。
在纪念历史的这一刻,我们也需要反思。如果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如果刻意地渲染所谓的“民族主义”就大可不必了。相信每个国人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增增日上。是否我们的舆论也可以少一些情绪的渲染,多一点对这个邻国的理解,把焦点转移在国家的发展上呢?“以史为鉴”是让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努力发展恐怕才是当前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