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上师开示(阅读笔记) - 佛學探討區 - 崑崙文化交流網 - Powered by 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8:50

万行上师开示(阅读笔记)

本帖最後由 oylcn 於 2009-6-29 15:22 編輯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2月7日)

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坏的一面,如果我们带着一颗好的心、健康的心来看这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好的东西,而且从中获得好的东西会更多;如果我们的心不健康,素质很低,我们只能够看到不好的一面,我们所收集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两个人一见面,一打交道,我看到你的都是缺点,而看不到你的优点;看到你的都是阴暗的一面,而看不到你阳光的一面;可是你看我,看到的都是阳光的一面、健康的一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有一颗不健康的心,所以我看这个社会都是看阴暗的一面,与人交往,与人共处,都是发现别人的缺点,整天收集别人的缺点,这在佛教的观点来说,看别人的缺点就是在收集别人的业障。你为什么光看到别人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为什么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而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好人好事,你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你总注意到社会上的坏人坏事呢?原因都在于你自己。如果社会真的像我们看到的那么阴暗,那么腐败,这个社会怎么还会存在?怎么还能够发展?如果这个人真的像我们说的那么饭桶,那么十恶不赦,他今天怎么还坐在这个位置上,还在统领三军,还在当领导呢?他必然有过人之处。至于你所说的他的缺点,他阴暗的一面,肯定是有,但是他的这个缺点对他的身份,对他的工作,对他所在的这个环境来讲,妨碍不了他,并不是缺点。(由此回想以前训练自己心理的方法:只看对方的优点,只看事情好的方面 ...
所以当我们和一个人接触的时候,发现他有缺点,那么你要看这个缺点对他的身份,对他的职业,对他这个区域的风俗习惯来讲算不算缺点。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2月18日)

为什么现在住高楼大厦的人容易上火,容易烦躁,而住在一楼接近地面的人则感觉到很宁静呢?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人是不能住高楼大厦,不能离开地面而居住的。

有的人一辈子还修不到初禅,因为他没有办法让万念归于一念。在这里听人家讲课,心不要跑掉了,身心合二为一,这就是初禅。还需要方法吗?什么方法都不需要。

师:在一个团队里面你都做不到统一,那么注定你这个人的身心是不统一的。在一个团队里面你能够统一,那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我不喜欢,但是我们团队十有八九都喜欢,为了保持整个团队的和谐、团队的精神,我也一样会跟你们一起去,我绝对不会独一无二地跳出来,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可以,但是我一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一意孤行。但是如果我跟你们一起,就必须保持团队精神。一个人跟大家在一起,又不能够跟大家统一行动,那么这个人保证是个颠三倒四、丢三落四的人,因为他身体里面有两股力量没办法统一,所以当他和别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办和外面的力量统一在一起。通过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清自己,只有看清自己以后,才能够给自己定位、定向。为自己设计一套服装,穿起来才会得体大方。大家在一起做事,并不是你喜欢,你需要,你才去做。你喜欢,你需要,你去做,就意味着你所做的一切别人不喜欢,别人不需要,那么做这件事情最终对你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仅仅自己需要,自己喜欢,也要他人需要,他人喜欢,才能够自利利他


万行上师开示(2009年2月11日)

师父,有时候坐一宿,浑身没有力气,腿都发软,很辛苦。
上师:  这时候要继续干活,因为当力量进入到脉络以后,就不在肌肉里了,所以你的身体就没有力量,但这时候你就开始有智慧了;当能量不在脉络里面,而是在肌肉里面,你是有体力而没有智慧;当能量既不在肌肉里,也不在脉络里,而是在丹田里的时候,人就充满了兽性。人的力量就存在这三个地方。常人的力量都是在丹田里,所以充满了兽性;而修行静坐的人,力量是在脉络里,所以充满了智慧,而没有力气;而像练武之类的人,他们的力量是在肌肉里,而不是在脉络里,所以有足够的体力,也没有性欲。力量就停留在这三个地方,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人的思维特别的清晰、流畅、宁静的原因,因为他的力量是在脉络里面,而不是在肌肉里;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为什么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因为他们的力量没有供应给脉络,而是供应给了肌肉;而一个兽性非常强的人、性放纵的人,为什么整天觉得腰酸腿软、浑身无力?因为他的力量在丹田里面,都供他放纵了。我们长期打坐的人,一打坐,身体里面就产生一股力量,这股热力从小腿到大腿,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一步步逼上来,所以出家人的头脑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警觉,也就是觉照。他凭什么能保持觉照呢?就是因为有这股充足的力量供应给他,使他能够保持觉照。俗人为什么不能保持觉照呢?因为力量没有供应给头脑,而是供应给手脚了,或者是供应给他的兽性了。就像这只灯泡一样,为什么白天黑夜都在亮啊?因为你给它供电,给它力量。当力量进入到脉络的时候,就感觉浑身没有力气,话也不想说,甚至路也不想走,这时候就光想打坐。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地做一做体力劳动和运动,这样对于能量的激活和唤醒更有帮助,但不能过于体力透支,如果体力透支,就会把刚刚进入脉络的力量给拽出来。在这个阶段,如果是俗家人的话,必须节欲。

师父,我们打坐的时候,任督二脉转一周的时间是多久? 上师:  40分钟运转一圈。所以说过去的禅堂打坐至少要一支香,一支香通常是一个小时。现在的科学证明我们人体的气血40分钟转一圈。

所谓的诵经、拜佛只是能够把我们的心训练到专一专注,然后我们带着专一专注再走出房间做事为人。可是你把方法当目的来用了!就像现在的书呆子一样,一辈子都在读书,把读书当作目的了!读书只是一个方法、手段,目的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以后能更好地为人处世和做事。可是你却光读书,从来不出去做人、做事,所以也就不会为人,不会做事,因为你把方法当目的在用了!为什么有的人学历那么高啊?什么博士后,本硕连读更可怕!从小就在教室里面度过,上了三十年的学,都在教室里面读书,没有出去做过事。这样的人更不可信!为什么佛教里面要讲“体相用”、“戒定慧”、“见地、修证、行愿”呢?就是一定要出去实践!不出去实践,不仅你自己不能够受用,更没有办法让他人受用,甚至你连自己读的书、学的理论是对与错都不知道!因为你从来没有拿实践来检验你所学的理论。

你有本事,你也讲你的心得;你没有心得,说明你没有进入状态。同样做了一件事情,问你做完了有什么感受,你说没感受,那你就是一根木头,你所经历的都白经历了。你吃了这碗饭,喝了这口水,为什么没有感受呢?那真的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吃完了,问他:什么味道啊?他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你们看了猪八戒吃人参果吗?我们都是猪八戒,做了一件事情,要感受没有感受,要心得没有心得。


万行上师开示(2009年2月12日)

妙自师:师父,如果长期虚火很旺,该怎么对治呢?
上师:加强顶门的观想,想着头顶就像一个冒烟筒,像一条通道一样打开了,身体的力量出去了。这是一种高层次有效的方法。如果换一种低层次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中间就把热量给泄掉,不让它往上走,就用嘴巴“呼”。根据《童蒙止观》六妙法门所说的“心呵肝嘘火自除,脾呼肺呬肾属吹,三焦壅塞只言嘻”,如果心火旺,就念“呵……”;如果是肝火旺,容易引起愤怒、暴躁、耳鸣,就念“嘘……”;如果是脾胃的虚火旺,就念“呼……”;如果肺火旺,就念“呬”;如果是男同志肾火旺,体现在生理上也就是欲望强烈,就念“吹……”;而上中下三焦的火旺,就念“嘻……”,这样念,直接就能把火给泄掉。这些你们可以找《童蒙止观》的六妙法门来看,上面讲的比我讲的要清楚。《童蒙止观》的六妙法门必须读,如果不读这本书,你们就不会调自己的生理。再一个,冬天晚上要经常烫脚,夏天要光着脚在水泥地上、鹅卵石上踩一踩,把虚火给撤下来。现在的人都穿高邦的鞋子,脚不沾地,用科学的话来讲,我们人体的阴电和地衔接不上,阴电撤不下来。阴电也就是虚火,必须要放阴电,才能撤虚火。谈到阴电,我的第一个禅宗师父,就是若晖师父,教了我一招,这一招就是撤阴火,也就是中医上讲的撤虚火,虚火也叫做阴火。我们打坐的时候就容易生阴火,也就是虚火。你们看很多打坐的出家人额头好像很油腻,总是泛油光,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就会说这个人是油性皮肤,真是害人不浅!我们打坐的人会虚火旺,而俗家人虽然没有打坐也会虚火旺,他们之所以虚火旺是因为肉食吃多了,辛辣的东西吃多了,表现在额头和脸上,就是手一摸,油腻腻的,很黑。这种情况的对治方法就是光着脚走路,踩水泥地,踩鹅卵石地,让身体的阴电和地面接触,当身体和大地的阳气一接触,你身体里面的阴火就给吸下来了。
道基师:师父,踩鹅卵石和水泥地,是在什么情况下?是半上午,半下午,还是最热的时候?
上师:在地面晒热,晒烫的时候是最好的,一般在下午最好。


惟正师:师父,我们大殿的佛像上面有一颗红珠子,那是什么意思啊?
上师:  搞得好看吧(众笑),那就是囟门,灵体进出的通道。
妙自师:师父,是不是佛才有千百亿化身,菩萨少一点儿,而罗汉更少?
上师:  我们凡夫都有化身,化身本身就是妄想的显现。你现在想到你的老家,你的身体就飞出去一个能量光团,这就是化身。为什么你的能量光团不能够成形?因为你的能量不足;你想到翁源县城百货商场,你的身体就飞出一个能量;你想到万行,你身上就飞过来一个能量。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为什么不能够成形让大家看到?因为你的能量不足,不足以成形。为什么佛祖能够化出跟他一模一样有形有像的另一个佛祖站在你的面前?因为他已经获得宇宙的能量,他是靠宇宙的能量而成形成像的。妄想越多的人,他的能量消耗得越多。在《楞伽经》中,大慧问佛祖说:“破了八识以后,能够飞身出去,何故?”佛祖说:“乃真意”。这时候的意识是“真意识”,也就是说真意是在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什么叫做妄想?散乱为妄想,而精专的就叫做真意,也叫做正念。但是最初,最基础的还是通过妄想。比如说由一百个妄想变成九十个妄想,九十个变成八十个,八十个变成五十个、三十个、一个,这一个就叫做真意。由这一个真意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宇宙的力量拉下来,和它融为一体,靠它才会有千百亿化身。过去有一个法师讲凡夫有千百亿化身,我不相信,我带着这个观点问了几个法师,他们说确实凡夫有化身,但是看不到。凡夫的化身只是妄想、妄念的作用,而圣人的化身是在妄想的基础上变成了真意,是真意在动念,这种念是一种正念,或者说是一种自性通在化身。比如说一个脑力劳动的人为什么要比体力劳动的人更疲劳,更累,身体更虚弱呢?因为脑力劳动一是用心,二是用脑,所以能量消耗得更快。在过去,修化身是要做满若干功德以后,化身才会出来。但是,一般人都是证得了法身就不愿意再继续往上修了,因为修化身必须行愿,积功德,累福报。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万行上师开示(2009年1月17日)

这样做就是妨碍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注定你不会成功。你妨碍了别人的利益,别人怎么会让你施展呢?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妨碍别人的利益,别人就允许你成功;你妨碍了别人的利益,别人就不允许你成功,就要灭掉你。世间的规则就是这样你不觉得你在打手机,旁边的人会厌恶你吗?但是你不觉得,你无所谓:你厌恶你的,我不在乎。你不在乎,旁边的人在乎,旁边的人会生烦恼,生嗔恨心,旁边的人就不会给你创造机会,就会把你的机会给堵掉,灭掉你。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到不要侵犯别人的利益,你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别人就不会给你空间。你要想成功,首先要给别人带来利益,你的理想才能够实现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懦弱无能,想干的事情,我就去干,要么我就不去想,太离谱的事情,我根本不去想它。可是我们在座的有许多人,想的离现实太遥远了。眼前的、当下的都做不好,都不愿意去做,想那么遥远的干什么呢?所谓的上乘佛法,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


到别人做事,总是用不健康的心态去怀疑别人,去分析别人。为什么不把对方看成是个好人呢?如果你真的相信命的话,那么你就是个超越的人。为什么说你相信命,你就是个超越的人呢?一个真正相信命的人,就是一个无我的人,没有我执去反抗,完全变成了一个全然接受的人,一个臣服的人,臣服于万事万物是指做人要虚心吗?由此回想以前训练自己心理的方法:只看对方的优点,只看事情好的方面 ...只有一个无我的人才能够做到这样。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学佛先学贫,贫来贫去道方真。后来又演变成:学佛先学空。再后来又演变为:学佛要放下。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演变,导致了我们现在的素质,现在这个愚昧无知的修学方法。你都放下了,还学什么佛呀?你怎么改变自己的素质啊?怎么能够改正自己的恶习啊?你能够对你的恶习放下吗?你能够对你愚昧无知的素质放下吗?你能够对你的懒惰放下吗?你能对你的“贪嗔痴慢疑”放下吗?你把这些都放下了,你还学什么佛呀?你还学什么人哪?佛门里所说的“放下”,是放下这些吗?佛门里说的修道,修的是什么呀?放下的是什么呀?

事情以做成为目的。所谓的做成还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事情做不成,你没有能力;事情做成了,对方不认可你,你还是没有能力。不要认为事情做成了,就证明你有能力;要对方也认可你,才是你的能力。

本悟师:师父,这几天我也反省自己了,我觉得自己做人,做事挺失败的。
上师:  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首先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把事情做成了,就是我们的得;事情没有做成,就是我们的失。就像鱼失去了水,它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人丢掉了事,也就没有了价值,活着也就没有意义了。就像前两天我跟你们流通处的几个人聊了一个来小时,我说上等人做事,把事情做成了,还建立了友情,建立了关系。可我们有好多人做事,要么事情做不成,要么事情做成了,把对方给得罪了。那有什么意义呢?你做成一件事情,树立了一个敌人,得不偿失啊!你有本事把事情做成,还得到对方的心,对方还成为你的知己,这才是够本事,这才叫做够档次;那么次一点儿的呢?就是仅仅把事情做成了,没有建立感情,以后不再来往了,没有建立起市场,聚集起人气,就是所谓的一把一利索,一次往来;最差劲儿的就是事情没做成,还和对方干了一架,又树立了一个对立面。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1月15日)
你以为每天打打坐,念念咒语,就是修行了?你不针对你的缺点,不针对你的恶习,不针对你薄弱的一面去努力,这都不叫做修行。修就是修补自己不足的一面


讲到这里,不妨讲一下上上乘佛法。阿罗汉修的是小乘佛法,不能越雷池半步;大乘佛法是属于菩萨乘;上上乘佛法是属于佛乘。佛乘是什么意思呢?佛乘,顾名思义,不仅出世间丰收,世间也丰收。世间丰收什么?丰收功名利禄、财色名利、妻妾儿女,什么都拥有。而我们小乘可怜,世间的没有获得,出世间的也没有获得;世间上没有享福,出世间也没有享福;清福没有享,洪福也没有享。人家佛,清福也享,洪福更享。就像西藏的那些活佛,老婆孩子一大堆,那就是洪福也享了,清福也享了。

所谓的丰收,不仅是出世间圆满,世间的妻妾儿女、荣华富贵更圆满。这就是一个圣人。所以过去的圣人有俗人的行为,你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因为你是俗人;如果你开了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一些圣人还有俗人的一面,因为俗人的这一面已经奈何不了他了。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2月7日)

问:  请教上师第三个问题:放生究竟有没有意义?我问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这样的:一方面,放生的时候,这边放,那边马上就被捞走。而佛的定义是:佛是觉悟的人。如果说成佛的基础是人的话,我们何苦还要去放那些泥鳅呢?第二个前提:曾有一种理论说六道轮回是指人的六种状态,而不是人真的变成了泥鳅,变成了鸡鸭鹅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放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请上师开示。
上师:实际上,六道,一个是有形有相的六道,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六道如果我现在生起嗔恨心了,我就进入了阿修罗道;我现在生起谦卑心了,我就进入了菩萨道;我现在兽性萌发了,我就进入畜生道了。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都是在六道里面周游,出出入入。这是就我们的身心来讲是这样。那么还有一种六道是因为我们生前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的嗜好和习气而导致的结果,一旦我们有哪一方面特别的嗜好以后,当临终的时候,我们的神识就会被我们生前的习气拉到某一道里去投胎。比如说一个生前淫欲心特别重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什么都不记得,就记得个欲望,所以死了以后就被他生前的恶习,也就是所谓的业力拉着跑了,进入了畜生道。所以一个修行人一无嗜好,什么都爱,什么都不爱;什么都可以随时提得起,随时放下;他可以这样,可以不这样,什么都束缚不了他。

像这样放生的人,都是地狱的种子,不要看你今天买了多少钱,放了多少的生,因为你对你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对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没有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没有用智慧去放生。按佛教的说法,你把人家杀了,要下地狱。比如说杀人的人要下十八层地狱,那么被杀的人也要下第九层地狱。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管好你的身口意,你惹怒了我,让我生起了嗔恨心,所以我才杀了你。就像社会上有些女的袒胸露背,让俗人看到了,生起了欲望心,把她给糟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自己穿着打扮不够谨慎,没有管好自己的身口意,给对方一个制造业障的机会。这就是佛教的理论。所以佛教里面讲,任何时候你先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而后对方才不会因你而造业。对方之所以图我们的钱财,是因为看到我们口袋里有钱,我们曾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过。


《降伏其心》

吸气可以停留很久,如果是呼气停留很久,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因为肚子瘪下去,生理机能处于萎缩休眠状态。诵经的时候身坐端正,六根统一,同时介入,如果采用音念是不会犯睏的,因为憋气10秒钟,下边的氧气自然会升入头里边(吸气停留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气从后背升上来)。()

在静坐时一定要少吃饭,饮食减少后,也很容易使身体的气机畅通。饭吃多了容易使身体的气机阻塞。为什么饭后容易犯睏?因为胃里装满食物之后,全身的能量,包括头部的,都会从四面八方到胃部来帮助消化。头部的血流减少,缺氧,所以容易犯睏,不愿活动。大家都知道这种现象,但不知是为什么。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没有吃饱,或不很饿的时候,头脑很清楚。所以说“吃饱了,把人涨傻了。”佛门里主张“日中一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开智慧。实际上过午不食,好处非常多。

吸气时气沉到丹田。但思想不在丹田,仍放在头顶上。这要经过一个过程,就可达到一心多用。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1月19日)

关于喝水
惟正师:上师,我以前总是把舌顶着上颚,打坐的时候这样,不打坐的时候也这样,养成了习惯,所以现在只要不说话的时候,舌头很自然地就会顶着上颚。我需不需要拿下来?
上师:  如果你不碍事,就不要拿下来了。比如说在口渴,没有水喝的情况下,你就把舌头顶在上颚,身体马上就会制造“长生酒”,就会制造“玉液琼浆”了,口水会缓缓而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好的人讲法都不会口渴。为什么当一个人有病的时候,特别能喝开水呢?开水喝得越多,身体的负担就越大,小便就越多;小便一多,就把体内阴性的力量给泄掉了;而阴性的力量泄掉了,体内的虚火就更旺;虚火更旺,就更需要喝水。如此便造成了恶性循环。
妙自师:可是很多人从科学的角度说,一个人每天要喝八杯,两到三千毫升的水。
上师:  千万不要喝,喝了死得快。这都是没有一点儿医学常识的人,冒牌医生,根本就不懂医学。这是相信科学而不懂医学。什么叫做科学?今天把昨天的道理推翻掉就叫做科学。水喝多了,增加肾脏的负担,而肾脏拿什么来消耗水呢?拿体内的阴气;阴气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补充我们体内的阳气。小便多了,把体内的阴气代谢出去,阴气代谢出去了,没有东西补充阳气,那么你就更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了。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没有阳气。阳气就是活力。阴气消耗多了,就会产生虚阳。虚阳是一种什么症状呢?牙齿红肿,鼻孔干燥,耳鸣,脸上发热,火烧火燎,你吃一点降火滋阴的药,马上就好了。就这么一个道理。但是从保健的角度来讲,早上起来,尤其我们出家人上早课之前喝一杯温开水是最好的,这时侯你的整个肠道就开始工作,进行一次清洗,而后过一个小时再吃早餐就特别的好。


你做和尚,目的就是学佛、成佛。可是有谁知道何为学佛,如何做才算是学佛呢?一个佛怎么做才算是佛呢?连这些都不懂,难怪你学不了佛、成不了佛,也永远不是佛。人家来到庙里打砸抢,难道我就允许他来打砸抢?佛法是心法,不是相法。既然是心法,一切都看动机、出发点和用意,绝对不可以以表相来看一个人的用意。可是有几个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不都是被现象所迷惑吗?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11月14日)
谈悟性
何一个修行人,乃至任何一个社会上事业成功的人,都必须经过这个阶段,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交给你的老板、交给你的老师。只是有的人一辈子都交不出去;有的人虽然交出去了,却又出不来。要想成长、成熟,要想与万物同一体,要想成为个体,都必须先经过这个无体的阶段。有的人可能三个月可以完成,有的人可能三年、十年可以完成,有的人一辈子、几辈子都完成不了。只有把自己交给对方,才能够和对方相应;只有和对方相应,才能够从对方里面再分出来,成为个体。一旦你成为个体的时候,对方所有的,你全部都有。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里面,海水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你这一滴水都具备了,然后你再从大海里面跳出来,大海有什么属性和特征,你这一滴水里也全部都有。人的一生当中并非什么都是学来的,用佛法的话来讲,那都是悟来的。什么叫做悟来的?把你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面,然后再从大海里面跳出来,海里面有多少微量元素,你这一滴水里面就有多少微量元素,根本不需要学。所谓的学,是先学会跳进去,然后再跳出来。哪里是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都需要去学呀?为什么说“一通百通”呢?一个开悟的人、成就的人,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精力也还是有限的,哪有那么多的生命和精力样样都去学呢?他所谓的学就是掌握了这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技巧。当一个开悟的人,他不懂音乐,他想学音乐,他很快就和他的音乐老师融为一体,然后再从音乐老师的身心世界里面跳出来,他就成了一个和他音乐老师一模一样的音乐家了;然后他去学建筑,他再融入到建筑老师的身心里面,融进去一段时间之后再跳出来,他又是一个建筑大师了;他想从政,再和政治家交流一段时间,和政治家相应,跳到政治家思想的大海里面,过一段时间,再从政治家的思想里面跳出来,他又是一个政治家了……一窍通,窍窍通,三百六十行,就那么一个窍门。前提条件是:管得住自己的身口意,能够支配自己的身口意,不会被自己的身口意牵着跑。


佛教是最讲现实的,它现实到只有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无意义的事情佛法是不去做的。佛法所追求的都是一本万利。佛法的伟大就在于每一个人见到它、听到它,都能够相应;除非你不入这个门,只要你踏进三宝的这扇门里面,都能够相应。你用心得多,就相应得多;用心得少,就相应得少;没有心,你就不相应。怎么可能经历了一件事情没有感受呢?你拿到一本书,不用心去看就是一种罪恶;人家讲课你不用心听,更是一种罪恶;人家著书、讲课要耗去多少的心血。你来到一个地方不用心去学习、不用心去感受,还是一种罪恶;比如人家盖了这座东华寺,你来到这个地方,不用心去享受,也是一种罪恶;又像一朵鲜花开放了,你不用心去端详她,不用心去品尝她,那还是一种罪恶。每一样东西都要让它发挥到极限,去享受它的同时,还要去维护它,不要去糟蹋它。一个对事物会欣赏的人,首先是个会维护的人,否则你什么都不是。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7月5日)
有时候人家给我提出一些想法,我想不通,不能理解,站在那儿发呆,思考人家的思想、消化人家的思想:为什么人家这样说?人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人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样做是最好的,才说出来,才出手;都认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最好的,才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你要用心去看、用心去体会,否则你对不起人家,因为这是人家的汗水、人家的智慧。就如同你拿到一本书,你不要不看,把它扔在床头、桌上,让它睡觉。这对作者是一种侮辱。人家的书、人家的作品是人家多年汗水的结晶、多年智慧的累积,你应该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

我从不觉得我不懂,向你请教,我会丢人。人家比你强、人家比你懂,就这方面来讲,人家就是你的老师。你的面子值几个钱呢?所谓的:问在一人之下,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你不问别人,将来你也做不了别人的老师。你问问这个懂的人他是如何才懂、如何才学会的。他还不是看人家、听人家、学人家,才懂、才会的吗?他不看、不听、不问,怎么可能懂、怎么可能会呢?只不过他聪明一点,学一遍就会了;而你笨一点,要学两遍、三遍,但最终不也是会了吗?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让对方产生的是喜悦而不是痛苦,你所得的果就是善果;你让对方生嗔恨心了,让对方的心灵受到创伤了,这就是恶。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7月9日)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我们需要。有时候可能不是你自身需要,但只要这个团体需要,你就必须去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自己需要的又有多少呢?可是正因为你需要的不多,而这个国家、这个团体、这个家庭需要,你去做了,才体现出了你的价值。但是有一种人,只有在他自己需要的时候才去做,不管别人是否需要。如果你怀着这种心态、这种观点去做事的话,无论你做多少,都没有价值,因为你的价值是完全建立在这个家庭、这个团体、这个国家之上的,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你去做了,才显示出了你的价值。即所谓的有市场需求,我们做了才能立足;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我们怎么做也做不起来,怎么做也没有办法立足。

慧明师: 师父,请问睡觉的时候要怎么样才能提起自己的觉照?
上师:   吉祥卧,把你的心放在你的眉间,放在你的头顶上,这样你灵性的力量就不会由上而下,即便你做了梦,也不会和三恶道相应,因为眉间代表着天,头顶代表着佛,所以即便你做梦,也是和天人相应、和佛相应。

为什么我们修行人每天都要静心呢?尤其是通过盘着腿的方式静心,而不是用其它的姿势或工作方式去静心呢?因为当我们把两条腿盘起来的时候,我们的两脚会发热,膝盖会发热,大腿会发热,丹田会发热。它由脚、小腿、大腿、腰围、丹田一点一点地往上升,精就变成了气,气就变成了光、变成了神,三恶道就变成了人天,人天就变成了神仙、变成了佛,就如同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汽一样。而俗人恰恰相反,他们是由神变成气,由气变成精,有精就要泄。俗人的精气神不仅不能够由下往上升华,同时还要把上面的神与气往下降,变成精泄掉,所以在他们的身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他们的力量是下面足,上面虚。而我们禁欲的人是上面足,而下面虚。

你的思想,或者说你的心放在哪里,你生理的力量就到哪里。比方说你把心放在手指头上,别说放上几天了,只要放上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到手指发热、发长,因为你的精气神都跑到你的手指头上去了。如果你每天把你的思想放在你的眉间、放在你的头顶,你的心门这个地方,久而久之,你的力量都在头上,你的头就不会所谓的供氧不足而导致反应迟钝(通过脑力劳动、思考来锻炼头部)。


万行上师开示(2008年8月19日)
悟性、相应
既然把身口意供养了上师,为什么还说自己的计划、准备呢?把身口意交出几分,就相应几分;之所以与道不相应、不能沟通,是因为没有彻底把自己交给对方,既然没有交给对方,就不能融入对方。
为什么学习不能进步?因为没有把自己交给它,一直你是你,它是它。你热爱什么,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你所热爱的;你信奉什么,就把自己彻底交给你所信奉的。经历了一件事,没有感受,说不出感受,说明你没有真正领受过;如果真正领受过,为什么你讲不出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全心全意投入去感受它,完全是出处于一种跟风从云的状态,人家这样搞,我也这样;大家不这样,我也不这样。

佛教讲触、作意、受、想、思,如果你没有这些感受,怎么学佛?佛教不让你触吗?不是,佛教是让你先尝试,然后再放下。对一件事,你没有去尝试、去领悟,然后超越它,又如何能放下呢?

改变自己才能成佛——2004年5月3日(三月十五日)
专心与记忆力
※ 我们为什么把过去的都忘掉了、未来的把握不住?就是因为没有把心回在当下,一旦把心回在了当下,过去的事情你还会记得很清楚。这种“记得清楚”,它不会在你的脑子里面经常反复出现,根本就不会出现。而是当你 需要它、回忆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如果不回忆它,它永远不会出现。

为什么人家过去的修行人记忆力那么好?因为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曾经在当下用心投入过,都是在当下就已经经验了。一旦当下的这一件事情过去了,他也不会再回忆,除非他需要,自然就会重新出现。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藏起来了,已经储存在八识心田里面了。以这种方式储存在八识心田里面,它就永远不会翻腾了。所以在他的头脑里面,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


当这种状态娴熟了以后,你就达到“不住往事”;不住往事,业就自消;业自消了,就来去无痕了。我们之所以有“业”,是因为我们有“住”,有住,就有痕迹。我们现在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住。为什么会出现相同的念头?就因为有住。有住就有记忆,有记忆,就要回忆,回忆就是住。
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左手的东西,是因为右手没有拿到东西。但造化就是这么微妙,你不敢放下左手的,就拿不到右手的!你如果左手有刹那间的放下,你的右手肯定会在另一个时空得到!可是我们连刹那间的“放下”,都不敢做。
我们把左手比喻成世间的,右手比喻成出世间的,所以你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实际上这不叫“失”,叫“放下”,因为你要把力量集中在右手,必须要放下左手的东西。等你真的放下了,你就能够空掉自己的身心了。
我们平时追求空,一旦空掉了,又恐惧得不得了!


佛法的起落处
论“当下”
还把大家的希望寄托在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佛法的起手是在当下,佛法的最终结果还是在当下!上上佛法的精神不提倡过去,也不提倡未来,只有当下!下手是当下,最后也是落在当下。你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你纵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会有丝毫成就!
所谓的佛法承认有过去、有未来,那是对中下根器的人讲,真正上上根器的人,只有当下!当时神秀的弟子是上根器的人,惠能的弟子全部是上上根器的人。
只有当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佛法说有“过去”,那是因为你已经把握不住了,虽然它有过去,如同没有。佛法说有“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你也没办法把握,只有当下。这是禅宗里面的最高境界,也是佛法的核心!

你当下放不下,当下不能解脱。所谓的“当下”,是未来的当下,也是过去的当下。你能够在这一个当下入道,在下一个当下还是入道。也就是所谓的这一念入道,下一念肯定入道,也就能够念念入道!你既然一念能够入道,这一念和下一念、下下一念会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一念抓住,念念抓住;一念入道,念念入道。一个当下能够入道,每一个当下都能够入道!
佛法最初是讲“当下”,后来为了更精辟地解释,又讲“刹那间”,刹那间比当下还要迅速。你能够在这一刹那间抓住,那么每一个刹那间都能够抓住。也就是说你今天会做的事情,不可能明天就不会做了;你只要是今天会做,明天、后天永远都会做!
如果你下手的功夫不是在当下,而是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下手,这已经叫做邪见了!如果你成就了以后,在行愿的时候,还是落在当下。你只有时时刻刻在当下,才能够使功德圆满。

一个真正用功的人、一个真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起于当下,落入当下。佛法不是不承认三世因果,也不是不承认昨天和明天,但是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意义都不大,只有当下。
“当下”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你真的抓住了当下,也就意味着你“过去”都抓住了,都没有空过!因为当下,它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如果你今天活得有意义,当明天你回忆它的昨天(也就是今天)的时候,也就非常有意义了!
心中有事不等明天,今天不寄未来,过去之事不存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把它存在现在这个心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明天的事、未来的事,你知道中间会有多少变化呢?佛门里面讲“念念不同”啊!前念和后念都没有一个相同的!你怎么能够把握得住呢?!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够接受这个观点、不承认这个观点,你永远活在自己的枷锁当中走不出来,你这个当下没有把握好,不要紧,你马上再把握下一个当下,你总有一个当下能够相应、能够把握住。一旦掌握了一个当下,你就很快会掌握第二个当下、第三个当下


福慧双修——2004年3月8日(二月十八日)
"忘我"与深度记忆的关系(阿赖耶识,第八识)
    如果你想带到来世去享用,那就要把你所修的福慧,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如果没有储存进去,你怎么能带到来世受用呢?为什么没有储存进去?因为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痛不痒、无心无力,所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办法储存进去。甚至连你的第六意识里面都没有储存进去。前面做,后面忘,所以你永远没有福报、没有智慧!
    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福报和智慧?因为前世做人、做事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所以这一世又穷又笨!为什么过去学的东西现在能够受用?就是因为你把它贮存到了第六意识里面了,甚至还贮存到第八识里面了,所以现在能够受用。你现在做的事情想来世受用,同样也要通过一种方式把它贮存在第八识里面。这就好比说你今年收的粮食,想要放到明年、后年受用,你必须要把它放在粮仓里妥善保存起来。如果你没有放到粮仓里,放到外边就坏掉了,就没有办法留到以后来受用。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大事、小事,你都要用心做。只有你用心投入了,才会把它刻在阿赖耶识里面,以后,乃至来世才能够受用。你做任何事情,达不到忘我的地步,根本没有办法储存进去!只有当一个人忘我的时候他才没有我执,才能够与他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才能够把第八识的大门打开,内外合二为一、同一体

不要强迫自己
    个人学佛修道,不是靠别人督促你,要自觉自愿地发心才可以。如果要别人来强迫你的话,说明你做人已经非常失败了,无论是学佛还是做人,都是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你如果不愿意做,就不要难为自己!
    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谁一定要强迫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位置、非常适合自己的空间。如果说这个位置、这个空间非常让你难受的话,你不妨早一点挪个位置、换个空间!就像北方的树木和南方的树木,都有它们适宜自己生长的不同环境。
    人也同样具有这个特性,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心甘情愿的话,不妨马上改变一下,如果你愿意做,就要用身心投入把它做好、做到最完美。

布施
    修行是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拿过来、装进去。我曾经讲过:为什么佛祖要把六度的顺序那样排列?六度的第一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答:布施。)为什么要把布施排在前面?
    我们常讲要开智慧,既然是“开”智慧,那说明里面原来就有智慧,只是如何把它打开。实质上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叫做“开”。可是许多学佛的人喜欢从外面索取。如果你用一种持续不断地从外面索取的方式来修智慧、修福报的话,那只能让自己的福报和智慧的源泉干枯掉!往下沉哪!
    如果你把“布施”修好了,根本不愁智慧。可是往往我们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今天出去做事我又赢了,我又把对方击败了,又把对方的钱赚到手里边来了!岂不知从另外一种无形的空间来讲,你又少了,你得到了有形的东西就会失去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东西是表相的东西,无形的东西才是根本。有形的东西是在受无形的力量支配。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2004年3月5日(二月十五日)
人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这次出去碰到我的一个徒弟,他说他的习气毛病要师父帮他改,他自己改不了。我说:我还要做好人呢!因为我不是圣人,我是凡夫。如果我是圣人,一个耳光打过去,他的习气毛病就改了。他这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会恨我一辈子!我一个同时出家的师兄弟收了三十多个徒弟了,我问他人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说:人材不是靠培养出来的,是“压制”出来的!他说这个“压制”是广义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三种:一是给他压力,让他拼命干、拼命干,把他逼出来、磨炼出来;二是靠人与人互相摩擦、竞争,“行”的就锻炼出来,不行的被淘汰掉;三是不拿他当回事,冷落他,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把他的潜能给激发出来、奋发图强。


闭关的条件——2004年2月15日(正月二十五日)
“忘我(全心投入)”、布施、智慧的关系
    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面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付出得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和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
    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和力气,都是从布施当中、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挖出来的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与当中、付出当中、奉献当中培养、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当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也许你们看到万行每天这么辛苦、这么操劳!实际上我这几年的成长,远远超过我前面闭关七年成长的速度。比前面闭关几年的收获还要大。承受力、心态、思想,都比前几年改变得大,尤其是最近一年。
你们刚来的人恐怕不知道,如果按我以前做事的心态和方式来说,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交流。之所以我能够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万行深深地感受到是你们帮万行进步了,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学佛、乃至做人,都是一种经验、都是一种感受。只有当你有了经验、有了感受心态才会有改变。所谓的“超越”、“开悟”,不正是因为心态有了改变吗?

尝试,放下,用心投入
    基于我自己十几岁就出家的原因,基于我自己想成长、想成熟的原因,所以来建东华寺。想借助于建东华寺的机会把自己给砺炼出来。我过去曾经讲过,对东华寺的修建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一旦建成以后,我就会把它放弃掉,再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修炼。
    一个人尝试得越多,放下得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完全地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去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只有自在的人,才无痕迹。


如何学佛——2004年2月3日(正月十三日)
日常生活修行
领导交给你们的每一件事情,你们认真做好,就是修行。同时利用做事的这个机会来修炼自己。并不是说吃斋、念佛、诵经、打坐才是修行。你是一个家庭妇女,把孩子带好,利用孩子来磨炼自己,就是修行;把家庭的卫生搞好、把饮食搞好,利用这些来磨炼自己的心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包括洗衣服、拖地板都是在修炼自己,都可以用来磨炼我们的心态。
你不想做小事,光想做大事,这就不是一个修行人的心态。修行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该用心把它做好。来到我们面前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物,我们都可以用来磨炼自己。既是磨炼就是修炼。
皈依了,并不意味着你们已经在学佛了。有的人他虽然没信佛,也没有皈依,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佛。千万不要以为烧香、拜佛、诵经、打坐、吃斋叫做学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大到冲锋陷阵,小到洗衣、煮饭,都是修行。
从小的方面来讲,首先要对家庭负责;中的来讲,要对单位负责;大的来讲,要对国家尽责任。学佛就是要有一种责任心,如果这三个层次的责任心你建立不起来,就意味着你绝对不可能学佛!你也学不好佛。别看你天天打坐、念佛,那真是装模做样、装神弄鬼!
小的环境,就家庭而言,家庭不安宁、不和睦,你哪里有心情学佛呢?回到家里,跟丈夫打架、跟婆婆吵架、跟公公生气,你的心态怎么会平静得下来呢?
你到外面工作,上下级的关系处理不好,跟领导关系不好、跟同事关系不好、经济收入没有保障,你怎么能够学佛呢?你不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不太平、动荡不安,也会影响到你的修行。就像那些有战争的国家,他们的宗教圣地、宗教人士,很多都被无辜地炸毁、炸死掉了,那怎么好修行呢?

布施
为什么“六度万行”要把布施摆在第一位呢?为什么让你布施,而不让你索取呢?你往外布施得越多,心理的空间就越大,就意味着你的承受力越大。
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你们来了,本来我不想见你们,但是为了我自己修行进步、为了成长、成熟,那我就把心态一转,很高兴地来见你们了。我不是带着一种抱怨的心理来见你们,这样一来,我的心量又打开了一点点。是你们大家帮我打开了一点点。
如果我今天不来见你们,表面上看是我赢了,实质上我的心态又缩小了一点点。就我的修行而言,又退了一步。我今天带着欢喜心来见你们大家,我的心态又上了一个台阶,那么今天我就进步了。


※ 什么叫“有缘”呢?纠缠不清就是缘!你看那个“缘”字是怎么写的?都是丝啊,缠在里面,乱缠、乱转,是不是啊?说不清、道不明就是缘。


收藏 分享 評分 回復 引用

訂閱 報告 道具 TOP

圣妙
  • 發短消息
  • 加為好友

圣妙 當前離線

UID
1646 
帖子
16 
精華
積分
閱讀權限
10 
在線時間
6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7-30 
最後登錄
2010-1-23 

新手上路

2# 發表於 2009-8-11 21:55 | 只看該作者 顶礼万行上师 回復 引用

報告 道具 TOP

醉与碎
  • 發短消息
  • 加為好友

醉与碎 當前離線

UID
1743 
帖子
29 
精華
積分
閱讀權限
10 
來自
陕西宝鸡 
在線時間
10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8-6 
最後登錄
2010-2-13 

新手上路

3# 發表於 2009-8-15 09:20 | 只看該作者 国内佛教界最崇拜的两位导师:妙航法师和年轻的释万行上师,他们的佛学理念让我全然的信服。向二位导师致敬! 回復 引用

報告 道具 TOP

oylcn
  • 發短消息
  • 加為好友

oylcn 當前離線

UID
123 
帖子
44 
精華
積分
閱讀權限
10 
在線時間
90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3-3 
最後登錄
2010-8-15 

新手上路

4# 發表於 2009-8-15 09: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oylcn 於 2009-8-15 13:58 編輯

怎样才能与法界融为一体——2003年12月3日
天真、单纯、表里如一
不管是好的习性,还是坏的习性,都需要把它显露出来
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惯不要压抑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越是精进用功,过去八识心田里面收录的种子越会现前。这对于学佛来讲,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你恶性的种子如果不现前,有可能会在临终的时候出现。那个时候出现会更麻烦!前边恶习的种子出现得越多,在临终的时候出现得越少。

一个人如果生前一直压抑自己的恶习,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处在昏迷状态、意志力薄弱的时候,恶习的种子就会出现,而占主导地位。如此说来,我们内在恶习的种子,平时该当如何处置呢?

学佛的人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惯,往往是通过一种压抑的方式,不让它显现,实际上这不是处理的根本办法。为什么说学佛的人要天真、单纯、表里如一?内在是什么习性,就让它展露出来。只有当内在的习性展露出来以后,自己以及他人才看得清楚。对于恶的习性,把他对治掉;好的习性继续培养和增长。

如果你平时是采用一种压抑掩盖的方式,好的、坏的习性就都被压抑在了里面。过去世八识心田中录进去的种子,现在想要彻底整理、清点,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它彻底地敞开。不管是好的习性,还是坏的习性,都需要通过一种很大的魄力把它显露出来。否则的话,是没有办法走出自己狭隘的空间、与外面广大的空间融为一体的。
学佛修道,即是走出自我的空间,与外面大的空间融为一体,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与外面相融的办法是把自己敞开。当把自己敞开的同时,外面的力量自然进来,不需你走出去,刻意去融。这就好比一间封闭的房间,当你把门窗打开的时候,外面的空气自然会进来,内外的空气自然会融为一体。并不需要里面的空气出来和外面的空气相融。


修生理与修道——2003年12月5日
什么男同志在清晨的时候,会明显地表现出很强的欲望呢?因为这个时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边。在这个时候你必须起来修炼,你通过一种方法修炼,能量就上来了;你不修炼,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所以我们佛教里面通常都是四点钟就要起来修炼了。有机会我会对这些男同志专门讲一堂课。

修行过程与荷花开放——2003年12月8日
所谓修和所谓炼
因为这个“火箭头”,它本身就是从太空中下来的,所以它自然会与太空中的能量合二为一、紧紧地扣在一起,产生一种吸引力。所谓的“修”,就是修下边的半截;所谓的“炼”,就是炼从上边出去的那个东西,让它能够说出去就出去,说进来就进来。无数次地训练,达到百发百中!
如果你生前能够出去,而达不到百发百中,还不行。就算是你能够百发百中,在你临终四大分裂时,处于昏迷状态,你是否做得了主呢?有的人说自己有时候出得去,有时候出不去,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临终的最后一口气,正好碰上你出不去,那你这一生又白修了!所以说必须在活着的时候训练无数次,百发百中,随时出出进进都做得了主!


根本智与后得智
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如果你不修定,你的戒是守不住的;连戒都守不住,那么你的定也生不起来。如果你不守戒,死死地修定,你的慧也没办法产生,因为慧它是活水。但是,现代的修行人已经连“死定”、“死戒”都修不出来了!
要通达自己的生理,再剖析自己的心理,然后让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让它们协调,才能够与道相应。可是现在的修行人连最基本的生理也不通,从来也不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怎么能够入道呢?怎么能够和道相应呢?
往往是当你幸运地碰到一位善知识、碰到一位直性格的人,把你的内心世界说上几句,你还跟他吵个翻天!说对方跟你过意不去,说你跟对方没有缘。一个会投其所好、会让你高兴的人,说你是“菩萨再来”、“罗汉转世”,把你哄死了,你还说他是佛菩萨来给你印证的!



佛法是为了什么
修行的人都会经常反复地修,修完了根本智,又去修后得智;修完了后得智,又修根本智,反复地体验。佛法的根本,不是落在定力上,而是落在智慧上,也就是落在妙用上。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定力、有智慧,可是你生不起妙用,可以肯定你的定力、你的智慧都是偏差的!也可以说你并没有修出来。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根本”,再修“后得”的话,那是轻而易举的。
千万不要误以为佛法它最后是为了定、为了慧,绝对不是!而是“用”。可是看看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哪一个会妙用、会起用呢?一个得到“出世法”的人,他不通晓“世间法”,是没办法度众生的!他不通晓世间法,就不了解众生,既然不了解众生,又如何度众生呢?
只有通过不断地付出,才能够把自己的身心修端正、修完善。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才能够完善我们的思想、端正我们的行为。才能渐渐地与道相应、与佛菩萨相应。


"理解"与"感受"
何为“报身”呢?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就是“业报身”。佛菩萨度众生,完全可以使用他的化身,根本不需要业报身,也就是这个肉身。但是如果他没有这个肉身,他就感受不到众生的喜怒哀乐。他只能够理解而无法感受。大家必须知道,理解和感受,它们是两重意思。有过相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感受。否则的话,你只能说“理解对方”,而不能说“感受”!



一心不乱做事就是修行——2003年6月28日
“松”与“紧”
目前通常走的路线是什么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者是诵经。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不紧也不松,你们是否注意过“不紧不松”这句话?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什么境界?不紧它就应该松,不松它就应该紧,又没有紧,又没有松,那么大家身心的力量在哪一边呢?肯定两边都不在,在中间。既然是在中间,你就没有办法入道。道它不是在紧的当中,就是在松的当中;不在紧的当中找到,就在松的当中找到。你又不想在紧张当中找,又不想在轻松当中找,你肯定哪里也找不到。因为一个人在高度放松当中没有杂念,在高度紧张当中也没有杂念。杂念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就是在不紧不松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密宗里身、口、意同时下手,就是为了高度紧张、高度忙碌、高度集中。他们是从紧张的一面获取。而汉传佛教的念佛、参禅,实际上它是从“松”的一面获取。一直松下去,松到最后,无可再松了,一旦身心的力量反弹过来,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一个凡夫的思想),如果能够把它像钟摆一样,完全摆向左边,就意味着它很快会摆向右边,你能够通过一个方法,把它全部摆向右边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很快会摆向左边。佛门里面讲:“不疑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用不紧不松的心态去做事,去用功,就像钟摆处在中间一样,既没有摆到右边,也没有摆到左边,结果你是很难悟道。(以前读书,上课、背书、考试,一心一意做,天天节奏很“紧”,所以可以感觉到“道”的力量
天下午有一位道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她说一个大学生,由于学习紧张,紧张到没有办法胡思乱想了。这个时候,他自自然然地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力量,因为恐惧力量的不断加深,他忽然能够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象,通常大家说“天眼开了”,能看到无形众生,能看到另一时空的事物,这位居士问我这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高度紧张、高度恐惧的时候,他是不可能胡思乱想的,甚至连一点杂念都产生不起来(如果有杂念,一分心,他也就不会恐惧、不会紧张了,我们之所以紧张、恐惧,就是没有办法分散注意力,思想没办法走开),这个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内在的天眼打开了,你们说这是否蹊跷呢?这个大学生见道是这种因缘。
就像弹琴,刚开始学习弹琴时,自己听不到自己弹琴的声音,弹久了,熟练了以后,自己就能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为什么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过教我弹琴的老师,她说,你猜猜看,为什么自己弹琴听不到,别人弹琴你能听得到呢?因为你的手指不灵活,当你弹琴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都集中在手指上,所以听力就会减退。当你弹熟了以后,有足够的能力放松了,你的思想转移了,没有放在手指上,你跳出来了;而手指已经形成了神经记忆、肌肉记忆,它自然而然的在弹了。因为你跳出来了,所以这时候你能够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我们佛门里面常常讲的观照者、旁观者,实际上跟弹琴的道理一模一样。
为什么我们现在观照者不出现呢、旁观者找不到呢?因为你既没有高度的紧张,也没有高度的放松。学习弹琴,一开始 就是高度紧张,身心绷得紧紧的,弹上两个小时,累得整个骨头像散了架一样,没学会放松。等你弹上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身心、手指自然放松了,弹起来一点都不会累。学开车也是这样,刚开始,一上车,抓住方向盘,整个身心绷得紧紧的,开上几个小时累得要死。等你学熟练了以后,用两个手指放在方向盘上,轻轻地搭在上面就可以。因为我是刚刚学开车,所以我可以谈这个道理。前几天学开车累得要死,掌握了以后,才知道根本不需要力气。



一心一意做事
一个人通过做世间的事情,能够集中,一旦他把这个力量转向修道,还是能够集中起来。如果你连世间的事情都没办法集中起来去做的话,你把力量转向修道,你同样还是没有办法学会集中。你能够在一件事情中学会了集中,那么你把这个记忆、这个方法带到任何一个领域里面,同样都能够集中。不存在你做世间事能够集中,把力量转过来修道,就忘记了集中的方法了。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的开国十大元帅是俗家人,如果他们真的能出家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一代宗师。因为他们对世间事能够全心全意、忘我地投入,这种力量一旦转移到学佛修道,同样会全心全意忘我地修道。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修道的和尚,即便他还俗了,在世间法上他一样会有一番大的成就;在世间法上有成就的人,他就是出家当了和尚,同样也是做大和尚。因为他能够把这种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去做。有些人他在家做事成就不了,他出家学佛也成就不了;他出家成就不了,还俗了做世间事,他也成就不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把这股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他只能带着非常散乱的心做事。专心做世间的事和专心做佛门里的事,丝毫没有区别。做事,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你能够一心不乱,就是修道。


什么是一心不乱——2003年4月21日
静坐唤醒的能量和劳动唤醒的能量
现在你们晚上睡觉,是不是很多、很深沉?早上醒不来,即便醒了,还不愿起来?因为来这里劳动多,身体比较累。通过打坐,确能唤醒身体的能量,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虽然劳动也可唤醒身体的能量,但和通过打坐唤醒的,是不一样的。通过打坐唤醒以后,身体是柔软、轻柔的,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而通过劳动产生的能量,身体是硬的,头脑是满的。因为静坐所产生的能量是先降下去,再升上来,而劳动所产生的能量是直接上来。不论是哪种途径产生,很少有人能够把这股能量降下去,再升上来。



修行先降伏自己的身心——2003年12月21日
“妄想”“杂念”
实际上任何法门,第一步都是要先降伏自己的意识,也就是通常讲的杂念和妄想。有的人甚至还搞不清何为“杂念”,何为“妄想”!“杂念”是人坐在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冒出来的念头;“妄想”是人在意识中有意识地去想的念头,后者带有故意思考造作的意思
学佛很难降伏自己,更难以掌握方法,一不注意呀,就走入了一个极端。譬如学佛人都知道不要胡思乱想、头脑不要复杂、不要考虑问题,结果形成了一种这样的现象:突然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是非好坏、轻重缓急,都辨别不出来,一个个都傻楞在那里了!
另一种出家人是很精明、很会办事,但是你要让他打坐,就像要杀他一样困难!他的心太散乱了,身心没有统一,更没有协调,他怎么会坐得住呢?念经也念不下去,拜佛也拜不进去,所以只能够四处云游!你叫他到处说一说、讲一讲,为寺庙里做做事还可以。
要把我们的身体修健康、心态修端正,一是要多做事,开发自己的智慧、锻炼自己的毅力,二是要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尽职尽责。


何为净土法门,何为禅,何为密
有的人修净土十几年了,还不知道何为净土法门;修禅宗的十几年了,也不知道何为禅;修密的同样犯这个病。另外一种人误以为自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盘盘腿就是禅宗;念念咒语、结个手印就是修密。以此类推,岂不是剃个光脑袋、穿件和尚衣服就是和尚;穿套西装就是西方人;穿件和服就是日本人了?!
何为净?不染为净;何为禅?不散为禅;何为密呢?不乱为密。净是心中之净,禅是心中之禅,密是心中之密。无数个法门、无数个宗派,总括起来不外乎禅、净、 密。禅、净、密归纳起来不外乎一心。
你念阿弥陀佛,不是为了一心不乱吗?你参禅也是为了一心不乱,你修密要身、口、意相应,还是为了一心不乱。不管你是哪一种方法来用功,首先都是为了一心不乱
如果你有根器的话,任何一个方法都不需要,禅、净、密都可以抛弃!你读书也好、种菜也好,你只要是一心不乱,能够专注在一个境界上,长此以往地走下去,自然能够与道相应!
你念佛是在做一件事,参禅也是在做一件事,身、口、意相应修密也是在做一件事,我读书、种菜也是在做一件事,你只要是通过一件事情,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彼此之间就没有区别!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你是通过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我是通过种菜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与道相应。
可是有的人念佛十多年了,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一边念佛一边东看西看、还在聊天、还在看电视,手里拿着念佛珠还在不停地抠、抠、抠!电视看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佛也念完了,这是一心几用呢?实际上这是散乱心,不是一心多用。




修行人的通病:爱清净——2003年12月25日
放下“我执” 在环境上修
我们通常说“修行人应该放下”,究竟放下的是什么呢?你们大家说一说,应该放下什么呢?(答:我执)。“我执”又是什么呢?我还不懂!是不是再细化一些?
修行人就是一个渴望真理的人,既然是渴望真理,那就应该让自己的身心打开。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够进来。而且我们对真理不要形成概念,不要养成我执,你一旦形成了概念和我执,外面的真理就进不去了!
躲烦恼、怕复杂,还做人干什么呢?即使你变成一棵树,不愿意把自己的根延伸到四面八方,你这棵树也长不大。树的根昼夜六时不停地往四面八方伸,才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成长。作为草木都是这样,我们作为人有什么理由不在环境上下功夫呢?我们修行就是应该在环境上面修,你离开了环境、躲避了环境,你怎么修呢?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身上有点钱去买栋别墅,跑到大山里面去承包个果园,躲起来清静,你认为这是修炼吗?
一个修行人是修在社会中、修在人群中。你是有烦恼的人,你必需要在烦恼中才能把你的烦恼给断除掉。烦恼不是在清静中断,而是在烦恼中断。修行最高的成就不是戒、定、慧,而是妙用!你没有妙用,你的戒、定、慧都不正确,也都不究竟!如果你修得了究竟的戒、定、慧,为什么没有妙用呢?如果是有妙用,为什么还要躲避环境、喜欢清静呢?




学佛见地为首
宗,教 见地 行愿
这几天连续几个晚上都讲到修行分三个层次,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这是宗下所讲的三个次第,而教下呢,是讲信、解、行、证。
“解”也就相当于宗下的“见地”。在这里再讲一下何为宗、何为教,这个话题我曾经讲过两遍,在座的也有许多人听过两遍了,但还是不明白。宗是教的纲领、是教的核心;教是对宗更进一步地阐述和说明。用一句通常话来讲,宗是中心思想、是核心;教呢,是整篇文章、是全过程。

现在很多学院里出来的、科班出身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是教下出来的;从禅堂里面出来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从“宗”下出来的。

我讲的你们必须要听进去呀,宗下讲的是“见地、修证、行愿”,教下讲的是“信、解、行、证”。如果你连这个次第在头脑里都没有概念、记不住的话,你修行三大阿僧祗劫与道都不相干!

你们说何为见地?
我个人的理解,见地就是方向,就是修行的次第、用功的步骤。譬如说你连求道的方向都不知道,用功的步骤都搞不清楚的话,你怎么用功呢?也即是说你对佛法的认识、对修道的认识、对用功的次第明白了,你才敢迈步。
这就相当于我们做某件事情之前,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没有出手,已经知道出手以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出现情况以后,怎么样去应付。没有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就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对于佛学的见地,同这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的。我还没有修道,可是对修道的整个过程、整个理念,都已经明白了。有了见地,可以说就是知己知彼。哪里像我们现在学佛修道,是走一步、说一步,摸着来走。
还没有修道之前,整个修学的理论就已经搞通达了。你只要是一迈步,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丝毫不差地走进去,再走出来。这就叫做见地
接下来第三步是行愿
谓的“行愿”,说通俗一点,就是出去为人民服务,出去普渡众生,做一些自利利他的工作,这就叫做行愿。



师承与法脉——2004年1月24日
培养谦恭心
在最初培养谦恭心的时候,可以通过一种有为的方法、勉强自己的方法,强迫自己去做,学着奉献、学着顺从。时间一久,自己的谦恭心就产生了,“我执”就会逐渐、逐渐地退到一边。我们每个人在接受一件新鲜事物之前,几乎都是通过一种有为的手段去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以后就会进入到一种自动的状态里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就进去了!

留不住的念头
我们在学静坐的时候,心里的妄念与烦恼,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烦恼。而每一个念头出现以后,都不会定在这里不跑掉。如果你真的产生了一个念头没有走掉的话,这也是一种定。问题是每一个念头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都在产生。

从奉献中学佛、从谦卑中悟道
不论你产生出哪一种念头,你学佛的谦恭心与奉献精神必须始终存在。因为学佛,是从奉献中学;悟道,是从谦卑中悟。你要想入道,在此之前你首先是要悟道。你不悟道,就不明白方向;你的方向找不到,你是不可能入道的。
刚才讲到,见地的一半是谦恭心、是奉献精神。这种奉献不是专指佛门里面的奉献,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借助这些事情来奉献你自己。你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才能够使自己博大的心量打开。既然是学佛,就要具备佛的心量,你以凡夫的心量永远没有办法与佛相应。
你如果采取一种索取的方式来学佛,如果你很细心的话,你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越来越孤立!身心会越来越干枯。因为入道,靠这个法脉的力量、靠传承的加持力。你如果没有谦恭心和无我的心,这种加持力和法脉的力量你也得不到!
因为这种传承的力量,它没有办法进入一个凡夫的心态里面去。虽然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凡夫的我执和狭隘更坚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特别快,有的人学东西很慢,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的头脑很复杂,外面的东西进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你是想要学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头脑给空掉,放弃过去原有的成见。一个明师的力量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一个凡夫的我执与成见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把我执和成见放弃的话,无论你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来修炼,都没有办法进入到核心里面,只能够在核心外面转来转去。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头脑里面所有的成见都放到一边,否则的话,是没有办法学进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为了学到更新、更多、更好的东西,把我们原有的东西先放到一边。不是说不要了、不用了,将来还是要用的。


问:学佛的人能不能庄严国土?
师:庄严不了。学佛的人庄严不了国土,连自己的房间都庄严不了。你们去看看学佛人的房间,都像个狗窝、像个猪窝一样,他怎么能够庄严国土呢?连自己十几平方的房间都庄严不起来,还庄严什么国土呢?
你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学佛人的房间,百分之八十都是狗窝、都是猪窝。百分之八十都是大老粗、土包子!你们可以去看看,也许我这句话表达的方式不对,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大老粗,也没文化,所以我表达的也很难听。我要是个文人墨客,我会表达得非常婉转,大家就很愿意听、很容易接受。
可是你们不幸运,碰上个大老粗在讲开示,所以只能够听到不开心的!一个人的房间不整齐、不庄严,他怎么能够把外面的环境给整齐、庄严起来呢?一个人的内心一团糟、一塌糊涂,他怎么能够改变外面的环境,使之整齐、庄严、清静呢?哪有这样的道理?!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2003年10月8日
如何理解“不要有分别”?
问:“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意思?
师:散乱心就是“妄想”,不实际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别”,谁不会分别?是活人都会分别、有智商的人都会分别!所谓的“无分别”,不是什么也不分别,而是“无住”,无住就是无分别。今天天气冷不冷,难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说太咸了,我就说你“分别”,怎么不像个修行人?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肯定会有分别。分别而无住,即是无分、无别。

念头的观照(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何为无念?何为无住?何为一心不乱?它们三个是一个意思,当自己的念头产生了以后,不要跟着这些念头跑下去,不要满足这些念头。譬如“贪”的念头肯定会出现,“出现”不是一种过错,错就错在出现以后,我们还不知道,还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贪”的念头(比如那天做的梦,见到一只很好的钢笔,心里起了贪念,想把它拿走。这个念头强烈持继了很久,以致睡醒后自己感觉十分愧疚,一直在想做为一个修行人碰到起了这些“不好”的念头后该怎么办)。
烦恼习气它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起心动念的同时,他就有觉照,不至于让起心动念的习气蔓延下去,而能够就地熄灭!
譬如说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有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就已经就地熄灭了。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秒钟。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这个起心动念。守住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产生,而是指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

如何修后得智、大智慧?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来,而且能够产生妙用,你自己一个人绝对修不出来。即使你自己认为是修出来了,也绝对产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产生大用,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断地训练自己(比如自己学数学的经历)。否则的话,你的大用不可能产生。所以说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后,你不修“后得智”,仍然没用。
“后得智”决定了你的层次,“根本智”决定了你的见地。你花一年的时间,掌握了“根本智”;“后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问:上师,您现在是怎么修行的?
师:我也不打坐、也不诵经,累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有时候我也逢场作戏地盘盘腿、打打坐、也诵诵经。如果是形势所逼,我到了其他庙里,也去参加早晚课。但是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没有认为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当下。
从功夫上讲,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再考虑其它的事情。譬如说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时候,我会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虑了。当我出了这个洞,我就会考虑我今天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我会接着白天的事情继续考虑下去、做下去。
当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会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情上,不再考虑其它的问题,当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我就会把它扔到一边,让它结束!身心里面就不再把它装进来,而是再去承接下一个事物。我绝对不会是当我打坐的时候还在考虑庙里的工程、还在考虑明天如何接待哪位来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训练到每时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这样,你也要做到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再去考虑其它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当中,都是一心多用。何为“一心多用”?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打坐,一个念头在想着打坐、在念佛、在参禅、在观想;还有一个念头在想着菜地呀、厨房啊,我们的家庭啊;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师父的某段开示;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某一段经文;还有一些念头,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为念头太多太多了。


如何静坐——2004年1月26日(正月初五日)
以一念代万念   
    采用“一念”的方式,把万念给吃掉了,促使万念熄灭。因为凡是有为法,都是处在有为的阶段,与道沟通啊,必须要进入无为里面。因为“道”,它是属于无为的层次。可是无为的层次很高,我们需要一个梯子,所以就产生了前面一系列的有为的方法
    因为平时他的头脑习惯性地考虑问题,现在突然不让他考虑问题了,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他就要乱冲乱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反而妄想更多。如果你给它一件事情做,它因为有了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所以说与其坐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一件事情。
    古时候的祖师爷们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和妄念,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你念经也好、持咒语也好、观想也好。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无非就是给它一件事情做,让它没有机会去胡思乱想!

    喜欢念佛的人说净土法门最高,喜欢参禅的人说禅是最高最好的,喜欢观想的人呢,说是观想的法门最适合我!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哪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对治这一颗散乱的心。
    你不一定要通过念佛、持咒、观想,你可以通过做任何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散乱心给集中起来。尤其是平时爱动脑筋、爱考虑问题的人,你可以通过考虑一件事情,来对治你的散乱心
    如果说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非常清静、一点也不散乱、不昏沉,这个时候你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你就这样保持下去,你如果保持半个小时以后,不行了,妄念来了、很散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方法来对治它了,用方法把这个散乱心吃掉、把妄念吃掉。 回復 引用

報告 道具 TOP

醉与碎
  • 發短消息
  • 加為好友

醉与碎 當前離線

UID
1743 
帖子
29 
精華
積分
閱讀權限
10 
來自
陕西宝鸡 
在線時間
10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8-6 
最後登錄
2010-2-13 

新手上路

5# 發表於 2009-8-18 21:09 | 只看該作者 与Oylcn师兄很有缘,感谢你的无私分享。当初还不知道这个网站的时候,就在被封锁的Youtube.com上搜索到了您发的女神功的行功导引视频,也是Youtube.com里唯一的女神功视频。
万行上师开示(阅读笔记) - 佛學探討區 - 崑崙文化交流網 - Powered by D... - 佛學探討區 - 崑崙文化交流網 - Powered by... 民d间实用 土方(全集) - powered by Discuz! 清人笔记选读(1)--色欲之道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 :《如何教宝宝阅读》Powered By ETJY 时间的玫瑰从未枯萎(中) - 杰出投资者文摘 - 奥马哈小镇 - Powered by D... 时间的玫瑰从未枯萎(下) - 杰出投资者文摘 - 奥马哈小镇 - Powered by D... 游资最新关注信息汇总(4-12) - 谈股论经 - 中经论坛 - Powered by D... ··男欢女爱,大有学问!(组图) - 两性私话 - 环球论坛 - Powered by D... 异形词整理表(一、二批) - 【词语交流讨论】 - 汉典论坛 - Powered by D... 修行的真谛(法王顶果钦哲) - 学佛闻思深入之道 - 吉祥苑 - Powered by D... 阅读难点关键句200句(包括译文) 国际在线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 转)一年时间如何使1万变成20万 - 实战交流 - 顶牛论坛 - Powered by D... 秀一个军中小妹的照片(色狼勿进) - 图说世界 - 环球论坛 - Powered by D... (写作知识)学术文章写作注意要点 - 高级英语写作 - 北外网院论坛之家 - Powered by D... “ 三D ” 魔 福利彩票论坛|双色球论坛|福彩3D论坛|七乐彩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如何教宝宝阅读》儿童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ETJY powered by... 阅读笔记 小学1-6年级阅读课书目推荐(090918版)-小书房社区 - Powered by PH... 小学1-6年级阅读课书目推荐(090918版)-小书房社区 - Powered by PH... 看不见的墨脱 - 行摄笔记 - 驴友网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转贴)5396米我的哈巴雪山攀登 - 行摄笔记 - 驴友网论坛 - Powered by... 丽江,冬日里的暖阳。 - 行摄笔记 - 驴友网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