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谁在感动中国?(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7:47

向秀丽

钟南山

叶欣

丛飞

容国团

彭加木

麦贤得

核心提示:
还记得电影《英雄儿女》里面那句惊天动地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以及“王成”的原型之一、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捐躯的“特级英雄”杨根思吗?在今天,这句当年震撼了几代人心房的呼号,悄然变成了一句含义多变、任意调侃的流行语。
还记得那个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吗?曾几何时,一句“向雷锋学习”在全国青少年当中一呼百应,“螺丝钉”精神妇孺皆知。然而,当“雷锋帽”成为“潮人”时尚,网民们忙着为“田亮演雷锋合不合适”大打“口水仗”时,还有多少人记得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呢?
还记得1980年代初,中国女排5次蝉联世界冠军的辉煌吗?那一幕曾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彻夜难眠。体育健儿的彪炳战绩,对于今日丑闻迭出、举国叹息的体坛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全球消除贫穷与饥饿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不过,今年有关袁隆平的报道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挑选豪华座驾和拥有众多靓车的消息。
今年夏季的一场“国民大投票”,让这些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褪色的名字、泛黄的往事,又一次成为灼热耀眼的焦点。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于5月中旬启动,8月初,通过各种推荐方式产生的150人候选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接受民众投票。活动在网友当中掀起的情感巨澜,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投票数量不断飙升,20天时间就逼近1亿大关。
最终,由群众投票和评委会专家研讨共同产生的“感动中国”百人大名单,于国庆前夕正式出炉。由新华社100多位记者采写、广东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以下简称《感动中国》丛书),日前正式发行。整套图书共分10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辉事迹。新华社还与广东省委宣传部签署合约,共同拍摄以“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为名的电视专题片。
在这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中,有勇于开拓的人,敢于承担的人,也有甘于奉献的人,勤于创造的人。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这100个姓名组成了“一部新中国60年来高尚精神生长、传承和发扬的历史。”“正是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激励着华夏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挺胸,破浪前行。”
再次看到这些感动过亿万中国人的人物和故事,你作何感想?
“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广东评出的7个———丛飞、彭加木、容国团、向秀丽、钟南山、叶欣、麦贤得。
“百位感动中国人物”不完全名单
《激情中国》:中国女排、史光柱、刘英俊、邢燕子、杨利伟、杯怀远、欧阳海、容国团、常香玉、樊锦诗。
《劳动中国》:孟泰、时传祥、王进喜、马万水、马永顺、马恒昌、孔祥瑞、王乐义、许振超、张秉贵。
《青春中国》:文花枝、王瑛、邓建军、张华、张海迪、李春燕、邰丽华、赵梦桃、秦文贵、谭彦。
《风范中国》:孔繁森、任长霞、向秀丽、孟二冬、彭加木、焦裕禄、蒋筑英、雷锋等。
《军魂中国》:毛岸英、王杰、杨根思、苏宁、邱少云、黄继光、邱光华、丁晓兵、方红霄、麦贤得。
《科技中国》:钱学森、陈景润、王选、李四光、林巧稚、邓稼先、华罗庚、袁隆平、钟南山、吴大观。
《先锋中国》:王启民、吴仁宝、申纪兰、吴金印、包起帆、史来贺、李登海、窦铁成、达吾提·阿西木、廷·巴特尔。
《义勇中国》:刘文学、赖宁、林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谭千秋、谭竹青、王顺友等。
《责任中国》:王有德、邓平寿、吴天祥、张云泉、李素芝、李梦桃、邱娥国、罗映珍、罗健夫、徐虎。
《情义中国》:马海德、丛飞、白芳礼、吴登云、宋鱼水、林秀贞、罗盛教、韩素云等。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许多名字曾经闪耀历史的天空,它的分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有阅历、见识和良知的中国人肃然起敬,保持长时间的静默。
其中,既有王进喜、雷锋、陈景润、焦裕禄、张海迪、杨利伟等被载入史册的公认典范,也有一年前才进入国人视野的姓名,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为保护4名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教师谭千秋,以及颇具传奇色彩的“唐山十三义士”———2008年自费赴冰灾区湖南郴州抢修电力器材,赶往北川支援抢救工作的13位河北农民,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才19岁。
他们当中,既有视死如归、“在烈火中永生”的军人楷模邱少云,有刚刚辞世、海内外为之恸哭的“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有平凡中见伟大的普通人:从不离不弃,用真情和热泪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民警妻子罗映珍,到凭借舞蹈“千手观音”涤荡国人心灵的残疾艺术家邰丽华。正如《南方周末》的一句名言,在他们当中,“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
丛书统筹、广东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陶己和资深编辑黄红丽告诉记者,广东有7人上榜,入选比例在全国各省中位居前列。他们来自医疗、科研、文体、部队等各条战线。《感动中国》丛书出版后,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已联合发文:从今年12月起开展“感动中国人物进校园”主题宣讲、在全省高校和中学中开展“感动中国,感动你我”征文比赛。
60年“感动”串起共和国轨迹
“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入选10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时代背景,但他们都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燃起了同时代的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激情。
“这些人物好比100个历史坐标,只要把这100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共和国前进的轨迹和方向。”《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总制片人赵鹏对记者说。在他看来,每个年代涌现的“感动人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国之初,过去劳动人民做牛做马,深受迫害,在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礼遇。像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鞍钢老英雄’孟泰,他对苦难和幸福是有极其深刻的体会的,因此他们那一代人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由衷自豪,报效国家的愿望十分强烈。从20世纪50、60年代的英雄模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底层百姓性格中的朴素、勤俭还有吃苦精神,以及当时建设者中忘我投入、兴奋昂扬的干劲和状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个最好的事例。”
“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陈景润等知识分子模范的出现是一个新的信号。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处境尴尬、长期压抑的知识界来说,是一股渴望已久的暖流。当时有评论说‘陈景润热’意味着‘中国科学之春的盛景’。以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对文明和知识的执着追求,并没有因文革而泯灭。”
“从90年代至今,‘感动人物’的身份越来越多元,有科学家、艺术家,也有干部和基层群众,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日渐丰富多彩的表征。孔繁森式的人物为何备受推崇?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而在他这样的人身上仍然体现了一种君子固穷、甘于寂寞、高尚而纯粹的人格,这是非常稀缺、可贵的品质,也呼应了当代社会精神价值的回归大潮。”
新华社音视频部机动采访室副主任邱红杰指出,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在为中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一场“信仰危机”。“回顾60年来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有助于今天的人们重新寻回失落的传统价值观。他们的故事证明,诸如爱国、敬业、守信、奉献这些品德,在任何时候都是闪光的金子。”
“过时”英雄如何感动当下?
“我发现《劳动中国》一书中所记述的劳动模范,大部分甚至闻所未闻。原来他们都是从前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戴淼是参与《感动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的一位“80后”编辑,他的感叹,代表了年轻读者的心声。对于在卡通、流行音乐和洋快餐中长大的城市新生代来说,阻止“地主分子”偷摘集体辣椒的少年刘文学,恐怕比火星还遥远。50年代,劳模张秉贵在北京百货大楼卖糖果糕点,练就了闻名遐迩的“一抓准”绝技。可现在的孩子们会不会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好笑呢?现在谁买糖还要现抓现称啊。
“拍片时我也有过这种担心,我们的编导很年轻,我怕这些人物年代久远,他们会不会有陌生感、不信任感?”结果拍完后赵鹏大吃一惊,“片子出奇地真诚、感人。”他把其中的经验总结为:忠实记录,客观还原。“真实可信是感动之源,人为拔高,就会失之偏颇,产生隔膜、排斥感。”
于是,在新华社名记的笔下,书中的人物不再是笼罩着岁月尘埃的“概念化英雄”,而是“七情上脸”的普通人:雷锋原来是个时尚的青年,“抗震小英雄”林浩为自己长不高的个子发愁,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
资深记者顾迈男写的《邓稼先》,用抒情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一个不计名利、至诚至厚的“两弹元勋”形象。“当看到邓稼先最后一次来到天安门前国旗下,对警卫员说:‘建国100周年时,你都84岁了,那时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你一定要看看我啊!’当看到邓稼先穿上半旧不新的灰色中山装,忍着憋尿痛苦和伤口的剧痛,在夫人搀扶下接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照片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科技中国》的编辑古春华如是说。
1981年,第一个发现并报道张海迪事迹的新华社记者宋熙文,于今年8月第4次采访张海迪,当年那个身残志坚、热情奔放的“玲玲”已是中国残联主席。宋熙文在参观张海迪的新家时,意外发现“竟然没有一张她和名人的合影,没有一张奖状和奖章,所有和荣誉有关的东西都被送进了济南市档案馆,她把荣誉看得很淡。”经常四处走访的张海迪长期患有褥疮,整天在车上颠簸,随时有复发的危险,“甚至骨头也要露出来”。她还有肋间疼痛的毛病,忽然之间就会疼得止不住。
在外人看来,张海迪是“生命之树长青”的巾帼英雄,而但凡读过宋熙文报道的人,就会感受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50多年的人生路,每一步都是结结实实行走在彻骨的伤痛之上。
戴淼读完《劳动中国》的感想是:“劳模精神的内涵在衍变和延伸,但本质并没有变化。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何时何地,这些都是人类的共识、永恒的真理。”
“感动”在中国真的泛滥了吗?
最近几年来,随着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兴起,全国各地面目相似、规格不一、标准各异的“感动”评选方兴未艾。从一个省份、一座城市,到高校、社区、企业、乡村,“感动”无处不在,尤其是每逢岁末年尾,“感动”之风伴随着人们的倾慕和赞美,愈演愈烈。
“感动热潮”因何汹涌中国?回顾30年前“张海迪热”的深层历史动因,宋熙文分析指出,当时正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基础为建设中心的新时期。在转型过程中,不少人经历着一个从迷茫到寻觅、到适应再到创新的过程。这期间,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盼望有一个新型的、具有导向性的榜样人物出现,因此张海迪引人关注,顺理成章。各个历史时期推崇的模范代表,包括他们带给人们的“感动”,其出现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偶然性是寓于必然性之中的。”
那么“感动”在中国已经泛滥成灾了吗?会不会异化成惺惺作态的“作秀”?对于这样的疑惑,邱红杰的态度是: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感动”的需求,媒体与各个机构正是捕捉到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大众心中隐藏沉淀的情感诉求,因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开采”和遴选,使得各种“感动”排行榜层出不穷。“评选不是坏事,但应做到‘开门’办评选,注重程序的透明、公正,选出的人物事迹要经得起考验,特别是网络时代,要经得起民间的质疑、非议。最后的结果能否站得住脚,留给时间去大浪淘沙、去芜存精。”
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何祖敏认为:“感动”的风行,正是国人眷恋传统价值体系、渴望将之重拾和发扬的证明。“人们通过各种评选活动来总结、表彰非凡人物的高尚节操,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光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那些令人‘感动’的美德。”
至于出版《感动中国》丛书的结果,参与者们的期望值也略显参差。以邱红杰为代表的执笔者们,态度很淡然:“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采用什么新潮‘手法’博人眼球,目的也不是要强求读者去效仿,这是不现实的。对于那些每天盘算着怎样升迁、如何赚钱的人们来说,如果这些书能为他们带来些许触动,就算值了;如果他们实在缺乏兴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资深编辑黄红丽说:“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仿佛几代人记忆中的歌声,唱响着新中国各个时代的主旋律,经常回响心头。希望他们也能成为滋养今日中国人灵魂的阳光雨露。”
访谈
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何祖敏
“感动”风行并不意味着世风冷漠
问:60年,100个“感动中国”人物,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社会变迁的样本,您如何看待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气度、人格风范的不同之处?
答:这100人是经过群众投票选举出来的,他们的身上浓缩了新中国60年来励精图治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了在艰难中崛起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100位先进人物总体上可说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奋发图强的楷模和代表。
只要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特征,是有延续性的,同一种品质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人物身上可能会有所侧重,比如同样是爱岗敬业,“铁人”王进喜表现出的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钟南山则更多表现出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归根到底,两者都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都包含着对国家、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当今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各种思想上的矛盾伴随着新的思潮、新的现象不断涌现,但是那些曾经哺育过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不能丢、不能忘!丛书中100个人物的事迹,从不同角度代表了中国社会所认可、褒扬、倡导、呼吁的主流价值观,我们希望他们的人生故事能为今日读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范例和样本。
问:不过,就今天的眼光来看,书中有些人物离我们似乎有些遥远,人们还会去关注他们的事迹吗?
答:的确,有些人物当时做的决策,现在来看是否还有意义,都值得商榷。这也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反复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决定把他们还原为一个个丰满立体的人,回归当时当地的具体场景,叙事力求准确、鲜活,情节细腻、饱满。在现实的生活中,读者也有可能遇到跟这些人物相似的困境,面临两难选择,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实际的启发和触动。
问:现在类似的感动人物评选越来越多,甚至有泛滥的趋势,您觉得这到底是说明中国人生活中的“感动”越来越多,还是这种主动追求感动的情感诉求,反过来证明了世风冷漠,人们身边“感动的瞬间”越来越少了呢?
答:评选“感动”的风行,我想正是国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说明人们在致力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尤其是在利益面前作出让步的时刻,内心深处其实对昔日视若珍宝的精神品质是非常眷恋、渴望重拾和发扬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这说明社会大众还是非常认同传统价值体系,人们通过各种评选活动来总结、表彰非凡人物的高尚情操,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光大,需要“感动”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那些令人“感动”的美德。
问:广东有7位代表人物入选,您对他们有什么评价?
答:从入选数量上看,广东是各省市中比较多的,像钟南山、向秀丽、丛飞等人都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这些优秀典型的出炉过程,并不是官方指定和推广的,而是群众自觉票选出来,说明新时期广东人的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特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诚拥戴。例如,在抗击非典中,钟南山表现出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把科学当作毕生追求的探索精神,首倡联合攻关的合作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都是广为传诵的。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科学精神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优良品行和爱国爱民博大情怀的汇聚。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郭珊实习生邓植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南方报网http://www.nfdail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