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父《心灯》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51:54
恒父《心灯》说 704
恒父说:从你的角度切入,或许会有不同的感觉。

没有或许。阅读图片文本,每一位读者都会有不同感受,不仅仅作者恒父,我们大家都是创作者,尤其面对雾里看花的图片,拨开迷雾现清明,我们的作品是我们心中再造的心灯。跨越地域时空,共鸣不绝,这样的摄影作品集,品评人须好好看看鸡蛋里骨头是怎么长的,可是没有骨头,只有精华般的模糊印象,内里的玄机,先直觉一下,然后我思故我知吧,是为心得。

我看见大面积的空白,模糊不定的动态,若隐若现的细微变化,写意手法作为东方传统的艺术语言,恒父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虽妙不可言,但国人阅之,是诗是画,不言自明,西人阅之,想一下会说“距离、陌生化、异化的形式是艺术的基本表达,诗的必然”。这里更要说的是一种态度,郎静山大师的“画意摄影”风行一代又一代,很多人质疑这种形式的当代存在,但我们不能质疑东方艺术手法的精妙,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同样表达着作者对待客观世界的方式,东方人自然就涵养在东方文化脉络中,恒父作品,迎面而来的是东方的气息,并没有丝毫的仿古画式的作态,极简的形式契合着时代节奏,所以,虽不是写真,却真实可据。

东方的语言,说着东方情景对话;不能说写意表达的山山水水就是古人独好的主题,青山如我的照观是人类永恒的感情,是永恒的审美参照物;但是,真正可称为恒父作品主题的并不是这些自然景物,而是这山这水这风这雨所蕴涵的审美体验,那些超越拍摄对象本身的象外之象;朦胧和空白与山水实景之间的结构形而上,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万物与我们本身都沉入麻木不仁的境界,但这不是单纯的全然不见的意思,而是万物在如此这般隐去的同时就显现于我们面前”;老子三千年前有一个比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我们关注那看不见的“无”,这是一片空灵的静虚世界,人与自然存在于这样的本然之中;本然的内容就是“本来无一物”,禅宗美学思想的“心”的体验,在“空”处实现,在青山绿水一切先成中,恒父的作品便有了“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文章”境界,我们称为意境的东西,须如此融身于景物之中,以非功利非崇高的态度看四时之朝暮,观草木之枯荣,追花觅影,徜徉徘徊,是这般快乐自由的境地。

百幅作品,泉水一样,一幅一幅眼前流过,用通常习惯的审美方式看恒父作品,就如鸡蛋里找骨头,我们看不到养眼的风光,因为无限风光在心里,是看不见的,只能够在心里意会和再造。霞染枯枝,风动树影,烟雨涳濛中,“无我之乡”却是“有我之境”,每一幅作品及名字,无不是作者心照,这是一个江南摄影人的审美静观,心的体验。江南水土最滋养细微的敏感,恒父作品微妙的清明处,如《大音》,是寂静之水的大音稀声,如《风白》,是风光无色的绚烂,如《惊水》,是混沌中忽至心底的一丝惊喜,如《秋水长》,是得一而知圆满的绵延,如《水性》,是若无声息的涌动,如《雨势》,是凝固中含蓄的动感;有对诸多生命态的入微体验,就有了“待到雪消去自然春到来”的自在。而作品《微醺》的拟人化情绪表达,作品《怀素笔意》的追古意味,作品《临风》若有所思的面壁动作……等等,读者明晰地看到一个中国文人的由来迹象,不由地为江南文士恒父的惊艳喝彩拍案。恒父摄影活动是心灵体验的行为过程,我们在再体验的过程中也会成就诗意。

再回到“画意摄影”的话题,我却不愿将《心灯》纳入“画意摄影”的概念中,本来无一物,由他自由自在,要画做甚?我们身处的技术世界,万物纷争烦乱,难能恬淡笃静,我们需要这一份撄宁。然而,我们也不应否认技术世界带给我们个体生命的别样充实,我们的生命态永远可以诗性地面对当下的存在,不需要刻意回避,行住坐卧皆道场的平常心或许是我们不朽的诗心。

飞白20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