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医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9:31

常用外治法

  一、坐浴
  中药煎取汤液1000~2000ml,趁热置于盆器内,患者先熏后坐浸于药液中,起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及软化局部组织的治疗作用。适用于阴疮、阴痒、阴痛、外阴白色病变、带下量多、小便淋痛、子宫脱垂合并感染等。常以清热解毒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大黄、黄柏、连翘、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等为主,方如蛇床子散、塌痒汤、狼牙汤等。每日1~2次,每次l5~30分钟,药液不可过烫,也不宜过浓。坐浴后一般不再用清水冲亦无需拭干,待其自然吸收,以利药效的充分发挥。
  凡阴道出血或患处溃烂出血、月经期禁用,妊娠期慎用,注意浴具分开,以防交叉感染。

  二、外阴、阴道冲洗
  以药液直接冲洗外阴、阴道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于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引起带下病、阴痒的治疗,以及阴道手术前的准备。
  治疗性冲洗者,常用量为每次500ml左右,倾入阴道冲洗器具内每日l~2次,连续冲洗至自觉症状消失。所用药物据冲洗目的选用,阴道炎患者也可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若为术前准备,可用1‰新洁尔灭。
  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内裤、浴具的清洁消毒。月经期停用,妊娠期慎用。

  三、阴道纳药
  将中药研为细末或制成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剂、涂剂、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阴道或宫颈外口等部位,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除湿止带、祛腐生肌等治疗作用的治法。常用于带下病、阴痒、阴道炎、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原位癌、子宫脱垂等。须根据病证及病位辨证用药,选择相关剂型。如湿热型带下病,可择用黄柏、黄连、大黄、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千里光、青黛、虎杖等清热除湿药,制成栓、片或泡腾剂阴道纳药;宫颈糜烂欲解毒祛腐,可酌加百部、白矾、蛇床子、硼砂;收敛生肌选用白及、珍珠粉、炉甘石等。
  对于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制剂等,患者可先行阴道冲洗后,自行上药。但粉、膏等涂剂类及宫颈上药,不便于自行操作,通常需医务人员操作,尤其是某些含有腐蚀性药品的制剂,更需直接由医务人员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治疗注意事项同阴道冲洗法。

  四、贴敷法
  贴敷法是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取得治疗作用的方法。可用于外阴血肿、溃疡、脓肿切开,也可用于乳痈或回乳,还应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症瘕等。常选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生肌排脓类中药,随机辨证、辨病择之。
  水剂者,多以无菌纱布浸透药液贴敷;散剂则可直接撒于创面;膏剂常先涂于无菌纱布,再敷贴患处;若属痛经膏、痛经贴、麝香壮骨膏等中药橡皮膏剂,则可直接贴于患处或经络穴位点;还有将药物制成粗末,加入致热物质,袋装密封,制成热敷剂;或以药物粗末制成湿药包,隔水蒸15~20分钟,趁热敷置患处或借用热水袋、电热器、理疗仪甚至食盐、砂土炒热作为热源起热敷作用的。贴敷时间、疗程则据组成药物、所疗病证、治疗目的综合考虑决定。

  五、宫腔注入
  将中药制成注射剂,常规外阴、阴道、宫颈消毒后,将药剂注入宫腔及输卵管腔内,以了解输卵管畅通情况,或治疗宫腔及输卵管粘连、阻塞造成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清热解毒,药如丹参、当归、川芎、红花、莪术、鱼腥草等,常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注射剂。
  本法能使宫腔及输卵管腔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促进粘连松解及吸收,以及加压推注的钝性分离等综合治疗作用,已成为目前治疗宫腔、输卵管阻塞或粘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药量为20~30ml,注射时观察有无阻力、药液回流、患者有无腹痛等情况。本法应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可隔2~3天1次,经后至术前禁止性生活。

  六、肛门导入
  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或浓煎后保留灌肠,达到润肠通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症散结等目的。本法可使药物在直肠吸收,增加盆腔血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盆腔、胞中症积、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以及产后发热、大便秘结等病证的治疗。若为中药保留灌肠,可用尿管或小口肛管或一次性灌肠袋,插入肛中14cm左右,将温度适中的药液lOOml徐徐灌人,保留30分钟以上;临睡前注入,保留至次晨疗效更佳。每日1次,一般以7~10天为一疗程。给药前应尽量排空二便,给药后卧床休息30分钟,以利于药物的保留。如采用栓剂,可嘱病人每晚睡前自行放入肛内。
  月经期、阴道出血时及妊娠期需慎用。

  七、中药离子导入
  此法是根据离子透入原理,运用中药药液,借助药物离子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皮肤或黏膜导入盆腔或胞中,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使药效得以充分地发挥,用以治疗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妇科术后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外阴炎等。
  本法多选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组方,药味少而精,一般2~3味为宜,也可用1%黄连素或复方丹参注射液。使用时用纸吸透药液,置于消毒的布垫上,放在外阴,接通阳极。另用无药的湿布垫放在腰骶部,接通阴极。开动治疗仪,电流为5~10mA,药物离子从阳极导人。每次20分钟,每日1次,疗程据病情拟定。

  八、介入治疗
  介入疗法是近50余年来,随着新器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现主要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放射、超声)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自然孔道至靶器官局部给予介质进行治疗。介入疗法以其所具定位准确、微创性、见效快、疗效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可重复应用的特点及治疗优势,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日益广泛地进行。妇科领域中现阶段主要开展有经阴道、子宫、输卵管注射药物,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术、经皮穿刺局部灌注或注射药物等。

  细目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一、血崩证
  妇科血崩证是指以阴道急剧而大量出血为主证者。可由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类月经病,或堕胎、小产、滋养细胞疾病、前置胎盘、显性出血性胎盘早剥等妊娠疾病,或产后血崩、晚期产后出血,或子宫肌瘤尤其是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中西医妇科疾病引起。此外,血液病所致的经期血崩,甚或外伤也可导致。治以止血为首务,同时注意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厥脱。
  1.辨证论治 血热而崩,可选用牛西西注射液(《药剂学与制剂注解》)、贯众注射液(《药物制剂注解》)、断血流片。血瘀而崩,常选用三七注射液(《常用药物制剂》)。脾虚气弱或肾阳不足者,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属肾阴虚,可选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内服中药时,佐用相应止血药也能起到减少或控制出血的作用。
  2.辨病用药 一般而言,经病血崩者,当固冲止血,可辨证结合相应止血方药治之;若属妊期、产后或妇科杂病引起的如崩下血证,首应辨病识证,采取药物止血或方法急治之。如堕胎、小产胞胎殒堕不全,应急以下胎益母,虽可用脱花煎类中药,但血崩势急,必要时当刮宫,清除宫腔内残留之妊娠物。产后血崩者,需识别原因分别处理,属气虚、血瘀,可辨证急治,若因胎盘、胎膜部分残留,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应及时手术止血。若绒癌或恶性葡萄胎转移瘤或子宫颈癌引起血崩,可采取压迫止血救急,方法是在直视下认准出血灶,用洒有止血粉或不带止血粉的无菌长纱条或纱布,有条不紊地填压出血灶,24小时后取出,若仍有出血,可重新填压。至于外伤失血,又当查清部位、伤势、伤情而处理。
  3.西药治疗 血崩因症情急重,必要时中西药结合治疗。常用西药有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等,静脉缓注或肌内注射。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者,也可采用激素止血。而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又可应用催产素、麦角新碱类宫缩剂以减少出血。

  二、急腹症
  中西医妇科疾病范围中,能引起急性下腹痛的主要有原发性痛经、经间期(排卵期)腹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流产、异位妊娠、隐性出血型胎盘早期剥离、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囊肿破裂、子宫破裂、急性盆腔炎、急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等等。因而,对于急性下腹痛者,在采取急以缓解疼痛的止痛法之前,必须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切不可随意使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一般而言,原发性痛经、经间期腹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或慢性盆腔炎表现有经期腹痛者,能应用止痛的急治法,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作用。至于异位妊娠、隐性出血型胎盘早剥、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等引起的急腹证,则需迅速救治处理。
  1.辨证论治 血瘀而痛,可选用田七痛经胶囊、血竭胶囊口服,或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延胡索注射液肌内或穴位注射。寒凝致痛,可用当归注射液肌内或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湿热壅滞,可用野木瓜注射液肌内注射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在辨证论治的内服中药中,选择相应的止痛药随证加入,亦有助于减缓疼痛。寒痛:治以温经止痛,药用艾叶、小茴香、肉桂、乌药、吴茱萸、高良姜、荔枝核、细辛、白芷等。滞痛:治以行气止痛,药用香附、郁金、川芎、木香、青皮、沉香、九香虫、佛手等。瘀痛:治以化瘀止痛,药用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乳香、五灵脂、王不留行等。热痛:治以清热止痛,药用川楝子、丹皮、赤芍、红藤、败酱草、雪胆等。
  2.针灸治疗 气滞者,针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寒凝者,中极、地机、关元、水道,针灸并施;湿热者,针阳陵泉、行间、次髎。

  三、高热证
  高热,通常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妇科疾病中可见高热证的,有因经期或产褥期感受风热、暑热、湿热、湿毒、邪毒之邪而起,也有因生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所致。对高热证的处置,首应明确诊断,辨证求因或尽快查出病原体或作出病原学诊断,但“退热”是当务之急,其治疗措施有:
  感冒清热冲剂、重感灵等中成药口服,柴胡注射液、青蒿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鱼青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肌注,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解热。冷湿毛巾或冷袋冷敷,25%~50%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可配合使用。高热持续,体温达40℃左右,宜中西药结合治疗。如用氯丙嗪25~5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或地西泮(安定)10~20mg,静滴;可同时予以地塞米松5~10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后,继以l0~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1中,静脉滴注。
  属乳腺炎已成乳腺脓肿者、确诊盆腔脓肿者,应及时切开引流;感染性流产者,可据阴道出血量及感染控制的情况,择时手术清除残留组织。

  四、厥脱证
  厥脱证,是指厥证并发脱证而并称者,是一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唇苍白、四肢厥冷或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与西医学的休克相类。它常继发于妇科急性血崩、急性下腹痛或高热证之后。因此,临床诊治上述病证时,必须严密观察病员的神、色、脉象、血压、体温和尿量等的变化,若见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和指甲发白或轻微发绀、手足发凉、皮肤湿冷、脉细数而弱、脉压 <30mmHg、尿少时,就应在积极处治原发病证的同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厥脱的发生。
  1.中药治疗 因血崩而厥脱,可急用参附注射液、参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枳实注射液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因高热证而致厥脱,可用参附青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等加人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也可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给药。
  2.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素髎、内关、涌泉穴,备用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穴。先取常用穴,如针后收缩压仍小于80mmHg,适当增加备用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素髎穴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5分钟,稍作间歇又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l~12小时,留针期间间断运针。
  (2)耳针:常用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穴,备用神门、肺、交感、肝穴。以常用穴为主,每次取l~2穴,效不显著酌加穴位。先以5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中度捻力,然后接上电针仪继续刺激,并适当调节强度与频率,直至升压满意为止。
  3.西医药处理
  (1)失血性休克:争取就地急救,患者保持平卧位,或头胸部和下肢均抬高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氧。尽快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快速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预防肾衰,保护肾功能。
  (2)感染性休克: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适当地补液扩容;纠正酸中毒;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加用扩血管药如多巴胺、阿拉明或氢溴酸山莨菪碱;有心肌乏力乃至心衰表现应给予快速强心剂;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在有效抗感染药物已经输入的前提下,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可以明显减少补液量和缩短纠正休克的时间;同时注意预防肾衰,保护肾功能。